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古代度量衡單位

2024-06-27 11:52:50程少峰
語文建設(shè)·下半月 2024年5期
關(guān)鍵詞:歷史觀

程少峰

【關(guān)鍵詞】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材;度量衡單位;科學觀;歷史觀

“度量衡”一詞,最早見于《尚書·舜典》:“協(xié)時月正日,同律度量衡?!保?]二月,舜帝去東方各地巡視,將日、月、年等歷法協(xié)同起來,把樂律和度量衡統(tǒng)一起來。度量衡是計量長短、容積、輕重的標準的統(tǒng)稱。度是計量長短,量是計量容積,衡是計量輕重。

中國古代度量衡的單位,現(xiàn)在只有少數(shù)還在使用。例如,表示長度的尺、寸,表示容積的升,表示重量的斤、兩等,其余大部分已不再使用。在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材中,我們經(jīng)常會見到一些古代常見的度量衡單位。

● 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一年級上冊《風》)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一年級下冊《贈汪倫》)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二年級上冊《望廬山瀑布》)

●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二年級上冊《夜宿山寺》)

●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四年級下冊《卜算子·詠梅》)

●三萬里河東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五年級下冊《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五年級下冊《涼州詞》)

在這些用例中,“千尺”“百尺”“百丈”“萬里”“千仞”“萬仞”等表示約數(shù),有夸張的成分。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只需將其理解為較大的數(shù)量,不必細究它的量值。常見的成語中,我們也會見到“千丈”“千鈞”等表示約數(shù)的情況,如“一落千丈”“光芒萬丈”“壁立千仞,無欲則剛”“千鈞一發(fā)”等。但下面的幾處用例,卻要求我們對這些單位的量值有相對精確的認識。

●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一年級上冊語文園地)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四年級上冊《陀螺》)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四年級上冊語文園地)

●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四年級上冊《盤古開天辟地》)

●其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圍圓。(五年級下冊《猴王出世》)

●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飄飄然有神仙之概。(五年級下冊語文園地)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五年級下冊《游子吟》)

另外,還有一些需要了解單位量值的成語,如“得寸進尺”“寸步難行”“寸土必爭”“近在咫尺”“火冒三丈”“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半斤八兩”“錙銖必較”等。我們只有掌握一些古代度量衡方面的知識,才能深入理解這些詞語或詩句所表示的意思。

一、古代的長度單位

古代常見的長度單位有分、寸、尺、咫、丈、尋、常、仞等。其中,尺是基本的長度單位?!墩f文·尺部》:“尺,十寸也……周制,寸、尺、咫、尋、常、仞諸度量,皆以人之體為法?!保?]這表明,有些長度單位是以人體為參照而設(shè)置的。不單中國如此,“世界上許多國家建筑上用的長度單位也都與人體有關(guān)。埃及建造金字塔用的是‘肘尺,其長度是指尖至肘關(guān)節(jié)之間的距離。而英國的‘呎就是從腳跟至腳趾的長度”[3]。直到現(xiàn)在,我們生活中還有“四指雨”“三人合圍的大樹”“兩人高的墻”等說法。

如何根據(jù)人體來確定長度單位呢?《大戴禮記·主言》:“ 然后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尋。”[4]具體來說,平放的一根手指,寬度為一寸;張開拇指與食指之間的距離一拃為一尺;平伸手臂,兩臂之間的距離為一尋。《大戴禮記》的作者戴德是西漢人,當時的一尺約23 厘米,與“布手知尺”的“尺”所指長度不同。“布手知尺”的“尺”當為周尺,戰(zhàn)國后另造新字“咫”,以區(qū)別于已經(jīng)變長的“尺”。周代八寸為一咫,與一拃相當?!墩f文·尺部》:“咫,中婦人手長八寸,謂之咫?!保?]有學者認為,“‘尺成了標準器的名稱之后,布手量長短的習慣依然保留著,久而久之,兩者在名稱上發(fā)生了區(qū)別的需要,于是尺度稱‘尺,布手的拃就叫‘咫了?!保?]成語“近在咫尺”便是形容距離很近。

每個人身材有差異,以人體為參照設(shè)置長度單位難免會產(chǎn)生誤差,后來就改為以自然物作為參照。據(jù)史料記載,馬尾、禾芒、蠶絲等都曾充當過確定長度單位的標準。西漢末年,劉歆組織一批學者,總結(jié)了歷代的度量衡制度,并提出了“黃鐘累黍”的理論(后收入《漢書·律歷志》),對后世度量衡的確定影響深遠?!包S鐘累黍”,即用發(fā)出固定音高的黃鐘律管確定長度基準,并以累黍作直觀驗證。《漢書·律歷志》:“度者……本起黃鐘之長。以子谷秬黍中者,一黍之廣,度為九十分,黃鐘之長。一為一分,十分為寸,十寸為尺,十尺為丈,十丈為引,而五度審矣。”[7]“黃鐘累黍”的理論不僅確定了長度單位,同時也確定了容積單位和重量單位,一舉三得?,F(xiàn)代學者通過實驗反復(fù)驗證,認為用累黍的方法來確定度量衡是相對精確的,“取中等大小的黍100 粒,橫向排列約長23 厘米”[8],這與漢代的一尺之長基本相符。

目前已發(fā)現(xiàn)的古代實物尺里,最早的是商代的兩把象牙尺,一把長15.78 厘米,另一把長15.8厘米。北京歷史博物館藏戰(zhàn)國銅尺長23.1 厘米,西漢象牙尺長23.3 厘米。有學者據(jù)出土文物考證,漢末的尺長約為23.5 厘米[9],“三國兩晉時期尺長約24.2 厘米……隋和唐初官定尺度長29.6厘米。中唐以后,微有延伸,至唐末五代,達到31 厘米左右……宋尺大抵與五代相同,長31 厘米。”[10]需要注意的是,歷代的度量衡單位有時雖然名稱相同,但具體量值卻有一定的差異。因此,我們要用歷史的眼光去看待這個問題,要根據(jù)相應(yīng)的時代確定某一度量衡單位的數(shù)值。

作為基本長度單位,尺的數(shù)值確定了,其他長度單位的數(shù)值也就確定了。《淮南子·天文》:“十寸而為尺,十尺而為丈”[11],這與《漢書》所載一致,即100 寸=10 尺=1 丈?!墩f文·寸部》:“度人之兩臂為尋,八尺也。”[12]《小爾雅·廣度》:“倍尋謂之?!保?3],即16 尺=2 尋=1 常。另外,還有一個表示高度的仞。一般認為八尺為一仞,也有說七尺為一仞的?!柏稹弊謴娜?,其數(shù)值大體相當于一個人的高度。

由此,我們可以根據(jù)相應(yīng)時代的尺度標準來推知一些長度。例如,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材中,“一寸光陰一寸金”,出自唐代王貞白《白鹿洞二首·其一》“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蓖踟懓资翘颇┰娙?,如果按照唐代的尺度計算,一寸約3 厘米?!俺哂兴蹋缬兴L”出自《楚辭·卜居》,戰(zhàn)國時各諸侯國度量衡不盡一致,一尺約為23 厘米,一寸約2.3 厘米?!侗P古開天地》是古代神話,最早記錄這個神話的是三國吳徐整的《三五歷紀》。如果按照三國時的尺度計算,一丈約2.42 米。《猴王出世》選自《西游記》,如果按照明代營造尺(32 厘米)計算,這塊仙石“三丈六尺五寸高”,約11.68 米,“ 二丈四尺圍圓”約7.68 米?!吧黹L八尺”的諸葛亮,按照漢末的尺度計算約1.88 米。唐代賈島的《游子吟》里面,“誰言寸草心”的“寸”,約3 厘米。當然,文學源于現(xiàn)實,也高于現(xiàn)實。上面這些例子中的尺度,也只是為讀者的理解提供一個參照。

二、古代的容積單位

常見的容積單位有升、斗、斛、石等?!稘h書·律歷志》:“以子谷秬黍中者,千有二百實其龠(一種銅制的量器),以井水準其概。合龠為合(gě),十合為升,十升為斗,十斗為斛?!保?4]即容納1200粒黍為1 合,1000 合=100 升=10 斗=1 斛?!磅痹诠糯€與“石”通用,即10 斗=1 石?!笆北臼侵亓繂挝唬笆欠Q帶稈的谷物的,一百二十斤帶稈的谷子去稈之后重量和一斛糧食的重量大致相當,所以‘石也被挪用來表示容積”[15]。從量值方面來看,“今搜集到兩漢時的量器60 余件,皆經(jīng)實測容量,折算每升均在200 毫升左右,仍沿用秦之遺制?!保?6]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材中,《陀螺》里面的“海水不可斗量”是一句諺語,“斗量”指用斗去測量。這句話出自西漢劉安的《淮南子·泰族訓》:“江海不可斗斛也?!卑凑债敃r的容積計算,一斗合2000 毫升左右。

三、古代的重量單位

常見的重量單位有斤、兩、鈞、石、錙、銖、鎰(yì)等?!稘h書·律歷志》:“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銖,兩之為兩。二十四銖為兩。十六兩為斤。三十斤為鈞。鈞四為石?!保?7]即100 粒黍重1 銖,24 銖=1兩,16 兩=1 斤,120 斤=4 鈞=1 石。據(jù)學者研究,周代每斤合今228.86 克,秦、西漢每斤合今258.24克,東漢每斤合今222.73 克,唐、宋、元、明、清每斤合今596.82 克。[18]因為舊制半斤就是八兩,所以成語“半斤八兩”指彼此一樣,不相上下?!墩f文·金部》:“錙,六銖也”[19],一說“八銖為錙”。錙、銖是比較微小的重量單位。成語“錙銖必較”中的“錙銖”,指很少的錢或很小的事。漢武帝時所鑄的一種銅幣,錢重五銖,上有“五銖”二字,稱“五銖錢”。另外,典籍中經(jīng)常會見到賞賜“黃金百鎰”“百金”的說法?!队衿そ鸩俊罚骸版?,二十兩?!保?0]一般認為二十兩為一鎰,也有說二十四兩為一鎰的?!睹献印す珜O丑下》“兼金一百而不受”,趙岐注:“古者以一鎰為一金?!保?1]可見,“百金”亦即“百鎰金”。

猜你喜歡
歷史觀
打造陽光課堂,樹立正確歷史觀
大歷史觀視域下“新四史”教育的邏輯向度、重大意義與優(yōu)化路徑
如何培養(yǎng)初中生的正確歷史觀
天津教育(2020年9期)2020-01-09 19:28:00
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的科學歷史觀
當代陜西(2019年17期)2019-10-08 07:42:04
淺談如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觀
“大歷史觀”與歷史思維培養(yǎng)——以《洋務(wù)運動》為例
習近平的歷史觀
學習月刊(2016年2期)2016-07-11 01:52:32
試論網(wǎng)絡(luò)科學歷史觀教育的可行性
商情(2016年5期)2016-05-14 17:42:08
中國文學對外譯介與翻譯歷史觀
莎士比亞歷史劇中天命歷史觀的思想來源——兼論中國傳統(tǒng)學術(shù)思想中的天命歷史觀
劍南文學(2015年1期)2015-02-28 01:14:57
阳高县| 梁平县| 扎鲁特旗| 婺源县| 南乐县| 阳高县| 方城县| 汪清县| 晋城| 昌邑市| 大化| 教育| 康平县| 罗山县| 长寿区| 巫溪县| 沙湾县| 正定县| 张北县| 平陆县| 手游| 壤塘县| 麻栗坡县| 贵州省| 防城港市| 荆州市| 桦甸市| 石嘴山市| 晴隆县| 延吉市| 肃宁县| 堆龙德庆县| 湘阴县| 芷江| 济南市| 同德县| 威海市| 柳河县| 兴安盟| 金湖县| 绥芬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