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桃花源記》作為我國文學的瑰寶,在其翻譯過程中呈現(xiàn)了跨文化交流與翻譯藝術的精華。比較林語堂、羅經(jīng)國、翟理斯和白之等四位譯者的英文翻譯版本,通過構建平行語料庫和定量分析的手段,分析他們在詞匯、句子、篇章等層面的翻譯風格,發(fā)現(xiàn)不同譯者對這個經(jīng)典的解讀與再現(xiàn)呈現(xiàn)多樣性與豐富性,主要體現(xiàn)在詞匯豐富度、句子長度、篇章可讀性等方面。這些差異不僅源于個體譯者的語言技巧和表達能力,更深層次地反映文化認知和翻譯理念,文章旨在為翻譯實踐和文化交流提供深入的探討和新的視角。
【關鍵詞】《桃花源記》;語料庫;英譯本;譯者風格
【中圖分類號】H315.9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261(2024)12-0068-03
【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4.12.021
【基金項目】本文系廣西學位與研究生教育改革課題《民族文化外宣文本翻譯案例資源建設和應用研究》(項目編號:JGY2023299);教育部產(chǎn)學合作協(xié)同育人項目《壯族文化英漢雙語語料庫平臺建設與翻譯研究》(項目編號:230804647171603)研究成果。
《桃花源記》的作者陶淵明,巧妙地描繪了一個虛構的世外桃源,是中國文學歷史中的珍貴之作。林語堂、羅經(jīng)國、翟理斯和白之等譯者對《桃花源記》進行翻譯,他們各自以獨特的文化背景、翻譯觀點和語言技巧,塑造了各具特色的翻譯版本。這種差異不僅反映了個體譯者的表達能力,更折射了文化認知、語言技巧和翻譯理念的交織。翟理斯和白之在譯文中采用豐富的詞匯和較長的句子,偏向目的語規(guī)范,而羅經(jīng)國和林語堂的譯文更接近原文,保持較短的句子和相對簡潔的詞匯。文章基于四位譯者的英譯文,通過構建平行語料庫和定量分析的手段,分析他們在詞匯、句子、篇章等層面的翻譯風格及其成因,以期為今后的翻譯實踐和文化交流提供新的啟示和理解。
一、語料庫與翻譯風格
在大量研究翻譯現(xiàn)象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的基礎上,語料庫翻譯研究是對翻譯本質和過程的系統(tǒng)性分析。目前,在語料庫翻譯研究領域,關于譯者風格的研究已經(jīng)展現(xiàn)出豐富多樣的成果,但其質量卻存在差異。常常有人混淆譯者風格和譯作風格,這兩者之間的差異需要明確。譯者風格強調了譯者在語言應用和非語言手段上的獨特性,通過翻譯文本來體現(xiàn)。它突出了譯者在多個翻譯作品中展示的共同翻譯特征和規(guī)律。相對而言,譯作風格,也被稱為翻譯風格,更多的是強調某一部分譯作展現(xiàn)出與其他作品截然不同的翻譯特質。它著重于特定作品與其他譯作的明顯差異。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譯者風格的范圍要比譯作風格更為廣泛,不僅涵蓋了個體譯者在多部作品中共通的特征,還涉及他們在翻譯過程中的獨特風格和特點。
二、語料庫構建與研究方法
為了進行翻譯風格研究,選取了三部正式出版物作為語料庫:分別來自百花文藝出版社2002年出版的《揚州瘦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8年出版的《古文觀止精選》以及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翻譯批評與賞析》。一方面,使用CUC Paracon建立一個包含一個中文原文和四個譯文的漢英平行語料庫,包括LYTPara、LJGPara、GilesPara和BirchPara四個英語語料,以及命名為THYJ的漢語語料,見表1。這一布局使得我們能夠針對不同譯者的版本進行深入比較,同時使用Brown Corpus作為參照語料庫,提供了更廣泛的背景參考。另一方面,采用了多種語料庫檢索和分析軟件,如Wordsmith7.0、CUC Paraconc和Readability Analyzer。通過這些軟件的應用,我們得以全面解析不同譯本的翻譯風格,并深入探討這些風格背后的成因。結合語料庫構建和多種分析工具的方法使我們能夠從多個維度、多個層面全面考察翻譯版本間的差異和特征,有助于深入理解譯者風格對翻譯成果的影響,以及翻譯過程中語言選擇、表達方式等方面的規(guī)律和特點。
三、結果分析
(一)詞匯層面
1.類符-型符比。類符-型符比(TTR)是衡量文本詞匯豐富度的重要指標,指類符數(shù)與形符數(shù)的比值。TTR越大,詞匯豐富度越高,使用的詞匯種類越多。在研究中,通過Wordsmith7.0得出的TTR數(shù)據(jù)顯示了不同譯者的用詞習慣和翻譯風格的差異,見表2。
在我們的對比分析中,翟理斯譯本展現(xiàn)了最高的詞匯豐富度和最大的詞匯量。與之相反,林語堂譯本呈現(xiàn)出最低的詞匯豐富度和最小的詞匯量。這一差異主要源自用詞方式的差異。以“忽逢桃花林”為例,林語堂將其簡潔翻譯為“a peach grove”,未添加修飾詞;相比之下,其他譯者如羅譯、翟譯和白譯則使用了更豐富的表達方式,如所有格結構、額外的環(huán)境描寫和修飾詞。這些額外的詞匯和結構導致了形符數(shù)和類符數(shù)的增加,進而提高了TTR值,顯示了更高的詞匯豐富度和更多元化的用詞風格。因此,林語堂的譯本以簡練、忠實原文為特點,較少添加修飾詞;而其他譯者則傾向于更為細致地表達,通過添加修飾詞和不同的結構豐富了詞匯量,展現(xiàn)出更多樣化和豐富的翻譯風格。
2.平均詞長。平均詞長如表3所示,通過對平均詞長的分析揭示了不同譯者之間用詞的差異。林語堂譯本以更簡潔、易懂的詞匯為特點,而羅世嘉的譯本則更傾向于使用更正式、更復雜的詞匯。這種詞匯選擇的差異可能直接影響讀者對于翻譯文本的理解和感知,也顯示了譯者翻譯風格上的差異和選擇。
3.詞匯密度。詞匯密度是文本中實詞所占比例的指標,實詞包括名詞、動詞、形容詞和副詞,其攜帶的信息量較高,而虛詞如介詞、代詞、連詞和冠詞的信息負荷相對較低。使用Ure提出的計算方法,得出四個譯本的詞匯密度分別為47.6%、48.34%、47.94%和47.31%,見表4,都屬于40%至50%的范圍,顯示出較低的詞匯密度和相對容易理解的特點。
在四個譯本的對比中發(fā)現(xiàn),翟理斯譯本中動詞占實詞的比例相對較低,僅為27.82%,而名詞占比高達48.79%。相對的,其他的譯本在選擇實詞時更傾向于源語,并且保持原文的完整性。這揭示了漢語以動詞為主導,而英語以名詞為主導的差異。翟理斯的譯本更偏向于目標語言的特性,而其他三個譯本則更加重視源語的真實性。例如,翟理斯可能更傾向于在翻譯過程中選擇名詞表達,而其他譯者更傾向于保留原文中的動詞結構。
因此,翟理斯譯本在詞性選擇上呈現(xiàn)出較大的偏移,更符合目的語的語法特點;而其他譯本在保持源語風格和保真性方面更為突出,更忠實于原文的詞性和句法結構。這種詞匯密度和詞性選擇的差異不僅反映了譯者的翻譯風格,也顯示了在文本翻譯過程中源語和目的語之間的文化和語法差異。
4.四字詞翻譯?!短一ㄔ从洝分兴玫乃淖殖烧Z和四字結構是中文的一大特色。300多字的文章中,這些簡練的四字詞結構無處不在。然而,因譯者的文化背景、國籍和翻譯觀念的不同,對這些四字詞的處理方式也千差萬別。舉例來說,“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原文意為“香氣撲鼻的青草,飄灑的花瓣”。白譯和翟理斯將視覺和嗅覺描寫相結合,生動地展現(xiàn)了原文描繪的場景,為讀者營造出身臨其境的感覺。而羅譯和林譯則忠實地傳達了原文的信息,羅譯表達為“fragrant grass”,林譯為“beautifully grassy ground”。白譯和翟理斯著重于譯文的可讀性,注重了目的語的邏輯和讀者的理解,而羅譯和林譯則更忠實地保持了源語的風格和信息傳達。
再舉例“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原文意為“田間小路縱橫交錯,雞鳴狗吠聲相互傳遞”。然而,四位譯者均未傳達出“人口稠密”的意思。羅譯和翟譯僅按字面意思翻譯,而白譯和林譯也只是字面譯出文本的表面意思。白譯和翟譯作為目的語的翻譯者,或許因文化背景知識的不足,沒有領會到“雞犬相聞”所包含的另一層意思。相比之下,羅譯作為源語的翻譯者,在保持原文意思方面更為突出,但也未傳遞出原文中的言外之意。林譯則省略了“阡陌交通”的意思。林語堂在強勢西方文化的影響下,以邊緣敘事角色進入西方話語世界,可能選擇省譯以適應西方他者規(guī)范。
這些例子顯示了譯者在處理四字成語和結構時所做的選擇和取舍,以及在傳達原文信息和文化內涵上的差異。其凸顯了翻譯過程中文化差異、翻譯者角色和讀者定位等方面的復雜性,同時也彰顯了翻譯風格和觀念上的多樣性。
(二)句子層面
平均句長是衡量特定語料庫中句子的平均詞匯量的標準,能夠揭示文本的難易程度和句子的復雜性。通過對四個譯本的平均句長進行測算,發(fā)現(xiàn)四個譯本的句長都在10-25個詞的中等長度句范圍內。白譯本和翟譯本的平均句長略長于羅譯本和林譯本。因為羅經(jīng)國和林語堂更注重保持原文形式,更傾向于直譯,因此平均句長較短。不同策略對平均句長的影響突顯了譯者在處理句子結構和邏輯傳達時的偏好。白之和翟理斯通過增加連接詞,將原文的隱含信息呈現(xiàn)在譯文中,使得讀者更容易理解,但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原文的語氣和節(jié)奏。相反,羅經(jīng)國和林語堂的直譯策略可能更忠實于原文形式,但也可能導致譯文在邏輯和自然性方面稍顯生硬。句長的差異表明了譯者在句子結構處理上的選擇和權衡,以及在傳達原文意思和表達方式上的取舍。這也展現(xiàn)了不同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所持有的翻譯觀念和策略,進而影響了譯文的整體風格和可讀性。
(三)篇章層面
語篇可讀性是評價譯文的關鍵指標之一,能夠在宏觀層面上反映出譯文是否呈現(xiàn)簡潔易懂的特征。一般而言,我們可通過兩項數(shù)據(jù)來測量語篇可讀性:福萊士閱讀簡易指數(shù)和福萊士難度等級指數(shù)。前者用音節(jié)數(shù)和句子長度來評估文本的難易程度,分數(shù)越高代表文本越簡單易讀。我們將四個譯本輸入Readability Analyzer.com進行了相關可行性分析。從分析結果來看,四個譯本的福萊士閱讀簡易指數(shù)均超過60分,表明其閱讀難度低于一般英語文本。另外,福萊士難度等級指數(shù)也低于7.80,表明閱讀難度較低。在這四個文本中,白譯本的可讀性最高,更易于理解。值得一提的是,結果也證實了翻譯過程中所采用的簡化策略,在提高整體可讀性的同時,可能導致了一定程度的信息丟失或語境不足。然而,對于西方讀者而言,這種簡化使譯文更易理解,可能更符合他們的閱讀期望。
四、翻譯風格及其成因
(一)翻譯風格
通過四位翻譯家對《桃花源記》的英譯本,揭示了不同譯者的翻譯風格及其成因。白之和翟理斯的譯文呈現(xiàn)相似的風格特征,詞匯密度較大,使用豐富而多樣的詞匯,句子更長且邏輯連接更為清晰,傾向于目的語規(guī)范。林語堂和羅經(jīng)國的譯文更趨向原文,表現(xiàn)出詞匯簡潔、句子相對短小,更貼近源語規(guī)范。這種差異源于譯者的語言技巧、文化認知,以及翻譯理念的影響。白之和翟理斯的母語優(yōu)勢促使其譯文更接近目的語規(guī)范,而林語堂和羅經(jīng)國則更注重忠實傳達原文信息。譯者的文化背景、對原文的理解和對目的語讀者的考量都在不同程度上塑造了翻譯風格,從而形成了多樣且富有特色的譯文版本。
(二)翻譯風格成因
1.翻譯方向。翟理斯和白之作為譯入群體代表,以母語英語進行翻譯,享有母語優(yōu)勢。這種熟悉的母語環(huán)境讓他們能夠更自如地表達原文意思,善于運用豐富的詞匯資源。在翻譯的過程中,他們有意識地打破原文的形式,巧妙地使用連接詞,使得句子間的邏輯關系更加清晰。相對的,羅經(jīng)國和林語堂代表了逆向翻譯,將原文翻譯成外語。他們在翻譯過程中,受到母語思維的影響,更傾向于保持原文的形式,減少邏輯連接詞的使用,保持原語文化的原始風貌。這種差異也反映了翻譯者所采用的翻譯策略和翻譯方向之間的關系,即正向翻譯和逆向翻譯在詞匯密度、語法結構和邏輯關系方面的表現(xiàn)不同。
2.翻譯原則。翟理斯和白之,作為漢學家,對待翻譯極為認真,追求“卓越而雅致”的效果。翟理斯致力于向外國讀者傳達中國文學經(jīng)典,對中國特色詞采取文化順應策略,在翻譯時補充英文解釋,讓譯入語讀者易于接受和理解。白之也以意象加文內釋義的方式翻譯中國特色詞,保留原文文化意蘊的同時,使譯文簡練流暢。劉益清稱贊羅經(jīng)國的譯文“‘信的前提下,兼顧‘達和‘雅”,羅經(jīng)國遵循忠實標準,力求保持原文形式,對中國特色詞多采用直譯或加注釋的方式,以保持原文風格。林語堂提出“忠實、通順、美的標準”,將信念和忠實放在首位,尤其在處理中國特色詞時更傾向于直譯或加注釋,以確保譯文保持原文風格。這些翻譯者各自秉持不同原則,因其對“達、雅、信”的追求,影響著他們在處理文化特色詞匯時的翻譯風格。
五、結語
綜上所述,在翻譯研究中,探討譯者風格差異是一場跨文化對話。通過四位翻譯家的比較,展現(xiàn)了在譯入和譯出翻譯方向下的風格迥異。母語翻譯者強調流暢傳達并增添目的語閱讀習慣的特點;而外語翻譯者更注重保持源語風格和文化內涵的忠實傳遞。這種翻譯風格差異不僅受語言能力影響,更反映了文化認知與翻譯目的的關聯(lián)。在追求信達雅的同時,譯者們在處理文化特色詞時展現(xiàn)出了不同的策略,這使得翻譯不僅是語言間的轉換,更是文化與思維方式的呈現(xiàn)與對話。
參考文獻:
[1]陳陽,葛紀紅.風格標記理論視角下楊憲益《桃花源記》英譯本探析[J].漢字文化,2022(07):130-131.
[2]莫舒婷.生態(tài)詩學視角下《桃花源記》的英譯對比研究[J].散文百家(理論),2022(01):73-75.
[3]于海燕.從《桃花源記》三個英譯本看譯者風格[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41(S3):100-102.
[4]葉舒梅.基于語料庫的《桃花源記》英譯本譯者風格研究[J].現(xiàn)代語言學,2017,5(01):1-7..
[5]顏宏光,周小玲.《桃花源記》四個英譯文的翻譯風格[J].福建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21,39(03):261-267.
作者簡介:
江利娟(1979.8-),女,漢族,英語語言與文學博士,研究方向:課程與教學論、英語語言文學、民族文化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