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帆
關鍵詞:顏氏家族;正字觀念;唐代正字;字樣學
梁陳以下,顏氏家族子弟同樣以書法著稱于史。顏氏除工書外,于六書音韻之學尤為致力。以北齊顏之推為濫觴,后代子弟積極參與正字活動,推動了楷書的普及,促進了字樣學的發(fā)展。
一、宗族家訓:《顏氏家訓》中的文字觀念解讀
顏之推(531—約590后),字介,曾待詔文林館,掌知館事,判署文書,任黃門侍郎。顏之推在《顏氏家訓·雜藝》中認為,晉、宋(劉宋)時有很多擅長書寫的人,故其流風相互熏染,整個社會的文字書寫都能達到很高的水準,雖然其中也會夾雜一些俗字,但是沒有什么影響。至梁大同末年,以蕭子云和邵陵王為主的上層人士以改變字的形體為一時風尚,導致社會上俗字、訛字、易混字、假借字大量出現(xiàn)。又因南北朝時期戰(zhàn)亂頻仍,北朝的用字情況比南朝還要混亂。
面對這種現(xiàn)狀,顏之推對文字整理提出了自己的見解。首先,重視文字的實用性。如《顏世家訓·勉學》云:“夫文字者,墳籍根本。世之學徒,多不曉字?!盵1]其次,在針對文字的音義方面,提出“共帝王都邑”的方法,選取金陵和洛下兩地的讀音作為標準進行量定。再次,提出了“通變”的思想。顏之推認為像《三蒼》《爾雅》《說文解字》等字書并不全部符合倉頡的原意,它們隨著時代的變化各有增減,相互之間也有差異,表明了其正字觀念的原則和一定的時代靈活性。最后,以《說文解字》為宗但又不泥古,反映出其進步、開放的文字觀。同時,他還初步對正字和俗字劃定了使用范圍。
此外,顏之推在北齊時待詔文林館,參與修撰《御覽》《切韻》,這使得他的文字觀念融入官方字書的價值理念中,影響了后世字樣學的發(fā)展。
二、以字訓世:顏氏家族的正字觀念和成就
清王昶在《金石萃編》中云:“然顏氏自之推以后,類能研覃經(jīng)史,著書立說,而于六書聲韻之學尤有專長。其所撰述,此書之外,載隋唐兩志經(jīng)解小學類者,則有之推《急就章注》一卷、《訓俗文字略》一卷、《筆墨法》一卷,愍楚《證俗音略》一卷,師古《匡謬正俗》八卷、《急就章注》一卷,真卿《韻海鏡源》三百六十卷。余如之推《家訓·書證篇》、游秦《漢書決疑》、師古《漢書注》諸書,皆于小學家言再三致意,是則一門著作多有淵源,其討論之功,非止旦夕?!盵2]點出了顏氏一族在小學領域的重要地位。
(一)奠基:顏師古《顏氏字樣》
顏籀(581—645),字師古,歷任中書舍人、秘書監(jiān)、弘文館學士。由于當時經(jīng)籍流傳久遠,而文字多有訛謬,唐太宗命師古考訂五經(jīng)為《五經(jīng)定本》,負責校訂奇書難字。其所著《顏氏字樣》,即《顏監(jiān)字樣》,奠定了唐代字樣學的基礎,而師古也堪稱唐代字樣學研究先驅(qū)。此書雖已不存,但從今存敦煌寫卷S388《正名要錄》中可知其體例:“其字一依《說文》及《石經(jīng)》《字林》等書,或雜兩體者,咸注云正、兼云二同;或出《字詁》,今文并《字林》,隱表其余字書,堪采擇者,咸注通用;其有字書不載,久共傳行者,乃云相承共用?!盵3]可見顏師古繼承了顏之推的通變思想,特別是為字樣劃定使用范圍,已具顏元孫《干祿字書》“俗、通、正”的雛形。
(二)拓展:顏元孫《干祿字書》
顏元孫(668?—732),字聿修,曾任著作佐郎、太子舍人。著《干祿字書》一卷。據(jù)顏真卿的《干祿字書·序》可知成書緣由,顏元孫認為字書起源于上古,自隸書取代篆書成為官方用字,就逐漸失去原來字形的構形理據(jù),如果還是按照《說文解字》的篆書字形來規(guī)范現(xiàn)在的楷書字形,將不適合現(xiàn)在的用字習慣。因此,顏元孫在顏師古、杜延業(yè)的著作基礎上編纂《干祿字書》。其正文以平、上、去、入四聲的方式編排,同韻的字安排在一起,轉韻處則用朱點標記(因后來傳世版本為石刻或木刻,轉韻處的標識已失傳);又把每個字分為俗、通、正三體,正文可以分為“上俗、中通、下正”“上中通、下正”“上俗、下正”“上通、下正”“并正”五種情況。重點區(qū)分音義或者字形相似的兩字,如“彤肜、宄究、祎袆”。偏旁相同的字,只出現(xiàn)一次。顏元孫還對字樣使用性質(zhì)進行區(qū)別,分“俗字”(非正式場合,多用于賬簿、文案,以及各種券契、藥方)、“正字”(鄭重嚴肅的場合,如用于文章、科舉策略、碑碣)、“通字”(使用彈性較大,如用于公文、箋記、書信、判決書)。至此,可發(fā)現(xiàn)《干祿字書》基于《顏氏字樣》,但變得更加系統(tǒng)化。(圖1)
(三)集成:顏真卿《韻海鏡源》
顏真卿(709—784),字清臣,曾任吏部尚書、太子太師,世稱“顏魯公”。歷時38年左右編纂《韻海鏡源》,成書于大歷九年(774),共360卷。《唐會要·修撰》《太平御覽》載大歷十二年(777),顏真卿獻《韻海鏡源》,后藏于集賢書院和秘閣。由顏真卿《杼山妙喜寺碑銘》和唐代封演《封氏聞見記》中的記載,可知其編撰體例:首先,在收字上比陸法言的《切韻》還多14761字;其次,以《說文解字》篆書為字頭,再列隸書和楷書的字樣佐證;最后,以諸家的字書訓解作為腳注。由此可以看出,作為一部類書、字書、韻書,《韻海鏡源》在編撰上繼承了家族正字觀念,并在先輩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了收字范圍。
另外,顏真卿更是顏氏家族將正字觀念運用于書法領域的實踐者。宋代徐鍇在《說文解字系傳·祛妄》中認為:“顏元孫作《干祿字書》,欲以訓世,其從孫真卿書之于石?!盵4]又明代袁岱《重建魯公祠》按語云:“?;挤蚴乐謺?,往往從俗氣莫知楷模,魯魚一變涇渭同流,乃制為《干祿字書》,詳加厘正,體制閑雅,法度深備尉乎焉,萬世書法之宗,其有功于后學者甚偉。”[5]此外,清代梁詩正認為:“顏平原《干祿字書》一掃魏晉茍簡脫略之習,直中唐之砥柱也?!盵6]可見后世對《干祿字書》的討論,一方面關注文字本身,將《干祿字書》作為字書學習的范本;另一方面關注顏真卿書寫的《干祿字書》的書法本身。在寫本盛行的唐代,抄本流傳范圍并不大,而《干祿字書》經(jīng)顏真卿刻石后,其范本則容易獲得,使其得到了更廣的流傳。清代王昶說“昔王右軍書至方慶而成《寶章集》,顏元孫作《干祿字書》至魯公書而刻之,古人家學相傳,愈傳愈顯”[7],即是看到這點。
綜上,從字體演變角度來看,顏氏一族恪守家訓,積極參與正字活動及書法活動,規(guī)范社會上通行的文字,并且為科舉考試提供了標準字樣,促進了楷書的普及。
三、酌古準今:唐代顏氏家族對字樣學的影響
關于“字樣學”,施安昌在《唐代正字學考》一文中認為,其“主要內(nèi)容,就是整理和研究異體字,確定文字的標準形體,促進文字的統(tǒng)一”[8]77。自北朝末期開始,各朝就設有關于刊正字樣的官職,而顏氏家族在宋、齊及隋、唐時代,歷代都有族人在朝中擔任相關職位。例如北齊顏之推待詔文林館,隋代顏思魯任司經(jīng)校書,唐代顏游秦典校秘閣,唐代顏師古任秘書監(jiān)、弘文館學士,唐代顏元孫任著作佐郎等。在隋唐時期,顏氏家族始終處于官方正字文化圈的核心地位,進而影響了唐代字樣學的發(fā)展。
唐代是字樣學發(fā)展的興盛時期,其間不管是官方學者還是民間學者,對字樣都投入了很大的熱情,出現(xiàn)了很多字書,如杜延業(yè)的《群書新定字樣》、唐玄宗的《開元文字音義》、張參的《五經(jīng)文字》等。字書的大量問世,符合文字自身的發(fā)展規(guī)律。從書體的角度來看,唐代是書體演進的最后一個階段,也是從這一階段開始拉開了楷書作為歷代官方正體書的序幕,而在傳統(tǒng)書體演變的過程中,對字形的簡省和對書寫速度的追求所產(chǎn)生的大量異體字,對社會中文字流通造成了障礙,從而需要對其進行規(guī)范。
另外,在“以書取士”政策的推動下,科舉考試和官吏考核非常重視書寫。唐代科舉考試有“明書科”,在官員選拔中以“四才”擇優(yōu),即“身、言、書、判”。朝廷重視書法,設有弘文館、崇文館、國子監(jiān)、秘書省、著作局等關于書寫的職位,并專門培養(yǎng)書學生??瑫c功名利祿相掛鉤,促進了社會對書寫的重視,加快了楷書的普及。而《干祿字書》的出現(xiàn)為士子及官員提供了正確的楷字范本。明代王世貞說:“余讀顏魯公《家廟碑》,知公世有書學,及覽顏秘監(jiān)《干祿字書》,益信?!瓡弧傻?,蓋唐以書判取士,故耳?!盵9]施安昌認為,在初唐到晚唐千字以上的碑志中,通字和俗字比例從10%降至3%;在唐初,《干祿字書》所列通、俗字以外的異體字也經(jīng)常出現(xiàn);而到晚唐,除《干祿字書》所列通、俗字以外,其他沒有收錄的異體字就很少出現(xiàn)了[8]82。《干祿字書》對楷字形體的規(guī)范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自梁陳至唐,顏氏家族成員在理論和實踐上進行雙重示范,推動了隋唐五代時期的文字研究,規(guī)范了文字的形體,進一步推動了楷書成為官方正體書。值得注意的是,當楷書成為后世的官方正體書后,顏氏家族的文字觀念對后世字書也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例如,宋代張有的《復古編》體例就取自《干祿字書》;南宋婁機的《廣干祿字書》則推廣了顏元孫的《干祿字書》,值得注意的是婁機用此書教授太子;遼代釋行均《龍龕手鏡》的四聲編撰體例也源于《干祿字書》;明末清初陳瑚更是把《干祿字書》奉為“一家之宗”。綜上,從后世諸字書及學者的評價來看,顏氏家族的正字觀對唐代及此后歷朝整理和認知異體字都有著深刻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