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制體育器材是增加小學體育課堂趣味性、教育性的方式。文章簡要分析了自制體育器材在提高小學體育課堂教學有效性中的表現(xiàn),從明確器材實踐目標、恰當利用生活素材、積極適應學生發(fā)展、深度挖掘器材功能、改造現(xiàn)有體育器材幾個維度,分析了利用自制體育器材提高小學體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實踐原則、策略,希望為小學體育課堂中自制體育器材的應用提供一些參考。
【關鍵詞】自制體育器材;小學體育;課堂教學
小學體育課程改革深入推進過程中,素質教育逐步成為小學體育教學的導向。體育器材是開展體育教學的基本保證,也是全面推進體育課程改革的關鍵內容。教師利用自制體育器材,不僅可以解決小學體育課堂器材不足的難題,還可以提高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興趣,實現(xiàn)體育課堂高效教學。因此,分析小學體育課堂教學中自制體育器材的有效應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自制體育器材概述
自制體育器材是教師和學生自己制作發(fā)明的,且可以被體育教學活動所利用的器材。自制體育器材凝聚了創(chuàng)作者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兼具實用性與美觀性[1]。自制體育器材一般有四個步驟。首先,深入鉆研小學體育與健康教材以及體育教育理論,確定近期開展的體育項目以及開展步驟;其次,在確定近期開展的體育項目后,分析相關項目所需的器材質地、數(shù)量、規(guī)格;再次,探究現(xiàn)有體育器材與開展體育項目需求的差異,包括質地、規(guī)格、數(shù)量;最后,采集素材,調動可利用的資源,師生共同制作簡易體育器材。
二、自制體育器材在提高小學體育課堂教學有效性中的表現(xiàn)
(一)解決小學體育課堂器材不足難題
體育課堂器材不足是當前小學階段體育教學面臨的突出難題。自制體育器材,可以解決小學體育課堂器材不足的難題,積極適應學校體育項目的開展。同時,在自制體育器材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有針對性地完善各年級體育課堂器材庫,從源頭解決小學體育課堂器材不足的難題。
(二)激發(fā)小學生參與體育活動興趣
自制體育器材不僅需要依靠教師,還需要學生的幫助和支持。教師可以吸引學生參與體育器材制作,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同時,學生自制的體育器材可以充分滿足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需求,激發(fā)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興趣,保障體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三)培養(yǎng)小學生動手能力與創(chuàng)新意識
小學階段是學生成長的關鍵階段,學生的行為方式、創(chuàng)新意識、動手能力均在這一時期形成。在小學體育課堂中開展自制體育器材活動,可以讓學生走出學校運動場,將體育學習與課余活動、家庭生活、社區(qū)生活聯(lián)系起來,從生活中挖掘可利用資源,切實培養(yǎng)小學生的動手能力與創(chuàng)新意識。
三、利用自制體育器材提高小學體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實踐原則
(一)實效性原則
實效性原則是利用自制體育器材開展小學體育課堂教學實踐的根本性原則。在實效性原則引導下,教師應優(yōu)選不易耗損、磨損的材料,制作可為教材教法服務、符合小學體育教學需求的器材,并保證自制體育器材適用于小學體育教學活動,包括已開展的運動項目、可能開發(fā)的新運動項目等。
(二)安全性原則
安全性原則是利用自制體育器材開展小學體育課堂教學實踐的核心原則。在小學體育課堂教學實踐中,教師應貫徹安全性原則,確保自制體育器材可以安全使用,規(guī)避與自制體育器材相關的安全事故。具體表現(xiàn)在:自制體育器材與身體接觸部位光滑無毛刺;相對固定的自制體育器材之間具有適當間隔;安裝在地上的器材不易移動等。
(三)自主性原則
自主性原則是小學體育教學應當遵循的必要原則,其強調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在小學體育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允許學生根據(jù)個人興趣自由選擇器材,按照個人意愿開展游戲活動。在課時充足的情況下,教師應鼓勵學生根據(jù)體育活動開展情況改造已有體育器材,充分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想象力。
(四)環(huán)保性原則
在小學體育課堂教學中,環(huán)保性原則是自制體育器材的關鍵原則。根據(jù)環(huán)保性原則的要求,教師應有意挖掘廢舊物品的價值,利用廢舊報紙、塑料瓶、塑料袋等常見廢舊物品制作體育器材。同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自行收集生活中的廢舊物品,并將其應用到體育器材制作中,培養(yǎng)學生環(huán)保意識。
(五)趣味性原則
趣味性是提高小學體育教學有效性的關鍵[2]。因此,在小學體育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落實趣味性原則,充分考慮小學生年齡特征及興趣愛好,精心選擇可激發(fā)學生興趣、愉悅學生身心的器材,促使學生積極利用自制體育器材開展體育鍛煉活動。
四、利用自制體育器材提高小學體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實踐策略
(一)明確器材實踐目標
明確器材實踐目標是小學體育課堂教學有效開展的前提[3]。根據(jù)新時期小學體育課堂開展情況,器材實踐目標需要兼顧學生體質發(fā)展、運動技術技能培養(yǎng)、興趣愛好生成幾個方面。一般器材實踐目標可以從健身性、教育性、教養(yǎng)性幾個維度進行設計。
從健身性維度出發(fā),自制體育器材實踐目標為:增進學生健康,促進學生全面、協(xié)調發(fā)展機體各系統(tǒng)及機能;發(fā)展學生身體各部分肌肉群,促使學生形成正確的身體姿態(tài);增強學生神經(jīng)系統(tǒng)功能,提高學生對不良因素的適應力。從教育性維度出發(fā),自制體育器材實踐目標為:借助體育運動手段,全面發(fā)展學生德育、美育、智育、勞動教育素質;引領學生形成樂觀、積極的個性;培育學生良好的身體素質;提高學生對群體健康的責任感,促使學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從教養(yǎng)性維度出發(fā),自制體育器材實踐目標為:幫助學生形成適應日常生活、勞動的自然運動技巧技能,包括爬越、投擲、走、跳躍、舉起等;幫助學生掌握帶有實用意義的動作,如摔跤、越過障礙等;發(fā)展學生在新運動形式下的身體控制能力以及根據(jù)預定運動參數(shù)調節(jié)發(fā)力方式的意識;培養(yǎng)學生基本教育文明,奠定學生對各種體育活動的基本認知基礎。
(二)恰當利用生活素材
社會生活是體育運動的發(fā)展基礎,也是體育器材自制的素材庫。因此,教師應引導學生利用生活中的素材制作體育器材,在改善體育課堂教學條件的同時,滿足學生的趣味學習需求[4]。比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多張廢舊報紙揉成一團,在紙團周圍纏幾圈膠布,制成紙球,開展壘球活動,在實現(xiàn)壘球學習目標的同時,避免因壘球重量過大而造成的體育活動風險。
傳統(tǒng)體育教育將學生束縛在競技體育中,“講—練—學”“講—學—練”模式長期占據(jù)主導地位,不利于體育興趣和終身體育意識的培養(yǎng)。為此,教師可以借助生活素材,在學校體育課堂、學生現(xiàn)實生活之間搭建橋梁,以生活素材為支撐,帶領學生共同制作體育器材。在基于生活的自制體育器材的引導下,探索趣味體育鍛煉方法,能夠促使更多學生發(fā)現(xiàn)體育運動的樂趣。比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兩個廢舊易拉罐中灌入沙子,用一根木棍串聯(lián)固定,將易拉罐制作成啞鈴或體育田徑活動中的標志物、障礙物,帶領學生開展趣味田徑活動,營造愉悅的課堂氛圍,奠定小學體育課堂高效教學基礎。
(三)積極適應學生發(fā)展
體育是一項以身體練習為主、實現(xiàn)身心健康發(fā)展的活動,身體活動是體育教學目標實現(xiàn)的根本[5]。而場地、器材是身體活動的基礎,教師只有為學生提供符合其身體素質發(fā)展需要的器材,才能確保學生積極開展身體活動。在小學體育課堂中,學生身體素質、學習能力具有較大差異。教師應根據(jù)學生實際情況,恰當利用自制體育器材,滿足每一位學生發(fā)展體育技能的需求。比如,在翻滾課程教學中,針對部分學生團身過松無法很好滾動的情況,教師可以自制折疊式斜坡搭墊,為學生提供支架,降低翻滾運動難度,促使每一位學生均可完成翻滾動作。一段時間后,教師可以撤除自制折疊式斜坡搭墊,要求學生在平鋪墊子上完成翻滾,循序漸進地消除學生心理障礙,為學生提升翻滾水平提供保障。
在依據(jù)學生身體素質發(fā)展需要調整體育器材的基礎上,教師應定期收集學生意見,根據(jù)學生反饋,更新體育器材應用內容,確保充分發(fā)揮自制體育器材的優(yōu)勢[6]。比如,在坐位體前屈課程教學中,部分學生反映傳統(tǒng)坐位體前屈器材無后座且腳踏板可活動,每次活動均需要他人配合用力踩腳踏板,活動阻礙因素較多?;诖?,教師可以根據(jù)靜止狀態(tài)下學生軀干、髖關節(jié)、腰關節(jié)活動以及韌帶、肌肉伸展鍛煉需求,自制由嵌套式正刻度尺、腳踏板、嵌套式負刻度尺、伸縮桿、液壓缸、可折疊座位、碰珠組成的坐位體前屈鍛煉器材,該器材正負刻度尺均可自由折疊,伸縮桿可自由伸縮,能夠很好地解決學生反饋的問題。
(四)深度挖掘器材功能
小學體育器材功能多樣,多數(shù)功能尚未被開發(fā)[7]。因此,教師應落實“一物多用”的方針,帶領小學生挖掘現(xiàn)有體育器材的多種功能,在利用現(xiàn)有體育器材固有、本質屬性的基礎上,充分挖掘其潛在教育價值,實現(xiàn)個性化教學。比如,挖掘現(xiàn)有欄架的障礙穿越、足球射門等功能,挖掘現(xiàn)有跳繩器材的體操表演功能,挖掘呼啦圈的障礙跑功能等。在障礙跑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根據(jù)左右、前后距離控制要求,按照相同的距離依次擺放呼啦圈,要求學生在短時間內準確穿越呼啦圈,鍛煉學生肢體協(xié)調能力。
為激發(fā)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積極性,教師可以對體育運動項目內容進行調整。比如,教師可帶領學生開展保齡球教學活動,在飲料瓶中填充沙土制作成保齡球瓶,而保齡球則可以用籃球代替。在器材準備完畢后,教師可以將學生劃分為若干個小組,讓學生分小組投擲“保齡球”,每擊倒一個“瓶子”得1分,小組累積得分最高者獲勝。這樣的活動促使每一位學生都參與到自制體育器材的應用中,初步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
(五)改造現(xiàn)有體育器材
體育器材是小學體育有效教學的必要條件[8]。受傳統(tǒng)競技體育思想的影響,部分小學校園內的體育器材呈現(xiàn)出“成人化”特征,無法吸引學生參與利用,甚至容易引發(fā)學生的抵觸情緒。為此,教師要根據(jù)小學生年齡特征和生理發(fā)育特點,對傳統(tǒng)競技體育器材進行改造,努力打造適合小學生的體育運動樂園,吸引更多學生利用體育器材開展運動。在體育器材改造實踐過程中,教師應遵循安全性、環(huán)保性等原則。比如,對于廢舊羽毛球拍,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利用尼龍繩將其重新編制成網(wǎng)袋,用于拋球訓練。具體而言,教師可以將學生劃分為2人一組,每小組成員之間相距3米到6米,其中一個小組成員用手拋球,另外一個成員利用改造后的“羽毛球拍”接球,每接到拋出的球得1分,每局共10球。此活動能鍛煉學生接球、拋球能力,提升學生身體各部位協(xié)調素質,為類似的球類項目學習奠定基礎。
結語
綜上所述,自制體育器材對于提高小學體育課堂教學有效性具有重要作用。在學校已有體育器材無法滿足體育課程開展需求時,教師應根據(jù)體育活動開展內容,帶領學生制作體育器材,促使學生積極參與到體育準備活動中。根據(jù)體育課堂有效教學需求,教師應貫徹實效性、安全性、自主性、環(huán)保性、趣味性原則,恰當利用生活素材,積極滿足小學生需求,調整體育器材類型,并縱深挖掘器材的多樣功能,吸引更多學生應用自制體育器材開展體育鍛煉活動,充分發(fā)揮自制體育器材優(yōu)勢,為小學體育課堂有效教學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石瑞,艾山·吾買爾,早克熱·卡德爾,等.體育器材數(shù)據(jù)集的構建及分類方法研究[J].東北師大學報(自然科學版),2022,54(4):54-63.
[2]陳霞.游戲教學法在小學體育課堂中的應用[J].中國教育學刊,2023(8):103.
[3]李德華.現(xiàn)代體育教育教學中塑料體育器材的運用:評《輔助性體育器材在小學體育教學應用中的實效性研究》[J].塑料工業(yè),2022,50(6):204.
[4]宋敏敏.考慮安全性與實用性的體育教學器械設計:評《體育器材設計》[J].機械設計,2020,37(10):156.
[5]胡中培.機械設計原理在體育器材制作中的應用[J].機械設計,2021,38(12):161.
[6]董歡,孔凱.皮革器材在體育教學管理中的應用研究[J].皮革科學與工程,2023,33(6):132.
[7]姜慶軍.智慧課堂背景下體育教學和塑料器材的發(fā)展前景及策略:評《塑料材料手冊(第三版)》[J].塑料工業(yè),2022,50(12):176.
[8]黎志容.體育運動損傷成因與木質體育器材的開發(fā)探究:以“2023全球木材與木制品大會”為例[J].林產(chǎn)工業(yè),2023,60(12):101-102.
作者簡介:許曉慧(1987—),男,江蘇省如皋市磨頭鎮(zhèn)磨頭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