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南虎坊橋路口,沿著騾馬市大街西行,走過二三百米,路北是一條南北小巷,名曰魏染胡同,中國現(xiàn)代新聞史上有名的京報館便坐落于此。
沿巷口往北,胡同不寬,有樹木扶疏,能看到路旁佇立著一座民國風格的二層小樓,在一片青磚灰瓦的四合院中頗為醒目,門楣上赫然鐫刻著三個大字:京報館。
1918年10月,邵飄萍創(chuàng)辦《京報》,這是民國時期著名的進步報紙,與上海的《申報》齊名,當年具有很大的影響力。同時,《京報》也是中國北方唯一擁有自建館舍的報紙。
從1919年5月4日開始,邵飄萍主持的《京報》連續(xù)對五四運動進行報道,抨擊和揭露北洋軍閥和官僚投靠帝國主義的罪行,聲援學生和工人的愛國運動。他秉筆直書,高聲吶喊“大禍臨頭,忍無可忍”。《堅持到底》《萬眾一心》等40多篇署名評論,如雪花般“飛”上報端,激蕩士氣,鼓舞人心。
在北京大學新聞學研究會授課期間,邵飄萍還與作為學員的毛澤東結識,且交往甚密。1936年,毛澤東在延安向美國記者斯諾介紹自己的生平時,專門提到了邵飄萍:“特別是邵飄萍,對我?guī)椭艽蟆?,并贊邵飄萍是“一個具有熱情理想和優(yōu)良品質的人”。這段話,被斯諾記述在《西行漫記》中。
(選自“學習強國”平臺,有改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