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素梅
無論是基本運動技能還是專項運動技能的學習都是《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義教課程標準(2022年版)》]確定的重要學習內容,運動能力是《義教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的核心素養(yǎng)的關鍵要素,從運動技能到運動能力不是簡單過渡,而是需要一體化推進,有其基本定位、縱橫關系、自身邏輯。
一、運動技能與運動能力的必然聯(lián)系和本質區(qū)別
運動技能來源于對運動技術的熟練掌握,運動能力來源于對運動技能的靈活運用,運動技能和運動能力都離不開對運動技術的初始學習,沒有運動技術,運動技能和運動能力無從談起。同時,運動技能又呈現出對運動能力的基礎性作用,沒有運動技能,運動能力也難以形成。《義教課程標準(2022年版)》在課程內容上設置了基本運動技能和專項運動技能,而且明確提出小學一二年級主要學習基本運動技能,小學三年級及以上從專項運動技能諸項目中進行選擇性學習。從各水平段的課程內容安排來看,基本運動技能是為專項運動技能學習奠定基礎,需要考慮基本運動技能和專項運動技能之間的銜接。但在實踐中,基本運動技能還需要貫穿各專項運動技能的學習中,專項運動技能離不開基本運動技能的支撐。如,籃球的跳起搶籃板球,能否搶到籃板球:一是看跳起高度,跳得高者固然優(yōu)勢明顯;二是看反應速度,其決定著跳起的時機把握是否準確;三是看上肢力量,力量強者搶到籃板球的幾率相對較高。搶籃板球時要想跳得高,基本運動技能中的縱跳練習和蛙跳提升爆發(fā)力的練習必不可少。由此可見,基本運動技能還可以穿插于專項運動技能學習中。運動能力所對應的基本運動能力和專項運動能力也會因為基本運動技能和專項運動技能的合理學習而不斷達成??傊?,無論是運動技能到運動能力的縱向遞進,還是基本運動技能到專項運動技能、基本運動能力到專項運動能力的橫向銜接,都呈現出必然聯(lián)系。
然而,運動技能和運動能力具有本質區(qū)別。從定位上,運動技能定位于對動作技術的熟練程度,熟練到一定程度就形成了運動技能,因此,熟練程度的問題是判斷運動技能是否形成的關鍵;運動能力定位于對運動技能的運用,能夠運用就形成了能力,因此,能否運用的問題是判斷運動能力是否形成的關鍵。據此,運動技能的前期或必備階段,就是運動技術的學習,運動技術就可以定位于對動作的準確程度,準確到一定程度就相當于掌握了運動技術,因此,是否準確的問題是判斷運動技術是否掌握的關鍵。運動技術的掌握對運動技能和運動能力的進階性形成起著基礎性作用。運動技能內部結構簡單,是由動作的標準化和熟練性共同構成,二者缺一不可。運動能力是在已經達到了一定運動技能水平的基礎上強化了體能鍛煉和心智能力培養(yǎng)的綜合呈現,有了運動技能基礎,再確保專項運動所需體能,以及心智能力得到培養(yǎng),并能夠靈活自如地運用于生活或比賽之中,就達到了運動能力形成狀態(tài)。從橫向來看,基本運動技能和專項運動技能的差異是基礎性與專門性的區(qū)分;基本運動能力和專項運動能力則是前者主要滿足日常生活所需,后者主要體現在專項比賽中。因此,從縱橫來看,各自的區(qū)別十分清晰。從“基本”的角度看,無論是基本運動技能還是基本運動能力都具有基礎性,是日常生活的必備,是專項運動的根基;從“專項”的角度看,無論是專項運動技能還是專項運動能力都具有獨特性,因項目不同而區(qū)分獨特性“特”在何處,每名學生因為掌握了某項運動體現出他具有一定的運動專長,基本與專項的運動技能或運動能力之間的本質區(qū)分明顯,不可混淆。
二、從運動技能到運動能力需要一體化系統(tǒng)推進
學習運動技能指向運動能力的形成,無論是基本的還是專項的都應如此,但如何從運動技能的學習達到運動能力的形成,這既是一個重要理論問題,也是實踐中遇到的現實問題。技能究竟為何要轉化成能力,如何轉化,是否轉化成功,這些擺在大家面前的需要精準把握的學理問題,是組織開展好運動技能教學的關鍵,更是體育學科貫徹落實課程標準、培育學生核心素養(yǎng)要破解的難題,一體化系統(tǒng)推進將是把握關鍵、破解難題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
1.需要用一體化的思想理解運動技能學習達到運動能力形成的目標指向
體育學習不在于學了多少,重點是看是否學會了。學沒學是內容問題,學沒學好是方法問題,而學沒學會是成效問題。學、學好、學會既是每名學生在學習運動技能中要系統(tǒng)把握和逐步遞進的從內容到方法再到成效的程序,也是教師在施教時需要認真對待和精準把握的從教到會教和教會的教學內容設置、教學方法選擇、教學結果優(yōu)化的教學要素。如,教學生籃球運動技能,在結合學生實際規(guī)劃大單元內容的時候,不是單純地就大單元而設計一個不少于18課時的一個或多個內容單元,更需要考慮各單元以及單元內每個課時要用什么方法施教,每個課時教到什么程度,最終完成單元教學后,學生理應達到什么效果,這是每名體育教師都要結合學生實際系統(tǒng)規(guī)劃的。因此,從運動技能學習到運動能力形成,實際上是內容、方法和成效的系統(tǒng)把握,是從學到會學再到學會的遞進性目標追求。
2.需要一體化地規(guī)劃課堂內外有助于形成運動能力的實踐方案
《義教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提出落實“教會、勤練、常賽”,但并未將其實施局限于課堂上,而是可以通過課內外,甚至校內外一體化實施。從運動技能到運動能力,整個過程與“教會、勤練、常賽”息息相關,且相伴同行。
就教會而言,從字面理解,是教師的教讓學生學會了,是教師能力的體現,更是學生學習的完好狀態(tài),如果教了沒會,要么是教不會,要么是學不會,存在教師教授或學生學習能力的問題,或者二者兼而有之。但教會的準確判斷是理解、掌握、會用的系統(tǒng)、遞進的教學結果的呈現,體現著一體化特點。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充分考慮先讓學生理解學的是什么、學了有什么用,以及怎么學。教師明明白白地教,也要讓學生清清楚楚地學,深刻理解要學的內容、目的和方法,才能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掌握的速度就會加快,學以致用的運動能力水平也會盡早達到。
就勤練而言,從字面理解,就是多練并養(yǎng)成鍛煉習慣,既是對練習者的要求,也是練習者的參與狀態(tài)。學生的體育鍛煉,一方面受教師教學引導與組織的影響,正向、積極地引導,以及科學、合理并有針對性地組織有助于提升學生鍛煉的參與度;另一方面,還與學生自身運動需求、興趣、身心健康狀態(tài)等關聯(lián)度較大,有著較為強烈的運動需求、運動興趣和良好的健康狀況,對勤練的達成度也相對較高,內外因素都決定著能否落實好勤練。
就常賽而言,從字面理解,是經常參加比賽,但具體如何才能讓每名學生經常參加比賽?課堂上的組織要面向人人設計教學比賽,在校內組織的班級對抗賽等也要盡可能地讓每名學生參與其中,因為《義教課程標準(2022年版)》所要求的落實常賽絕非只是面向精英,人人常賽才能完成對學生運動能力的培養(yǎng)與檢驗,以及對團結協(xié)作、勇于拼搏等體育精神的塑造。
教會、勤練、常賽三者之間相互關聯(lián)、互為促進。教會,一方面需要勤練、常賽的有效促進;另一方面當達到真正意義上的教會后,還能促進或推動學生參與更多的鍛煉和比賽活動,因為教會了相當于更有能力參與鍛煉和比賽。勤練,一方面與教會關聯(lián)度大,教了不練則難以達到會的程度;另一方面與常賽也密不可分,比賽可以被看成一種特殊形式的練,即所謂的“以賽代練”,勤練也為常賽奠定基礎。常賽,一方面與教會關系密切,會了才能參賽,并有信心參賽;另一方面常賽有助于會的程度逐漸提升。因此,從運動技能到運動能力形成的過程需要課內外落實好教會、勤練、常賽的理念,還需要準確理解和具體把握三者之間密不可分又互為促進的關系。
3.需要走出運動技能和運動能力的認識誤區(qū),真正將運動技能學習和運動能力培養(yǎng)落細、落實、落好
誤區(qū)1:將運動技能等同于運動能力。有些人將運動技能與運動能力視為等同,認為學生只要掌握了一兩項運動技能就相當于達到了要求,且相當于教會了。其實不然,運動技能和運動能力固然有各自存在的道理,運動技能是完成技術的能力,即技術掌握到足夠熟練的能力,可以簡稱為技能。因此,運動技能是建立在運動技術之上的熟練性操作能力,而運動能力是對運動技能的運用能力,二者不在同一個層級上,有先有后,沒有運動技能的掌握,運動能力就無從談起。將二者等同起來的模糊認知,不利于運動技能教學,更不利于核心素養(yǎng)的精準培育。
誤區(qū)2:運動能力多為先天,后天培養(yǎng)影響不大。存在這種認識誤區(qū)者難以相信“教會、勤練、常賽”對運動能力培養(yǎng)有較大的促進作用,依然會認為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的目標指向僅停留在讓學生掌握運動技能上,以往諸多文件提出讓學生掌握一至兩項運動技能的要求是在當時的體育課程與教學改革背景下,基于學生的體育學習現狀、發(fā)展特點與運動需求提出的。而如今,自高中和義務教育課程標準陸續(xù)頒布要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且關鍵指標是運動能力后,讓學生達到運動能力發(fā)展水平,才是體育學科應有的目標要求之一,也希望各地在后續(xù)的政策文本中對此加以強化。
運動技能是在運動技術學習掌握后的不斷積累、提高,運動能力是在運動技能達到足夠熟練后運用能力的綜合體現,而運動技能到運動能力需要用一體化的思維設計與實施,需要走出一定的認識誤區(qū),精準把握二者的異同與后天的培養(yǎng)邏輯,從而更好地落實課程標準,實現高質量體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