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洪濤 林婷婷
一、家校共育視野下勞動教育的現(xiàn)狀及困境
如何發(fā)揮勞動教育獨特的育人功能,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勞動觀念,全面提升學生的勞動技能和自理自立能力,養(yǎng)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和品質,錘煉積極的勞動精神?在校長的引領下,勞動教育成為滕州書院小學教育改革的突破口。
許多學校在校園衛(wèi)生、環(huán)境美化、農場種植、家庭生活勞動等方面作出了有益嘗試,但仍然存在結構性問題,例如:學生們僅僅停留在校內值日勞動和家庭日常簡單勞動上。同時,經過調查發(fā)現(xiàn),許多家長認為,“雙減”政策好是好,作業(yè)減少了,輔導班沒有了,但空出來的時間怎么辦?所以,如何發(fā)揮家校共育的作用,利用家長優(yōu)勢和豐富的社區(qū)資源,將小學勞動教育常態(tài)化、實踐化、生活化地引向深入,從而打消家長與社會的顧慮,才是當前教育關注的重點之一。
二、“引進來”+“走出去”
(一)“引進來”:引進家長資源,助力勞動教育
學校要與家庭深入合作,就要將家長的力量以一種制度化的形式納入學校發(fā)展之中,將學校和家長的共同行動上升到組織層面。書院小學“書·禮”文化重視全環(huán)境立德樹人,開發(fā)了近百名的家長資源庫,梳理出社區(qū)服務、勞動技能、醫(yī)療衛(wèi)生、職業(yè)體驗等大類共育課程,同時,成立了家長委員會,開發(fā)了“家長資源進課堂”課程。
共育課程是家校雙方對小學生進行勞動教育的重要載體,書院小學充分利用家長資源,邀請勞動素質較高的家長走進學校,與教師、學生共同開發(fā)勞動教育課程,發(fā)揮群體的力量,集思廣益設計課程。同時,開展了“性善書院大講堂”活動,通過家長大講堂的方式,選擇不同職業(yè)、有代表性的家長來校為學生們講述不同職業(yè)的工作性質以及工作要求,提高學生們的職業(yè)認知,對學生進行職業(yè)啟蒙教育。
身份不一樣的“老師”,不僅給孩子們帶來了真實的教育資源,更讓整個勞動教育行之有效,讓勞動教育過程更具教育意義。
(二)“走出去”:建設校外資源基地,擴寬勞動教育資源
由于書院校區(qū)面積較小,不利于建設生產類的勞動教育基地,但書院小學從家校共育視角出發(fā)進行了多種嘗試。
1.利用家庭基地,開展生活家政課程。
學校注重養(yǎng)成教育,將良好的“學習習慣、行為習慣、利益習慣、生活習慣”作為“書·禮”養(yǎng)成教育的核心內容,制定了“一年一課題,一月一主題,一周一話題”的課程體系,依托校內勞動課程以及勞動社團實施開展。
準備階段——在勞動課上,展示圖片和播放視頻,讓學生了解家庭勞動的基本技能,如整理衣服、打掃房間、刷碗等。再通過實際操作講解,讓學生對此項技能有初步的感知。
實踐階段——學生居家經過多次操練,強化技能。同時,利用好家長資源,讓家長對學生的操作進行指導,鼓勵孩子承擔起家庭的責任與義務,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
反思階段——利用每周二勞動課和周四的勞動社團時間,引導學生對居家的勞動過程進行反思,師生、生生之間進行交流與評價。期末時,全校分年級開展生活技能大賽,以比賽的形式樹立榜樣,調動學生勞動的積極性。
同時,利用“書禮好少年”活動指南手冊,聯(lián)動家校評價,既包括過程性評價和結果性評價,也將每項勞動活動的評價標準細化。
2.家校共探“微課程”。
凝聚家校社合力,提升共育效果是擺在所有教育者面前的共同課題。學校通過“親子共探究,快樂共成長”假期專題、“智慧父母大課堂”、“性善書院大講堂”等家長培訓課程,引導家長參與孩子的假期實踐活動,不僅讓家長成為教育的“同盟軍”,更成為學生居家學習微課程的“好伙伴”。在居家學習成果展示活動中,學校共收到學生視頻、創(chuàng)意手工作品等1800余件,成果喜人。
3.建設家長資源實踐基地。
滕州書院小學地處最具有滕州市地域文化特色的書院街區(qū),該街區(qū)具有豐富的經營性資源。利用一墻之隔的豐富的社區(qū)資源,學校將小學勞動教育常態(tài)化、實踐化、生活化引向深入。通過梳理家長資源庫,我們發(fā)現(xiàn),許多家長在書院街區(qū)從事經商等活動,涉及產業(yè)豐富多樣。于是,學校成立了以校長為首的資源開發(fā)小組,對附近的家長所屬產業(yè)進行走訪、調查,與適合的店鋪進行合作,評選部分商鋪為“書院小學校外勞動教育實踐基地”,并舉辦了掛牌儀式。
為了有效實施勞動教育實踐項目,學校將書院街區(qū)勞動實踐基地按照屬性分為四類,因其樣態(tài)、性質、功能等特點,為學生完成不同的勞動教育項目提供了具有實操性、沉浸式的體驗。(如下圖所示)
根據書院街區(qū)不同類別的實踐基地,建立街區(qū)場域電子資源庫,在不同板塊中,詳細記錄了各勞動場域的位置、負責人、開放時間、教育功能、安全措施、注意事項等。
三、構建立體的勞動課程體系,建立勞動教育實踐評價機制
(一)構建立體完整的勞動教育課程體系,逐漸完善“1+2”的勞動教育課程體系
“1”是勞動課,“2”包括勞動社團+家校協(xié)同教育課程。每周開設一節(jié)勞動課,主要包括勞動教育、技術學習、家庭勞動活動和財商等內容。勞動社團活動課程主要包括家庭勞動、服務性勞動、滕州特色食品制作、多學科融合科技創(chuàng)新等實踐性內容。同時,每周開設各年級分批進行的“家長資源進課堂”課程和“性善書院大講堂”活動。
(二)堅持“三位一體”,實施多元評價
1.勞動清單評價。學校根據勞動清單為學生制定了勞動實踐活動記錄卡,記錄勞動項目參與、技能掌握、收獲感悟等情況,同時還包括家長和老師的評語。學校還為每一個學生制定了勞動記錄手冊,實現(xiàn)了“一生一冊”,有目的地收集學生一學期以來的勞動學習和實踐情況,了解學生在該段時間內所做的努力以及取得的成績。
2.運用結果性評價。學校每學期定期開展“勞動金點子”“勞動技能大比拼”系列活動,對學生勞動技能、綜合運用等情況進行考評,對優(yōu)秀學生進行表彰獎勵。同時,學校對勞動教育開展和勞動教育實踐基地建設情況及時進行總結交流,做好勞動教育成果的積累。
3.星級評價體系。根據評價手冊、勞動清單的記錄結果,定期評選“勞動之星”。結合學習之星、文明之星、孝心之星、體育之星、藝術之星、進步之星,采用星級卡片積累,兌換“書·禮勞動少年”卡。學校把勞動教育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中,認真落實了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工作相關要求,將勞動教育課程開展情況、綜合實踐活動作為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重要內容。同時,及時指導學生記錄、遴選綜合實踐活動,將勞動教育經歷及主要表現(xiàn)納入學生綜合素質檔案、成長檔案。
采用家校社和教育數字化四方協(xié)同機制,保障開發(fā)、實施、推廣出一套全面的、立體的、多元的勞動教育課程保障機制。
借助現(xiàn)代信息技術、大數據等新型數字化手段建立家長資源庫、學生電子檔案、街區(qū)專業(yè)人員資源庫等,開展勞動過程監(jiān)測和紀實評價。同時,通過抖音、微信等網絡媒體,以及學習強國、教育云平臺、地方融媒體等進行成果推廣。
在加強勞動教育的大背景下,家校“雙向奔赴”已經成為新時代勞動教育的新思路。在全環(huán)境育人理念下,書院小學立足“書·禮”文化,注重養(yǎng)成教育,堅守教育初心,堅持學校和家庭相結合,開展勞動養(yǎng)成教育,為學生提供更加自主、更具個性、更多選擇的成長環(huán)境,讓學生的潛能得到充分而又自由的發(fā)展。
(侯金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