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永強
(山東省平度市崔家集鎮(zhèn)崔家集小學,山東 平度 266727)
《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 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提出,教學要與社會實踐活動相結合,實現隱性課程與顯性課程相配合。對此,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積極探索實踐基礎上的課程教學策略,既是其迎合新課改,滿足新教學要求的有力表現,亦是其改革教學,培養(yǎng)優(yōu)秀少年的有效手段。教師應以《新課標》為導向,將課堂教學與實踐活動結合起來,增加課程教學的實效性和育人性,為落實“知行合一”教學創(chuàng)造良好條件。同時,教師還應秉承“以生為本”的原則,以貼近學生“最近發(fā)展區(qū)”的實踐教學活動,引導學生自主、合作實踐探究,讓學生在不斷觀察、體驗、實踐探究過程中,構建完整知識體系,形成良好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
小學正是學生良好道德素養(yǎng)與行為習慣養(yǎng)成的初始階段,對其未來成長意義重大。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以實踐為基礎開展教學活動,不僅能降低學習難度,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學習道德與法治知識,提高學習成績,還能讓學生在寓教于樂的形式中形成正確價值觀,為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強化學生責任感、培養(yǎng)學生良好品德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同時,教師在實踐基礎上展開教學,還有助于學生身心健康成長。一方面,小學生因年齡小、閱歷淺等緣故,對核心價值觀、法治觀念、道德素養(yǎng)的理解存在一定難度;另一方面,素質教育理念實施已久,老生常談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對學習失去新鮮感,影響其學習熱情和效果。對此,教師以實踐為基礎展開教學,既有效解決了這一問題,還能增加本學科教學的趣味性,讓學生在多元化實踐教學中提取有價值德育內容,踐行道德理念,繼而為其身心健康成長扎緊思想“籬笆”。
實踐教學具有一定的主題性,這一點與道德與法治課程教育理念不謀而合。因此,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以實踐為基礎展開教學,既有助于《新課標》理念的落實與發(fā)展,還能保證實踐活動和教學內容的一致性、連貫性,對本學科教學效果提升具有雙重作用。同時,教師以實踐為基礎展開教學,還能彌補教材中的不足,延伸課堂教學空間和內容,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教材,汲取知識,培養(yǎng)道德素養(yǎng)。例如,在人教版二上第四單元《家鄉(xiāng)物產養(yǎng)育我》一課教學中,教師通過讓學生收集家鄉(xiāng)物產信息、了解物產特點和作用來增強學生對家鄉(xiāng)物產的了解,并從中汲取物質生活、文化傳承、精神寄托等方面的“食糧”。這樣不僅能讓學生更加深刻的了解家鄉(xiāng)物產及文化,還對培養(yǎng)學生愛國愛家情懷,樹立保護家鄉(xiāng)物產意識有積極作用。
《新課標》強調,教師在教學中應從學生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角度出發(fā)制定教學目標,并將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作為立足點,制定能引導、規(guī)定學生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的教學目標。對此,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可以以《新課標》理念為導向,設計引導性、可行性強的教學目標,為實踐教學高質量發(fā)展提供方向引領。首先,教師可以通過深入解讀《新課標》,挖掘其內涵,找到與教學相契合的理念,作為教學“指向標”,推動實踐教學高質量發(fā)展。其次,教師可以秉承“以生為本,以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設計貼合學生“最近發(fā)展區(qū)”的課程教學目標,促進學生知識、能力全面發(fā)展。最后,教師可以通過樹立整體目標意識和目標層次意識,設計整體性、層次性教學目標,將教學著力點落實到實處,提高教學實效性。教師可以立足學生生活盲點、疑難點、困惑點以及法律法規(guī)空白點等,設計符合學生實際需求和教學要求的教學目標,然后通過多種方式了解學生學情,確保教學目標的可行性。
例如,在人教版四上第二單元《這些事我來做》一課第二課時教學中,教師首先可以通過解讀教材和《新課標》理念,挖掘適合學生學習和成長的教學目標,并通過實踐予以驗證,讓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繼而達到“知行合一”的效果。《新課標》中提出,要踐行以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勤勞節(jié)儉、鄰里互助為主要內容的道德要求,做家庭好成員。對此,教師可以以此理念為導向,結合學生學情,從道德意識、健全人格、責任意識等方面設計教學目標,保證教學目標的可行性和導向性。如在本節(jié)課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教學總目標:1.總結做家務對自身的好處,明確家務勞動的意義,形成“應該做”“主動做”的責任意識;2.相互交流做家務技巧,提升做家務能力,養(yǎng)成堅持做家務的好習慣。其次,教師可以以學生差異性為參考,設計層次性教學目標,促進實踐活動有效展開。通過這些不同層次、難度的教學目標,教師可以輕松把握教學節(jié)奏和方向,引導學生逐步了解道德與法治知識,培養(yǎng)道德修養(yǎng),形成健全道德認知和道德情感,養(yǎng)成良好道德行為。
1.借助多媒體創(chuàng)設真實情境
《新課標》提出,教師在教學中要創(chuàng)設多樣化學習情境,并在創(chuàng)設情境過程中考慮情境的真實性。對此,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真實情境,將社會整體、家庭變化、學生生活等方面的變化展現出來,引導學生在自主體驗、實踐探究過程中感知、感悟,繼而助其樹立正確價值觀,發(fā)展社會情感,提升關鍵能力,并在感悟生活中認識社會,學會做事,學會做人。首先,教師可以結合歌曲內容來創(chuàng)設真實情境,并通過多媒體設備為學生營造恰當氛圍,使其在濃厚氛圍下感受心靈洗滌,提升道德素養(yǎng)。其次,教師可以通過講真實故事創(chuàng)設真實情境,吸引學生注意力,提高其在課堂上的活躍度,為打造高質量教學課堂創(chuàng)造良好條件。最后,教師可以結合生活素材,以學生親身體驗為媒介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觀察生活,感悟所學知識內涵及其與生活的聯系,為實踐教學高質量發(fā)展奠定基礎。
例如,在人教版五下第三單元《富起來到強起來》一課教學中,教師首先可以通過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播放《春天的故事》,以優(yōu)美的旋律和貼切的歌詞為學生打造帶有“改革開放”氣息的課堂氛圍,激發(fā)學生好奇心,為后續(xù)教學活動順利開展奠定良基。其次,教師可以通過為學生講解年代故事,吸引學生眼球,提高其課堂注意力,增強其課堂學習成效。最后,教師可以立足學生學情,以符合學生年齡段和認知的實踐活動來拓展教學空間,延伸教學課堂。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互聯網搜索、逛超市、聽父母長輩講解等途徑,了解家庭餐桌飲食變化,感受改革帶來的變化和力量。通過這樣的實踐教學,不僅能讓學生更好地領悟課堂知識,還能增強學生對國情、社情、民情的了解,強化其愛國情感,為其成長為優(yōu)秀社會主義合格接班人奠定良好基礎。
2.結合生活素材創(chuàng)設真實情境
生活化教學情境是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開展實踐教學,提升教學質效的有效手段。教師以“生活即教育”理念為導向展開實踐教學,既有助于其落實《新課標》,踐行“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還對其實現“教學做合一”有積極促進作用。對此,教師首先可以結合學生日常生活打造生活化情境,讓學生在熟悉的情境氛圍中放松身心,繼而使其在“潤物細無聲”中掌握學科知識,培養(yǎng)良好品德。其次,教師可以借助生活現象導入新課,并以多元化教學方法激發(fā)學生好奇心,使其在學習知識過程中深化對道德與法治知識與生活聯系的認知,提高學習積極性,提升教學效果。最后,教師可以通過生活化實踐強化學生對本學科知識的運用。教師可以鼓勵學生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鍛煉其知識遷移應用能力和應變能力,讓學生在解決問題過程中逐步構建新的認知,養(yǎng)成良好道德品質,形成積極向上的情感態(tài)度。
例如,在人教版四下第四單元《多姿多彩的民間藝術》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課外實踐調研活動。學生可以通過走訪、調查、問卷、上網查閱資料等方式了解民間藝術,并將所收集的資料和信息進行整理、歸納、總結,制作成視頻或圖片、文字報告,在課堂上分享。這樣不僅能增加學習道德與法治知識的趣味性,還能延伸教學空間,拓展教學內容,讓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知識的認知和理解更加深入。同時,教師還可以結合當地藝術資源為學生創(chuàng)設自主探究真實情境,激發(fā)學生探究意愿,提高教學實效性。如山東地區(qū)的教師可以結合高密剪紙、風箏、魯繡、泥塑、葫蘆雕刻等藝術素材和資源,引導學生感受生活中的藝術元素,以此來開展實踐教育教學工作,培養(yǎng)學生想象力和發(fā)散思維,降低學習道德與法治學科知識的難度,提高其學習效率和成績。
教材是教師實施教學的優(yōu)秀資源和重要載體,對實踐教學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對此,教師可以立足教材內容,深挖其中的德育元素,并將教材資源、課外資源有機融合到一起,加以整合利用,為豐富拓展教學內容,提高教學趣味性、實效性注入新動能。首先,教師可以通過教研組統(tǒng)籌安排,開展研討會、交流會,并按照文字版、數字版等方式將已有教學資源、拓展資源等進行匯總整理,制作成具有參考價值的教學資源,上傳到教學平臺共享。其次,教師可以通過網絡交流、搜索等方式,針對性收集教學資源,并將其融合到教學中,形成全新的教學體系,拓展教學內容。教師可以將時政熱點、社會新聞、生活生產、法律法規(guī)等知識、新聞適當融入到教學中,充實教學內容,提升教學趣味性、新鮮感,保證教學質效。
例如,在人教版五上第四單元《美麗文字民族瑰寶》一課教學中,教師首先可以立足教學教材,挖掘漢字文化載體、文明傳承的作用,為后續(xù)教學做好鋪墊。教師還可以提前布置學習任務,讓學生在生活中尋找“美麗漢字”,并追根溯源,尋找漢字的“祖宗”。這樣不僅能調動學生好奇心,還能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其次,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設備為學生展示各種形態(tài)的漢字,并演示漢字的演變過程,讓學生在了解漢字初始形態(tài)過程中強化對中國厚重歷史文化底蘊的認知,助其樹立文化自信心,增強民族自豪感,為其自覺成為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者奠定良好基礎。除了漢字之外,教師還可以結合各民族不同語言展示不同的文字形式,以豐富的語言文字來展現中國輝煌燦爛的歷史文化,增強學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團結意識。教師還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為學生展示豐富的課外資源,如王羲之、顏真卿、柳公權等書法大家的作品,讓學生在欣賞書法作品的過程中感受漢字之美、形態(tài)之豐,激活其熱愛中國漢字的思想和意識,養(yǎng)成尊重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成果的豐富情感和美好品質,深化其愛國主義情懷,培養(yǎng)其成長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新課標》倡導,教師在教學中要綜合運用多種評價方式,促進知行合一。對此,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可以從家庭教育、學校活動、社會實踐三方面入手,通過有效評價推動學生形成良好道德行為、能力,促進其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首先,教師可以與家長聯系,讓家長充當“評委”,評價學生在家期間的行為表現,形成家校評價合力,加速學生良好品德養(yǎng)成和發(fā)展。其次,教師可以將教學與學校活動無縫銜接,利用學校各種主題實踐活動展開教育,讓學生時刻處于高風尚、高品格環(huán)境熏陶中,實現全面發(fā)展。教師還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探討課堂知識,并通過組與組之間互相觀察、評價等,選出“文明標兵”,樹立典范,引導學生向良好方面發(fā)展。最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走出課堂、校園,走入社會,參加各類力所能及的社會實踐活動,將所學知識運用到社會生活中,服務于群眾,強化學生責任感、道德感,培養(yǎng)其良好品德。
例如,在人教版四上第四單元《變廢為寶有妙招》一課教學評價中,教師首先可以讓家長評價一下學生在家對垃圾的處理以及分類垃圾的意識和行為是否合格等,以此來鞏固教學成果,提高學生垃圾分類、保護環(huán)境意識。其次,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在校園內展開“我是校園小衛(wèi)士”活動,讓學生通過步行撿垃圾等實踐體驗,深化對學科知識的理解和吸收。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互相評價,并投票選舉出“最佳文明標兵”,予以獎勵和表揚。最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利用節(jié)假日、周末時間到居民區(qū)講解垃圾分類知識或到垃圾回收站當志愿者,并通過居民或相關單位評價來促使學生將道德認知轉換為道德行為,養(yǎng)成良好品德,實現知行合一。
新時代,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作為學生成長與發(fā)展的引路人,必須精心設計課堂實踐教學內容和形式,才能發(fā)揮本學科課程的育人價值,為學生“扣好第一粒扣子”。教師應樹立“生活即教育,教育即實踐”的理念,將實踐融入教學中,讓教學走出課堂,讓學生走入社會,為其成長與發(fā)展呈現不一樣的育人新樣態(tài)。同時,教師還要從整體上把握《新課標》要求,多措并舉推動課程實踐教學,落實好“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豐富學生核心素養(yǎng),為其成長為品德優(yōu)秀的好少年注入強大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