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洪軍
(中國礦業(yè)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 江蘇 徐州 221116)
共同富裕既是馬克思主義的價值旨歸,也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改革開放尤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來,共同富裕漸次成為黨和國家的中心議題,現階段已經成為廣大人民群眾的熱切現實期盼。因此,研究探索推進共同富裕的指導理論和實踐路徑已是當務之急。馬克思共同富裕觀是馬克思主義共同富裕理論的源頭活水,相關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雖然馬克思在自己的著作文本中沒有直接使用“共同富?!币辉~,但深刻揭示和強烈批判了資本主義社會的貧富不均和各種異化現象,以實現一切人的普遍利益和自由全面發(fā)展作為其理論的目標旨歸。因此,馬克思具有自己明確的共同富裕觀,這是毋庸置疑的。事實上,馬克思共同富裕觀歷經了由理想主義到理性主義,再到人本唯物主義,最后到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轉變,涉及共同富裕的形成基礎、內在本質、結構表征、價值功能以及實現路徑等,具有極為豐富的內涵。盡管當前基于政治、經濟、文化等多角度對共同富裕的研究成果豐碩,但尚未見基于共同體視角的專題分析。本文力圖證明共同體是馬克思考察和分析共同富裕問題的獨特視角和不變論域,馬克思共同富裕觀具有鮮明的共同體向度特質。期望這一研究結論有益于我們全面理解和科學運用馬克思共同富裕觀,為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富裕謀劃有益的共同體建設實踐路徑。
對共同富裕主體的界定不同,是區(qū)分馬克思主義共同富裕觀與非馬克思主義共同富裕觀的重要標準。既與唯心主義立足于精神共同體或倫理共同體,談論抽象人的共同富裕不同,也與舊唯物主義立足于市民社會或國家共同體,談論部分群體的共同富裕相異,馬克思放眼于人類歷史發(fā)展的宏闊視域,秉持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和觀點,將人類社會不同歷史階段呈現的各種共同體歸結為本質上是圍繞現實人的生活本身而形成的利益關系共同體。由此,馬克思將共同富裕的主體定位為生活在一定共同體中“現實的個人”,并明確界定了共同富裕的應然主體,斷定共同體是共同富裕主體的存在方式和實現共同富裕的必然載體。
共同體最通俗的概念是人的聯合體或人的集合體,但如何理解共同體的本質內涵或凝結紐帶卻是一個長期以來充滿爭議的話題。古希臘時期,亞里士多德最早在《政治學》中把城邦視為自然的產物,是一種以整體利益、長遠利益和共同生活為紐帶,以追求“至善”為目標的政治共同體。在亞里士多德那里,城邦國家是共同體的最高形式,內含了諸多以各種具體利益、短期利益和局部利益為目標的次級共同體。伴隨著古希臘城邦制度的解體,國家政治共同體神話破滅,以斯多葛學派為代表的“普遍法則”共同體理論一度大行其道,認為整個人類是以自然法為紐帶形成的人人平等的共同體。在中世紀歐洲,世俗政治共同體和自然共同體理論被打壓遮蔽,以上帝的平等和共同之愛為核心的精神共同體神學理論橫行千年。人類進入近現代以來,共同體的“神學論”與“自然論”讓位于“人為論”或“人造論”,如馬基雅維利的契約“人為利維坦”理論,洛克的法治、分權與權力有限的“人造共同體”理論,盧梭的“道德的與集體的共同體”理論。滕尼斯在其傳世之作《共同體與社會》中,系統(tǒng)總結分析了上述各種共同體理論,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共同體”與“社會”的二元對立模型。滕尼斯指出共同體是基于人們的“共同領會”即本質意志建立的“真實與有機的生命體”,認為“只要在人們通過自己意志、以有機的方式相互結合和彼此肯定的地方,就會存在著這樣或者那樣的共同體形式”?!?〕以上各種共同體理論的共同點是承認人不能離開共同體而孤立存在,共同體不是人與人之間的隨意結合,必須要有利益、精神、信仰、法則、道德、權利等特定“共同性”或關系作為形成和凝聚的紐帶,分歧主要在于如何定位共同體的本質,即共同體的形成基礎和聯系紐帶具體是什么樣的“共同性”或關系。
馬克思在揚棄既往共同體理論的基礎上,明確指出共同體是人的存在方式和本質規(guī)定,人的本質是人的真正的共同體,這是立足于把人的生活本身作為“共同性”、把利益關系作為根本紐帶得出的科學結論。馬克思斷定“把人和社會連接起來的唯一紐帶是天然必然性,是需要和私人利益”,〔2〕強調指出“共同體是生活本身,是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人的道德、人的活動、人的享受、人的本質”。〔3〕馬克思反對脫離人的存在方式——共同體來談論抽象的人,強調所有人都是“在一定的物質的、不受他們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條件下活動著的”“現實中的個人”?!?〕易言之,所有人都生活在特定的共同體之中,在一定歷史條件下、一定時空場域內從事生產實踐和社會活動。因此,在馬克思那里,人的生產生活共同體比宗教共同體、政治共同體、倫理共同體更具有基礎性、根本性和實在性?;跉v史唯物主義的考察,馬克思指出正是圍繞人的生活這一實踐主題,人類才在不同歷史階段形成了性質、水平、形式和規(guī)模相異的各種共同體。家庭、氏族、部落、公社、階級、市民社會、國家等都是共同體的具體形式,但各種共同體本質上都是利益關系共同體。正是由于馬克思將人的生活共同體作為最根本和最真實的共同體,把利益關系作為共同體形成的核心紐帶,由此共同體就必然與共同富裕問題聯系起來了。馬克思特別指出,在階級社會個人利益與共同體利益之間存在對立統(tǒng)一的辯證關系。一方面,馬克思指出個人利益有存在的天然必然性和合理性,但個人只有通過從事生產和社會交往活動才能滿足自身需要,“只有維護公共秩序、公共安全、公共利益,才能有自己的利益”,〔5〕個人利益與共同體利益具有統(tǒng)一性;另一方面,馬克思又明確指出,在生產資料私有制和強制性社會分工條件下,“個人總是并且也不可能不是從自己本身出發(fā)的”,〔6〕個人利益與共同體利益的對立性也是客觀存在的。
在馬克思那里,共同富裕的應然主體是人類社會的全體成員。馬克思對共同富裕應然主體的界定是在考察原始社會“天然共同體”中人的生存狀況,批判階級社會各種“虛假共同體”中社會財富分配不均和其他各種不公平、非正義現象的過程中,特別是在描繪未來“真正的共同體”——共產主義社會的過程中體現出來的。馬克思主要使用了“同時代人”“每個人”“一切人”“所有人”“人人”“一切社會成員”等詞匯,強調共同富裕的主體不應該是少數人或少數群體,而應該是人類社會的全體成員。早在青年時期,馬克思在談及個人職業(yè)選擇時就曾明確提出:“只有為同時代人的完美、為他們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達到完美?!薄?〕雖然這是馬克思作為一個理想主義者的哲理分析,但這一結論是正確且具有積極意義的,表達了個人發(fā)展與全人類發(fā)展有機統(tǒng)一的美好愿望和崇高人生境界。轉變?yōu)闅v史唯物主義者和共產主義者之后,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資本論》等著作中較為集中地論及并明確了共同富裕的應然主體。例如,在論述未來共產主義社會有計劃地進行社會生產和分配勞動產品時,馬克思指出未來的“生產將以所有的人富裕為目的”,〔8〕作為平等的勞動者“人人也都將同等地、愈益豐富地得到生活資料、享受資料、發(fā)展和表現一切體力和智力所需的資料”,〔9〕也就是說,“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創(chuàng)造出來的福利”?!?0〕再如,在談及人的自由問題時,馬克思指出未來的共產主義社會將改變資本主義社會人統(tǒng)治人、人壓迫人、人傷害人、少數人剝奪多數人自由的狀況:“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fā)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fā)展的條件。”〔11〕
盡管迄今為止的人類社會至多只是實現了某些特定共同體全體成員或特定共同體中部分成員的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的實然主體與應然主體有巨大差異,完全實現人類社會全體成員共同富裕將是一個漫長的漸進過程,但無論如何共同富裕的主體都離不開共同體。雖然馬克思把共同富裕的主體明確定位為“個人”,但這并不是說“個人”可以離開共同體而獨自生存和發(fā)展,因為這個“個人”是指“現實的個人”,即具有“社會性的個人”。社會性即人的實際存在方式,“而且,對馬克思來說,這些個人是通過他們的活動創(chuàng)造并改變他們的存在方式的,因為這個存在方式是社會性,所以這種社會性必須被看作是變化的,也就是說,被看作是歷史地發(fā)展的”。〔12〕縱觀歷史,雖然共同體有規(guī)模大小之異、性質真假之別、水平高低之分,但一個人從出生到死亡,都或主動或被動地置身于一定的共同體中。不僅在原始社會個人離不開天然形成的共同體,而且在階級社會個人也總是生活工作在各種各樣的共同體中,小至家庭、各種市民社會共同體,大至民族、國家及整個人類社會共同體。馬克思明確指出,不僅在古代社會由于個人能力、生產力水平極其低下不得不高度依賴共同體,“個人力量(關系)由于分工轉化為物的力量……沒有集體,這是不可能實現的”,〔13〕而且在現代社會個人能力、生產力水平普遍增強的情況下依然離不開共同體,每個人“既是奴隸制的成員,同時又是共同體的成員”。〔14〕與此同時,不僅任何人離開共同體都無法生存生活,而且實現共同富裕意味著每個人必須擁有更高的素質和更全面的能力,而“只有在共同體中,個人才能獲得全面發(fā)展其才能的手段,……才可能有個人自由”?!?5〕具體而言,個人只有在共同體中參與勞動實踐和社會生活,才有可能發(fā)展自己的才能并依靠群體力量彌補自身的不足,才有可能使自身與共同體的關系達致和諧,從而使個人利益得到保障,精神生活得到滿足。正是從上述兩個方面而言,共同體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必然載體。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階級社會的各種共同體只是實現特殊群體利益和自由的載體,維護的只是少數人的利益和自由。因此,在馬克思那里,未來社會不是不要共同體,而是要在消滅階級社會各種虛假共同體的基礎上,建立一種更高級的“自由人的聯合體”。
與既往各種共同體理論要么強調注重追求物質共同富裕,要么強調注重追求精神價值歸宿不同,馬克思從未來“真正的共同體”中每個人的物質利益得到普遍實現,每個人精神生活極大豐富兩個方面樹立了共同富裕的雙重終極目標,并且斷定實現這一雙重終極目標是一個漸進的歷史過程,需要共同體提供相應的支撐保障條件。進言之,馬克思既重視人的物質需要,也重視人的精神需求,將全體社會成員的物質生活共同富裕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明確為“真正的共同體”的價值旨歸,強調只有共同體才能為共同富裕提供必備的物質生產條件和社會關系,進而促進人的綜合素質全面發(fā)展,而物質生產條件的改善提升及社會關系的豐富完善是一個漸次展開、逐步發(fā)展的過程。
與馬克思定位共同富裕主體的實踐場域相連,在嚴格意義上說,共同富裕是馬克思對未來“真正的共同體”——“自由人的聯合體”,即共產主義美好社會形態(tài)的描述。在馬克思那里,未來共產主義社會有兩個基本特征:一是社會物質財富極大豐富,每個人的物質利益都能得到充分滿足,社會產品可以實現“按需分配”;二是社會精神財富極大充盈,每個人都能自由全面發(fā)展,個性得以充分張揚,“成為自然界的主人,成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6〕這實際上從物質和精神兩個維度明確了共同富裕的雙重終極目標——每個人物質利益的普遍實現及自由全面發(fā)展,即全體社會成員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實現共同富裕。關于這兩個目標的關系,筆者曾專門撰文指出:“物質生活共同富裕只是共同富裕的經濟表征和必要條件,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才是共同富裕的最終價值旨歸?!薄?7〕當然,這不是說物質生活共同富裕不重要,相反,在馬克思的視域中,人既是自然的存在物,更是社會的存在物,首先要有基本物質生活保障,然后才能追求精神生活。因此,物質生活共同富裕是前提基礎,沒有全體社會成員物質生活的共同富裕,就不會有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
馬克思認為人有多種需要,但歸根結底是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人的這一雙重需要只有在共同體中才能逐步得到滿足,雙重目標只有在共同體中才能漸次展開。唯心主義從抽象人性論出發(fā),極力主張精神主義需要觀,排斥和貶低人的物質需要,把共同體的本質定性為精神共同體,而舊唯物主義則過分強調人的肉體感受和感官需求,把人的物質需要完全等同于人的全部需要,把共同體定位為純粹的利益共同體,兩者都具有明顯的片面性和非科學性。馬克思則不僅明確了物質需要是人的第一需要,而且強調精神需要是人的高級需要,把共同體視為物質與精神的有機統(tǒng)一體。一方面,馬克思認為物質利益屬性是共同體的第一屬性,也是共同體的本質屬性。馬克思明確指出人類生存發(fā)展和創(chuàng)造歷史的第一個基本前提是“生產物質生活本身”,〔18〕追求物質生活共同富裕是人類自古以來的美好愿望和基本目標?!叭魏稳巳绻煌瑫r為了自己的某種需要和為了這種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19〕人們對于吃、喝、住、穿等生活資料的物質需要是第一需要,而且“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0〕另一方面,馬克思又明確指出,有意識的自由活動是人區(qū)別于動物的重要標志,自由屬于人的類特性,“自由確實是人的本質”。〔21〕因此,充分彰顯每個人的自由個性,每人都擁有豐富完滿的精神生活,才是共同富裕的價值目標旨歸,最終實現需要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在原始社會天然形成的共同體中不存在任何群體和任何形式的共同富裕,呈現的是共同貧窮和自由荒漠。在人類進入階級社會后,市民社會共同體和國家虛假共同體保障了部分群體的共同富裕,呈現為少數統(tǒng)治階級剝奪大多數被統(tǒng)治階級利益和自由的狀態(tài)。只有在“真正的共同體”中,一切人的個人利益和自由全面發(fā)展才能普遍實現。
馬克思指出共同富裕最終目標的實現,即每個人的個人利益獲得普遍滿足和每個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需要共同富裕的主體擁有“普遍的社會物質變換,全面的關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體系”〔22〕作為基礎。也就是說,實現物質生活共同富裕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雙重目標,需要多種要素條件支撐。馬克思認為這些條件只有共同體才能夠提供,并重點從以下兩個方面作了詳細論述。
首先,共同體為共同富裕提供必備物質生產條件。馬克思指出個人的生命表現形式、生活方式及利益實現是與“他們的生產是一致的……取決于他們進行生產的物質條件”。〔23〕換言之,個人利益及其自由的實現程度既受制于現實的物質基礎,也取決于在現有物質基礎上進行生產的條件,因此,脫離實際物質生產條件和特定共同體談論共同富裕是荒謬虛無的。這是因為,物質生產條件是必須通過人們結成共同體才能夠克服各種障礙創(chuàng)造和獲得的,并且“克服這種障礙本身,就是自由的實現,……而這種自由見之于活動恰恰就是勞動”?!?4〕馬克思明確指出:“人是最名副其實的社會動物,不僅是一種合群的動物,而且是只有在社會中才能獨立的動物。孤立的一個人在社會之外進行生產——這是罕見的事”。〔25〕人類早期結成的天然共同體彌補了勞動工具極端簡陋、知識水平低下、個人能力嚴重不足的缺陷,為個人生存提供了最低限度的生產條件。隨著社會分工的出現和個人能力的不斷增強,階級社會出現的各種新型共同體提供了更好的生產條件,而這種生產條件的提高是靠共同體內部分工合作創(chuàng)造的。馬克思指出:“個人力量(關系)由于分工而轉化為物的力量這一現象,……只能靠個人重新駕馭這些物的力量,靠消滅分工的辦法來消滅。沒有共同體,這是不可能實現的。”〔26〕值得指出的是,這里要消滅的“分工”,特指的是“強制性社會分工”,馬克思并不是從一般意義上否定共同體中社會分工的必要性和重要意義。實際上,馬克思認為分工合作對個人和共同體的發(fā)展都是具有積極意義的,要否定和批判的是“強制性社會分工”導致的利益差別固化和人的異化。馬克思設想未來“真正的共同體”會提供最好的物質生產條件,人們可以自由選擇自己喜愛并能發(fā)揮自身才能的職業(yè),通過自覺分工合作為個人和共同體創(chuàng)造更多的物質財富。
其次,共同體為共同富裕提供必備社會關系。馬克思認為個體的生存不可能獨立于他人和社會,個人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狀況是在同他人的社會關系上表現出來的。因此,個人擁有的實際社會關系是判斷其自由狀況的重要標準,實現共同富裕需要人人擁有豐富和諧的社會關系。馬克思明確指出每一個人都是“在一定歷史條件和關系中的個人”,〔27〕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28〕人們“只有在這些社會聯系和社會關系的范圍內,才會有他們對自然界的影響,才會有生產”?!?9〕盡管社會關系表現形式豐富多樣,但本質是建立在生產關系基礎上的,是生產關系的本質體現和延伸拓展。在馬克思那里,社會關系不是人類主觀隨意創(chuàng)造的結果,“全面發(fā)展的個人——他們的社會關系作為他們自己的共同的關系,也是服從于他們自己的共同的控制的——不是自然的產物,而是歷史的產物”?!?0〕總體而言,社會關系的形成發(fā)展是與共同體的形成發(fā)展相一致的,隨歷史發(fā)展而不斷演進的共同體給人們提供的社會關系是不斷豐富的,人類歷史上共同體從低級到高級的演變過程,也是個人社會關系由單一到多元、從簡單到豐富的發(fā)展歷程。雖然“天然共同體”水平很低,但提供了共同勞動、團結互助以抵御自然威脅、保證人類生存繁衍的基本社會關系。馬克思深刻揭示了階級社會各種虛假共同體導致的社會關系異化現象,強烈批判了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但明確指出從歷史進步意義上說,它同時“也產生出個人關系和個人能力的普遍性和全面性”?!?1〕馬克思指出歷史再進一步發(fā)展,未來“真正的共同體”能給人們提供普遍社會交往和全面社會關系,每個人的個人利益和精神生活也能夠得到全面滿足。
盡管自古以來人們普遍承認共同體是人的存在方式,但關于共同體的形成基礎及類型劃分的觀點不一,將倫理價值、政治理念、宗教信仰等作為共同體的形成基礎,將共同體劃分為倫理共同體、政治共同體和宗教共同體,是較為普遍的觀點。馬克思則透過各種共同體呈現的紛繁復雜的表面現象,聚焦于生產力發(fā)展及社會制度變革對共同體性質的決定作用,將形式多樣的共同體劃分為以“人的依賴”為本質規(guī)定的“天然共同體”、以“物的依賴”為本質規(guī)定的“虛假共同體”和以“人的自由個性”為本質規(guī)定的“真正的共同體”三大類,指明了共同體性質的嬗變即共同富裕實現的漸進路徑。馬克思著力從個人與共同體關系(主要體現為個人利益與共同體利益、個人自由與共同體自由的關系)的維度,深刻揭示了不同性質共同體對個人利益和個人自由的保障狀況,展示了不同性質共同體中共同富裕的實現程度。
在馬克思的視域中,共同體的形成并非人們隨心所欲的產物,而是受制于特定歷史階段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水平,即“人們所達到的生產力的總和決定著社會狀況”,〔32〕社會狀況總體上決定共同體的性質。在生產力極端低下的原始社會,只能產生以“人的依賴關系”為本質規(guī)定的“天然共同體”,如氏族、部落、血緣共同體、語言共同體、地域共同體等。馬克思指出通過不斷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運用社會化大生產的形式,“不僅可能保證一切社會成員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質生活,而且還可能保證他們的體力和智力獲得充分的自由的發(fā)展和運用”?!?3〕也就是說,生產力的巨大增長和高度發(fā)展既是社會整體物質財富增長的決定性因素,也是保證人們擁有“普遍社會交往”的精神生活,進入“真正的共同體”的“絕對必需的實際前提”。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馬克思對此觀點進行了具體闡釋:一是沒有生產力的普遍發(fā)展,就不會有社會財富的普遍增長,“那就只會有貧窮、極端貧困的普遍化……全部陳腐污濁的東西又要死灰復燃”;二是沒有生產力的普遍發(fā)展,就不會產生人的普遍社會交往關系,共同體也只能局限于民族性的或國家性的,共產主義就不能擺脫地域性的存在狀態(tài),就無法“消滅地域性的共產主義”,進而在世界范圍內實現真正的共產主義。〔34〕
與此同時,馬克思還明確指出不僅生產力水平決定共同體的性質,影響共同富裕的實現程度,而且只有高度發(fā)展的生產力但沒有社會制度的根本性變革,也不能根本改變共同體的性質,真正實現共同富裕。馬克思稱階級社會的各種共同體為以“物的依賴關系”為本質規(guī)定的“虛假的共同體”。從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再到資本主義社會,雖然生產力在不斷發(fā)展,但根本的社會制度沒有改變。在資本主義社會,高度發(fā)達的生產力帶來了社會整體財富的迅猛增長,但由于依然實行的是生產資料私有制,卻使得生產資料和社會財富日益集中在少數人手里,產生了嚴重的貧富兩極分化和精神生活貧困。“在一極是財富的積累,同時在另一極,即在把自己的產品作為資本來生產的階級方面,是貧困、勞動折磨、受奴役、無知、粗野和道德墮落的積累?!薄?5〕因此,“利用自己的政治統(tǒng)治,一步一步地奪取資產階級的全部資本,把一切生產工具集中在國家即組織成為統(tǒng)治階級的無產階級手里”,〔36〕這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必要前提條件。也就是說,實現社會主義共同富裕的前提基礎是,無產階級必須建立自己的國家政權,變生產資料私有制為生產資料公有制,全面變革社會關系,實現政治和經濟制度的根本性變革,構建社會主義國家共同體。馬克思明確指出,消除資本主義社會的貧富兩極分化,“除非在此之前全面變革社會關系、使對立的利益融合、使私有制歸于消滅”?!?7〕當然,完全實現全人類的共同富裕,需要建立一種全新的共同體形態(tài)——共產主義社會。馬克思曾經設想,共產主義社會要經過“第一階段”的“按勞分配”和“高級階段”的“按需分配”〔38〕才能最終建立起來。
首先,在以“人的依賴”為本質規(guī)定的“天然共同體”中,個人與共同體呈現為混沌一體的關系,不存在任何群體和任何形式的共同富裕。
在人類社會形成之初,由于單個人的能力水平和社會生產力水平都極端低下,人類必須“以群的聯合力量和集體行動來彌補個體自衛(wèi)能力的不足”,〔39〕個人為了生存不得不依附于氏族、部落等較大的“天然共同體”。這一時期,個人利益與共同體利益、個人自由與共同體自由都呈現為混沌一體的關系,個人只能在實現共同利益的基礎上獲得個人利益和基本生存安全,而且“越往前追溯歷史,……個人,就越表現為不獨立,從屬于一個較大的整體”,〔40〕實際上真正的個人自由也是根本不存在的,至多存在有限的共同體自由(如有限的共同體生存地域遷徙自由)。雖然在“天然共同體”中個人自發(fā)地與他人共同參與勞動,個人與自然、他人和共同體之間的關系是完全原始統(tǒng)一的,但這種“共同體是實體,而個人則只不過是實體的偶然因素”。〔41〕一方面,在“天然共同體”中,雖然人們享有平等的社會地位,共同參與實際勞動,共同占有支配勞動成果,但由于生產力水平極端低下,勞動所得除去滿足自身生存之外,并沒有其他剩余,實際上也就沒有獨立意義上的個人利益。另一方面,由于在極其狹小的范圍內從事生產生活,個人只與直接維系其生存的共同體存在利益交往關系,而與其他共同體的聯系匱乏乃至是缺失的,因而也基本上不存在什么個人社會關系和個人自由。馬克思曾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明確批判了到原始社會去尋找人類自由歷史的荒謬思想,認為那就是把人類的自由歷史混同于“野豬的自由歷史”?!?2〕
其次,在以“物的依賴關系”為本質規(guī)定的“虛假共同體”中,個人與共同體主要呈現為矛盾對立關系,共同富裕至多只能是少數群體的共同富裕。
在原始社會晚期,剩余產品的出現使“同一氏族內部的財產差別把利益的一致變?yōu)槭献宄蓡T之間的對抗”,〔43〕天然共同體逐漸解體,人類社會開始進入馬克思所謂的“虛假的共同體”階段。隨著社會分工的不斷細化發(fā)展,不可避免地“產生了單個人的利益或單個家庭的利益與所有互相交往的個人的共同利益之間的矛盾”,〔44〕由于實行生產資料私有制,導致“各個個人所追求的僅僅是自己的特殊的……同他們的共同利益不相符合的利益”,〔45〕個人利益與共同體利益的矛盾對立尖銳激烈。因此,這一時期,不僅在各種共同體內部存在個人與共同體的對立與沖突,而且各種市民社會共同體之間、共同體外部成員與共同體內部成員之間的矛盾都在不斷加劇。到了資本主義社會,私有制條件下資本邏輯主導的社會化大生產方式催生了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兩大共同體,這兩個共同體的矛盾更加尖銳激烈。相對于馬克思所謂的“真正的共同體”而言,這一時期所有形式的共同體都是“虛假的”“虛幻的”“冒充的”共同體,其中私有制國家是典型代表。馬克思指出:“正是由于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間的這種矛盾,共同利益才采取國家這種與實際的單個利益和全體利益相脫離的獨立形式,同時采取虛幻的共同體的形式”?!?6〕也就是說,為了調節(jié)個人與共同體、共同體與共同體之間的矛盾,有效控制階級對抗,“使得通過國家這種虛幻的‘普遍’利益來進行實際的干涉和約束成為必要”,〔47〕表面上超然于市民社會共同體利益和階級利益之上的私有制國家這一虛假共同體被創(chuàng)造出來了。為了取得統(tǒng)治地位,任何一個新階級“不得不把自己的利益說成是社會全體成員的共同利益,……賦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它們描繪成唯一合乎理性的、有普遍意義的思想”?!?8〕馬克思深刻揭露了私有制國家作為維護統(tǒng)治階級經濟利益工具的真實面目:“國家是統(tǒng)治階級的各個人借以實現其共同利益的形式”。〔49〕同時,由于在經濟上占統(tǒng)治地位的階級也必然在精神生活中處于統(tǒng)治地位,私有制國家事實上也是統(tǒng)治階級對被統(tǒng)治階級進行思想控制和精神壓迫的工具,“對于被統(tǒng)治的階級來說,它不僅是完全虛幻的共同體,而且是新的桎梏”?!?0〕易言之,在階級關系和強制性社會分工的支配、控制和束縛下,絕大多數人的利益和自由只能處于被侵害、被剝削、被控制的境地,只有少數統(tǒng)治階級的個人利益和自由能夠得到保障。同時,由于個人是作為階級的成員或市民社會共同體的成員存在的,因此實現人類社會全體成員的共同富裕也是不可能的。
最后,在以“人的自由個性”為本質規(guī)定的“真正的共同體”中,個人與共同體呈現為高度和諧一致關系,每個人的個人利益和自由都得到普遍實現。
馬克思承認,在共同體的發(fā)展演進過程中,靠犧牲個人利益來促進共同體利益和社會發(fā)展是必經的歷史階段,明確指出:“這種顛倒是靠犧牲多數來強制地創(chuàng)造財富本身,……只有這種無情的社會勞動生產力才能構成自由人類社會的物質基礎?!薄?1〕但是,馬克思又明確指出,必須創(chuàng)造一種能夠使個人與共同體高度一致的更高級的共同體,“必須使這兩者處于一種公正而和諧的關系之中”?!?2〕馬克思先后使用了“自由人聯合體”“共產主義聯合體”“共產主義社會”“人的真正的共同體”等概念,用來描繪未來代替各種虛假共同體的“真正的共同體”。這種共同體是人的本質的復歸,是脫離了個人就引起個人反抗的共同體。從實現個人利益角度看,到那時生產力高度發(fā)展,私有制和強制性社會分工被消滅,“利益的共同已經成為基本原則、公共利益和個人利益已經沒有什么差別”?!?3〕易言之,高度發(fā)達的生產力能夠為每個人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極為富足的物質條件和充裕物質生活,“使社會的每一個成員都能完全自由地發(fā)展和發(fā)揮他的全部才能和力量,并且不會因此而危及這個社會的基本條件”?!?4〕從實現個人自由的角度看,人不再囿于生存性質的強制性勞動,“人不是在某一種規(guī)定性上再生產自己,而是生產出他的全面性”,〔55〕“任何人都沒有特殊的活動范圍,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門內發(fā)展,……可能隨自己的興趣今天干這事,明天干那事”?!?6〕總之,只有在沖破市民社會共同體的狹隘性、消滅階級和私有制國家虛假共同體的基礎上,建立“自由人的聯合體”,個人與共同體之間才能真正處于全面和諧統(tǒng)一的狀態(tài),個人才能真正與整個人類社會共同體高度和諧一致,每個人的個人利益和全面自由才能真正得到普遍實現。
馬克思始終堅持在共同體的視域下考察和分析共同富裕問題,其共同富裕觀具有鮮明的共同體向度特質。馬克思強烈反對脫離人的特定存在方式——共同體來抽象談論共同富裕的主體,并從共同富裕主體的存在方式,共同富裕目標的實現載體與支持條件等維度,深刻闡明了共同體對實現共同富裕的基礎性和決定性作用。同時,馬克思斷定生產力水平及社會制度決定共同體的性質,共同體的性質決定個人利益及其自由的實現程度和廣度,著力從個人與共同體關系的視角考察了共同富裕的現實狀況,得出了構建“真正的共同體”才能真正實現全人類共同富裕的科學結論。特別是,馬克思強調指出,除了在“天然共同體”及“真正的共同體”中個人與共同體關系高度統(tǒng)一外,在階級社會個人與各種共同體之間、各種共同體相互之間必然存在或大或小的矛盾和張力,尤其是在少數人占統(tǒng)治地位的私有制國家虛假共同體中,各種矛盾更加尖銳突出。雖然馬克思共同富裕觀著眼于全人類的共同富裕,落腳于構建“真正的共同體”,但實際上為我們今天認識和批判資本主義國家共同體及其“共同富?!钡奶摷傩?堅定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社會主義國家共同體建設目標宗旨,進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富裕提供了獨特視角進路。進言之,一方面,馬克思揭開了資本主義國家虛假共同體的迷人面紗,明確指出資產階級國家固化了資產階級的統(tǒng)治地位和無產階級的被剝削地位,以人與人之間“物的依賴”關系代替了“人的依賴”關系,導致了人及人的社會關系全面異化。這就從根本上否定了個人利益和個人自由普遍實現的前提條件,為我們揭露和批判資本主義社會共同富裕的虛假性和欺騙性,提供了有力的理論武器。另一方面,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推進全體中國人民邁向共同富裕,必須沿著馬克思指出的實踐進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夯實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共同利益基礎,著力于社會主義國家共同體建設,向著馬克思確立的“真正的共同體”目標不斷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