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譽
《莊子》中記載了一個莊子送葬的故事,說莊子送葬,經(jīng)過好友惠子的墳?zāi)?,莊子回頭對隨從講了一個郢人與匠石的故事。
據(jù)說,郢地有個人鼻尖被白石灰泥點濺到了。白石灰泥點像蚊蠅的翅膀那樣既小又薄,郢人讓匠石用斧子削掉這個泥點。只見匠石揮動斧子呼呼生風(fēng),微小而輕薄的白石灰泥點一下子被削除干凈,郢人的鼻子絲毫無損。整個過程中,郢人都若無其事地站在原地,不曾有絲毫擔(dān)心和害怕。
后來,好奇的宋國君主宋元君知道了這件事,他對于如此高超神妙的絕技感到非常驚奇,很想親眼看一看這個表演,就召見匠石,對他說:“你也為我那樣演示一番?!苯呈瘏s說:“我確實曾經(jīng)能夠幫別人削掉鼻尖上很小的白石灰泥點。可是,如今我的搭檔郢人已經(jīng)死去很久了,現(xiàn)在我無法再做到了?!?/p>
故事講完后,莊子接著說,自從自己的好友惠子逝世,他再也找不到可以匹敵的辯論對手了。
莊子用這個故事既表達(dá)自己對逝去的辯友惠子的深切懷念,同時也闡明了搭檔的重要性。
莊子講的這個故事,就是著名的“匠石運斤(斧)”或者稱“運斧斫堊”。后來,人們借用這個故事,在請人修改文章等作品時,往往用“斧正”“郢正”等詞表示尊敬和自謙。
從表面上看,這只是匠石一個人的精彩本事,實際上這是由匠石、郢人的完美組合共同完成的,并且在“A角”郢人逝后,“B角”匠石對宋元君也道出了自己原來能夠成功運斧斫堊的個中奧妙。因為在這對組合中,實在無法區(qū)分出主角和配角。
伯牙是著名的古琴演奏大師,鐘子期則是名副其實的弦樂欣賞專家。伯牙可以用五弦之琴來精彩絕倫地表現(xiàn)世間萬象,無論是演奏巍巍的高山,還是演奏潺潺的流水,鐘子期總是能心領(lǐng)神會。后來鐘子期死后,伯牙因為再沒有人能夠聽懂自己的彈奏而破琴絕弦,終身不再彈琴。假使伯牙不是一個偉大的音樂家,就不可能演奏出高山流水的樂章。同樣,如果鐘子期不是一個高超的音樂欣賞家,他也不會聽出高山流水的韻律。他們也不可能成為音樂上的知音,現(xiàn)實生活中的摯友。伯牙也不會因子期之死而“破琴絕弦,終身不復(fù)鼓琴”。缺少欣賞的演奏不能成為音樂會,沒有知音的琴手不能成為藝術(shù)家。
唐代名相魏征輔佐唐太宗17年,堅持直言上諫,批評皇帝過失,嚴(yán)肅朝綱法紀(jì),為唐太宗開辟“貞觀之治”的盛世局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唐太宗貞觀十七年,魏征病逝,太宗親臨吊唁,痛哭失聲,并感嘆:“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我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鏡矣!”意思是用銅做鏡子,可以幫助人著裝戴帽整齊;用歷史作鏡子,可以知道歷代興衰更替;用別人作鏡子,可以明白自己的得失。我經(jīng)常擁有這三面“鏡子”,用來防止自己犯錯誤?,F(xiàn)在魏征死了,我就失去了一面“鏡子”??!之后,唐太宗命人給魏征畫好肖像,高懸于凌煙閣,使魏征名列開國二十四功臣第四。從一方面看,魏征用自己的執(zhí)著和擔(dān)當(dāng),輔佐太宗開創(chuàng)一個“貞觀之治”的盛世;從另一方面來看,則是因為唐太宗以自己寬廣的胸懷,為魏征提供了一個可以直言進(jìn)諫的政治舞臺。
縱覽千年,匠石與郢人的完美組合,伯牙與鐘子期成千古知音,唐太宗與魏征為明君賢臣,都是在反復(fù)印證一個道理:同事之間,領(lǐng)導(dǎo)和部屬之間,乃至普通的人與人之間都需要精誠團(tuán)結(jié),像匠石與郢人、伯牙與鐘子期、唐太宗與魏征一樣相互碰撞、相互理解,相互切磋、相互磨合,最終達(dá)到配合默契,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