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水平
【關鍵詞】說明文;思辨;功能定位;教學策略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義教新課標”)以“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學習任務群,對接“思維能力”這一核心素養(yǎng),旨在引導學生學會思維,擁有良好的思維品質,“負責任、有中心、有條理、重證據(jù)地表達,培養(yǎng)理性思維和理性精神”[1]。說明文作為思辨性閱讀的重要學習內容,其教學不僅應有對說明文文體的堅持,還應將其作為培養(yǎng)學生思辨能力的重要載體。下面,筆者結合教學實踐,談一談義教新課標背景下小學階段說明文教學的功能定位和教學策略。
一、功能定位:關注復合性,指向說明與思辨
“說明文是以說明為主要表達方式,用來解說事物,闡明事理,給人以知識的文章?!保?]義教新課標對說明文閱讀提出明確要求:“閱讀說明性文章,能抓住要點,了解文章的基本說明方法。閱讀簡單的非連續(xù)性文本,能從圖文等組合材料中找出有價值的信息?!保?]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材收錄了20多篇說明文,從說明對象來看,既有事物說明文(《趙州橋》《花鐘》),又有事理說明文(《呼風喚雨的世紀》);從語言風格來看,既有平實性說明文(《太陽》),又有文藝性說明文(《松鼠》)。每一篇文章都承擔了落實相關語文要素的任務,如“提取主要信息,了解課文內容”“了解說明文典型段落結構”“學習說明文的基本閱讀策略”“初步掌握說明文寫作的基本方法”等。因此,說明文教學要有普適性的閱讀方法、策略指導,要有對說明文文體的堅持,緊扣文體知識,“抓特征、理順序、明方法、學語言”。
義教新課標還要求學生在說明文的閱讀中學會辨析、質疑、提問等方法,體會不同的表達效果,學習科學家的創(chuàng)造精神,體會猜想、驗證、推理等思維方式。如,“依據(jù)事實和細節(jié),運用口頭和圖文結合的方式,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思考”“用畫思維導圖等方式輔助,簡潔清楚地表述科學家發(fā)現(xiàn)、發(fā)明的過程,學習科學家的創(chuàng)造精神,體會猜想、驗證、推理等思維方法”[4]“能概括說明性文字的主要內容或簡單的非連續(xù)性文本的關鍵信息,初步判斷內容或信息的合理性”[5]等。這就意味著說明文教學還要關注說明文準確的語言表達特點和嚴謹?shù)乃季S方式,選擇與文本類型、文體思維一致的讀寫方法,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思維習慣,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提升思辨性讀寫能力,培養(yǎng)理性精神。
不同文類有不同的教法。說明文教學要契合文體特點,在思維方法上,要引導學生初步掌握比較、分析、概括、推理等方法;在思維能力上,還要幫助學生形成對概念理解、運用以及判斷與推理的能力,培養(yǎng)其遵循事物發(fā)展變化規(guī)律進行思考的習慣。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設計相互關聯(lián)的系列學習任務組成任務群,發(fā)展學生思維能力。
以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為例,這是一個習作單元,本單元有兩篇精讀課文(《太陽》《松鼠》),教師可以圍繞“做理性的表達者”這個學習主題,從五個方面設計相互關聯(lián)的任務組成學習任務群,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見圖1)
在此基礎上,教師還要挖掘每一篇課文的價值,幫助學生積累語言經驗,發(fā)展思維能力。
二、教學策略:指向邏輯思維的培育,提升學生思維力
1.確定重點,培養(yǎng)分析與綜合的提取力
“確定文本中的重要觀點和重要信息是理解閱讀和產生見解的核心。簡而言之,如果知識類文本的閱讀者想要從文本獲得信息,他們就必須確定和記憶文本中的重要信息?!保?]確定重點的過程,是學生理解文章主要內容的過程,也是對說明對象隱含的各種特點進行剖析和概括的過程。因此,學習篩選信息以確定文本中的重要信息,是學生學習說明文的重要內容。說明文以“說明白了”為要義,語言表達、構段方式等具有明顯的特征。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語言規(guī)律,提取信息。
(1)抓住中心句或運用分析、歸納的方法,準確把握說明對象的特征
大部分說明文標題直接揭示了說明對象,如《一幅名揚中外的畫》《太陽》《松鼠》《金字塔》等,把握說明對象的本質和特征是閱讀的重點與難點。根據(jù)寫作目的和寫作對象的不同,說明文有的側重寫事物外部特征,有的著重寫事物內部特征,有的是兼而有之。
怎樣才能把握說明對象的特征呢?有兩種方法。第一是注意文章的中心句。說明文區(qū)別于文學作品的顯著特征就是文本的結構和呈現(xiàn)信息的方式。這種謀篇布局的方式有利于學生更輕松地閱讀信息、確定信息、組織信息。如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選擇了一組典型的說明文,引導學生“了解課文是怎么圍繞一個意思把一段話寫清楚的”。課文《紙的發(fā)明》開門見山,指出“造紙術的發(fā)明,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之一”?!囤w州橋》的第二、三自然段則圍繞中心句介紹了趙州橋堅固、美觀的特點。教學時,教師要讓學生對說明文的結構和特征有一個整體認識,通過抓住中心句,準確把握說明對象的特征。
如果文章中沒有明確的中心句,教師就需要引導學生分析、歸納、概括。如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太陽》第一至第三自然段,教師可以借助指向說明對象特征的問題,幫助學生提取信息,分析、歸納、總結太陽“遠、大、熱”的特征。
(2)借助“語言標志”,理清說明順序,發(fā)現(xiàn)文章結構
閱讀說明文首先要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當作者確定了說明對象(內容)后,要考慮的就是怎樣把事物(事理)說清楚,先說什么,后說什么,需要一個恰當?shù)恼f明順序。理清了說明順序就把握了文章的結構層次。
說明文的說明順序一般遵循兩個原則,一是要遵循事物(事理)內部的邏輯關系。這種關系可以外顯,也可以內隱,重點在邏輯關系上。如事物原有的空間順序,隨著規(guī)律不斷變化發(fā)展的時間順序,以及事物功能或特性的主次順序等。二是要符合人類的認識規(guī)律,如由淺入深、由整體到局部、由現(xiàn)象到本質等。四年級下冊第二單元課文《飛向藍天的恐龍》就是依據(jù)人們思維的規(guī)律進行闡述的。課文從提出假說,到尋求化石證據(jù),再到介紹演化過程,逐層深入,言之有據(jù),言之有序,讓讀者領略到恐龍向鳥類進化的神奇。
文學作品的寫作目的一般內隱于語言文字之中,讀者需要具備一定的領悟力才能讀出“言外之意”,說明文則追求表達的清楚、明了。因此,說明文的關鍵處皆有提示性的“語言標志”,或暗示說明順序,或暗藏文章脈絡,如表示時間順序或時間變化的詞語(《紙的發(fā)明》),表示空間順序的方位詞或方位變化的詞語(《故宮博物院》),以及表示事物內部聯(lián)系和表現(xiàn)作者思維邏輯的詞句,如“第一、第二、第三”或“首先、其次、最后”等關鍵詞,以及每個自然段的起始句,全篇或幾個自然段的統(tǒng)領句、小結句等。抓住這些“語言標志”,就能較快地理清文章的脈絡和結構。
《飛向藍天的恐龍》一課的說明順序是邏輯順序,教師可以通過三個環(huán)節(jié)幫助學生快速理清文章脈絡:
默讀課文,思考:課文主要寫了什么?用橫線畫出與課文題目有直接關聯(lián)的句子。
畫出的三句話分別講的是什么?它們之間有什么關聯(lián)?
根據(jù)這三句話完成課文結構思維導圖。
此外,絕大部分說明文的標題就是說明對象,緊扣標題找出有直接關聯(lián)的句子也是尋找課文關鍵句的好辦法。
2.提問與推測,發(fā)展合理推斷的邏輯力
提問是探究的催化劑。說明文的科學性和客觀性決定了其訴諸理智而不是憑借情感,因此會用一些概念來進行說明。閱讀說明文,提出問題的過程就是根據(jù)文本思維的軌道進行思維的過程。閱讀前,提出問題,確定閱讀目標;閱讀中,提出問題,以闡釋內容、確定作者意圖;閱讀后,提出問題,加深理解。提問能讓學生更加深入地進入文本,使讀者與文本互動。問題一般有兩種類型,一種是淺層次問題,可以直接在文本中找到答案;另一種是深層次問題,須查閱其他資料來進行探索。
提問能力和推測能力之間有明顯的聯(lián)系。當學生遇到深層次問題,無法在文本內找到答案時,他們就必須根據(jù)已有的判斷和問題相互間的關系,用自己的思考填補缺失的信息。這時,提問就直接過渡到推測。筆者以《飛向藍天的恐龍》一課的教學片段為例,說明使用提問與推測策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培養(yǎng)其邏輯思維能力。
【教學片段1】
師:課文中說,我國科學家在遼寧西部首次發(fā)現(xiàn)了這么重要的證據(jù)。讀到這里你有哪些疑問?
生:這么重要的證據(jù)指什么?為什么稱這些證據(jù)是重要的證據(jù)?
生:我國科學家是哪些科學家?他們的發(fā)現(xiàn)有沒有經歷艱難的過程?
師:前兩個問題可以直接從文中找到答案,后兩個問題需要我們查閱資料來解決。誰能根據(jù)文本信息進行推測,這些證據(jù)是如何被發(fā)現(xiàn)并被世界認可的?
生:我覺得是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國科學家在遼西的考古工作中發(fā)現(xiàn)了保存有羽毛的恐龍化石,然后就得到了世界的認可。
師:發(fā)現(xiàn)化石并被認可的過程真的如我們猜測的這樣順利嗎?(播放發(fā)現(xiàn)證據(jù)的相關視頻)
師:你體會到什么?
生:我沒想到發(fā)現(xiàn)的過程是如此漫長,證據(jù)被認可是如此艱難。
生:我發(fā)現(xiàn)假說需要完整的證據(jù)鏈來驗證。我國的科學家非常了不起,他們?yōu)榱丝茖W研究堅持不懈,永不言棄。
上述教學片段,教師順著文本思路引導學生提出深層次問題并根據(jù)文本信息進行推測、尋找答案的過程,就是學生深入思考的過程。當學生在文本中找不到答案,必須循著文本的思路對文本信息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綜合,用自己的思考填補缺失的信息時,文本思維內化為學生個體思維,思維就在無形中得到了發(fā)展。
3.聯(lián)結與比較,感受說明文語言的精準
聯(lián)結與比較,是認識事物的重要方法。聯(lián)結是建立聯(lián)系,參考過去的經驗,在已知信息和新信息之間建立聯(lián)系是學習和理解的核心。比較是為了甄別,從兩種或多種事物中發(fā)現(xiàn)相似點或不同點,從而形成認識和判斷。
聯(lián)結與比較是賞析說明文語言的重要方法。說明文語言要求能有針對性地說清楚事物特征,言之有物;說明的內容要有可信度,言之有據(jù);說明要言之有序;文章表達應有可讀性,言之有趣;遣詞造句應注重準確性,言之有“度”。
聯(lián)結與比較,就是在體會說明文語言特點時,將描寫同一事物(事理)的不同表達方式對照起來閱讀,進行不同角度的比較,引導學生體會差別,把握特點,感受說明文語言的理性之美。
(1)語言準確性的比較
說明文的科學性體現(xiàn)在語言的準確上。教學中,要把握好以下三個方面。
關鍵詞與特殊句。如《飛向藍天的恐龍》中“數(shù)千萬年后,它的后代繁衍成一個形態(tài)各異的龐大家族。有些恐龍像它們的祖先一樣用兩足奔跑,有些恐龍則用四足行走。有些恐龍身長幾十米,重達數(shù)十噸;有些恐龍則身材小巧,體重只有幾千克。有些恐龍兇猛異常,是茹毛飲血的食肉動物;有些恐龍則溫順可愛,以植物為食”。這是一個總分結構的段落,分寫部分很有特色,從恐龍的形態(tài)、行走、體重、性情、食性等角度,對比著寫,用詞準確,句式整齊,對不同類型恐龍的特征進行了概括性介紹。
全部與部分。說明對象所涵蓋的范圍是全部還是部分,閱讀時應引導學生關注。如《飛向藍天的恐龍》中“在中生代時期,恐龍的一支經過漫長的演化,最終變成了凌空翱翔的鳥兒”。常用來表示全部的詞語有“一切”“全部”“所有”“任何”“凡是”等,表示部分的詞語有“個別”“一些”“一支(種)”“有的(些)”等。這些詞語的準確運用,體現(xiàn)出說明文語言的嚴謹。
確數(shù)與約數(shù)。說明文在利用數(shù)據(jù)說明時通常會使用兩種數(shù)據(jù),一種是確數(shù),如《納米技術就在我們身邊》中,為了寫出納米的“小”,作者用了具體的數(shù)字“十億分之一米”;另一種是約數(shù),如《飛向藍天的恐龍》中“有些恐龍身長幾十米,重達數(shù)十噸;有些恐龍則身材小巧,體重只有幾千克”。哪種數(shù)字說明更為準確呢?這就要根據(jù)實際情況來分析了,有時是“確而準”,有時是“約而準”。能用確數(shù)的就用確數(shù),不能用確數(shù)的用了反而效果不好。兩億四千萬年前的恐龍的體形、體重是根據(jù)化石估測出來的,無法具體測量,就只能用約數(shù),這些數(shù)據(jù)雖約但準,可以體現(xiàn)出說明文語言的科學性。
(2)文體特征的比較
閱讀說明文時,辨明體裁,根據(jù)體裁的特點進行解讀才是科學的閱讀之法。如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初試身手”中的改寫:“如果將一篇散文改寫成說明性文章,會變得怎樣呢?查找資料,試著將課文《白鷺》第2~5 自然段改寫成一段說明性文字,體會它們的不同。”《白鷺》是郭沫若的一篇散文,作者寓情于景,用詩意的語言表現(xiàn)了白鷺顏色的適宜、身段的大小以及覓食、棲息、飛行之美,表達了作者對白鷺的喜愛和贊美。改寫成說明性文字,文章的寫作目的就是介紹一種動物。這樣一比較學生就會發(fā)現(xiàn)說明文與文學作品的區(qū)別,對說明文的表達、語言以及結構方面的認識會更加深刻。
(3)語言風格的比較
說明文類型不同,采用的說明方法不同,語言風格也就不同?!短枴氛Z言平實,為把抽象、復雜的事物說清楚、說明白,采用了列數(shù)字、打比方、作比較等說明方法,如同圖表,條目清晰;《松鼠》則抓住了事物鮮明的特點進行具體說明,語言生動活潑,如同紀錄片的解說一樣。二者一理性一感性,一冷一熱,一平實一生動。如何讓學生體會各自表達的作用和效果呢?以下教學片段就是通過比較的方式,讓學生感受《松鼠》的說明風格。
【教學片段2】
師:《中國大百科全書》是怎樣介紹松鼠的外形特征的?
(出示課后習題二)
師:這段話和布封的話有什么區(qū)別?
生:布封用了很多描寫,《中國大百科全書》介紹時用了列數(shù)字的說明方法。
師:布封是一個怎樣的人?(出示人物簡介)
師:誰來說說你們的發(fā)現(xiàn)?
生:我發(fā)現(xiàn)布封很愛動物,所以他的作品語言很親切,把小動物當作人來寫。
師:布封的這種寫作風格被稱為“人性化的筆觸”。關于松鼠的介紹,《中國大百科全書》中還有兩段文字。(出示課后習題二)
師:快速瀏覽,看看這兩段文字分別介紹了松鼠的哪些方面。
生:分別介紹了松鼠是如何搭窩的,以及松鼠的生活習性。
師:課文中也介紹了這兩個方面,布封又是如何介紹的呢?
(出示《松鼠》第四、五自然段)
生:文章用了“又干凈又暖和”“足夠寬敞、足夠堅實”“既舒適又安全”“光光溜溜”“干干凈凈”等詞語,我感覺松鼠不是在搭窩,而是在用愛建造一個家。
生:布封描寫松鼠搭窩時,把小木片“錯雜著放在一起”“把苔蘚擠緊,踏平”,我感覺作者筆下的松鼠就像一位有主見而且做事有條不紊的建筑師。
師:讓我們朗讀這兩段話,用心感受布封“人性化的筆觸”。
4.轉化與應用,在遷移中感受說明方法的轉化
說明文以“說明白了”為要。抓住要點,了解說明文基本的說明方法是學習說明文的重要內容。如何深刻了解這些說明方法的特點和作用?轉化與應用是重要的策略。
所謂轉化與應用,具體是指把內部語言轉化為外部語言,將知應用到行上。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要求學生能“閱讀簡單的說明性文章,了解基本的說明方法”。列數(shù)字、作比較等概念性的知識并不能讓學生深刻理解作者的理性思維方式。因此,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將概念進行轉化與應用,可以幫助他們更深入地體會說明方法的表達方式和表達效果。
【教學片段3】[7]
師:“我們看到太陽,覺得它并不大,實際上它大得很,約一百三十萬個地球的體積才能抵得上一個太陽?!边@句話用到了哪些說明方法?
生:列數(shù)字和作比較。
師:作者用我們熟悉的地球來比較,很容易讓人明白。課文中還寫道:“太陽的溫度很高,表面溫度有五千多攝氏度?!蔽迩Ф鄶z氏度到底是多高的溫度?你能結合以下資料列出幾個算式嗎?
(出示資料:水的沸點為100攝氏度,鋼鐵的熔點約為1500攝氏度)
師:來,說說你列的算式和計算的結果。
生:我列的算式是5000÷100=50。
生:我算的是5000÷1500≈3.3。
師:你們的計算是非常有價值的,計算結果用在下面的句子中,就成了作比較,快來試試吧!
(出示:太陽會發(fā)光,會發(fā)熱,是個大火球。太陽的溫度很高,表面溫度有五千多攝氏度,__________。)
生:太陽會發(fā)光,會發(fā)熱,是個大火球。太陽的溫度很高,表面溫度有五千多攝氏度,大約是水的沸點的五十倍。
生:太陽會發(fā)光,會發(fā)熱,是個大火球。太陽的溫度很高,表面溫度有五千多攝氏度,大概是鋼鐵熔點的三點三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