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冬琦?馮薪潼
摘要:紅色文化是具有鮮明革命內涵和愛國主義精神的寶貴文化遺產,它講述我們從何而來,又告訴我們將去何方。本文旨在將紅色藝術融入聲樂教學中,通過教學、編排、展演、傳承四個維度來強化思政育人的作用,突破傳統(tǒng)的聲樂課教學模式,提升優(yōu)化教學程序,加強對于聲樂人才的多元化培養(yǎng),實現本土音樂文化的傳承使命。
關鍵詞:藝術院校;聲樂教學;編排;展演;傳承
引言
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基石,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是提高人民綜合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增強中華民族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活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決定性意義。培養(yǎng)專業(yè)強、文化好、道德優(yōu)、全面發(fā)展的藝術人才是藝術院校的理想追求。藝術院校是吸納全國藝術人才的聚集地,教師與學生的專業(yè)素養(yǎng)本就是一種優(yōu)質的文藝資源,在藝術院校中把紅色藝術融入聲樂“四維”教學模式中,有著較綜合類院校聲樂教學中更為便利的條件。
一、聲樂“四維”教學模式研究的重要性
(一)當代大學生的主流審美觀
當代大學生的主流審美觀存在多樣性,受到社會、文化、經濟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可以從一些共性趨勢中總結出當代大學生主流審美觀的一些特點:
1. 多元化與開放性:當代大學生在審美觀上更加接受多元文化,對不同文化、藝術形式和風格有較高的包容性。他們更愿意嘗試新事物,對跨文化的交流和融合表現出開放的態(tài)度。
2. 數字化媒體的影響:由于新媒體的普及,當代大學生更容易受到數字化媒體的審美影響。短視頻、社交媒體等平臺上的時尚、藝術、生活方式等元素塑造了他們的審美趨向,數字藝術、虛擬現實等新興領域也成為他們關注的焦點。
3. 強調個性和獨立審美觀:當代大學生更強調個性化和獨立思考,他們追求與眾不同的審美標準,更愿意通過自己的方式來表達對美的理解和追求。這表現在服裝、發(fā)型、藝術品位等方面。
4. 社會責任感:隨著社會關注環(huán)境、社會問題的增加,當代大學生的審美觀中也體現出一種關注社會責任的一面。他們更關心可持續(xù)發(fā)展、社會公平、多元文化共存等主題,這些價值觀也會在他們的審美選擇中得以反映。
5. 注重體驗和情感:當代大學生更注重審美體驗和情感表達。音樂、電影、文學等藝術形式中,他們更傾向于追求能觸動內心、引起共鳴的作品,強調情感體驗在審美中的重要性。
總體而言,當代大學生的審美觀呈現出開放、多元、個性化的特點,受到數字化媒體和社會變革的深刻影響,同時也表現出對社會責任和情感體驗的關注。這一審美觀的多元性反映了當代社會的多元文化和快速發(fā)展的特征。
大學階段是人生的關鍵階段,學校承擔著國家教育事業(yè)的重任,“立德樹人”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yè)的根本任務,當前大學生審美觀教育面臨嚴峻挑戰(zhàn),我們必須對大學生審美觀出現的問題予以重視,以專業(yè)視角對大學生開展符合國家對人才需求標準的審美觀教育,引導正處在成長發(fā)展過程中的大學生樹立積極健康的審美觀,提升精神境界,養(yǎng)成健全人格,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所在[1]。
21世紀初,審美教育被納入我國教育方針,審美教育和德、智、體、勞育并列構成了我國教育方針。 近年來,各高校依據國務院辦公廳的相關政策逐步開設審美教育課程,取得一定成效。然而,存在一些問題:首先,理論課程占比較高,可能導致學生缺乏實踐經驗;其次,鑒賞類課程主要集中在特定領域,可能忽略了其他藝術形式;最后,技能課程比例相對較低,影響了學生實際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解決對策包括平衡理論與實踐,確保學生全面發(fā)展,以及拓展鑒賞領域,提供更廣泛的藝術學科選擇。這樣的改進將有助于更好地滿足大學生多樣化的審美需求,促進其全面素質的提升。
(二)國家對于大學思政建設的重托
2016年12月,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上,國家對于大學思政建設賦予了重要使命,體現在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改進要求上。這一舉措旨在通過改革課程內容和教學方式,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和針對性,以滿足當代大學生成長發(fā)展需求和期待。
會議強調“在改進中加強”,要求思想政治理論課在改革中不斷提升教育質量。這對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擁有敏銳的觀察力和不斷創(chuàng)新的能力,以更好地引領學生適應社會發(fā)展的潮流。其次,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和針對性,旨在通過更貼近學生的方式,引導他們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思想觀。傳統(tǒng)的思政教育強調政治屬性,而此次改進的要求則更注重思政課的親和力,即與學生之間情感的契合程度。滿足學生成長發(fā)展需求和期待,體現了國家對大學思政建設的關注和重視。通過適應學生成長的需求,培養(yǎng)他們全面發(fā)展所需的品質和素養(yǎng),使思政教育更貼近大學生的實際生活,更好地引導他們在道德、智慧、體魄、美感等方面全面成長。
這一重要使命的賦予,不僅對高校思政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標準,更為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更多的關切和關愛。這一努力旨在確保思政教育在時代發(fā)展的潮流中保持先進性,使之成為推動學生成長的重要引擎,助力培養(yǎng)更多具有社會責任感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時代新人。
(三)思政育人視域下聲樂“四維”教學模式的影響
我國正處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時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審美觀教育綜合多種教育方法、利用多種教育資源全方位培育大學生審美觀,紅色文化作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顯著的民族特征和時代印記,有著多方面的功能,對思政育人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本文想以紅色藝術思政育人視域下的聲樂“四維”教學模式研究角度出發(fā),探索將紅色文化融入大學生專業(yè)教育能夠所帶來的影響[2]。
1.歷史印證的影響
在思政育人視域下聲樂“四維”教學模式中,歷史印證發(fā)揮重要作用。通過選取紅色音樂作品,聲樂教學生動地呈現了歷史事件和人物。學生通過學唱紅色歌曲,不僅感受音樂美感,更深刻理解革命歷史,激發(fā)對歷史的濃厚興趣。紅色文化作為聲樂教學素材,為學生提供了豐富歷史文化資源,使他們在音樂學習中深入了解中國近現代史。這一教學模式不僅增強學生對歷史的理解,更激發(fā)了他們對紅色文化的熱愛和認同,為培養(yǎng)具有堅定信仰的時代新人奠定基礎[3]。
2.精神傳承的影響
紅色文化的精神傳承主要體現在傳承和創(chuàng)新兩個方面,是國家歷史和革命先烈的一種藝術性描述。紅色文化伴隨著歷史、記錄著歷史,豐富著人民的生活,鼓勵著人民披荊斬棘、勇往直前,因此,紅色文化是中國人民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
3.信仰塑造的影響
在思政育人視域下聲樂“四維”教學模式中,信仰塑造起到關鍵作用。這些歌曲不僅是音樂的表達形式,更是對理想信念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動展現。學生通過演唱這些充滿信仰力量的歌曲,逐漸形成對紅色文化所代表的信仰體系的深刻認同。聲樂教學作為文化藝術的傳承,通過音樂情感的表達,潛移默化地塑造學生的信仰觀念。紅色文化所傳遞的革命理念和先烈精神在音樂的藝術表達中得以生動展示,深刻影響學生的思想信仰。這種信仰塑造不僅使學生在音樂學習中體驗到信仰的美好力量,更在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了他們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深厚信仰,為塑造有信仰、有擔當的時代新人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聲樂“四維”教學模式研究
聲樂是聽覺與表演的統(tǒng)一,歌唱者在舞臺上歌唱表演才能充分地體現出聲樂的藝術感染力。因此,聲樂課堂教學與舞臺表演課相輔相成,互相補充。
(一)抽樣調查
在本課題實驗開始前,本項目團隊選取廣西藝術學院聲樂系大一至大三每年級各兩名學生,大四的四名同學進行問卷調查,以及對聲樂系部分學生的口頭采訪式調查,得知當今高校紅色聲樂教育的局限性,筆者將其劃分為以下二類原因:
1.教學環(huán)節(jié)局限
紅色歌曲與專業(yè)教學的重點是如何融入并強化思政教育的引領,常規(guī)教學主要為聲樂技巧練習。在具體教學中,只有演唱相關紅色聲樂作品時,教師才將思想政治教育引入聲樂課堂教學中,因此對于聲樂藝術思政課的全方位、全過程有很多的局限性。
2.教學發(fā)展局限
高校聲樂課教學過程中,把紅色藝術思政育人視域下的聲樂教學、編排、展演、傳承四個維度的音樂綜合型人才一體化培養(yǎng)的教學模式處于摸索階段,對比傳統(tǒng)的授課形式其還未能得到廣泛應用。
(二)針對挑戰(zhàn)的問題原因分析
1.針對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局限問題
聲樂專業(yè)課程教學的特殊性,教學的步驟和環(huán)節(jié)決定了教學的性質,對聲音技巧的練習比重大,在語言交流上比重小,實踐需要專業(yè)理論知識的支撐,應用思政理論概念指導學生演唱,學生難以領會,完成度偏低,教學效果不明顯,往往不如老師的示范來得直接有效。
2.針對教材選擇的局限問題
主要原因是紅色歌曲沒有特別針對高校聲樂人才培養(yǎng)教學“由低至高”不同程度的所需進行作品分類,教學內容最大的特點是強調系統(tǒng)性和針對性,高校聲樂教學本土化教材相對匱乏,給打造紅色藝術思政育人視域下的聲樂“四維”教學模式帶來很大難度。
3.針對教學發(fā)展的局限問題
紅色藝術思政育人視域下的聲樂“四維”教學模式研究是以常規(guī)、傳統(tǒng)教學模式為基礎的聲樂教學模式,還未形成一種常規(guī)且得到廣泛應用的教學模式。
(三)如何開展聲樂“四維”教學模式
1.堅持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明確教書先育人的重要性,育人是第一要義,聲樂課教學目的是培養(yǎng)專業(yè)聲樂人才,但聲樂人才的培養(yǎng)更要教育和引導學生培養(yǎng)正確的三觀,思政融入聲樂教學正是理論指導實踐的更優(yōu)方式。
2.推進聲樂專業(yè)人才多元化培養(yǎng)。本項目的教學模式是圍繞“教學、編排、展演、傳承”四個維度展開的,在四個維度的教學中,聲樂人才的綜合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學生可以在四個維度中等比發(fā)展,也可側重發(fā)展,為聲樂人才的培養(yǎng)提供了多元選擇。
3.實現本土音樂文化的傳承使命。高校聲樂教學實際上是一種傳承教學模式,聲樂教學有不同的體系和風格流派,本項目以廣西紅歌為教學內容,將思政教育融入“教學、編排、展演、傳承”的四個教學維度,有效連接課堂和舞臺,讓廣西紅色音樂文化資源在聲樂教學中得以流傳。
三、結論與展望
紅色藝術思政育人視域下的聲樂“四維”教學模式研究是以紅色歌曲為載體,通過教學、編排、展演、傳承四個維度強化思政育人的作用,突破常規(guī)、傳統(tǒng)的聲樂課在教學環(huán)節(jié)、教材選擇、教學發(fā)展上的局限性,提升和優(yōu)化聲樂教學程序、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更好地服務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推進聲樂專業(yè)人才多元化培養(yǎng),實現本土音樂文化的傳承使命,進而探索出適用于本土音樂文化和聲樂表演人才培養(yǎng)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
作為新時代的高校教師團隊更應利用藝術類院校資源,一是結合自身專業(yè)優(yōu)勢,創(chuàng)新思考,為國家培養(yǎng)輸送一批批優(yōu)秀的藝術人才。二是突破傳統(tǒng)聲樂課教學的程序化,讓學生不光可以學習,還可以創(chuàng)新實踐,從而能夠更好地了解作品、演唱作品。三是促進聲樂人才的全面發(fā)展性,“四維”聲樂教學模式可使學生在學習歷史中體驗到紅色歌曲及紅色文化的重要性,從學習-編排-展演-傳承過程中學習到的不僅是聲樂知識,還是一種責任感,促使擁有藝術的人才將國家民族文化發(fā)揚光大的使命感。
(一)培養(yǎng)學生的聲樂審美能力
在聲樂課堂中掌握的知識放在舞臺實踐中檢驗,令學生根據個人體會、社會評定等方式牢固掌握聲樂技巧,多為學生創(chuàng)造舞臺實踐的機會,可使他們擁有判斷作品好壞的區(qū)別,提升其對于聲樂的審美能力[4]。
(二)提升學生的藝術表現力
“四維”聲樂課堂教學可將科學的發(fā)聲方法與完整的歌唱理論有效地結合起來,日后能夠為舞臺實踐打下堅實的基礎,具有一個完整的教學體系,能夠最大限度地培養(yǎng)學生們的藝術表現力。
(三)激發(fā)學生的聲樂演唱潛能
學生通過“四維”聲樂模式的學習,從學唱-演唱-表演-傳承的過程中能夠克服聲樂演唱的緊張情緒,從而在舞臺上從容不迫、張弛有度地演唱,使其不斷豐富自身經驗,勇于展現自我,激發(fā)積極的歌唱情緒,使演唱與表演得到完美地結合。
結語
在紅色藝術思政育人視域下,聲樂“四維”教學模式的研究是一項富有創(chuàng)新性和實踐意義的工作。通過對紅色藝術作品的分析、闡釋、演繹、創(chuàng)新和傳承,這種教學模式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的藝術審美和表演技能,更強化了學生對紅色文化、思政理論的理解和認同,實現了跨學科的融合與創(chuàng)新。這種教學模式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yǎng)其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對于培養(yǎng)德藝雙馨的藝術人才具有重要的意義。紅色藝術思政育人視域下的聲樂“四維”教學模式仍需不斷地完善和發(fā)展。在教學實踐中,需要進一步挖掘紅色藝術作品的深層內涵,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和方法,提高教學質量和效果,還需要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升教師的思政素養(yǎng)和藝術修養(yǎng),以滿足該教學模式的專業(yè)需求。
本文系廣西藝術學院2022年度廣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工程項目《紅色藝術思政育人視域下的聲樂“四維”教學模式研究》(項目編號:2022KCSZ05)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閆偉奇.新時代大學生審美觀現存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22.
[2]梁維康.紅色文化融入藝術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研究[D].武漢音樂學院,2023.
[3]朱亞楠.紅色音樂文化的教育與傳承[D].西安音樂學院,2022.
[4]謝文慧.舞臺實踐表演課在聲樂教學中的功能應用[D].河南師范大學,2013.
(作者單位:廣西藝術學院)
(責任編輯:豆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