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D(A項,“驪”讀lí;B項,“嬪”讀pín;C項,“剽”讀piāo。)
2.C(A項,動詞,統(tǒng)一/數(shù)詞。B項,喜歡/愛護。C項,動詞,拿。D項,動詞,滅族/名詞,類。)
3.D(A項,形容詞詞尾,……的樣子/語氣助詞。B項,連詞,表承接/連詞,表修飾。C項,名詞,丈夫匹夫,男性的你/發(fā)語詞。D項,都是“比”的意思。)
4.C(A項,古義:宮室結(jié)構(gòu)參差錯落,精巧工致;今義:指人各用心機,互相排擠。B項,古義:金玉珍寶等物;今義:搜集保存。D項,古義:天氣冷暖;今義:一個地區(qū)的氣象情況。)
5.作者諷諫時弊,以秦王朝滅亡為借鑒,寫秦朝覆滅,又以六國衰亡為鋪墊。六國何以會滅?作者認為是不愛民的結(jié)果。秦如能吸取教訓(xùn),“復(fù)愛六國之人”,那就不致迅速滅亡。然而“蜀山兀,阿房出”,秦王朝又走上了六國滅亡的老路。開頭12個字,既在廣闊的歷史背景上引出阿房宮的修建,又起到了統(tǒng)領(lǐng)全篇、暗示主題的作用。
6.作者從三個方面來描寫阿房宮:一是寫阿房宮建筑之奇,二是寫阿房宮美女之眾,三是寫阿房宮珍寶之多。這些描寫極盡鋪陳夸張之能事,鋪陳阿房宮規(guī)模大、宮室多、美女眾、珍寶富并非作者作賦的目的。作者旨在說明秦統(tǒng)治者之奢侈腐化已到了無以復(fù)加的地步,而為維持這種奢侈生活所進行的橫征暴斂, 正是導(dǎo)致秦王朝覆亡的根本原因。
7.不同點:①表達感情:前者是借秦朝覆滅事例曲折反映諷刺現(xiàn)實,針砭時弊,警策統(tǒng)治階層。后者是抒寫自己的性情懷抱和人生感悟,通過對曹操的古今之嘆而獲得自然永恒和人生無常的偉大哲理。②作者形象:前者表現(xiàn)作者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后者表現(xiàn)作者曠達的胸襟。
8.ADF
9.C(《齊桓晉文之事》“蓋亦反其本矣”的“蓋”是通“盍”,意思是“何不”。)
10.B(滅亡的原因是因為智力謀劃的只能是人事的因素,卻無法預(yù)測天道的安排。)
11.見譯文。
12.①深慮平時容易疏忽的事件,防范災(zāi)禍的發(fā)生。②以民為本,用誠心、大德教化百姓。③虛心納諫,聞過則改。④以前人為鑒,并與時事相結(jié)合。
【參考譯文】
材料一:
思慮國家大事的人,常注重艱難危險的一面,而忽略素常容易的一面,防范隨時會出現(xiàn)的可怕事件,而遺漏不足疑慮的事件。然而,災(zāi)禍常常在疏忽之際發(fā)生,變亂常常在不加疑慮的事上突起。難道是考慮得不周到嗎? 大凡智力所能考慮到的,都是人事發(fā)展理應(yīng)出現(xiàn)的情況;超出智謀和力量所能而人不能達到的范圍,那是天道的安排呀!
秦始皇剿滅諸侯,統(tǒng)一天下后,認為周朝的滅亡在于諸侯的強大;于是改封建制為郡縣制,當時認為這樣一來就會根除戰(zhàn)爭動亂,天子的尊位可以代代安享,卻不知漢高祖在鄉(xiāng)野間崛起,最終顛覆了秦朝的江山。漢王室鑒于秦朝的孤立無輔,大肆分封兄弟、子侄為諸侯,自以為憑著同胞骨肉的親情,可以共輔江山,不生變亂,然而吳王劉濞等七國還是萌生了弒君篡位的陰謀野心。漢武帝、漢宣帝之后,逐漸分割諸侯王的土地,削弱他們的勢力,這樣便以為平安無事了,沒想到外戚王莽最終奪取了漢家的皇位。光武帝劉秀借鑒了西漢(哀、平)的教訓(xùn),曹魏借鑒了東漢的教訓(xùn),西晉借鑒了曹魏的教訓(xùn),各自借鑒其前代的教訓(xùn)而進行防范??伤麄儨缤龅母桑荚诜纻涞姆秶?。唐太宗聽傳言說:將有帶“武”字的人殺戮唐室子孫,便將可疑之人找出來統(tǒng)統(tǒng)殺掉??晌鋭t天每天侍奉在他身邊,卻怎么也沒想到她。宋太祖看到五代的節(jié)度使可以制伏君王,便收回節(jié)度使的兵權(quán),使其力量削弱,容易對付,哪料想子孫后代竟在敵國的困擾下逐步衰亡。這些人都有著超人的智慧,超越世人的才華,對國家亂亡的誘因,他們可謂考慮得細致防范得周密了。然而,思慮的重心在這邊,災(zāi)禍卻在那邊產(chǎn)生,最終免不了滅亡,為什么呢?或許智力謀劃的只是人事的因素,卻無法預(yù)測天道的安排。
古代的圣人,知道國家將來的變化,不是人的智謀能考慮周全的,也不是政治手段能控制的,不敢濫用陰謀詭計,只是積累真誠,用大德來感動天心,使上天顧念他(對百姓)的恩德,像慈母保護初生嬰兒那樣不忍心舍棄。所以他們的子孫,即使非常愚笨不賢良足夠使國家滅亡的,但是上天最終不忍心立即使其國家滅亡。這才是思慮得深遠呀!
材料二:
秦王滿足一己之功,不求教于人,一錯到底而不改變。二世承襲父過,因循不改,殘暴虐以致加重了禍患。子嬰孤立無親,自處危境,卻又年幼而沒有輔佐,三位君主一生昏惑而不覺悟,秦朝滅亡,不也是應(yīng)該的嗎?在這個時候,世上并非沒有深謀遠慮懂得形勢變化的人士,然而他們所以不敢竭誠盡忠,糾正主上之過,就是由于秦朝的風(fēng)俗多有忌諱的禁規(guī),忠言還沒說完而自己就被殺戮了。所以使得天下之士只能側(cè)著耳朵聽,重疊雙腳站立,閉上嘴巴不敢說話。因此,三位君主迷失了路途,而忠臣不敢進諫言,智士不敢出主意。所以秦朝強盛的時候,繁法嚴刑,天下震驚:等到它衰弱的時候,百姓怨恨,天下背叛。
俗話說“前事不忘,后事之師”。因此君子治理國家,考察于上古的歷史,驗證以當代的情況,還要通過人事加以檢驗,從而了解興盛衰亡的規(guī)律,詳知謀略和形勢是否適宜,做到取舍有序,根據(jù)時事而變化,所以歷時長久,國家安定。
《學(xué)習(xí)方法報》語文新教材高一必修上2024年4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