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淺析齊家文化中成年男女合葬墓

2024-05-19 22:39:16周志清
東方收藏 2024年3期
關鍵詞:婚姻制度社會組織

摘要:面對生老病死,古人逐漸演變出了“靈魂不死”的觀念?!抖Y記·祭法》云:“大凡生于天地之間者皆曰命。其萬物死,曰折;人死,曰鬼?!边@種“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的喪葬觀念,使得墓葬不再只是一種簡單的埋葬方式,而是成為當時社會風俗理念、家庭形式、社會風尚的一個縮影。因此,對于墓葬的探究可以從多個角度闡述當時的社會面貌,從而更完整、更真實地還原古代歷史。文章試以齊家文化為范圍,從埋葬形式及埋葬過程簡要分析史前成年男女合葬墓所映射的婚姻理念、家庭等級和社會組織。

關鍵詞:齊家文化;家庭等級;婚姻制度;社會組織

齊家文化主要分布于黃河上游,在黃河的支流渭河、洮河、大夏河、湟水和西漢水流域也都有分布,其分布范圍涵蓋了整個甘肅省以及青海東部、寧夏南部,核心分布區(qū)在渭河上游、湟水中下游與洮河中下游等地區(qū)。這一時期,氏族居民的墓地多見于聚落附近,墓地的空間分布有完整成片的,也有零星散落在居址區(qū)的。在歷年發(fā)掘中,較為重要的墓地有甘肅武威皇娘娘臺、樂都柳灣墓地、永靖秦魏家和臨潭磨溝墓地等。這些墓地規(guī)模宏大、發(fā)掘完整,有著極為豐富的成果,對于研究齊家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一、合葬與婚姻理念

成年男女合葬是家庭觀念強化最為突出的表現(xiàn),齊家文化的年代大約為公元前2100年至公元前1600年。此時的婚姻形式“對偶婚”尚未完全消失,而一夫一妻制正處于發(fā)展階段。這一時期的合葬墓主要分為三種:成年男女合葬、成年男或女與兒童合葬以及多人合葬。

(一)個體家庭婚姻觀念的形成

隨著生產工具的改進、生產力的發(fā)展,使得過去氏族之間的外族群婚轉變?yōu)閷ε蓟?。早期的對偶婚是對偶從妻居,即男方隨女方所在的氏族生活,而在后期的對偶婚則發(fā)展為對偶從夫居。出現(xiàn)這種轉變的根源在于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男女社會分工的出現(xiàn)和初步形成,以及男性在社會生產和相關事務中占據(jù)主導地位。但是,無論是對偶從妻居還是對偶從夫居組成的家庭都不屬于獨立的經濟生產單位,他們的生產資料仍然歸氏族代表的集體所擁有。在當時生產力仍未發(fā)展到一定的高度,整個社會的基本單位還是氏族,生產和消費仍然是建立在集體之上。

而齊家文化在這一時期已經進入了銅石并用時代,出現(xiàn)了銅器。金屬器物的使用,提高了農業(yè)和畜牧業(yè)的生產效率,生產力得到了長足的發(fā)展,男女在生產地位上也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犁耕農業(yè)和畜牧業(yè)的發(fā)展、社會大分工以及生產勞動的復雜化和生產技術的專門化,都為個體家庭的出現(xiàn)創(chuàng)造了條件。以前氏族的食物來源、農業(yè)種植都是依靠集體勞動獲得的,勞動工具的日漸完善和農業(yè)種植經驗的積累,使得個人的力量得到充分的體現(xiàn),生產逐漸趨向個體化,具有獨立特點的家庭生產單位由此誕生。在一個家庭里,體力勞動為主要生產因素,男性的地位超越女性,對偶婚從夫居以及一夫一妻制逐漸成為主流。個體家庭的出現(xiàn)是社會生產關系變革的重要體現(xiàn),在齊家文化時期男女分工已經較為明顯,這一點從墓葬的隨葬品中便可窺到一二。例如,青海樂都柳灣墓地M319,女性頭部放置一個石紡輪,男性頭部放置有石斧、石鑿、石錛各一件;M1061為男女合葬墓,在男性的胸部放置石錛,陶紡輪則被放置在女性一側。根據(jù)柳灣墓地中對于男女兩性隨葬生產工具的統(tǒng)計,在53個男性個體中,有45個隨葬了生產工具,如斧、錛、鑿等,只有8個隨葬了紡輪;在31個女性中,則有28個隨葬了紡輪。

從墓葬整體來看,齊家文化時期以個體家庭為單位的社會組織形式正在形成,但未占據(jù)主導地位。這一時期墓葬仍以單人葬為主,成年男女合葬墓占比較少,這一現(xiàn)象反映出對偶從夫居的婚姻中已經開始衍生出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如武威皇娘娘臺和永靖秦魏家墓地,這兩個遺址中的成年男女合葬墓,從兩性的空間位置、隨葬品的擺放到葬式都表現(xiàn)出了較為固定的搭配,足以顯示出這一時期夫妻合葬墓?jié)u趨成熟,也意味著個體家庭婚姻觀念在齊家文化中已經出現(xiàn)且日趨完善。

(二)家庭內部等級的反映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齊家文化時期農業(yè)發(fā)展水平的提高促使社會資源出現(xiàn)剩余,等級觀念在西北的土地上逐漸發(fā)展。當犁耕農業(yè)和畜牧業(yè)逐漸成為社會生產的主要部門,男性的體力優(yōu)勢逐漸顯現(xiàn),再加上社會資源的過剩引發(fā)戰(zhàn)爭,男性的社會地位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父系社會逐漸形成。

從墓葬來看,齊家文化時期男女兩性的社會地位已經出現(xiàn)了嚴重的分化,在葬式、陪葬品、葬具等方面都有體現(xiàn)。男女合葬墓中的葬式,男性一般為仰身直肢,女性大多為側身屈肢,面向男性。例如,武威皇娘娘臺墓地的M48男性居中仰身直肢,左右兩側的骨架為側身屈肢的女性遺骨,而隨葬品集中在男性尸骨的身上和身側。尸骨放置方位也顯示出性別的趨向,如在秦魏家墓地的男女合葬墓中,右側通常是男性,女性多居于左側;再如M105,男性仰身直肢居右側,女性側身屈肢居左側,面向男性。除此之外,在葬具的使用上也呈現(xiàn)出了“男尊女卑”的現(xiàn)象。在柳灣墓葬中,男女合葬墓出現(xiàn)了男性仰身直肢置于棺內,而女性則屈肢置于棺外的現(xiàn)象。

除了葬式,從隨葬品也可以看出這個時期男性地位遠高于女性。武威皇娘娘臺M52隨葬的20件石壁全部集中在男性骨架中,在其骨架下還墊有4塊粗玉石片,而同葬的女性則無;M38男性隨葬有5件石壁,而女性只有3件。這并非個例,在黃河的中下游地區(qū),陪葬品的多寡和優(yōu)劣與性別、等級都息息相關。晉南地區(qū)在仰韶文化晚期時,墓葬內無論男女還尚未有隨葬物品。大汶口遺址作為中心區(qū)域的遺址,出現(xiàn)了等級分化,其中陪葬品較多的墓葬中,男性墓葬占比較高;而經濟較為落后的小遺址隨葬品的性別差異則幾乎無差別。到了大汶口文化晚期,小型遺址也出現(xiàn)了等級分化且男性墓葬隨葬品多于女性的現(xiàn)象。晉南地區(qū)則在廟底溝二期時,男女墓葬中的陪葬品顯現(xiàn)出了差異,并在龍山文化晚期這種差異達到巔峰。這些現(xiàn)象也表明了等級差異的產生,促進了男女性別不平等的出現(xiàn)與發(fā)展。

二、合葬與殉人

男女合葬墓的出現(xiàn),在社會意義上代表了家庭內部等級與一夫一妻婚姻觀念的形成,而在考古學葬式研究中,則涉及殉人與正常埋葬的鑒定。張忠培認為在齊家文化中,成年男女合葬墓內的死者,如果是一次葬便需要同時埋入墓穴內,因而死者應在相近的時間內死亡。然而很難相信在當時女性地位較低的背景下,眾多的成年男女合葬墓中,這些女性死者的死因是諸如同時或相繼病故而自然死亡的。無疑,一些合葬墓中的女性當是妻妾殉葬制下的犧牲品。如威武皇娘娘臺M76中,男性兩腿伸直并攏,身首分離,女性則背向男子,兩手并攏舉于前方,疑似捆綁所致。除此之外,秦魏家墓地的發(fā)掘,也有跡象表明女性為男性殉葬的葬俗。然而,進入21世紀以來,有許多學者對于“妻妾殉葬”的看法提出了質疑,認為埋葬本身具有一定的復雜性,對于是合葬還是殉人,在實踐中往往需要通過埋葬方式與埋葬過程進行分析。

(一)一次葬特點下的二次擾亂

在過去,基于埋葬的人處于同一位置空間,于是便根據(jù)葬式和陪葬品的多寡,得出“妻妾殉葬”的葬俗,但這種推斷可能忽略了埋葬過程的復雜性、墓葬樣本的不夠多樣性以及地區(qū)之間的差別性。在墓葬本身普遍存在多次使用過程的情況下,一次葬的形成分為兩種可能性:一是將逝者填埋到墓葬中后,立即對墓道進行封鎖;二是逝者的埋葬位置和方式并不影響墓道的繼續(xù)使用,且留下相對的空間,即便墓葬使用過程存在多次使用現(xiàn)象,也不會對其造成擾動現(xiàn)象。因此,簡單地把合葬墓放置在一次葬的背景下是不合理的。例如,磨溝墓地中的墓道埋人也讓學界了解到在齊家文化時期墓道可能并未完全封死,二次葬中是有可能造成一次葬的部分特點。

秦魏家墓地M52為成年男女合葬墓,位于右側呈側身曲肢葬的女性下肢骨,與位于左側的男性尸骨有明顯的堆積間隔,即男性在埋葬時女性的下肢部分已被沉積土掩埋,二者的埋葬時間存在著一定的時間差。磨溝墓地M352為偏洞室墓,靠近偏室內部的男性呈仰身直肢葬,偏室靠近口部的女性是有著一次葬特點的仰身直肢葬,但仔細觀察男性尸骨的話,可以發(fā)現(xiàn)其左側橈骨錯位、右肱骨被壓在盆骨下,以及下肢骨有明顯向洞室內推搡而留下的擾亂痕跡。

埋葬過程是復雜的,可以推論如果洞室較大,不需要推搡已白骨化的先人,或者先人還未白骨化,且墓道并未完全填埋,可供二次使用,或許可以出現(xiàn)一次葬特點下的正常合葬。磨溝墓地M1188兩人合葬,分別為R1、R2,墓室在建好之后先將R2埋入內側,距墓口1.5米處發(fā)現(xiàn)有5厘米左右的黑色印記,根據(jù)其他墓葬情況來看,應為當初搭建的棚架炭化之后的印記。將棚架搭建在墓口,待一段時間之后再將R1埋入。為了埋入R1,將之前已白骨化的R2尸骨二次整理,最后填埋墓道。在這一時期人們經常會利用墓的附屬設置,例如豎穴土坑墓底的淺坑或是側龕、搭設棚架進行埋葬。如此一來,就算是墓葬呈現(xiàn)出一次葬的特點與葬式,也不能完全斷定該墓葬沒有二次使用。

(二)殉葬

對于合葬墓中的殉人身份,也是值得商榷與關注的。在過去,受到齊家文化“男尊女卑”認識的影響,常常會把成年男女合葬墓中的殉人當作女性對于男性的身份認同,為其冠之以妻妾的身份,即“妻妾殉葬”,但在磨溝墓地研究中,在已鑒定性別的183具人骨中,殉人類共有154具,其中女性和兒童合計123具,其余31具則為成年男性。盡管男性殉葬的占比不高,但不能因此否定人殉中有男性存在。在對磨溝墓地人骨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部分人骨中出現(xiàn)了骨折現(xiàn)象,包括顱骨凹陷性骨折、鼻骨骨折、下頜骨粉碎性骨折等。顱骨骨折是最能體現(xiàn)人類互相爭斗的證據(jù),因為顱骨幾乎沒有護具,在爭斗中也是最易受傷的部分。而在磨溝墓地樣本中,顱骨骨折的比例要遠高于其他骨折,例如M181R3、M438R1 顱骨發(fā)生凹陷性骨折,應為大型鈍器擊打所致,這些現(xiàn)象可以推斷出當時可能存在著一些小規(guī)模的戰(zhàn)爭。因此,對于殉者的身份,一些學者認為就磨溝墓地而言,無論從性別比抑或年齡比、等級分化都無法解釋殉人現(xiàn)象。而最有可能的是戰(zhàn)俘,當男性參與戰(zhàn)爭而被殺害,落敗一方的婦女、兒童極有可能成為戰(zhàn)俘,這就解釋了殉人中性別比差異不突出的問題。

但是,對于殉者身份的探討與研究應該分具體地區(qū)而論,不能絕對定性為戰(zhàn)俘或妻妾。在秦魏家墓地,殉人多為女性與兒童,有著較為明顯的“男尊女卑”葬俗。在推斷殉人身份時,還應與其他方面如骨病理、碳氮同位素分析等研究共同推斷。

三、結語

正如《禮記·祭義》所言:“文王之祭也:事死者如事生。”古人“事死如事生”的觀念,讓墓葬成為一把打開現(xiàn)在與過去的大門的鑰匙。在齊家文化時期,農業(yè)已進入發(fā)展期,隨之帶來的產品剩余引發(fā)了社會組織的階段變革,雖然仍是以氏族為大生產單位的社會組織占主導地位,但也開始出現(xiàn)了小家庭式的生產單位。這些變革體現(xiàn)在墓葬中就是成年男女合葬墓的出現(xiàn):

1.合葬墓體現(xiàn)出男女家庭內部等級的分化,男性因勞動生產逐漸占主導地位,家庭地位也隨之轉變。齊家文化中“男尊女卑”思想在婚姻中得到了具體的體現(xiàn)。

2.婚姻體制的轉變。即使在齊家文化中,對偶婚仍占據(jù)主導地位,但一夫一妻、一夫多妻的婚姻制度已然開始出現(xiàn),進入到由史前社會最初的群婚—對偶從妻居—對偶從夫居—一夫一妻、一夫多妻的轉變?;橐鲋贫鹊母淖?,從根本上反映出齊家文化的經濟發(fā)展水平,以及這一時期較前一時期社會大分工的出現(xiàn)。

3.在考古學實踐方面,齊家文化中二次擾亂現(xiàn)象較為頻繁,當時的先人利用墓葬附屬設置進行埋葬,從而造成一次葬特點中的二次擾亂現(xiàn)象。

4.齊家文化中“妻妾殉葬”的說法應該得到重新的認知與更正,從葬式、隨葬品的多寡不足以證明這一說法。同時,應該考慮戰(zhàn)俘也可能是殉人的主要來源之一,在探究殉人的身份時要多方面、多學科加以探討。

參考文獻:

[1]THE KANSU PROVINCIAL MUSEUM.甘肅武威皇娘娘臺遺址發(fā)掘報告[J].考古學報,1960(02):53-71+143-148.

[2]魏懷珩.武威皇娘娘臺遺址第四次發(fā)掘[J].考古學報,1978(04):421-448+517-528.

[3]謝端琚.甘肅永靖秦魏家齊家文化墓地[J].考古學報,1975(02):57-96+180-191.

[4]陳洪海.簡析齊家文化大何莊遺址和秦魏家墓地[J].考古學研究,2012(00):657-661.

[5]蘇瑞琪.從墓葬看甘青地區(qū)史前社會的等級分化[D].河南大學,2019.

[6]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青海隊.青海樂都柳灣原始社會墓地反映出的主要問題[J].考古,1976(06):365-377+401-404.

[7]張忠培.齊家文化研究(下)[J].考古學報,1987(02):153-176.

[8]錢耀鵬,朱蕓蕓,毛瑞林等.磨溝墓地墓道埋人與殉人問題初步研究[J].西部考古,2013(00):72-116.

[9]許彩蓮.磨溝齊家文化墓地二次葬的初步研究[D].西北大學,2012.

[10]趙永生.甘肅臨潭磨溝墓地人骨研究[D].吉林大學,2013.

[11]孫巖,楊紅育.中國西北地區(qū)新石器時代的男女葬俗及其所反映的社會觀念——以馬家窯文化和齊家文化為例[A]. [美] 林嘉琳,孫巖. 性別研究與中國考古學[C].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15-32.

作者簡介:

周志清(1998—),女,漢族,山西大同人。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yè),研究方向:新石器考古。

猜你喜歡
婚姻制度社會組織
傳統(tǒng)中國禮法對臺灣地區(qū)婚姻制度的影響——兼談我國婚姻家事立法的完善
淺析西周婚姻制度中的法文化
法制博覽(2018年14期)2018-01-22 17:09:37
社會組織參與社區(qū)治理的困境探究
人間(2016年31期)2016-12-17 19:25:21
論社會組織在安置幫教工作中的功能定位
社會組織能力建設的總體方向與具體路徑
我國無效婚姻制度的缺陷及完善
政府主導型社會治理模式下社會組織發(fā)展理路
社會組織有效參與新型農村社區(qū)治理的路徑分析
一 婚姻制度的演進
婦女社會動員、婚姻自由與中共革命——紅色蘇區(qū)婚姻制度變革的相關考察
乐安县| 大理市| 旬邑县| 通江县| 太康县| 灌云县| 陆川县| 萨迦县| 新晃| 汽车| 肃南| 鄂温| 泽库县| 通山县| 宜君县| 中宁县| 会泽县| 冀州市| 南康市| 芜湖县| 潜山县| 隆尧县| 桐梓县| 漯河市| 同江市| 马边| 禹城市| 斗六市| 长垣县| 西贡区| 阿勒泰市| 郁南县| 准格尔旗| 乌兰县| 普陀区| 梅州市| 丰镇市| 鹤岗市| 西青区| 临夏市| 泸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