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炎黃子孫的精神圖騰,龍被廣泛應用于各種文化領(lǐng)域中,在舞蹈、音樂、食物、體育等非遺項目中都能找到它的身影。
龍舞:舞動的千年圖騰
龍舞,也稱“舞龍”,民間又叫“耍龍”“耍龍燈”或“舞龍燈”。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已出現(xiàn)以數(shù)人集體祭龍求雨的文字;漢代董仲舒《春秋繁露》的記錄中已有明確的有關(guān)舞龍求雨的記載;此后歷朝歷代的詩文中記錄宮廷或民間舞龍的文字屢見不鮮。直至現(xiàn)在,龍舞仍是民間喜慶節(jié)令場合普遍存在的舞蹈形式之一。在我國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名錄中,龍舞屬于傳統(tǒng)舞蹈類,目前,共有39個相關(guān)項目入選,涉及13個省市。
龍舞在全國多地分布,形式品種多樣,各具特色。
廣東湛江東海島東山鎮(zhèn)東山圩村的人龍舞素有“東方一絕”的美稱。表演時,幾十至數(shù)百名青壯年和少年均穿短褲,以人體相接,組成一條“長龍”。在鑼鼓震天、號角齊鳴中,“長龍”龍頭高昂,龍身翻騰,龍尾勁擺,一如蛟龍出海,排山倒海,勢不可擋,顯現(xiàn)出獨特的海島色彩和濃厚的鄉(xiāng)土氣息,是東海島乃至雷州半島經(jīng)久不衰的民間風俗和大型廣場娛樂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每逢春節(jié)、元宵節(jié)、中秋節(jié)和一些重大喜慶節(jié)日,東山圩村必連舞幾個晚上的“人龍”,東西兩街戶戶張燈結(jié)彩,人流如潮,熱鬧非凡。
浦江縣位于浙江中部偏西,金華市北部。浦江板凳龍盛行于浦江縣鄉(xiāng)村,廣泛流傳于江南沿海各地。浦江板凳龍,顧名思義就是一條條用單個板凳串聯(lián)而成的游動的龍燈。從構(gòu)造上看,浦江板凳龍由龍頭、龍身(子燈)、龍尾三部分組成,俗稱“長燈”。根據(jù)龍頭造型,可分仰天龍、俯地龍、大蝦龍等類別。因凳板(龍身)上的設置造型不同,亦有方燈、酒壇燈、字燈等11種不同的形態(tài)。一條浦江板凳龍幾乎就是一個藝術(shù)綜合體,它集書法、繪畫、剪紙、刻花、雕塑藝術(shù)和扎制編糊工藝為一體,融體育、雜技、舞蹈為一爐。
河北省易縣西陵鎮(zhèn)忠義村位于清西陵,擺字龍燈在這里長期流傳。表演常在晚上進行,屆時先讓周圍的光線全部暗下來,而后在鑼鼓镲鐃的伴奏下,一條火龍夭矯起舞,舞龍者不斷變換隊形擺出漢字,組成“天下太平”“安居樂業(yè)”“立(利)見大人”“正大光明”等吉祥祝福的詞句。在整個表演中,龍尾可以單獨行動,每個字的最后一筆均由龍尾完成,每擺好一字,龍尾都要繞場一周,再到達應在的位置,顯示出輕松幽默、靈動活潑的特色。
龍燈扛閣流傳在山東省臨沂市河東區(qū)九曲街道三官廟村,是一種龍舞和扛閣相結(jié)合的廣場舞蹈。表演時,彩龍在擎珠者的引導下按既定套路舞動;扛閣以“走場”為主,龍舞動作激烈時,扛閣在一側(cè)交叉變換隊形;舞龍舒緩時,扛閣即插入場中龍隊中穿行回旋。伴奏主要用大鼓、大鑼、大鈸等打擊樂器伴奏,曲牌有“流水”“急急風”兩種。表演進入高潮時,有專人在場外“打口哨”,以渲染氣氛。龍燈扛閣的表演粗獷奔放、氣勢宏大,受到當?shù)匕傩盏南矏邸?/p>
龍船調(diào):來自大山深處的音樂名片
正月里是新年(咿喲喂),妹娃兒去拜年(喲喂),金哪銀兒梭,銀哪銀兒梭……每當《龍船調(diào)》熟悉的旋律響起,人們都會情不自禁地跟著哼唱;當歌手唱到“妹娃兒要過河,哪個來推我嘛”時,大家更會高聲回應:“我就來推你嘛!”
湖北省恩施利川燈歌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全友發(fā)說,利川燈歌起源于清康熙年間,當時柏楊壩鎮(zhèn)上有位叫譚功朝的落第秀才,弟兄6人平時喜歡打鑼鼓、唱山歌、玩彩蓮船。他們的鑼鼓一響,便吸引四周鄰居涌入他家玩耍,于是譚家弟兄組建了一個燈歌表演班子。到清代末年,利川燈歌日益興盛,一個燈歌班子出燈時不少于60人,演員們合著打擊樂的節(jié)奏和樂隊的伴唱,圍著龍船車燈飛旋起舞,翩躚進退。
《龍船調(diào)》的原型是利川燈歌表演時所唱的一首叫《種瓜調(diào)》的民歌。
1956年春節(jié),利川縣文化館專職館員周敘卿、黃業(yè)威按照傳統(tǒng)燈歌的表演方式,將利川燈歌《種瓜調(diào)》改編為《龍船舞》。此后,周敘卿、黃業(yè)威又對其進一步潤色。1958年最終定名《龍船調(diào)》。
20世紀80年代,《龍船調(diào)》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25首優(yōu)秀民歌之一。2011年5月,利川燈歌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
龍須酥:細如絲
“白發(fā)銀絲千萬縷,細密綿甜如春雨。香油果脯裹其中,纖手糖雪兩相取。”這是古代描繪龍須酥時所用的詩句。
龍須酥是中國民間特色傳統(tǒng)小吃,也是中國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其外觀潔白綿密,細如龍須,酥體色澤乳白,細絲萬縷,口感層次清晰,入口即化,甘甜酥脆,極具特色。
龍須酥為古代皇帝及群臣百姓愛吃的小食品,據(jù)說已有二千年的歷史。在正德皇帝游歷民間時,發(fā)現(xiàn)民間竟有味道、外形如此特別之糖,當時稱之為“銀絲糖”。其入口極香、口味特別,因而對此物產(chǎn)生好感,于是下旨帶回宮中,并取名為“龍須糖”,也被稱為“龍須卷”,后再傳入民間。
除了口味獨特以外,其制作過程也如同行云流水般。麥芽糖反復揉搓拉伸成八字形,一直到出現(xiàn)絲狀,然后將花生、果仁混合著芝麻一起包裹入剛拉好的糖絲里面。制作出來的龍須酥絲絲分明,雪白飽滿。
賽龍舟:屬于非遺的“速度與激情”
賽龍舟,又稱龍舟競渡,2011年5月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關(guān)于龍舟競渡起源的說法,一說紀念屈原,二說是紀念吳國大將伍子胥,三說與越王勾踐有關(guān),民間莫衷一是。其實,不同民族、不同地區(qū),龍舟的傳說都有所不同,當?shù)厝藗円操x予了賽龍舟不同的寓意。比如,江浙地區(qū)劃龍舟,兼有紀念當?shù)亟裰鞲锩仪镨囊饬x。貴州苗族人民舉行“龍船節(jié)”,以慶祝插秧勝利和預祝五谷豐登。云南傣族同胞則在潑水節(jié)賽龍舟,紀念古代英雄巖紅窩。
龍舟競渡前,先要請龍、祭神。在賽龍舟時,還多有龍船歌助興,詞曲多根據(jù)當?shù)孛窀枧c號子融匯而成,在競渡時由眾槳手合唱,有人領(lǐng)呼,歌聲節(jié)奏鮮明,雄渾壯美,氣勢熱烈。
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化載體,龍舟賽已經(jīng)遍及華人世界。如今,劃龍舟已是美國的流行體育娛樂項目之一。德國很多中小學校將劃龍舟列入體育教學大綱。俄羅斯不但有在端午前夕舉辦龍舟賽的傳統(tǒng),圣彼得堡市更是將劃龍舟作為慶祝俄羅斯國慶日的活動之一。及至今日,世界上已經(jīng)有超過85個國家和地區(qū)開展龍舟賽。(本版稿件綜合文旅中國客戶端、中新社訊、中國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網(wǎng)、《東方文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