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勇洪 趙 琴
長沙市中醫(yī)醫(yī)院,湖南 長沙 410125
拔罐療法經(jīng)歷兩千余年發(fā)展,出現(xiàn)了留罐、閃罐、走罐、針罐、藥罐等操作方法,極大豐富了中醫(yī)藥外治手段,但關于罐法理論及操作研究尚少,直至近代方有學者提及針法罐法同理、天人地三部罐法、迪氏罐法、走罐補瀉等內容[1-6],罐法研究仍處于理論匱乏、操作方案不完善等現(xiàn)狀,故有必要開展相關研究以完善罐法之理論及操作方案?!鹅`樞·本藏》記載:“經(jīng)脈者,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jié)者也?!碧崾窘?jīng)脈是運行氣血、聯(lián)絡臟腑肢節(jié)、溝通陰陽之通道?!鹅`樞·經(jīng)別》謂:“夫十二經(jīng)脈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边M一步指明經(jīng)絡是調治疾病的關鍵。筆者基于對開闔樞理論及三大基礎罐法應用,結合臨床實踐,以開闔樞理論指導罐法于臨床,獲益頗多,故提出開闔樞罐法之理論,并結合臨床提出灸罐法、砭罐法等操作方案,以期進一步完善罐法理論及操作方案,進一步充實罐法內涵。
開闔樞理論源于《黃帝內經(jīng)》,《素問·陰陽離合論》云:“是故三陽之離合也,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三陰之離合也,太陰為開,厥陰為闔,少陰為樞?!薄鹅`樞·根結》亦有相關記載,開闔樞理論是對陰陽離合、氣血津液輸布的高度概括,廣泛指導中醫(yī)臨床及養(yǎng)生等應用,部分學者認為開闔樞乃中醫(yī)理論之魂[7]?!墩f文解字》謂:“開,張也,門之開如弓張,門之閉如弓之弛……”“闔,門扉也……”“樞,戶樞也?!币蚤T戶之“開門、轉動、關門”等運動形式闡述開闔樞,后世醫(yī)家亦多遵此論。如唐代王冰謂:“夫開者所以司動靜之基,闔者所以司禁錮之權,樞者所以主轉動之微?!睆堉韭斪⒃疲骸伴_闔如戶扉,樞猶轉紐,舍樞則不能開闔,舍開闔則無從運樞。”主要以門戶之“開門、轉動、關門”闡述了經(jīng)氣的離合升降出入之運動規(guī)律。由此可見,三陰三陽氣機離合猶如門戶之運動,開闔樞理論實乃借用門戶之啟閉以闡明三陰三陽轉化之機括、氣血津液運行之原理,既有宣散、敷陳之開,又有潛藏、和合之闔,更有陰陽轉輸、交合之樞。
雖因版本流傳之異、文字傳抄之誤等導致各版典籍記載稍有異同,歷代醫(yī)家多有探討爭疑(如“關闔樞”之爭,三陰三陽排序之疑),但其對中醫(yī)學發(fā)展仍作出了巨大貢獻,部分學者認為三陰三陽即《傷寒論》六經(jīng)之實質,而“開闔樞”是傷寒六經(jīng)三陰三陽的理論模型,且至今仍有效指導中醫(yī)臨床之實踐,可見其對中醫(yī)藥發(fā)展影響之大。該理論所包含的經(jīng)絡、臟腑別通關系,更是擴大了其應用范圍,廣泛指導內外婦兒及針灸等學科發(fā)展,具有較大研究價值[8-16]。
開闔樞理論既往以詮釋《傷寒論》六經(jīng)、指導臨床針藥應用等為主,以其指導罐法應用而未見?!饵S帝內經(jīng)素問吳注》謂:“太陽在表,敷暢陽氣,謂之開;陽明在里,受納陽氣,謂之闔;少陽在于表里之間,轉輸陽氣,猶樞軸焉,故謂之樞……太陰居中,敷布陰氣謂之開;厥陰謂之盡陰,受納絕陰之氣謂之闔;少陰為腎,精氣充滿,則脾職其開,肝職其闔,腎氣不充,則開闔失常,是少陰為樞軸也?!盵17]太陽、太陰為三陽三陰之表,主衛(wèi)陽、營陰之布散,即言“開”為宣發(fā)、布散,具有開宣腠理、敷布營衛(wèi)之作用,而閃罐通過反復拔起于皮腠,使皮腠充血、玄府擴張,亦具有開宣腠理、調和營衛(wèi)之功效,且能抵御外邪,給邪以出路,結合臨床應用之實踐,故以“閃罐”對應“開罐”;陽明、厥陰為三陽三陰之里,主陰陽氣血之調蓄,即言“闔”為潛蓄、和合,具有調蓄陰陽氣血的作用,而留罐緊緊吸附于皮腠,持久牽拉內部肌腠、經(jīng)脈及深部臟腑,調節(jié)血管舒縮、通透性等引起一系列神經(jīng)內分泌活動,且有一定溫熱作用,可吸拔里之陳寒痼冷、溫其臟腑虛寒,以利于氣血溫養(yǎng)機體?!侗静菥V目拾遺》謂:“罐得火氣合于內,即牢不可脫……罐中有水氣出,風寒盡出……患者但覺有一股暖氣從毛孔透入?!奔淳哒{和陰陽、溫煦氣血之效,結合臨床之實踐,故以“留罐”對應“闔罐”;少陽、少陰為三陽三陰之樞紐,主水火互濟,即言“樞”為轉輸、交合,具有輸轉氣機、交合陰陽的作用,而走罐吸附于肌表、移行于經(jīng)絡,具有疏通經(jīng)脈、調和氣血之功效,結合臨床之實踐,故以“走罐”對應“樞罐”?!豆砉茸印こ謽小吩疲骸俺謽?,謂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天之正也,不可干而逆之。逆之者,雖成必敗?!碧崾緲兴鹃T戶之開闔,于氣機升降出入、陰陽轉化至關重要,故樞罐意義非凡。近代關于罐法的研究成果中,亦以走罐的理論及臨床研究最為豐富、深入[3,18-19]。
《針灸大成》謂:“百病之生,皆有虛實,而補瀉行焉?!薄鹅`樞·經(jīng)脈》言:“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jīng)取之。”《靈樞·九針十二原》云:“虛則實之,滿則泄之,菀陳則除之,邪盛則虛之。”《靈樞·禁服》曰:“當瀉則瀉,當補則補,如桴應鼓?!碧崾拘罢⑺ヅc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密切相關,“補虛瀉實”為診治疾病之關鍵手段。罐法之補瀉,古籍鮮有記載,近代雖有部分學者提及罐法之補瀉,但其說或為籠統(tǒng)、或局限于走罐、留罐,缺乏不同罐法補瀉理論的系統(tǒng)論述[4,20-23]。筆者在開闔樞、經(jīng)絡學說等相關理論指導下,參考文獻研究,結合臨床實踐,總結出不同罐法之補瀉理論于下。
3.1 開罐(閃罐)補瀉
3.1.1 淺深補瀉 ①補法操作:吸附力輕,動作緩和,皮膚微紅,操作時間短為補法;②瀉法操作:吸附力重,動作迅速,皮膚紅或顯露散在瘀點,操作時間長為瀉法。
3.1.2 腧穴補瀉 部分腧穴具有一定補瀉偏性,如風門、風池偏泄,足三里偏補,但多數(shù)腧穴對臟腑功能、氣血的調節(jié)具有雙向性,故腧穴補瀉多結合其他補瀉方式操作。
3.1.3 介質補瀉 介質在拔罐療法中不僅起到潤滑作用,還可作用于機體產(chǎn)生藥物治療作用,且拔罐療法增強了皮膚通透性,使藥物吸收更為便捷,提高臨床療效。按介質成分功效將其分為溫熱性介質、寒涼性介質及平性介質,臨床可根據(jù)病情之虛實及三因制宜選擇。
3.1.4 平補平瀉 操作方案:吸附力中等,動作疾徐適中,皮膚微紅。
3.2 闔罐(留罐)補瀉
3.2.1 淺深補瀉 ①補法操作:吸附力輕,留罐時間短,皮膚微紅為補法;②瀉法操作:吸附力重,留罐時間長,皮膚紅或顯露散在瘀點為瀉法。
3.2.2 壓提補瀉 ①補法操作:拔罐吸附肌腠后,以掌心對準罐頂,做小幅度上下提壓,罐體下壓時用力宜重,罐體上提時用力宜輕,使力量由外到內、由淺入深滲透為補法;②瀉法操作:拔罐吸附肌腠后,以掌心對準罐頂,做小幅度上下提壓,罐體下壓時用力宜輕,罐體上提時用力宜重,使力量由內到外、由深達淺,導氣外出為瀉法。
3.2.3 開闔補瀉 ①補法操作:取罐動作宜輕,然后迅速揉按罐印部位為補法;②瀉法操作:取罐動作偏重,不揉按罐印部位為瀉法。
3.2.4 旋轉補瀉 ①補法操作:留罐后以手握住罐體,以罐體右轉用力,左轉緩和的小幅度、慢頻率、短時間旋轉為補法;②瀉法操作:留罐后以手握住罐體,以罐體右轉緩和,左轉用力的大幅度、快頻率、長時間旋轉為泄法。
3.2.5 腧穴補瀉 操作方案同“3.1.2”。
3.2.6 介質補瀉 操作方案同“3.1.3”。
3.2.7 平補平瀉 操作方案:以適中的吸附力留罐,皮膚微紅為度。
3.3 樞罐(走罐)補瀉
3.3.1 迎隨補瀉 ①補法操作:走罐時以手握住罐體,順經(jīng)絡走向推動為主,使罐體稍傾斜,以罐口前緣略提、后緣下沉,回移時平推罐體;吸附力輕,操作時間短,頻率慢,皮膚微紅為度。②瀉法操作:走罐時以手握住罐體,逆經(jīng)絡走向推動為主,使罐體稍傾斜,以罐口前緣略提、后緣下沉,回移時平推罐體;吸附力重,操作時間長,頻率快,皮膚紅或顯露散在瘀痕為度。
3.3.2 疾徐補瀉 ①補法操作:走罐時罐體輕壓緩行于肌表為補法;②瀉法操作:走罐時罐體重按急行于肌表為瀉法。
3.3.3 淺深補瀉 ①補法操作:走罐時吸附力輕,操作時間短,皮膚微紅為補法;②瀉法操作:走罐時吸附力重,操作時間長,皮膚紅或顯露散在瘀痕為瀉法。
3.3.4 介質補瀉 操作方案同“3.1.3”。
3.3.5 推提補瀉 操作方案同“3.2.2”。
3.3.6 平補平瀉 操作方案:吸附力適中,勻速平移,皮膚潮紅。
3.4 其他補瀉操作
3.4.1 砭法補瀉 砭法補瀉與留罐補瀉方案結合施行。
3.4.2 針刺補瀉 針刺補瀉方案與留罐補瀉方案結合施行;刺絡拔罐偏于瀉法,若正氣不虛,放血量少亦可促進臟腑功能增強。
3.4.3 灸藥補瀉 艾灸、藥物及留罐補瀉方案結合施行,主要適用于虛證或實寒證。實寒證多配以溫散之品,虛證可配伍溫補氣血陰陽之藥。
4.1 開罐法(閃罐) 基本操作:據(jù)治療需要選擇操作部位,以閃火法或滴酒法將罐迅速吸拔于操作部位,然后立即取下;繼而迅速拔住,反復多次拔-起于肌表。功效:開宣腠理,解表祛邪,調和營衛(wèi)。適用于外感表邪或皮腠氣血失和而導致的麻木、疼痛等病癥,亦用于開闔樞綜合方案以開宣腠理。
4.2 闔罐法(留罐) 基本操作:根據(jù)治療需要選擇操作部位,以閃火法或滴酒法將罐迅速吸拔于操作部位,留罐時間可根據(jù)年齡、病情、體質等情況而定。一般留罐時間約5~20 min,若皮膚薄弱、年老與兒童則留罐不宜過久。功效:調和陰陽、溫煦氣血。適用于五臟虛損及寒濕導致的各類病癥,亦用于開闔樞綜合方案以調和陰陽、溫煦氣血。
4.3 樞罐法(走罐) 基本操作:據(jù)治療需要選擇操作部位,于其皮膚或罐口涂抹潤滑介質,以閃火法或滴酒法將罐迅速吸拔于操作部位,然后醫(yī)者以手推罐移動于肌膚,至皮膚發(fā)紅或出現(xiàn)瘀點、瘀斑時將罐取下。功效:振奮氣血、祛邪通脈、調和臟腑經(jīng)絡之氣,適用于病邪累及肌肉、筋骨、臟腑者。臨床多應用于慢性軟組織損傷性疾病及經(jīng)絡不通、營血瘀滯致臟腑功能失調的病癥。
4.4 其他操作方案
4.4.1 刺絡拔罐法 基本操作:據(jù)治療需要選擇操作部位,消毒后以針刺出血,然后以閃火法或滴酒法將罐迅速吸拔于點刺出血部位。一般出血量不超過5 mL。功效:泄熱解毒、祛瘀通絡。適用于實熱證之丹毒、痤瘡、乳癰等,瘀血證之扭傷等痛癥。
4.4.2 針罐法 基本操作:根據(jù)治療需要選擇操作部位,消毒皮膚后針刺,留針或出針后,在針刺部位進行拔罐。功效:通經(jīng)脈,調氣血,和陰陽。此法具針刺、罐法結合作用,具體功效與取穴操作有關,現(xiàn)多用于風濕痹痛、急性腰扭傷、肩周炎等疾病。
4.4.3 藥罐法 基本操作:①煮藥罐法:將中藥包煎于容器內,將罐放入煎煮中藥的容器內煮沸片刻,取出后迅速擦拭多余藥液,趁熱將罐吸拔于操作部位;②敷藥罐法:將相應藥物敷貼于操作部位,然后以閃火法或滴酒法將罐迅速吸拔于上;③涂藥罐法:將煎煮或萃取后的藥液涂抹于操作部位,然后以閃火法或滴酒法將罐迅速吸拔于上。
功效:通經(jīng)脈,調氣血,和陰陽。此法具藥物、罐法結合作用,具體功效與藥物性質、操作部位有關,現(xiàn)多用于風濕痹痛、胃腸病、肺系疾病等[24]。
4.4.4 灸罐法 基本操作:以隔物灸為主。據(jù)治療需要選擇操作部位及隔物灸材料,以藥物或姜、蒜、鹽等材料置于操作部位,然后以艾炷灸,待艾柱充分燃燒后去除隔物灸將罐吸附于施灸處。功效:通經(jīng)脈,調氣血,散寒邪,和陰陽。此法具艾灸、罐法結合作用,可顯著加強其溫補、散寒等作用,具體功效與隔物灸材料、取穴等操作有關,可用于寒濕痹痛、虛弱性疾病等范疇。
4.4.5 砭罐法 基本操作:根據(jù)治療需要選擇操作部位涂抹潤滑介質(凡士林、精油或中藥產(chǎn)品),以刮痧板先輕后重刮于肌表,待操作部位出痧或微紅后將罐吸附于上(若為熱實證,亦可刮痧后選取相應腧穴刺絡拔罐)。功效:具有宣氣血、通經(jīng)絡、祛外邪、調五臟等。此法具砭法、罐法結合作用,具體功效與刮痧操作手法及部位有關,本法適應范圍較廣,可用于內、外、婦、兒等各科疾病,尤宜于痧證及呼吸系統(tǒng)、消化系統(tǒng)等疾病。
三陽主外,維持機體氣機協(xié)調,使其升降出入有序;三陰主內,調蓄氣血之運行;三陰三陽各司其職、相互協(xié)調,以維系機體生命活動[15]。《素問·熱論》謂:“傷寒一日,巨陽受之……六日,厥陰受之。”表述了三陰三陰傳變規(guī)律,醫(yī)圣張仲景在此思想指導下創(chuàng)立了六經(jīng)辨證理論體系,為中醫(yī)學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柯韻伯謂:“仲景之六經(jīng),為百病立法,不專為傷寒一科,傷寒雜病,治無二理,咸歸六經(jīng)之節(jié)制?!庇岣酢锻ㄋ讉摗吩唬骸耙粤?jīng)鈐百病,為確定之總訣?!笨梢姟秱摗分?jīng)辨證,較《素問·熱論》的六經(jīng)分證有了顯著進步;而近代更有醫(yī)家提出“以六氣開闔樞釋六經(jīng),倡三陽三陰鈐百病”之論[25]。
《素問·繆刺論》謂:“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孫脈,留而不去,入舍于絡脈,留而不去,入舍于經(jīng)脈,內連五臟,散于腸胃,陰陽俱感,五臟乃傷,此邪之從皮毛而入,極于五臟之次也。如此則治其經(jīng)焉?!薄端貑枴ふ{經(jīng)論》云:“風雨之傷人也,先客于皮膚,傳入于孫脈,孫脈滿則傳入于絡脈,絡脈滿則輸于大經(jīng)脈?!薄鹅`樞·百病始生》曰:“是故虛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膚,皮膚緩則腠理開,開則邪從毛發(fā)入……留而不去,則傳舍于絡脈……留而不去,傳舍于腸胃……”《金匱方論衍義》記載:“風寒傷人,自孫絡傳入經(jīng)脈、肌肉、筋骨,內傷五臟?!苯沂拘皻庥蓽\入深,由表及里,由經(jīng)脈而臟腑傳變的普遍規(guī)律?!端貑枴り庩枒蟠笳摗吩唬骸肮市帮L之至,疾如風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膚,其次治筋脈,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臟?!薄督饏T要略》云:“不令邪風干忤經(jīng)絡,適中經(jīng)絡,未流傳腑臟,即醫(yī)治之……”《溫熱論》記載:“在衛(wèi)汗之可也,到氣才可清氣,入營猶可透熱轉氣,入血就恐耗血動血,直須涼血散血?!斌w現(xiàn)該思想廣泛影響中醫(yī)學發(fā)展并指導于臨床診治疾病,尤其是在治未病領域發(fā)揮了重要價值,提示病有淺深、治有先后,倡導治未病之思想。
罐法、砭法、針灸等中醫(yī)外治法防治疾病具有特色明顯、療效顯著之優(yōu)勢,在治未病領域更是獨具一格,故筆者以三陰三陽開闔樞理論及邪氣傳變理論為基石,結合后世醫(yī)家之發(fā)揮,認為病在三陽傳變規(guī)律為開→闔→樞,而病在三陰時傳變規(guī)律為開→樞→闔,并將該理念與罐法結合,提出開闔樞罐法應用方案。然臨床上疾病的證候常表現(xiàn)為虛實夾雜,且個人體質、地域、季節(jié)亦有不同,故具體應用時當因人、因地、因時及因病之虛實主次,以定補瀉手法之先后緩急,或扶正與祛邪并用。
5.1 開闔樞罐法操作方案 操作方案:《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謂:“其有邪者,漬形以為汗;其在皮者,汗而發(fā)之。”故病在三陽則先以開罐開泄腠理、導邪外出;《靈樞·百病始生》云:“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繼以闔罐調蓄陰陽氣血,防復感或邪氣內傳;邪之中人,多致氣機郁澀不暢,則續(xù)以走罐輸轉氣機、調和氣血;操作時留罐吸附力度不可過強,若留罐后局部硬結不利于走罐,則以砭代樞輸轉氣機、調和氣血。鐘蘭[26]通過30余年臨床經(jīng)驗總結認為外邪強甚者先以閃罐,復以留罐而治,亦符合開闔樞方案以治三陽病之思路。
應用范圍:主要適用于三陽病,如感受外邪導致的表證、痹證等,一般具有病位淺、病程短、病勢急等特點。操作過程中當結合正邪之強弱、個體差異、季節(jié)、地域等因素而選用適宜的補瀉手法。
5.2 開樞闔罐法操作方案 操作方案:先以開罐開宣腠理、敷布營衛(wèi);續(xù)以樞罐疏通經(jīng)脈、交合陰陽,使邪以出、補以入;繼以闔罐調蓄陰陽氣血。
應用范圍:主要適用于三陰病,如病及臟腑、慢性虛損性疾病等,一般具有病位深、病程長、病勢緩等特點。操作過程中當結合正邪之強弱、個體差異、季節(jié)、地域等因素而選用適宜的補瀉手法。
開闔樞理論闡述了氣血津液的布散、轉輸、斂藏及循環(huán)過程。借助開闔樞理論以指導罐法,結合邪氣傳變及治未病思想,運用開闔樞方案激發(fā)太陽、太陰經(jīng)以開宣腠理、敷布營衛(wèi),和陽明、厥陰經(jīng)以調蓄陰陽氣血,暢少陽、少陰經(jīng)以輸轉氣機、疏通經(jīng)絡、交合陰陽;將開闔樞理論與閃罐、走罐、留罐三大基礎罐法有機結合以作用于臟腑陰陽、氣血,恢復陰陽平衡而達到調平機體陰陽、氣血目的,在外感性疾病、內傷虛寒類疾病診治具有一定優(yōu)勢,且進一步完善罐法理論體系,擴大罐法應用范圍,增強臨床療效,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