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政治、思想等多重因素的影響下,中國山水畫發(fā)展到南宋形成了獨特的審美風格。南宋四家,尤其馬遠、夏圭二人,將更重視局部與細節(jié)刻畫的邊角構圖發(fā)展到了一個嶄新的局面。畫家通過山水來書寫胸中“逸氣”,在筆墨、構圖、意境等方面充分展現(xiàn)了南宋山水畫的獨特風貌,通過“邊角之景”展現(xiàn)了詩與畫的內在統(tǒng)一,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
關鍵詞:南宋山水畫;邊角之景;馬遠;夏圭
山水畫是中國畫的重要畫科,而宋代是山水畫發(fā)展的黃金時期。北宋時期的山水畫刻畫嚴謹,注重寫實,畫家致力于以層層渲染來描繪北方的層巒疊嶂,利用“大山堂中坐,山頂有茂林”的全景式山水構圖,展示北方山川的高大雄偉、雄渾壯闊,畫面精細而豐富。中國山水畫發(fā)展至南宋,已由高堂大軸轉為邊角山水,“邊角之景”的描繪成為南宋時期山水畫的主流風格,“南宋四大家”(李唐、劉松年、馬遠和夏圭)便是這一風格的代表人物。
李唐在南渡以前的繪畫大都尊崇古法,南渡之后創(chuàng)作刪繁就簡,畫作帶有明顯的抒情性,可以說是兩宋山水畫轉折時期的關鍵人物。馬遠師法李唐,他用線遒勁奔放,構圖簡潔,造型方硬,常取一角之景入畫,故世稱“馬一角”。夏圭的山水畫同樣師法李唐,因其特殊的構圖和開闊的空間表現(xiàn),被稱為“夏半邊”,此二人大膽地選取山之一角、水之一涯,通過截取物象的方式,記錄了江南地區(qū)的片段細節(jié)。畫面中大幅的空白簡潔而富有詩意,將李唐的風格發(fā)展到了頂峰。
明代屠隆在《畫箋》中這樣評論南宋繪畫:“畫家雖以殘山剩水目之,然可謂精工之極。”簡化的物象、局部的描摹,猛烈的“大斧劈皴”與剛勁有力的線條描繪使得南宋山水在歷史長河中獨樹一幟。本文欲以南宋時期獨特的構圖形式——“邊角之景”為例,品悟南宋時期中國山水藝術的特點與精神。
“邊角之景”形成的原因眾多,從歷史角度上看,北宋滅亡后康王建立了南宋,而南宋只有淮河至大散關以南的半壁江山。國土的喪失令畫家萬分悲痛,故畫面充斥著“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的豪情。南宋的“殘山剩水”加上內心的悲痛與義憤,使得他們的創(chuàng)作風格發(fā)生了變化。以往柔弱清新的筆法被挺拔激烈的“大斧劈皴”替代,構圖上也更加著意于“邊角之景”。
從藝術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上看,北宋“上留天之位,下留地之位,中間立意定景”的全景山水已經(jīng)發(fā)展到了頂峰。南宋畫家想要有所突破必須在取景方式和表現(xiàn)技法上另辟蹊徑。故打破北宋山水風格的束縛、尋求新的繪畫表現(xiàn)形式成為南宋山水畫家的內在訴求,邊角構圖應運而生。
由于南宋時畫家遷移到了地勢低下、氣候濕潤多雨霧的江南地區(qū),畫家要想清晰地描摹自然物象,采用近觀的方式顯然更為合適?;顒优c視覺范圍的縮小使畫家傾向于將“遠觀其勢”的全景把握轉向“近觀其質”的局部構思,因而物象描繪漸以“小景”居多?!逗鴪D志》中記載道:“江南古地之水,有江渚、河道、溝坎、湖泛……”可見江南之地多江河湖泊,而畫家在描繪物象時多用“虛空”來表現(xiàn)現(xiàn)實中的水,通過“留白”來展現(xiàn)煙雨迷蒙的場景,自然而然使畫面產生許多空白。由此可見,江南的地域特點也在客觀上促進了“邊角山水”的形成。
理學的發(fā)展同樣影響了畫家的思維方式與審美趣味,他們喜愛和平簡約的生活,致力于實現(xiàn)內心與外景的高度結合。在理學思想的催化下,將詩境融入山水創(chuàng)作,畫面趨向含蓄內向,描摹著理想的社會,呈現(xiàn)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好局面,這種對畫面詩意的追求、田園牧歌式的情調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山水取景。
(一)筆墨技法
我國著名國畫大師張大千曾說:“得筆法易,得墨法難;得墨法易,得水法難?!毕噍^于北宋,南宋畫家在筆墨技法表現(xiàn)上更加干凈利索,畫面表現(xiàn)由繁入簡,水墨暈染更加簡約。
馬遠用筆干爽利索,凝重剛勁,造景趨于奇險,所畫樓閣嚴謹工整。如其《踏歌圖》(圖1)中,主要采用“大斧劈皴”描繪山峰與巨石,夾雜“長披麻皴”,線條長而清晰。夏圭的水墨技法也十分高超,他更喜用禿筆,作畫水墨淋漓,先用淡墨掃染,隨后用濃墨皴,用筆更加蒼老雄壯,形成獨特的“拖泥帶水皴”,樓閣更是“信筆畫成”,畫面質樸自然。他的《雪堂客話圖》(圖2)描繪了江南雪后的景色。畫面重心落于左下角,樹木房舍被白雪覆蓋,屋內有兩人正面對面下棋,湖面上一漁船正劃槳趕來。畫家利用斧劈皴表現(xiàn)出了山石的蒼老方硬,禿筆淡墨點染物象,筆法蒼勁渾厚,含蓄而剛勁,頗有幾分野逸趣味,將觀者引入簡潔空靈的境界之中,可謂筆簡意遠。馬、夏二人獨特的繪畫風格不僅展現(xiàn)了南宋山水畫的藝術特色,更體現(xiàn)了二人詩意化的人生追求。
(二)構圖形式
在構圖上,南宋一改北宋高大雄偉的構圖形式,畫面取景視覺特殊,將主要景物放置于畫面一角,以極少的場景、大面積的留白使畫面具有虛實相生的意趣,精巧細致之余更顯空靈,灑脫而精煉,頗具“以少勝多”之妙。畫面中的留白與墨色相互呼應,微妙的局部構圖突出了畫面的視覺中心,更加直觀地表達了畫家的內在感受。
馬遠的山水畫構圖簡潔,大膽取舍,畫面多作或“不見其頂”或“不見其腳”的邊角之景。其代表作品《踏歌圖》便是采用了“一角式”構圖。畫面主體山峰直立如劍,瘦削而直插云霄,巍然立于畫面的左側,畫面的右側是昂揚挺立的松柏、叢樹,亭閣在迷蒙的云霧中若隱若現(xiàn),在畫面下方的小徑上四位農民正踏著節(jié)拍邊歌邊舞,或扶腰扭胯,或手舞足蹈,醉眼蒙眬,搖搖晃晃,慶祝著豐收,畫面左下角的兩個孩子回身驚訝地張望著,觀者似乎可以聽到他們歡快的笑聲。畫家充分利用空間和空白,用筆蒼勁簡略,氣氛歡愉,實現(xiàn)了動與靜的結合,畫面一片清新曠遠。
同樣師法李唐的夏圭構圖則更加自由灑脫。他的《溪山清遠圖》為十張紙拼接而成的長卷,畫面中群峰林立、小路蜿蜒,水墨的干濕濃淡體現(xiàn)了江南的秀美風光。畫面較多留白,村屋茅舍、亭臺樓閣,獨特的空間結構安排,使畫面更具“清遠”之意,整體充滿節(jié)奏感和韻律感,景物不多卻耐人尋味。
(三)意境表現(xiàn)
由于南北地域文化的差異與自然形態(tài)的變化,畫家的筆墨與審美興趣也隨之發(fā)生變化,他們不再局限于自然山川的描摹,而是將思想感情融入畫中,追求詩意的表達。他們打破了北宋的繪畫藝術風格而增添了趣味性,畫家對自然的感悟和自我情感通過山水畫得以抒發(fā),通過局部細節(jié)的描繪,寥寥數(shù)筆將畫面意境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他們以山水書寫胸中逸氣,以虛為實,虛實相融,以寧靜、淡泊的基調,給人留下無限的遐想空間,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
譬如馬遠的《寒江獨釣圖》(圖2),描繪了水面上的一葉扁舟和正在垂釣的漁夫,漁夫正專心致志地望著眼前的水面,船尾微微翹起。畫面除去了一切煩瑣的細節(jié),用線構圖十分簡練,物象四周除了幾道水紋之外全為空白,在虛實相間中營造出了空靈蕭條的氛圍、流露出荒涼孤寂的畫面情感,可謂“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肮轮鬯蝮椅?,獨釣寒江雪”的意境在此圖中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畫家的精神世界與個人情感在其構建的“意境”中得到了充分體現(xiàn),正如吳其貞在《書畫記》的評價:“畫法高簡,意趣有余?!?h3>三、結語
南宋時期的山水畫利用大膽的裁剪極大地創(chuàng)新了中國山水畫的構圖形式,畫家將滿腔抱負與追求寄托于筆墨,通過對自然景象的描繪抒發(fā)自我情感,畫面表現(xiàn)內容雖少,卻不乏深遠的意境。馬遠、夏圭更是將“邊角之景”推至南宋山水主流風格,以微妙的局部構圖引發(fā)觀者無盡的想象,于“虛空”之中思索宇宙與萬物的起源。大膽的裁剪、豐富的筆墨使得南宋的山水畫有具備獨特的審美性與歷史意義,在歷代山水畫中具有突出的地位,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作者簡介
陳崢,女,江蘇常州人,研究方向為中國畫。
參考文獻
[1]佘城.宋代繪畫發(fā)展史[M].北京:榮寶齋出版社,2017.
[2]畢魏魏.論南宋山水畫的藝術審美性[J].美與時代,2022(3):45-47.
[3]張浩釔.論南宋山水畫的審美風格[J].美與時代,2021(10):34-35.
[4]錢珂.南宋山水畫“邊角之景”探析[J].美與時代,2019(1):82-86.
[5]鐘毅.筆簡意遠平淡天真—試論南宋馬遠、夏圭山水畫的風格表現(xiàn)[J].江蘇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0(6):62-64.
[6]李怡.南宋院體山水畫風形成的社會原因探微[J].荊門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6(2):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