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培順
(山東航空學院 人文學院,山東 濱州256603)
科舉制度是用考試方法選拔人才的制度。中國歷史上最先用策試的方式選拔人才的皇帝是漢文帝,他設科舉士,并用筆試的方式選拔人才?!巴跸戎t《漢書補注·文帝紀》引周壽昌曰:‘此漢庭策士之始,前此即位二年,舉賢良方正能極言直諫者,未聞舉何人。至是始以三道策士,而晁錯以高第由太子家令遷中大夫。’可見,至文帝時,漢代察舉制度才得以在真實的意義上產生?!盵1]15后世“科舉”之名即由“設科舉士”而來,它在名稱和取士方式上直接影響了隋唐以后的科舉制度。這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大創(chuàng)舉,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中國的政治面貌和文化面貌?!耙虼?漢文帝前元十五年(前165)是中國乃至世界考試史上很值得紀念的一年?!盵2]11
通過考試選拔人才的制度,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特色之一,也是中華民族、中國傳統文化綿延不絕、久盛不衰的密碼之一,同時也是迥異于、優(yōu)越于古代其他文化特別是古代西方文化的顯著特色之一。因此,它的起源、內涵、操作方式及社會功能等問題都值得做深入的探討和研究。
嚴格意義上的科舉制度,雖形成于隋代,但它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中國古代人才觀念、人才選拔理論與實踐長期發(fā)展演變的結果。其中的關鍵是以考試為手段選拔人才的方法的出現,這就要歸功于我國歷史上首次通過策試選拔人才的皇帝漢文帝。周朝實行的是以親親尊尊為特征的宗法封建制度,國家政權掌握在世卿世祿的貴族手里,此時實行的是貴族政治,隨著歷史的進步,郡縣制逐漸取代封建制,官僚政治也逐漸取代了貴族政治。
官僚政治本來就是與郡縣制相伴而生的,秦王朝廢除封建制,實行徹底的郡縣制,罷侯置守,實行徹底的選賢任能的官僚政治,惜乎其國運短淺。劉邦建立漢朝后,除任用功臣故將外,還特地下詔征求賢才,高祖十一年(前196)二月下詔說:
蓋聞王者莫高于周文,伯者莫高于齊桓,皆待賢人而成名。今天下賢者智能,豈特古之人乎?患在人主不交故也,士奚由進!今吾以天之靈,賢士大夫定有天下,以為一家,欲其長久,世世奉宗廟亡絕也。賢人已與我共平之矣,而不與吾共安利之,可乎?賢士大夫有肯從我游者,吾能尊顯之。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御史大夫昌下相國,相國酂侯下諸侯王,御史中執(zhí)法下郡守,其有意稱明德者,必身勸,為之駕,遣詣相國府,署行、義、年。有而弗言,覺,免。年老癃病,勿遣。[3]71
這看似是一個平常的求賢詔,體現著劉邦的個性和權力的傲慢,但仍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它畢竟展示了最高統治者對人才的態(tài)度,為此后漢王朝的人才政策奠定了基調。文帝即位,其人才觀念更加清晰而具體,前元二年(前178)十一月,因有月食之異,下詔求賢:“朕聞之,天生民,為之置君以養(yǎng)治之。人主不德,布政不均,則天示之災以戒不治。乃十一月晦,日有食之,適見于天,災孰大焉!朕獲保宗廟,以微眇之身托于士民君王之上,天下治亂,在予一人,唯二三執(zhí)政猶吾股肱也。朕下不能治育群生,上以累三光之明,其不德大矣。令至,其悉思朕之過失,及知見之所不及,丐以啟告朕。及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者,以匡朕之不逮”[3]116。此詔不僅態(tài)度誠懇,而且要求明確具體。前元十二年(前168)三月,文帝又一次下詔求賢,名目繁多,基本上確定了漢代察舉的名目:“孝悌,天下之大順也;力田,為生之本也;三老,眾民之師也;廉吏,民之表也。朕甚嘉此二三大夫之行。今萬家之縣,云無應令,豈實人情?是吏舉賢之道未備也。其遣謁者勞賜三老、孝者帛,人五匹;悌者、力田二匹;廉吏二百石以上率百石者三匹。及問民所不便安,而以戶口率置三老、孝、悌、力田常員,令各率其意以道民焉”[3]124。此詔態(tài)度之誠懇,名目之具體,要求之明確,措施之得力,是前無古人的。前元十五年(前165)九月,他更親自主持通過策試選拔人才?!稘h書·文帝紀》記載:“九月,詔諸侯王、公卿、郡守舉賢良能直言極諫者,上親策之,傅納以言,語在《晁錯傳》?!盵3]127《晁錯傳》載:“后詔有司舉賢良文學士,錯在選中。上親策詔之?!痹t令說:
惟十有五年九月壬子,皇帝曰:“昔者大禹勤求賢士,施及方外,四極之內,舟車所至,人跡所及,靡不聞命,以輔其不逮;近者獻其明,遠者通厥聰,比善勠力,以翼天子。是以大禹能亡失德,夏以長茂。高皇帝親除大害,去亂從,并建豪英,以為官師,為諫爭,輔天子之闕,而翼戴漢宗也。賴天之靈,宗廟之福,方內以安,澤及四夷。今朕獲執(zhí)天子之正,以承宗廟之祀,朕既不德,又不敏,明弗能燭,而智不能治,此大夫之所著聞也。故詔有司、諸侯王、三公、九卿及主郡吏,各帥其志,以選賢良明于國家之大體,通于人事之終始,及能直言極諫者,各有人數,將以匡朕之不逮。二三大夫之行當此三道,朕甚嘉之,故登大夫于朝,親諭朕志。大夫其上三道之要,及永惟朕之不德,吏之不平,政之不宣,民之不寧,四者之闕,悉陳其志,毋有所隱。上以薦先帝之宗廟,下以興愚民之休利,著之于篇,朕親覽焉,觀大夫所以佐朕,至與不至。書之,周之密之,重之閉之。興自朕躬,大夫其正論,毋枉執(zhí)事。嗚呼,戒之!二三大夫其帥志毋怠!”[3]2290
詔令對選拔人才的類型有具體的規(guī)定,即所謂“三道”:“明于國家之大體,通于人事之終始,及能直言極諫者”。對人才也有具體的要求,即能補“四者之闕”,要求在四個方面提出自己的意見:“朕之不德,吏之不平,政之不宣,民之不寧”。其態(tài)度十分誠懇,期望相當殷切。
晁錯在其《賢良文學對策》中針對漢文帝的策問,一一進行回答,他首先以五帝、三王、五霸為例,闡說治國原則及君臣職責和行為規(guī)范,又以秦朝為例,闡述治國應注意的問題,特別批評了秦朝濫用民力、刑罰酷暴的問題。最后提出建議說:
今以陛下神明德厚,資財不下五帝,臨制天下,至今十有六年,民不益富,盜賊不衰,邊竟未安,其所以然,意者陛下未之躬親,而待群臣也。今執(zhí)事之臣皆天下之選已,然莫能望陛下清光,譬之猶五帝之佐也。陛下不自躬親,而待不望清光之臣,臣竊恐神明之遺也。[3]2298
晁錯的策對,充分顯示出這類策試的特點,即緊扣社會現實問題,針對性、實踐性極強。當然也顯示出晁錯本人在思想觀念、政治見解上的個性特點。
漢文帝首次以策試選拔人才,既是我國人才觀念和政治實踐長期發(fā)展的結果,也與當時的政治形勢和現實需要密切相關,而其對后世的影響更是巨大而深遠的。
漢文帝采用策試的方法選拔人才,有著十分復雜的社會背景和現實政治考量。
秦王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君主專制的王朝,它所建立的一系列國家制度和政治設施,奠定了中國古代此后幾千年封建王朝的規(guī)模和基礎。然而,這個空前強大的大帝國只存續(xù)了十余年便在轟轟烈烈的農民大起義中土崩瓦解了,足見其政治制度和政治實踐是有缺陷的。漢朝建立后,學者們對秦朝迅速滅亡的原因做了深刻的反思和精辟的總結,如陸賈、賈山、賈誼等。陸賈在《新語》中說:“秦始皇設刑罰,為車裂之誅,以斂奸邪,筑長城于戎境,以備胡、越,征大吞小,威震天下,將帥橫行,以服外國,蒙恬討亂于外,李斯治法于內,事逾煩天下逾亂,法逾滋而天下逾熾,兵馬益設而敵人逾多。秦非不欲治也,然失之者,乃舉措太眾、刑罰太極故也?!盵4]62賈誼批評說:“秦王懷貪鄙之心,行自奮之智,不信功臣,不親士民,廢王道而立私愛,焚文書而酷刑法,先詐力而后仁義,以暴虐為天下始?!盵5]216班固在《漢書》中也批評說:“至于秦始皇,兼吞戰(zhàn)國,遂毀先王之法,滅禮誼之官,專任刑罰,躬操文墨,晝斷獄,夜理書,自程決事,日縣石之一。而奸邪并生,赭衣塞路,囹圄成市,天下愁怨,潰而叛之。”[3]1096
但是,秦朝畢竟已經創(chuàng)造性地建立了封建王朝基本的社會制度和政治制度,加以劉邦統治集團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沒有能力另起爐灶,故而從必要性和可能性來說,漢承秦制是必然的結果?!妒酚洝ざY書》曰:“至秦有天下,悉內六國禮儀,采擇其善,雖不合圣制,其尊君抑臣,朝廷濟濟,依古以來。至于高祖,光有四海,叔孫通頗有所增益減損,大抵皆襲秦故。下至佐僚及宮室官名,少所變改?!盵6]1159-1160在此前提下,劉邦統治集團根據當時社會的現實狀況,采用了黃老道家“清靜無為”的治國方略。這是因為經過了反秦戰(zhàn)爭和楚漢戰(zhàn)爭長期戰(zhàn)亂之后,民生極度凋敝,民心思定?!妒酚洝て綔蕰酚涊d漢初的社會狀況說:“漢興,接秦之弊,丈夫從軍旅,老弱轉糧餉,作業(yè)劇而財匱,自天子不能具鈞駟,而將相或乘牛車,齊民無藏蓋。于是為秦錢重難用,更令民鑄錢,一黃金一斤,約法省禁。而不軌逐利之民,蓄積余業(yè)以稽市物,物踴騰糶,米至石萬錢,馬一匹則百金。”[6]1417陸賈適時地提出了“無為”的治國主張?!缎抡Z·無為》中說:“道莫大于無為,行莫大于謹敬。何以言之?昔舜治天下也,彈五弦之琴,歌南風之詩,寂若無治國之意,漠若無憂天下之心,然而天下大治。周公制作禮樂,郊天地,望山川,師旅不設,刑格法懸,而四海之內,奉供來臻,越裳之君,重譯來朝。故無為者乃有為也。”[4]59
在具體的政治實踐中,官吏們也自覺地奉行“清靜無為”的政治措施,盡可能地少生事端,不打擾百姓的生產和生活。如曹參代蕭何為相,完全尊奉先時的法令,不妄事興作。百姓歌頌他說:“蕭何為法,講若畫一;曹參代之,守而勿失。載其清靖,民以寧壹?!盵3]2021
經過幾十年的休養(yǎng)生息和和平發(fā)展,其取得的效果是顯而易見的?!妒酚洝魏蟊炯o》說:“孝惠皇帝、高后之時,黎民得離戰(zhàn)國之苦,君臣俱欲休息乎無為,故惠帝垂拱,高后女主稱制,政不出房戶,天下晏然。刑罰罕用,罪人是希。民務稼穡,衣食滋殖。”[6]412
但是,一個國家的治理需要有嚴密的政治制度和系統的政治措施。漢初“清靜無為”的治國方略對于一個疆域空前廣大的大帝國的治理來說,只能是一個因時制宜的暫時的治國方針。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上的各種矛盾便不可避免地逐漸積累并越來越尖銳化,只不過許多矛盾和問題被表面的安定繁榮所掩蓋而已。賈誼便清醒地認識到這承平安定背后所隱藏的危機,他在《陳政事疏》一開始便說:
臣竊惟事勢,可為痛哭者一,可為流涕者二,可為長太息者六,若其它背理而傷道者,難遍以疏舉。進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獨以為未也。曰安且治者,非愚則諛,皆非事實知治亂之體者也。夫抱火厝之積薪之下而寢其上,火未及燃,因謂之安,方今之勢,何以異此!本末舛逆,首尾衡決,國制搶攘,非甚有紀,胡可謂治![5]209
在疏中,賈誼歷數了漢王朝當前存在的各種弊端,沉痛地指出了它們的危害性,懇切地告誡統治者應該加以重視和解決。其中,他對一些重大而迫切的問題,如諸侯國地面廣大、奢侈驕蹇、尾大不掉問題,北方匈奴強盛、南下侵擾問題,長期放任導致的土地兼并、貧富懸殊問題,法律不完善導致的司法不公問題,乃至人們禮儀不修、廉恥不講問題等論說得尤為深刻。
所有這些問題說明,因循茍且、無所作為的政治現狀必須打破,必須制定系統完善的治國原則和治國方略,以保障漢朝國家機器的正常運轉和長治久安。而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擁有具有高度文化修養(yǎng)的人才,這也正是漢文帝看重賈誼的原因?!稘h書·禮樂志》載:
至文帝時,賈誼以為:“漢承秦之敗俗,廢禮義,捐廉恥,今其甚者殺父兄,盜者取廟器,而大臣特以簿書不報,期會為故,至于風俗流溢,恬而不怪,以為是適然耳。夫移風易俗,使天下回心而鄉(xiāng)道,類非俗吏之所能為也。夫立君臣,等上下,使綱紀有序,六親和睦,此非天之所為,人之所設也。人之所設,不為不立,不修則壞。漢興至今二十余年,宜定制度,興禮樂,然后諸侯軌道,百姓素樸,獄訟衰息?!蹦瞬菥咂鋬x,天子說焉。而大臣絳、灌之屬害之,故其議遂寢。[3]1030
漢文帝想建立和完善漢朝的社會制度和政治制度,遇到了很大的阻力,這從他看重的賈誼的遭遇和命運中就可以看出來?;蛟S正是賈誼的早逝,文帝痛失賢才,才促使他采用策試的方法選拔人才,以完成自己的心愿。
這從漢文帝組織博士創(chuàng)作《王制》一事也可以看出來。《禮記·王制》孔穎達正義引盧植云:“漢孝文皇帝令博士諸生作此《王制》之書?!盵7]449此說本于《史記·封禪書》中“文帝乃召公孫臣,拜為博士,與諸生草改歷服色事?!共┦恐T生刺六經中作《王制》”[6]1381的記載,后人對此頗有異議。皮錫瑞說:“今《王制》無一語及封禪,言巡守者,特一端耳,司馬貞《史記·索隱》引劉向《別錄》云:‘文帝所造書,有《本制》《兵制》《服制》篇?!越瘛锻踔啤穮z,絕不相合(鄭君《三禮目錄》云:‘名曰《王制》者,以其記先王班爵、授祿、祭祀、養(yǎng)老之法度’)。此則博士所作《王制》,或在《藝文志》禮家《古封禪群祀二十二篇》中,非《禮記》之《王制》也?!盵8]66皮氏之結論,頗覺武斷。無論如何,漢文帝曾力圖為漢朝建立系統嚴密的政治制度和禮儀制度是毋庸置疑的。
漢朝的建立者劉邦及其追隨者,除張良、韓信、陳平等人有較高的文化水平外,其他都是文化水平不高的下級官吏,乃至不怎么識字的草莽武夫。如劉邦“不事家人生產作業(yè)。及壯,試吏,為泗上亭長”,蕭何“以文毋害為沛主吏掾”,曹參“秦時為獄掾”,周勃“以織薄曲為生,常以吹簫給喪事,材官引強”,彭越“常漁巨野澤中,為盜”,樊噲“以屠狗為事”,灌嬰“睢陽販繒者也”?!白詽h興至孝文二十余年,會天下初定,將相公卿皆軍吏?!盵6]2681漢文帝即位的時候,與劉邦一塊打天下的老臣大都還在,他們對于漢朝的忠誠不容置疑,但他們的行政能力卻很難令人信服,漢文帝很快便發(fā)現了這一點?!妒酚洝り愗┫嗍兰摇份d:
居頃之,孝文皇帝既益明習國家事,朝而問右丞相勃曰:“天下一歲決獄幾何?”勃謝曰:“不知?!眴?“天下一歲錢谷出入幾何?”勃又謝不知,汗出沾背,愧不能對。于是上亦問左丞相平。平曰:“有主者?!鄙显?“主者謂誰?”平曰:“陛下即問決獄,責廷尉;問錢谷,責治粟內史?!鄙显?“茍各有主者,而君所主者何事也?”平謝曰:“主臣!陛下不知其駑下,使待罪宰相。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陰陽,順四時,下育萬物之宜,外鎮(zhèn)撫四夷諸侯,內親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職焉?!毙⑽牡勰朔Q善。右丞相大慚,出而讓陳平曰:“君獨不素教我對!”陳平笑曰:“君居其位,不知其任邪?且陛下即問長安中盜賊數,君欲強對邪?”于是絳侯自知其能不如平遠矣。居頃之,絳侯謝病請免相,陳平專為一丞相。[6]2061-2062
周勃是劉邦最信任的大臣。劉邦臨死時囑咐呂后說:“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劉氏者必勃也,可令為太尉?!盵6]392《史記·絳侯周勃世家》載:“勃為人木強敦厚,高帝以為可屬大事。勃不好文學,每召諸生說士,東鄉(xiāng)坐而責之:‘趣為我語?!渥瞪傥娜绱?。”[6]2071周勃在漢王朝的建立和鞏固過程中立下了大功,其占據高位自是理所應當,但他缺乏作為大臣應有的文化修養(yǎng),竟然不知道作為丞相的職責所在,而只憑生活經驗從事政治活動。這些開國老臣在漢初特殊的社會環(huán)境下,從事日常感性簡約的政治活動或許可以勝任,而一旦把政治活動上升到理念層面,他們就很難做到,更遑論國家政治制度的建構和復雜文化觀念的建設。另一個典型的例子是賈誼。《漢書·賈誼傳》載:
是時,誼年二十余,最為少。每詔令議下,諸老先生未能言,誼盡為之對,人人各如其意所出。諸生于是以為能。文帝說之,超遷,歲中至太中大夫。[3]2221
漢文帝之所以看重賈誼,正是因為他不僅看問題全面透徹,而且能夠從理論上說明問題和解決問題。他重用賈誼等有文化修養(yǎng)的人才,就是希望能夠改變當時的政治面貌,解決現實矛盾,提高行政效率,讓漢帝國的政治走上健康運行的道路。但是當時的阻力太大了,以至于到漢文帝去世,他也沒能完成政治變革和文化建設的任務。[9]57《漢書·郊祀志》載:“漢興之初,庶事草創(chuàng),唯一叔孫生略定朝廷之儀。若乃正朔、服色、郊望之事,數世猶未章焉。至于孝文,始以夏郊,而張倉據水德,公孫臣、賈誼更以為土德,卒不能明。”[3]1270這個任務,直到漢武帝才完全完成。公孫弘拜相封侯,“其后以為故事,至丞相封,自弘始也”,完成了人事的變革;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治國主張,確立了漢帝國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
高祖與群臣有約,非有功不侯,則公孫弘之前,丞相皆用武力功臣。此后,在漢朝政治活動中,文臣儒士才徹底取代了武力功臣,成為政壇的主角。
文帝是劉邦的庶孽子,其母薄姬本是魏王豹的夫人,后來魏豹背叛劉邦,劉邦滅之,薄姬輸織室。在偶然的情況下,劉邦臨幸了薄姬,生下文帝,此后便稀得相見。劉邦去世后,凡是得到劉邦寵幸的姬妾,都被呂后幽囚,薄姬因不受寵得以隨子來到代國。呂后當權后,重用呂家人,壓制、打擊漢宗室,特別是連殺三“趙王”。這些讓遠在代國的文帝母子戰(zhàn)戰(zhàn)兢兢,謹小慎微,以不遇大禍為幸。然而天命無常,正是這種既無根基又安分守己的情狀,讓各懷心思的大臣們選定代王做皇帝。當周勃等派人去請代王做天子的時候,代王根本不相信這是真的,又是占卜,又是派人打探,辭謝再三,最后確定并無陰謀后,才懷著驚恐的心情來到長安,但內心仍然惶恐不已?!妒酚洝ば⑽谋炯o》載:
丞相陳平、太尉周勃、大將軍陳武、御史大夫張蒼、宗正劉郢、硃虛侯劉章、東牟侯劉興居、典客劉揭皆再拜言曰:“子弘等皆非孝惠帝子,不當奉宗廟。臣謹請陰安侯列侯頃王后與瑯邪王、宗室、大臣、列侯、吏二千石議曰:‘大王高帝長子,宜為高帝嗣。’愿大王即天子位?!贝踉?“奉高帝宗廟,重事也。寡人不佞,不足以稱宗廟。愿請楚王計宜者,寡人不敢當?!比撼冀苑陶?。代王西鄉(xiāng)讓者三,南鄉(xiāng)讓者再。丞相平等皆曰:“臣伏計之,大王奉高帝宗廟最宜稱,雖天下諸侯萬民以為宜。臣等為宗廟社稷計,不敢忽。愿大王幸聽臣等。臣謹奉天子璽符再拜上。”代王曰:“宗室將相王列侯以為莫宜寡人,寡人不敢辭?!彼旒刺熳游弧6]415-416
無論如何,代王作為劉邦的兒子,在當時的情況下即位稱帝,也是名正言順,但他一再推辭謙讓,表明這不是一般的謙讓或是禮儀上的行為,而是真正有所顧慮乃至恐懼,其中“宗室將相王列侯以為莫宜寡人,寡人不敢辭”一句話,透出其中的消息,即他一方面顧慮心懷覬覦、各懷鬼胎的宗室,另一方面又疑懼詭計多端、驕橫跋扈的功臣將相。這從他當晚的安排也可以看出來:“皇帝即日夕入未央宮。乃夜拜宋昌為衛(wèi)將軍,鎮(zhèn)撫南北軍。以張武為郎中令,行殿中。還坐前殿。于是夜下詔書曰:‘間者諸呂用事擅權,謀為大逆,欲以危劉氏宗廟,賴將相列侯宗室大臣誅之,皆伏其辜。朕初即位,其赦天下,賜民爵一級,女子百戶牛酒。酺五日?!盵6]417宋昌、張武都是他從代國帶來的心腹手下,由他們做內外侍衛(wèi),可以保證皇帝的絕對人身安全。至于將相大臣、宗室列侯及天下臣民,當然也要一一安撫。
種種跡象表明,文帝對入朝登基稱帝,既沒有心理上的準備,也沒有知識上的準備。以下記載更加說明了這一點:
正月,有司言曰:“蚤建太子,所以尊宗廟。請立太子。”上曰:“朕既不德,上帝神明未歆享,天下人民未有嗛志。今縱不能博求天下賢圣有德之人而禪天下焉,而曰豫建太子,是重吾不德也。謂天下何?其安之。”有司曰:“豫建太子,所以重宗廟社稷,不忘天下也。”上曰:“楚王,季父也,春秋高,閱天下之義理多矣,明于國家之大體。吳王于朕,兄也,惠仁以好德?;茨贤?弟也,秉德以陪朕。豈為不豫哉!諸侯王宗室昆弟有功臣,多賢及有德義者,若舉有德以陪朕之不能終,是社稷之靈,天下之福也。今不選舉焉,而曰必子,人其以朕為忘賢有德者而專于子,非所以憂天下也。朕甚不取也。”[6]419
這里文帝的表現和話語顯得相當奇怪,有人說他是謙讓,有人說他是惺惺作態(tài),還有人說他是玩弄權術,這都沒有看到事情的真相。文帝作為劉邦的庶子,原本處境艱危,現在突然登極稱帝,前后的差距實在太過懸殊,使其短時間內難以適應。更何況內有強悍的老臣,外有虎視眈眈的宗室諸王。此后他對功臣和宗室的態(tài)度,由起初的尊崇籠絡到后來的抑制打擊,就充分說明文帝隨著皇位的漸趨穩(wěn)定,對國家政治操作規(guī)程的逐漸熟悉,在心理上、策略上有一個變化的過程。
漢初諸侯王疆域廣大,國內的機構設置與中央政府相同,有很強的獨立性?!稘h書·諸侯王表》載:
漢興之初,海內新定,同姓寡少,懲戒亡秦孤立之敗,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啟九國?!獓笳呖缰菁婵?連城數十,宮室百官同制京師,可謂矯枉過其正矣。雖然,高祖創(chuàng)業(yè),日不暇給,孝惠享國又淺,高后女主攝位,而海內晏如,亡狂狡之憂,卒折諸呂之難,成太宗之業(yè)者,亦賴之于諸侯也。[3]393-394
誅滅諸呂,扶助代王稱帝,諸侯王也有一份功勞,特別是劉章兄弟,所以文帝初時極力籠絡之。然不久之后,劉興居的造反讓文帝下決心削藩。他采用賈誼“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建議,將諸侯王的土地分封給他們的子弟,表面上是一種恩惠,實際上達到了削藩的目的。如,“(四年)秋九月,封齊悼惠王子七人為列侯”[3]121,“八年夏,封淮南厲王長子四人為列侯”[3]122?!吨T侯王表》載:“然諸侯原本以大,末流濫以致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橫逆,以害身喪國。故文帝采賈生之議分齊、趙,景帝用晁錯之計削吳、楚?!盵3]395
文帝能入繼大統,主要是陳平、周勃等功臣的功勞,所以文帝面對這些老臣時內心充滿敬畏、惶恐,態(tài)度顯得極為恭敬小心?!稘h書·袁盎傳》載:“絳侯為丞相,朝罷趨出,意得甚。上禮之恭,常目送之。盎進曰:‘丞相何如人也?’上曰:‘社稷臣?!辉?‘絳侯所謂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與在,主亡與亡。方呂后時,諸呂用事,擅相王,劉氏不絕如帶。是時絳侯為太尉,本兵柄,弗能正。呂后崩,大臣相與共誅諸呂,太尉主兵,適會其成功,所謂功臣,非社稷臣。丞相如有驕主色,陛下謙讓,臣主失禮,竊為陛下弗取也?!蟪?上益莊,丞相益畏?!盵3]2267-2268故文帝對這些功臣有感激,有恐懼,更有提防。當他的皇位穩(wěn)定以后,他便開始抑制、打擊這些驕縱的老臣了,多次催促功臣就國,剝奪其軍權,使他們難有作為。
與打擊宗室、功臣同時進行的,是培植自己的勢力。他首先提拔、重用自己在代國時的舊臣,建立起自己的核心力量。《史記·孝文本紀》載:“上從代來,初即位,施德惠天下,填撫諸侯四夷皆洽歡,乃循從代來功臣。上曰:‘方大臣之誅諸呂迎朕,朕狐疑,皆止朕,唯中尉宋昌勸朕,朕以得保奉宗廟。已尊昌為衛(wèi)將軍,其封昌為壯武侯。諸從朕六人,官皆至九卿。’”[6]420
其次,他提拔有知識、有活力的后生才俊作為自己的羽翼,取代那些暮氣沉沉、老朽頑固的功臣。他不僅下詔舉薦賢良文學及能直言極諫之士等高級人才,也注重提拔孝悌、三老、力田、廉吏等基層人才。他更隨時注意提拔年輕才俊,在這一點上,他對賈誼的態(tài)度最為典型。賈誼時年二十余,最為少,因其卓越才華,“文帝說之,超遷,歲中至太中大夫?!薄稘h書·賈誼傳》載:
誼以為漢興二十余年,天下和洽,宜當改正朔,易服色制度,定官名,興禮樂。乃草具其儀法,色上黃,數用五,為官名悉更,奏之。文帝謙讓未皇也。然諸法令所更定,及列侯就國,其說皆誼發(fā)之。于是天子議以誼任公卿之位。絳、灌、東陽侯、馮敬之屬盡害之,乃毀誼曰:“雒陽之人年少初學,專欲擅權,紛亂諸事?!庇谑翘熳雍笠嗍柚?不用其議,以誼為長沙王太傅。[3]2222
由于復雜的原因,文帝對賈誼的提拔遇到了外在的阻力,加之他自己內心的顧慮,以致賈誼沒能得到重用,賈誼的許多政治理念和治國主張也沒有被采納。但文帝對他始終是十分欣賞的,賈誼的早逝對文帝來說也是一大遺憾。賈誼的去世,或許正是促使文帝通過策試選拔人才的一個因素。
當然,漢文帝在人才選拔上最受后人稱道和最大貢獻還是他于前元十五年舉行的賢良文學策試。當時參加策試的有一百多人,“唯錯為高第,繇是遷中大夫。錯又言宜削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書凡三十篇。孝文雖不盡聽,然奇其材”[3]2299。
晁錯與賈誼并稱漢初兩大政論家,他們同時受到文帝的賞識和重用,都對漢朝政治產生了巨大影響。
漢朝前期,朝廷官吏除任用功臣將士外,主要憑門蔭、人情和貲財等選拔人才。董仲舒尖銳地批評說:“夫長吏多出于郎中、中郎,吏二千石子弟選郎吏,又以富訾,未必賢也。且古所謂功者,以任官稱職為差,非謂積日累久也。故小材雖累日,不離于小官;賢材雖未久,不害為輔佐。是以有司竭力盡知,務治其業(yè)而以赴功。今則不然。累日以取貴,積久以致官,是以廉恥貿亂,賢不肖渾淆,未得其真。”[3]2513-2514因此,漢文帝以策試的方式選拔人才,并正式確立了漢代的察舉制度,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
第一,它打破了過去人才選拔中門蔭、人情、貲財等外在條件,讓士人憑自己的見識和文才進入仕途、得到升遷,極大地改變了中國古代的政治面貌和文化面貌。察舉策試取士在漢代雖還沒有形成制度,但時至東漢,所舉各科也大都進行考試。通過這種形式,漢朝選拔了大量各種各樣的人才,從而造就了大漢朝的宏偉局面。
第二,在漢文帝的直接影響下,以策試方式選拔賢良方正成為常規(guī)的人才選拔活動。漢武帝多次選舉賢良方正之士,董仲舒、公孫弘等杰出人才因之脫穎而出。除賢良方正(文學)之選拔外,西漢逐漸出現了多種以考試為手段選拔人才的方式,如有博士弟子考試?!稘h書·儒林傳》載公孫弘上書武帝:
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復其身。太常擇民年十八以上儀狀端正者,補博士弟子。郡國縣官有好文學,敬長上,肅政教,順鄉(xiāng)里,出入不悖,所聞,令相長丞上屬所二千石。二千石謹察可者,常與計偕,詣太常,得受業(yè)如弟子。一歲皆輒課,能通一藝以上,補文學掌故缺;其高第可以為郎中,太常籍奏。即有秀才異等,輒以名聞。其不事學若下材,及不能通一藝,輒罷之,而請諸能稱者。巨謹案詔書律令下者,明天人分際,通古今之誼,文章爾雅,訓辭深厚,恩施甚美。小吏淺聞,弗能究宣,亡以明布諭下。以治禮掌故以文學禮義為官,遷留滯。請選擇其秩比二百石以上及吏百石通一藝以上補左右內史、大行卒史,比百石以下補郡太守卒史,皆各二人,邊郡一人。先用誦多者,不足,擇掌故以補中二千石屬,文學掌故補郡屬,備員。請著功令。它如律令。[3]3594
這很快得到了皇帝的批準?!白源艘詠?公卿大夫士吏彬彬多文學之士矣?!薄度辶謧鳌酚州d:“昭帝時舉賢良文學,增博士弟子員滿百人,宣帝末增倍之。元帝好儒,能通一經者皆復。數年,以用度不足,更為設員千人,郡國置《五經》百石卒史。成帝末,或言孔子布衣養(yǎng)徒三千人,今天子太學弟子少,于是增弟子員三千人。歲余,復如故。平帝時王莽秉政,增元士之子得受業(yè)如弟子,勿以為員,歲課甲科四十人為郎中,乙科二十人為太子舍人,丙科四十人補文學掌故云?!盵3]3596這就形成了所謂的“郎吏制度”。博士弟子經過考試,優(yōu)等的留在朝廷做郎官,次等的派到地方做小吏。這個制度的施行,使那些有道德、有知識、有責任感的人才源源不斷地進入中央和地方,改變了漢朝的政治面貌,極大地提高了社會的文化水平和文明程度。
再就是射策取士?!稘h書·儒林傳贊》:“自武帝立《五經》博士,開弟子員,設科射策,勸以官祿?!盵3]3620《蕭望之傳》顏師古注:“射策者,謂為難問疑義書之于策,量其大小署為甲乙之科,列而置之,不使彰顯。有欲射者,隨其所取得而釋之,以知優(yōu)劣。射之言投射也。對策者,顯問以政事經義,令各對之,而觀其文辭定高下也。”[3]3272所謂射策,就是設計若干問題,書于簡冊,參加考試的人隨機取出幾個問題回答,再據答卷確定甲乙等級?!斑@種皇帝下詔指定策試科目、地方長官舉薦應試者、皇帝提出策問、舉子對策回答然后區(qū)別評定等第的書面考試方式,從此以后一直被沿襲下去,成為中國古代一種重要的考試形式,在漢唐間策試秀才孝廉、唐宋時制科策試、明清時殿試對策中廣泛使用,存在時間長達2000多年?!盵2]11
第三,漢文帝創(chuàng)立的察舉策試取士的方法,成為隋唐科舉制度的先導。西漢時,孝悌廉吏等科目只察舉不考試,到了東漢,幾乎所有的科目都要策試,其分科考試的形式,已經和后世的科舉很相似了,“科舉”之名,亦由此而來?!逗鬂h書·左雄傳》載:“雄又上言:‘郡國孝廉,古之貢士,出則宰民,宣協風教。若其面墻,則無所施用??鬃釉凰氖换?《禮》稱強仕。請自今孝廉年不滿四十,不得察舉,皆先詣公府,諸生試家法,文吏課箋奏,副之端門,練其虛實,以觀異能,以美風俗。有不承科令者,正其罪法。若有茂才異行,自可不拘年齒?!蹚闹?于是班下郡國?!盵10]2020徐天麟在《東漢會要·選舉上》“孝廉”條后說:“孝亷之舉,始自西都。嘗考元朔詔書云:‘深詔執(zhí)事,興亷舉孝,今或至闔郡不薦一人,其與中二千石、禮官、博士議不舉者罪?!兴咀嘧h曰:‘不舉孝不奉詔,當以不敬論;不察亷不勝任也,當免?!斢^此文,則孝之與亷,當是各為一科,故蕭望之、薛宣、黃霸、張敞等皆以察亷補長丞,獨王吉、京房、師丹、孟喜皆以舉孝亷為郎,劉輔舉孝亷為襄賁令,至東都則合為一科矣。西都止從郡國奏舉,未有試文之事,至東都則諸生試家法,文吏課箋奏,無異于后世科舉之法矣?!彼衷凇爸列ⅰ睏l后說:“《荀爽傳》:太常趙典舉爽至孝,對策陳便宜。靈帝詔舉有道之士,而謝弼、陳淳、公孫度俱對策除郎中。由是觀之,漢世諸科皆有制策,有司因以定其科第之等也?!盵11]390-391的確,漢代這種考試取士制度,在其考試目的、考試內容、操作方式、人才理念及社會功能上,都為后世的科舉制度確立了基本規(guī)范,是隋唐科舉制度的先導。
由漢文帝開創(chuàng)的策試取士制度,極大地改變了中國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形態(tài),魏晉南北朝時期雖然盛行門閥制度,但以策試取士的人才制度仍時有施行,直至隋朝將其制度化,形成影響中國千余年的科舉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