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綱懷 時潤民
2 0 2 1年1月版的《漢鏡銘文書法》,圖14 9 是一面西漢晚期的“ 愿君強飯銘重圈鏡”(圖1、圖1A)。1916 年,羅振玉先生出版的《古鏡圖錄》中圖3下同為一面西漢晚期“愿君強飯銘重圈鏡”(圖2)。20世紀中葉,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也收藏有類同的圖片(圖3),圖2與圖3相比,難找差異,似為同模。這幾面同銘鏡數(shù)據完整,值得進行研討、考證。為此,本文首先匯總信息如下,詳見表一。
19 3 5 年,劉體智(18 7 9 年至19 6 2 年)出版的石印本《小校經閣金文拓本》卷十五中,收錄有與圖2相同的銘文拓本,并被命名為“妻贈夫遠戍鏡銘”。不知其是否原為羅先生舊藏,后來又歸屬了劉先生。與圖1 A的鏡銘兩相對照,文字“ 篆隸變體”之書體相近,或系出自同一工匠之手。
這強飯銘鏡距今有2 0 0 0多年的歷史,表現(xiàn)“妻贈夫遠戍”的主題,可謂纏綿悱惻,哀感頑艷,相比后來南朝文學家江淹《別賦》中說的“送君南浦,傷如之何”,意更深遠,辭更古樸。該鏡銘辭我們可以用白話試釋:“夫君離家遠行,妾身深感擔憂。外出已有多日,返程不知歸期。愿君努力加餐,保重身體勉之。仰天長嘆奈何,唯獨無盡相思。”其間流露出的無疑是女子的思念之怨。銘文中的“妾有憂”三字,直白地表達了對夫君此行的擔憂?!霸妇龔婏垺彼淖謩t文意樸實卻又觸動人心,表現(xiàn)出女子對夫君的叮嚀,而文末的“仰天大(即太通假嘆)息”更流露出對夫君的相思之情。尤其“強飯”一詞,我們可以它來探窺漢代時風。
表一 強飯銘西漢晚期鏡一覽表
圖1
圖1A
所謂“ 強飯”,就是努力加餐、多吃飯?!妒酚洝肪硭氖拧巴馄菔兰摇庇洠骸埃ㄎ涞郏┘蕊嫞幷哌M,上望見,獨說衛(wèi)子夫。是日,武帝起更衣,子夫侍尚衣軒中,得幸。上還坐,歡甚,賜平陽主金千斤。主因奏子夫奉送入宮。子夫上車,平陽主拊其背曰:‘ 行矣,強飯!勉之,即貴,毋相忘。”文中的平陽主,指的是平陽公主。這是說,漢武帝出游,在平陽公主家看中了一個歌妓叫衛(wèi)子夫。于是衛(wèi)子夫被送入宮里,平陽公主曾拊其背,勉勵她努力加餐、多吃飯,并且囑她“勿相忘”。而在《史記》中,并非只有這一處出現(xiàn)“強飯”的含義。
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強飯”一詞并非只是在如《史記》這樣的經典著作中,以所謂“典故”意義的面貌出現(xiàn)。在漢代社會生活中,簡牘私文文書是被應用得最為活躍的一種形式,從私文文書本身的歷史來看,發(fā)展到漢代時,也已進入了一個成熟期。其中最為突出和顯著的一點,就是私人信件在款式和用語上的一些固定表達,祝福語即是一類。漢代常用的私文文書,在其文中文尾有“近衣便酒食”“強幸酒食”“幸進酒食”“少進酒食”“調衣進酒”“強酒食”“善酒食”“加餐飯”,以及簡約化的“強食”“強飯”等祝福語,意義均相近,意即懇請收信之人適當增減衣服、多吃酒食,猶如今天的人說“多吃些飯”一樣。漢代人在書信中,多根據季節(jié)與氣候的變化,說些諸如此類的話語,以表示關懷和親近。這是漢前秦代所尚未有的一種新興書寫習慣。
在漢時私人文書中,問候飲食是相當流行的語言。甚至不僅體現(xiàn)在了文書上,連日常的生活用具上都出現(xiàn)了這樣的詞匯,而銅鏡銘文則是其中的一類而已。另外,譬如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漆器上也書有“君幸酒”“君幸食”之語。這是一種“關愛”性質的表達。也正因其所具有的這一“隱義”,以至于《淮南子·繆稱訓》在舉例時,需要將之作出特定語境的反解,予以說明:“取庸而強飯之,莫之愛也?!边@意思是說,雇傭農工的東家勸傭工多吃飯、吃飽飯,并不會使傭工感激他們,因為傭工知道這只是東家為了讓他們干活時能更賣力。無論正反,皆是人情。
圖2
圖3
由鏡銘這一“文學性”的語言推及歷史,我們現(xiàn)在再回到文學之上,品味其他文學作品。如漢代樂府名篇《飲馬長城窟行》中有:“長跪讀素書,書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食,下言長相憶?!边@是模擬了一位游子寄與思婦之信中的勸慰話語。但看了上面漢代書信中的例子即可明白,最后這二句決非是詩人想象出來的言辭,而應是一種“實錄”。
類似的話,更深刻的表達則自然要數(shù)漢代《古詩十九首》開篇的《行行重行行》:“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相去萬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長,會面安可知。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顧返。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棄捐勿復道,努力加餐飯?!蹦┪病芭硬惋垺边@句,原也是游子對思婦的勸慰語,卻反而由思婦的口吻和語氣來道出。
于是對這一句,過去便有“望文生義”的誤解,以為這里的意思是詩中這位被拋棄的思婦在自我安慰:被拋棄就不要多想了,自己多吃飯才是應該。但是,朱自清先生在《古詩十九首釋》中就指出了這種表面理解的謬誤:“棄捐勿復道,努力加餐飯”兩語,解者多誤以為全說的詩中主人自己。……“強飯”、“加餐”明明是漢代通行的慰勉別人的話語,不當反用來說自己。張玉毅解這兩句道,“不恨己之棄捐,惟愿彼之強飯”,最是分明。
漢代文學中的這種吟詠謳歌直接的情感表達,從根源上說隱現(xiàn)的是漢代人追慕美好生活之理想,而其中重要的一個方面正在于飲食觀念的表露。在中國飲食史上,追求飲食的美好體驗是秦漢時期生活中引人注目的一個現(xiàn)象。漢代人對此具有極大熱情,如崔寔在《政論》中所形容的那樣,“芬芳嘉味”乃是時人心中“所樂”,甚至于“晝則思乏,夜則夢焉”。如果說文士的這一形容帶有某種夸張的成分,那么出土的漢代器物上的銘文則是用質樸的文筆展示出漢代人對飲食的向往。19 8 8年,山東濟寧師專西漢墓群出土的陶罐上,顯示有如此銘文:“敖強飯薄怒薄怒,強飯薄薄怒。鄭敖飯常滿此器七斗強飯薄怒……”這種文辭突出的都是酒食與美好生活的聯(lián)系,以及“強飯”或者說“飽食”與漢人體驗到的生命意義之間的聯(lián)系。與銅鏡銘文一樣,是當時的一種程式化的表達,是他們在程式性的話語中所作總結的陳述,特別能顯現(xiàn)出其帶有一種生活的目的性。
最有意思的是,當時有一位對這種時代觀念持批判態(tài)度的大臣貢禹,當他81歲時向漢元帝上書乞求致仕回家養(yǎng)老時,元帝不允,并回復他,希望他能夠“生其強飯慎疾以自輔”,于是貢禹也就不再求致仕,不久更仕至御史大夫的高位(《漢書·貢禹傳》)“強飯”一詞居然從漢代帝王嘴里說出,無疑是對時代喜好的“定音”了。由此可見,飲食不僅是漢人的物質滿足,更是他們的精神追求。
文博學界的研究者實際早已指出,漢初具有代表性的黃老思想,滲透到當時人們的意識中,呼喚出了個體生命意識的復蘇,漢代人懷著美好愿望,希望尋求自身的價值,重視常人的世俗生活樂趣,彰顯出漢代注重生命本體價值的時代意義與精神。而漢鏡的世俗化圖案與銘文正體現(xiàn)了處于經濟大發(fā)展的漢代,時人追求現(xiàn)實生活的必然心理,這是一種客觀上的大勢所趨。從深層次上看,漢鏡的世俗化特征,體現(xiàn)的更是個人對個體生命價值的思考和探求了。
漢代各個階層的世人都將對現(xiàn)實的追求投射到各種世俗的器物、圖飾和銘文中,漢鏡銘文也在這樣的現(xiàn)實影響下,染上了一抹世俗人倫的人性化情感色彩?!皬婏垺边@一具有當時富含生活現(xiàn)實及生命本身意義的詞語,這一蘊含普遍價值主題的修辭,就變成一種“愿君平安強健”的精神信仰,出現(xiàn)于漢鏡銘文之上,呈現(xiàn)于后世的人們面前。與其說這是文學的語言,更不如說是人性的表征,是漢鏡所散發(fā)出的意識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