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 王強
從廚二十余年,一日三餐多在外料理,總感覺餐館的飯菜一個味。反之,家里飯菜的味道要比餐館的可口上許多,為何如此呢?我曾百思不得其解。
直至某個閑暇黃昏,倚家門前,泡一壺熱茶,遙望大街上渲染著余暉的滾滾車流,看著小巷里嬉笑打鬧的歸家少年,耳邊不時傳來忽遠忽近的叫賣聲。在這遠離職場忙碌與人情紛擾的片刻安寧中,心境漸漸澄清,終悟得答案:家常味應(yīng)來自于家常菜。
家常菜是指家庭日常生活中或逢年過節(jié)時常見、常做和常吃的菜肴。雖然家常菜一詞近些年才出現(xiàn),但縱觀中國的整個飲食史,可以說自打古人有了家的概念,把主、副食分開食用之際就已經(jīng)誕生了家常菜,這比今天市面上推出的“家常菜”要早數(shù)千年。從某種意義上說,家常菜就是中國菜的源頭,也是地方風味菜系的組成基礎(chǔ)。
跟餐館里經(jīng)營的菜不同,家常菜是隨家而生、隨食而存、隨吃而在的,通常是就地取材,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喜好來選擇制作適宜的口味。由于地域、物產(chǎn)、時令和人們飲食生活習俗的迥異,全國各地對家常菜風味特色和稱謂的理解存在著一定的差異,但絕離不開“家”字。
何為家?心安之處即是家。屋不在大小,必有著家的溫暖;房不在高低,即使片瓦,也能遮風避雨;人不在多少,定是無話不說的親近。
何為味?《中華烹飪詞典》對“味”給出了三種解釋:一是化學味覺,包括單一的酸、甜、苦、咸、辛,和復(fù)雜的酸甜、麻辣、魚香、怪味、椒麻味等;二是物理味覺,如菜肴的軟硬度、黏性、彈性和條狀、塊狀、片狀等外在形態(tài)及內(nèi)在的含水量、油性、脂性等帶給人們的物理觸覺特性;三是心理味覺,包括人的年齡、情緒、職業(yè),以及進餐時的環(huán)境、色彩、音響和飲食習俗對菜肴的心理感覺。
何為家味呢?中國菜最大的特點是“有味使之出,無味使之入”。而家常菜就是面對錯綜復(fù)雜的味感現(xiàn)象,以平平常常的原料,用普普通通的調(diào)味,通過專心致志地加工,并結(jié)合人的心理味覺,進行味的組合,巧妙地反映出味外之味—親情味??梢?,家味就是逝水流年里最具親情和愛的滋味。
人生在世離不開吃吃喝喝,最重要的是在何處吃,與誰吃,吃什么。飯菜不在貴賤,而在于能否吃得可口和舒心。出自親人之手的家常菜雖外表不花哨,但蘊含在其中的內(nèi)涵一定是最接地氣的醇厚滋味。上一碗肥而不膩、色澤紅亮的紅燒肉,炸一份酥脆可口、唇齒留香的花生米,再拍一盤用來佐酒的爽口青瓜,無不是伴隨著奔跑的少年快樂成長的美好回憶,亦是蹣跚老者封存的味覺記憶。
由此看來,風靡大街小巷,打著親情招牌的姓氏菜、鄉(xiāng)土菜和私房菜的底蘊倒是略顯蒼白,表現(xiàn)出來的滋味和一股股穿越時空,隱秘在人心深處的親情家味比起來自是少了幾分厚重。從嚴格意義上來說,那些餐館里杯盤羅疊無不是對家常菜的“媚俗”,反而降低了家常味的“檔次”。因為離了親人,離了親情,離了心安,離了家,就算是山珍海味也不是心的眷戀。
俗話說“山珍海味千般好,不及家常日日鮮”。家常菜自然、綠色、營養(yǎng),既經(jīng)濟實惠,又鮮美可口。家常菜烹出的是家庭廚房的濃郁芳香,端出的是一份真摯關(guān)愛,透出的是家庭生活的情深意長。家常菜無需華麗的言辭去贊美,因為它就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融入了我們的血脈。它是母親手勺下的那條紅燒魚,是父親端起的那碗臘味合蒸。它沒有高貴的出身,也沒有奢華的綴飾,但有著最深沉的情感和最真摯的關(guān)懷。這種幸福是任何饕餮大餐都比擬不了的。這也是很多游子伴著風,再遠也要回家吃一筷子,嘗一口的原因。
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夕陽西下,放下茶杯,扎起圍裙,走進廚房,與親人在廚房一起五味調(diào)和,共彈鍋碗瓢盆交響曲,起鍋入盤,香氣飄出院外。洗去風塵,放下包袱,當唇舌與家常菜碰撞的那一刻,便會深深領(lǐng)悟,家常味正是人間煙火中最讓人踏實的味道。因貼近家的味道才更貼近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