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言
摘 要:抗戰(zhàn)勝利后,成都春熙路成了引領時尚的一大去處。男人、女人們的服飾顯得開放,追逐西風;年輕人在華西壩青春島游泳、談情說愛,并不顧忌保守人士的非議。
關(guān)鍵詞:燙發(fā);游泳衣褲;地球儀
從“大華”出門左拐的二樓上,是春熙北段上有名的“漱泉茶社”。我去過多次。有一次,家里來了貴客,又有急事,母親讓我到漱泉茶社去找接待客戶的父親。我從靠近大華的樓梯口上樓,找到了父親,完成了差事。印象中,漱泉茶樓比棉花街的茶館高檔得多,并且寬敞明亮,有一百多個座位。進門處有一長方形演出木臺,是表演清音、相聲、道筒、評書的地方,但我一次未看過。茶社生意興隆,一分錢一張的熱毛巾,1~2支香煙也賣的小販,人聲嘈雜而互不干擾,樂在其中,至今仍然難忘。
茶社還有一特別之處,是臨街的坐位從早到晚都有生意,成為春熙一景。在這里可看到春熙路的繁華熱鬧,特別是那些招搖過市的紈绔子弟,也算一景;在這里還可以看到女人的各種裝束打扮,時尚而應景,也算一種消遣。
在漱泉茶社兩樓梯口之間約有5~7個小型店鋪。大概有角梳店、刊刻社、糖果店、小吃店等,其間也有變化,不多談。這里只談角梳社,那時梳子以牛角梳子最有名。篦子那時也是常備的,因為那時虱子是很多的,現(xiàn)代人可能要笑話了。記得母親在這店里買過一根豪豬刺,用來分理頭發(fā)。后期,塑料(當時叫賽璐珞)興起,店里也有很多從美國舶來的花花綠綠的塑料碗、筷子賣,還很銷得。國家當時很落后,這些低檔產(chǎn)品都要靠進口。
豪豬刺是母親梳“餅餅”(梳“轉(zhuǎn)轉(zhuǎn)”)用的,要梳得漂亮,還要口含紅頭繩來扎緊,往往在母親白皙細嫩的臉龐上會勒出兩道深深的紅痕,久久難消,這是兒時的記憶。抗戰(zhàn)勝利后,隨潮流母親也去燙過發(fā),但又覺得太張揚,而最終改為齊耳短發(fā)。
這種服飾和習俗的變革在春熙路形成時潮。在抗戰(zhàn)及抗戰(zhàn)前,老成都人是偏保守的:男人戴瓜兒皮,包白帕子,穿長衫短褂,女人穿大襟衣服者居多;而抗戰(zhàn)后,為趕時髦,男人戴博士帽、遮陽帽、鴨舌帽,穿中山裝、西服,女人燙頭,穿旗袍、連衣裙,有不少足穿高跟鞋。這是20世紀40年代后期老成都的重要變化。
再講一段往事——華西壩青春島。20世紀三四十年代華西壩還是溝渠縱橫,青春島就是綠水環(huán)繞的綠樹成蔭的年輕人喜愛游玩的去處。以華西協(xié)合大學的大學生為主,他們穿著游泳衣游泳褲在此游泳,也談情說愛,故取名青春島。但這遭到老成都保守人士的很多非議,甚至不讓子女去玩,認為有傷風化。但年輕的大學生們又不服,認為他們跟不上時代……如今島已不在,不過他們的時髦的游泳衣褲多半是從春熙路買來的。
總之,春熙路對這種變革提供了物質(zhì)基礎,起到了引領時尚、潛移默化的作用。
賣游泳衣褲的幾家店正對三益公川劇團,其通新街后巷子。那里是深院高墻,相當清靜。
三益公川劇團外右邊第一家賣過各種皮箱,也賣過皮鞋。而第二家應該是攝影器材商店。新上海照像館那時好像還在新南門,離新南門城門洞(兒)不遠,是雙開間,除拍室內(nèi)攝影外,也可拍室外風景照。這在當時像館是少有的。
由三益公再往南走,就是全國鼎鼎有名的商務印書館成都分館以及亞新地學社了。它應占5個開間,場面不小。但那時我還年幼,只記得我哥上初中,我隨他去買了一本王云五國語小字典;而查字要用四角號碼,加上平上去入四聲非常煩瑣,枯燥乏味,沒有興趣。我倒是對隔壁地學社的地球儀感興趣:稍微用手指一撥,它就會轉(zhuǎn)動。這才知道地球是圓的,上面有世界上所有的國家。
接下去應是協(xié)合百貨行、亨得利鐘表行和精益眼鏡行。在眼鏡鐘表店與街口的福泰和公司之間還有好幾家(包括街對面)布匹綢緞店(如聚福祥和興豐綢緞店等)和一家銀絲工藝店。那時成衣店很少,絕大部分是買布和料子到裁縫店去加工成衣服的。母親不太愛轉(zhuǎn)春熙路,但一家人一年四季的衣服是要做的,所以只到這幾家門店去轉(zhuǎn)轉(zhuǎn)。買好之后,就到鳳祥銀樓旁邊的兩家裁縫店去做成衣褲和長衫。我隨母親去過幾次,印象中商家都有長長的柜臺,臺邊上碼著高高的布匹和綢緞,然后是約1米長的尺子和大剪刀。我當時已學算術(shù),但商店里標的數(shù)字和價格都不是阿拉伯數(shù)字……母親耐心地教我去認識它們。老人家始終抱著多學點知識、多條活路的信條,包括這些商用數(shù)字,說免得今后吃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