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藍水
眼前有一本名為《嘉峪關魏晉墓彩繪磚畫淺識》的小冊子,偶然翻閱發(fā)現,有許多古農業(yè)的繪畫和文字,這引起我的極大興趣。細讀起來,甘甜如怡。
嘉峪關位于今甘肅的河西走廊地區(qū),東接關內第一重鎮(zhèn)酒泉,西抵陽關、玉門關。公元220年—419年的魏晉時期,社會比較安定,經濟繁榮,貿易昌盛,成為古“絲綢之路”必經之地。河西走廊草原廣袤,牧草豐盛,自古畜牧業(yè)繁榮,畜牧業(yè)早于農業(yè)。漢魏出于社會穩(wěn)定,實行軍屯和民屯,農業(yè)技術發(fā)展很快。嘉峪關魏晉墓彩繪磚畫,借助畫工妙手,保存了1 600~1 800年前的農業(yè)技術歷史資料。在我國農業(yè)發(fā)展史上具有重要文化、技術和歷史價值。
據查,嘉峪關有1 400 多座魏晉古墓,僅1972 年—1979 年發(fā)掘的十余座古墓,出土彩繪磚畫和磚雕塑就有660幅。磚畫內容在畜牧、農桑、狩獵、屯墾等方面的農業(yè)畫面十分突出。這些磚畫構思精巧,技藝嫻熟,有“寶貴的地下畫廊”之稱,多出自民間畫工之手。更可貴的是這些磚畫多無宗教和迷信色彩,更多地描繪了勞動人民真實的生產斗爭和現實生活風尚,反映了各族人民共同開發(fā)西北的歷史。
嘉峪關墓葬彩繪磚畫引起學術界高度重視和評價,具有重要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是我國古代繪畫藝術的一份珍貴的遺產。魏晉墓彩繪磚畫早于敦煌石窟藝術。敦煌石窟壁畫有許多是嘉峪關魏晉彩繪磚畫藝術的繼承和發(fā)展。
這本小冊子介紹,彩繪磚畫有紅、黑、白、黃、石青等幾種顏色,磚畫多為一磚一畫,,還有半磚一畫的,也有少數由幾塊組成一畫面的小幅壁畫。
嘉峪關魏晉彩繪磚畫有幾個顯著特點:一是取材廣泛,以表現那個時代的現實生活為主。畫工生活在人民群眾之中,有著豐富的生活閱歷,對社會生活感受深刻,對當時現實生活描繪得既形象又生動,富于寫實性。除了農桑類、狩獵畜牧類、林園類、運輸類、屯墾類、生活類、軍事類、文化類、游戲類,尚有政治類、經濟類等多方面內容。二是畫法簡練,以線描為主,色調明快。一般先用線條勾勒出人、畜輪廓,意在表現形態(tài),然后用不同色彩渲染、點綴。三是描繪的事物由簡到繁,由粗到細,從幾個墓穴比較來看,繪畫藝術逐步提高。曹魏時畫法樸實古拙,西晉時線條勻細。
畜牧類:河西走廊草原遼闊,牧草豐盛,亙古以來畜牧業(yè)繁榮。這里畜牧業(yè)早于農業(yè)。歷史淵源野生草食動物繁多,以狩獵為主要食物來源時期,古人馴化養(yǎng)殖食余的馬、牛、羊、駝等馴順動物在草原放牧,成為牧民,壯大振興了畜牧業(yè)。
魏晉時期河西牧畜達數百萬頭之多,曹魏時河西多為羌、胡居民,游牧生活方式“逐水草而居”。曹魏政權對羌、胡人施懷柔政策、收買羌、胡的馬、牛、羊,既滿足了社會需求,也解決了軍需,促進了河西畜牧業(yè)發(fā)展。河西冬暖夏涼,適宜牲畜繁殖生長,又有廣闊的天然牧場,故有河西畜牧“天下饒”之說。
嘉峪關魏晉彩繪磚畫“牧馬圖”,畫右位一個男士牧人右手持鞭桿,左位畫著六匹奔跑的馬,其中三匹為白色。一幅“牧羊圖”,仍然是男士右手持鞭桿,左位畫著一群羊,有十幾只之多,羊只有輪廓而不著色,有長角的山羊,也有無角的綿羊;人跟前有一只矮小、著黑色的牧羊犬,可見那時古人已養(yǎng)狗助牧。
農耕業(yè):河西自古靠雪水灌溉,土地肥沃,宜于耕作。漢武帝時期開發(fā)河西以后,內地大量徙民源源來到河西,帶來了先進的農業(yè)生產技術,促進了該地農業(yè)生產的發(fā)展和農業(yè)耕作技術的提高。政府對鹽鐵實行專賣,保證給生產者提供必須的鐵農具;該地畜牧業(yè)的繁榮發(fā)達,保證了農業(yè)生產所需的足夠畜力,內外因素促成了該地較高水平的農業(yè)生產力。
魏晉時期,當地農耕技術已比較成熟。嘉峪關出土的農耕方面的彩繪磚畫,充分反映了當時農業(yè)生產興旺發(fā)達的景象。這些磚畫在農耕業(yè)有突出的三個方面:一是農業(yè)生產場面比較完整,從耕種到收獲打場一系列農業(yè)生產過程以及使用的工具,描繪得生動具體、細致入微。磚畫表現了當時當地的鄉(xiāng)土風貌和濃厚的生活氣息,具有強烈的沖擊力和感染力。二是反映了魏晉時期農業(yè)生產技術的改進與提升,尤其是農業(yè)耕作,從雙套牛到單套牛,是重大技術改革,極大地解放、提高了農業(yè)生產力。三是磚畫證實魏晉時期我國河西地區(qū)農業(yè)生產技術已達相當水平,特別是“耕-耙-耱”防旱保墑措施的形成,是我國農業(yè)發(fā)展史上具有重大意義的技術突破,而且,“耙、耱”作為農具在磚畫中的形象比《齊民要術》的刊載,早了100年。勤勞的古代勞動人民,在長期與大自然斗爭實踐中,創(chuàng)造出重要的生產工具,摸索出防旱保墑奪豐收的方法,是非常難能可貴的。下面按生產程序作些簡單介紹。
播種:本書介紹,魏晉時農業(yè)耕作的動力主要是耕牛。磚畫有一幅場面較大的“播種圖”畫中“二牛抬杠”式耕作。畫面分前、中、后三排,前與后各挽兩套農具,形成前耕、中播、后耱的場面。兩位農夫在前,各使用一套犁,扶犁揚鞭犁地;中間兩位農夫各跟一組犁,左手持簸萁,右手順溝撒種;后面有兩位農夫各操控一耱,站在耱上,手握韁繩,驅牛耱地埋種;畫面右上角寫“耕種”二字,是一幅完整的春播圖。畫中六人八牛二犁二耱,場面再現了古代農家春耕壯觀景象。
犁地:這是農業(yè)耕作的首要程序,磚畫有多幅犁地場面。書中刊發(fā)的“犁地圖”多為左位是牛拉犁,農夫據右位,右手扶犁,左手持鞭,好像很輕松??梢灿幸环嬇c此相反,那就變成左手持犁了。當今很多右手扶犁的試手人,都感到很吃力。人工畜力犁地是農耕中的技術活,是手工農業(yè)中的高技術。新手得有個適應過程。機械化的犁地,打犁的人也是很吃力很累的。
耙地:這是耕地后,用鐵或木齒工具將土塊耙碎以保墑的耕作方法。相比起來,人工畜力耙地似乎輕松些,書中刊發(fā)的魏晉磚畫“耙地圖”,畫中那位農夫蹲在鐵齒耙上,頭發(fā)向兩邊飛起來,似乎快速、平穩(wěn)。其實耙地沒那么快,也沒那么輕松;有的農夫為給耙加重,人站立在鐵齒耙上,右手牽韁繩、左手持鞭驅牛;有的還雙腳左右搖擺,頗有力度和技藝,不是一般人能為之的。這些魏晉嘉峪關墓磚畫所表現的耙,也是我國迄今發(fā)現最早的耙的形象圖,比首先記載耙的《齊民要術》一書要早百年左右。
耙地之后,當時河西還有“耱地”程序。耱地是在耙地或播種之后用一種不帶齒的耱,將土地鎮(zhèn)壓耱平,進一步起保墑作用。
脫粒、揚場:一年的農業(yè)耕作勞動最終體現在場上作業(yè)脫粒、揚場。書中刊發(fā)了一幅手工方式“打連枷圖”,畫中農夫雙手持連枷打擊堆集的谷物,也不輕松,男女均可為之。谷物脫粒之后,利用風力清選為“揚場”(書中未見畫面),之后把干凈的谷粒運回家,入倉、貯存。古代畫工很熟悉農業(yè)勞動細節(jié),畫面很有真實感。
采桑:中國是世界最早發(fā)明養(yǎng)蠶繅絲之國,河西走廊的嘉峪關是古“絲綢之路”要隘,魏晉時期河西也是植桑、養(yǎng)蠶、繅絲和織錦的生產活動重要地區(qū)。書中刊發(fā)兩幅“采桑圖“,估計一幅是兩位中老年婦女采桑葉,一幅是兩位青少年采桑葚果。
有些綜合項目,總得來說,本質上還是屬于農業(yè)生產方面的,或與農業(yè)生產相關的。
屯田:有開發(fā)性質的民屯和軍屯,從運動形態(tài)和生產性質來看,實質還是屬于農業(yè)生產類型。嘉峪關出土的彩繪磚畫“屯墾圖”,再現了魏晉時期河西走廊屯墾的興旺景象。這幅畫繪在多塊磚面上,是一幅反映且耕且戰(zhàn)社會生活的畫面。墾民“無事則以之為農,有事則調之為兵”。移民可以因田出谷,因民為兵,因屯為守。民屯也是政府經營的公田,由政府供給牛犁谷種,興修水利。曹魏時期嘉峪關一帶多為軍屯。此畫中有眾多人扛著工具或武器;有兩個人各自犁地的畫面;有一人騎馬,看來是個屯田的管理者、指揮者。
農具:農業(yè)生產必然涉及農業(yè)生產工具。因此,生產畫面也成為展示農具圖像的依據。嘉峪關魏晉墓彩繪磚畫所描繪的那些圖畫,不僅表現了當時農業(yè)生產的主要場面,還包括了當時人們使用的各種農具。從農具可以推知農業(yè)發(fā)展的水平,有其重要的歷史價值。
如犁:漢代河西地區(qū)已普遍使用鐵犁,魏晉時鐵犁結構比漢代有了很大技術進步;接著是耙、耱農具。
連枷:是一種手工脫粒農具,書中說有一幅畫有農夫扶牛打碾,即牛拖石滾子碾壓谷物的形象,這是一種畜力打場的收獲農具,石磙是一種新式脫粒方式,是一個了不起的巨大技術進步;杈、木锨、簸萁也是必不可少收獲器具。
露車:是古代河西農夫普遍使用的負載輜重的大輪車,主要運谷物,可坐人。車的兩個木輪較大,為防木輪快速磨損,多在輪緣上裝釘弧狀鐵板。此外,魏晉嘉峪關墓磚畫尚有不少不同功能的“車輿圖”。
除了農事活動磚畫,還有不少民眾生活和娛樂場景。如牛拉“車輿圖”,顯然是家庭成員出門乘坐的?!皵D羊奶圖”中兩個女士,一人牽羊,一人擠奶。還有“蒸饃圖”,看上去一位女士跪姿在矮桌前像是揉饅頭。左邊畫著盛饅頭的四層籃架,畫中部好像畫的是3 塊“排鉤懸肉”。又有“烤羊肉串圖”:吃烤肉我國有兩千余年的歷史。牧業(yè)發(fā)達的河西魏晉人烤肉,已從木棒串肉發(fā)展到鐵叉串肉。磚畫反映的本地人吃烤肉,比南朝后期“食譜”所記要早上二三百年。另有彈奏樂器、彈唱、宴飲、舞蹈等生活娛樂畫,還有不少軍事的磚畫。
驛站:中國是世界驛傳開始最早的國家之一。書中刊發(fā)一幅“驛使圖”,驛使手舉簡牘文書,策馬飛進,驛馬四蹄騰空,儼然那個時代騎馬快遞“小哥”。為紀念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第一次代表大會召開,我國郵電部于1982年8月25日發(fā)行了這一“驛使圖”紀念郵票(小型張)1 枚,面值1 元。郵票說明特別指出“郵票圖案采用在甘肅嘉峪關出土的魏晉時期(公元220年—419年)墓室壁畫一《驛使圖》。”這幅“驛使圖”證實了史書對驛騎的記載,成為研究我國郵政史的珍貴形象資料。
嘉峪關魏晉墓彩繪磚畫中對于當地農業(yè)生產技術的記錄,本文所依據的僅僅是1 400 余座古墓中,20 世紀70 年代發(fā)掘的10 余座古墓所提供的磚畫材料。至今已相隔近50 年,不知在近年國家考古熱中,嘉峪關對這些魏晉古墓的考古發(fā)掘有什么新進展,特別是在農業(yè)生產技術發(fā)展方面磚畫會有什么新發(fā)現。筆者近些時期特別注意報紙對考古發(fā)掘的報道,希望能看到這方面的新線索,以完善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