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帥
在文言文教學中,比較閱讀是一種常見且有效的教學方法,通過比較閱讀,學生可以在對比中發(fā)現異同,更好地掌握文言文的語言特點和表達方式,深入理解文言文的語言規(guī)范和表達技巧,提高文言文閱讀和理解能力。本文以三年級上冊文言文《司馬光》一課的教學為例,談談比較閱讀在文言文教學中的有效運用。
文言文教學需要給學生還原或創(chuàng)設真實的情境,人物故事比較就像“變魔術”一樣,為學生打開一扇通往文言文世界的大門!在小學教材中,有好多聰慧的孩子,如王戎、曹沖、孔融、駱賓王……他們的故事學生耳熟能詳,他們的形象深深地刻在學生的心中。這些人物故事的回顧,能滋潤學生的心靈,豐厚學生的文化底蘊。
在《司馬光》一課的導入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比較求同”創(chuàng)設情境,把古代聰慧有共性的少年故事放在一起比較,讓學生找到他們的相似之處,從而引發(fā)學生學習文本的興趣?!拔医o大家準備了一個猜人名的小游戲,你能根據‘頒獎詞猜出故事主人公的名字嗎?故事一出自《世說新語》,七歲之娃,其眼燦燦,如巖下電。諸兒競走取道邊李,唯娃不動。后為‘竹林七賢。故事二出自《三國志》,六歲小娃,置象于船,刻其痕。去象,載他物使水及原痕。稱物,知象重矣。故事三出自《后漢書》,四歲小娃,與諸兄共食梨,輒引小者。后為‘建安七子之一。”像這樣,教師課初設置人物故事“頒獎詞”情境,帶領學生開啟了一場“時光穿越”之旅,讓學生置身于不同時期、不同人物的文言文故事中,深入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情感。
對比不同的文言文陳述故事內容,既導入了新課的學習,又為本文學習之后給司馬光撰寫“頒獎詞”打下基礎。引出主人公后,教師結合“司”的甲骨文字樣和圖片,指導學生認識生字“司”,并聯系生活對比理解“司”的古代字義:“我們現在把駕駛機動車的人叫作——司機;把主管會議議程的人叫作——司儀;你們猜一猜,在古代,軍隊中專門負責管馬匹的人叫什么?所以‘司馬不僅僅是一個復姓,還是一個古代的官職呢?!苯處熞龑W生進行古今異義的生字詞學習,對比古今語言的特點和表達方式,學生就像穿越時空一樣,領略到文言文的獨特魅力和深厚文化底蘊。
《司馬光》是統(tǒng)編版教材的第一篇文言文,但是學生對現代白話文“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并不陌生。通過白話文和文言文的對比閱讀,學生就像走進一場“文化探險”之旅,初識文言文,對比文言作品和現代文的內容和風格,學生可以像探險家一樣,發(fā)現文言文在不同歷史和文化背景下的表現形式,感受文言文承載的豐富文化底蘊。
“司馬光砸缸的故事有沒有小朋友聽過?聽過的小朋友來講一講好不好?在《宋史·司馬光傳》這本書里,這個故事只用了30個字就講完了,對比一下你看過的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和我們學習的這篇課文,你有什么發(fā)現嗎?像這樣用文言來寫文章的表達方式我們把它叫作——文言文,言簡義豐、獨字成詞就是它的特點。我們今天學習的文言文是怎么講司馬光這個故事的?你敢來挑戰(zhàn)一下將這個故事讀給大家聽嗎?你讀的文言文故事,大家聽明白了嗎?有的同學好像懂了,又好像不太懂。沒關系,你們想要聽懂文言文啊,首先得讀好文言文。誰能分享讀好文言文的訣竅呢?文言文不光要讀正確,還要把句子讀通順,讀出節(jié)奏?!苯處熣f完,帶領學生用讀的方式領略文言文不一樣的語言特色,通過查閱注釋、組詞等方式,對比文言文和現代文篇章、句子的結構、詞匯等方面的異同,帶領學生聯系課文插圖理解文言文“甕”比“缸”表達事物更準確,“持”和現代文“拿、捧、抓”意思接近,但更貼切,體會“砸”和“擊”的異同。從“戲于庭”到“在庭中戲”,教師讓學生模仿說一說“戲于廳、戲于林、戲于池”的表達意境。師生進行對比閱讀,考一考學生是否真的理解了文本內容。教師說一句現代文,學生讀一句意思對應的文言文。在對比閱讀中,學生可以更清晰地認識到文言文與現代漢語的差異,從而更好地掌握文言文的語言規(guī)范,探尋文言文背后的文化內涵和歷史積淀。
文言文的學習不僅要了解故事內容,梳理文章的起因、經過、結果,更要走進人物內心,讀懂主人公的情感和智慧。在這個故事中,除了主人公,還有其他人,如“群兒”“眾”“一兒”“兒”,教師可以讓學生圈畫出描寫人物的詞語,聯系上下文說說這些詞分別描寫的是誰。在這樣的比較中,學生再一次感受文言文表達方式的獨特之處,提高文言文閱讀和理解能力。面對危機,教師讓學生從“眾皆棄去”展開想象,這些孩子都跑開了,為什么呢?你覺得他們干嗎去了?你能用“有的……有的……還有的……”這樣的句式想象一下“眾皆棄去”的場面嗎?還原情境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思考能力,也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他們紛紛用自己的語言進行描述:有的跑,有的哭,有的喊叫,有的驚慌失措,有的六神無主,有的回家找大人……接下來,教師讓學生進行對比假設,如果當時自己在現場,會不會還有別的好辦法呢?同桌討論一下,在當時危急的情況下,你們想的辦法和司馬光的辦法,哪一種能又快又好地救出小朋友呢?文言文似乎有魔力,通過情境還原和閱讀想象,學生可以拓展思維,感受文言文的魅力。
再現當時真實情境,體驗“眾小兒”之慌亂之后,教師接著讓學生一起學學司馬光破甕救人。隨著一聲脆響,那個落甕的孩子得救了。學生邊讀邊做動作,比較連續(xù)性動詞“持、擊、破”的連貫,一氣呵成,體會危急時刻,年幼的司馬光的表現與眾小兒有什么不同,聯系課文插圖描寫的環(huán)境,從司馬光與他人動作的不同背后,揣度司馬光當時的神情,他是怎么想的?學生對比說一說眾皆大驚失色,司馬光沉著冷靜;眾驚慌失措,司馬光善于觀察;眾皆棄去,司馬光持石擊甕。比較閱讀就像一場“思維碰撞”之旅,學生在對比中感受司馬光的機智勇敢,激發(fā)了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創(chuàng)造力。在生活中遇到危險時,學生也會像司馬光一樣沉著冷靜地想辦法解決問題。
新課標要求學生閱讀中華經典故事,學習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落實單元要素。就像單元篇章中說的“美好的品質,猶如溫暖的陽光,帶給我們希望和力量”,教師指導學生講司馬光的經典故事,就是為了傳承歷史人物的優(yōu)秀品質,探尋文言文背后的文化內涵和歷史積淀。其實,被司馬光救出的孩子叫上官尚光,他后來成為一個怎樣的人呢?教師帶領學生觀看視頻,了解司馬光的著作《資治通鑒》,他的品質傳遞給了上官尚光,上官尚光又傳遞給了更多人。
文言文《司馬光》只有短短30個字,學生閱讀后認識了一個聰慧的司馬光?!盎氐秸n初我們認識的孔融、王戎、曹沖,你能否為司馬光做一份獨特的名人檔案,說一句‘頒獎詞呢?”教師的話音剛落,學生紛紛發(fā)言。“聰明機智者,司馬光也”“八歲小娃司馬光,持石擊甕救小兒”,像這樣的語言雖然稚嫩,但很有創(chuàng)意。關于司馬光的故事有很多版本,教師鼓勵學生讀一讀《司馬光傳》,可以創(chuàng)編司馬光砸甕的劇本,小組合作演一演、評一評。人物評價的方式有很多,評價比較像一場“思維碰撞”之旅,學生可以在探索中學習,在對比中成長,體驗文言文的魅力與魔力,打開一扇通往古代智慧和文化的大門,在文言文的海洋中暢游,收獲知識和感悟。
蘇霍姆林斯基說,學習的熱切愿望,明確的學習目的,是學生學習活動最重要的動力。在文言文教學中,教師通過設計比較閱讀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進行比較閱讀,就能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言文的語言和表達特點,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發(fā)現文言文在不同歷史和文化背景下的表現形式,感受文言文承載的文化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