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媛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在“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學習任務群中提出,閱讀中華智慧故事“感受其中的智慧,學習其中的思維方法”。那么,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該如何引導學生開展思辨性學習活動呢?下面以五年級下冊第八單元《楊氏之子》教學為例,談談具體的實踐路徑。
在體現(xiàn)言語智慧的課文學習中,言語智慧都隱藏在文本的字里行間,理解這樣的文本,需要教師創(chuàng)設真實的學習情境,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結合設計富有挑戰(zhàn)性的學習任務,讓學生以新的身份角色進入文本的場景之中完成學習任務。在《楊氏之子》教學中,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課文《楊氏之子》是如何編入《世說新語》這部奇書的”,圍繞這一情境設計四項互相關聯(lián)的學習任務。
1.讀故事給周圍人聽
在教學伊始,教師先介紹我國南朝時期的文學家劉義慶,他從小酷愛文學,喜歡與文人相處,發(fā)現(xiàn)他們所說的話、所做的事不僅有趣而且充滿智慧,就想把這些內(nèi)容記錄下來編成一本書。為了衡量搜集的故事的趣味性,他把故事寫出來貼在墻上,看能不能吸引周圍人看。有一天,劉義慶貼在墻上的是《楊氏之子》這個故事,有人圍過來看,可還有不少人不識字。如果你在圍觀的人群里,你能夠為周圍人讀讀《楊氏之子》這個故事嗎?隨后提出讀故事的具體要求:一是讀好課文中的長句子,注意句子內(nèi)部的停頓;二是讀清楚故事中的人物關系,讓周圍人聽明白故事主要是講了什么。
2.讀故事給小孩子聽
教師接著布置學習任務:“劉義慶把《楊氏之子》這個故事貼在墻上,一群小孩子圍了過來,他們很喜歡聽故事,聽了一遍卻沒有聽懂故事講的是什么,你能耐心地再給他們具體講講這個故事嗎?”隨后,教師提出具體的講述要求:一是借助注釋和聯(lián)系語境,疏通文本句子的意思,了解課文的意思,理清基本的故事情節(jié);二是學習按照順序有條理地講述課文故事;三是可以適當加入人物的神態(tài)與心理活動描寫,突出故事的趣味性,讓小孩子能夠聽懂故事而且喜歡上這個故事。
3.和文人一起討論故事
劉義慶編寫《世說新語》的初衷是記錄文人雅士的言行,因此對語言是有要求的,不僅要幽默,還要有文采。這樣的標準,圍觀的群眾是難以把握的,劉義慶需要與文人一起討論,才能確定一個故事是不是適合編入這本書中。假如你就是劉義慶邀請來討論的文人,你覺得《楊氏之子》這個故事能不能編入《世說新語》呢?先說出你的觀點,再從文本中找出支持你的觀點的具體理由。教師提出學習要求:一是聚焦人物對話,品讀人物語言中隱含的內(nèi)容;二是感悟楊氏之子應答之妙,探索思維軌跡。
4.向劉義慶推薦好故事
學生自由閱讀文言文故事《何氏之廬》《文彥博灌水取球》,分小組進行討論:故事中人物的智慧體現(xiàn)在哪里?如果向劉義慶推薦一個故事,你會選擇哪一個?理由有哪些?
上述四項學習任務貫穿教學全程,讓學生以不同角色參與多項學習活動,促進學生在連續(xù)性學習中有梯度地進行思維訓練。
思維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在語文學習中,讓學生感知文本中人物的思維過程、思維方法,往往需要借助思維工具來實現(xiàn),搭建學習支架可以讓思維清晰、直觀地呈現(xiàn)出來。在《楊氏之子》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的學習需要,適時搭建不同的學習支架,讓學生看清楚故事中人物的思維過程與方法。
1.借問題搭支架將思維引向深入
文言文語言具有簡潔、凝練的特點。教學《楊氏之子》,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從關注語言走向關注思維,即從文本中發(fā)現(xiàn)值得思辨的語言,以三個層層遞進的問題搭建支架,引導學生在思維碰撞中深入理解文本內(nèi)蘊,體會思維的力量。一是抓住課文的主問題“為什么說楊氏之子‘甚聰慧”搭建支架,讓學生在楊氏之子回答孔君平的話中,體會到答得快、答得巧、答得委婉,引導學生有中心、有條理地對主問題進行回答。二是抓住楊氏之子與孔君平的對話,針對課文內(nèi)容與學生生活認知的矛盾沖突,設計問題鏈作為引導學生學習的支架:問題一是楊氏之子所設的水果中,肯定不止楊梅一種,孔君平怎么就單拿楊梅說事呢?問題二是孔君平問的是楊梅,楊氏之子卻回答孔雀的內(nèi)容,是不是答非所問呢?問題三是楊氏之子可以直接回答的話有“楊梅不姓楊”“孔雀也不是夫子家禽”,但他為什么說“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呢?這樣的問題能夠引導學生在真實情境中,先進行比較、分析、推理,再有條理、負責任地說出自己的主張。三是以反思問題搭建支架,即在學生學習課文后提問:“楊氏之子遇到的調(diào)侃,你在生活中有沒有遇到?你當時是怎樣回答的呢?學習課文后你能夠有新的回答嗎?”
2.以文字搭支架將思維引向清晰
教學《楊氏之子》,教師可以用一些關鍵詞作為文字支架,架起學生理解的橋梁,讓學生清晰地把握文本內(nèi)容之間的邏輯。比如,學習文本中最重要的句子“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時,教師可以通過關聯(lián)詞搭建支架引導學生進行理解:從“孔雀不是夫子家禽”的結果自然推導出“楊梅不是楊家果”的結論,可用“既然……那么……”使兩個分句表達的意思有清晰的邏輯關系;還能夠從“楊梅是楊家果”的定論直接推出“孔雀是夫子家禽”的結論,可用“如果……那么……”使兩個分句之間的邏輯關系清晰表達出來。這樣一來,學生就能夠明白楊氏之子在回答孔君平的“楊梅”之問時,為什么不直接說楊梅卻轉(zhuǎn)而說孔雀,體現(xiàn)的是人物的言語智慧。
3.用思維導圖搭支架將思維引向理性
在閱讀活動中,運用思維導圖最能體現(xiàn)文本內(nèi)容、文本結構、觀點與材料、人物關系等隱性內(nèi)容,引導學生走向思維的深處。教學《楊氏之子》,教師可以搭建的思維導圖支架有三種類型:一是情節(jié)脈絡圖,學生畫出“情節(jié)梯”呈現(xiàn)楊氏之子的思維過程;二是橋形圖,學生以橋形圖呈現(xiàn)孔君平與楊氏之子對話中隱含的諧音秘密;三是表格,將文本中孔君平與楊氏之子的語言、動作、神態(tài)、心理列出表格進行對比、分析,發(fā)現(xiàn)人物思維方法與思維路徑的不同,體會人物的智慧。
文言文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載體,學生學習文言文既能在傳承中樹立文化自信,又能提升思維能力與品質(zhì)。
在《楊氏之子》教學中,教師應重視在閱讀中滲透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如教學人物對話這一重點內(nèi)容,教師可以提出“楊氏之子回答孔君平的話中有哪些言外之意呢”,驅(qū)動學生抓住看似平常的“未聞”“夫子”等詞語,理解語言中隱含的深意,體現(xiàn)思維的敏感性。同時,教師還應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如改編課本劇時,楊氏之子聽到孔君平的問話后,需要通過旁白體現(xiàn)他復雜的內(nèi)心活動與思維過程,他到底想到了運用哪些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知識來應對這一突發(fā)問題呢?
總之,《楊氏之子》是一篇寫智慧少年展現(xiàn)言語智慧的故事,文本內(nèi)容適合開展思辨性閱讀活動。在教學中,教師需要圍繞“甚聰慧”的學習挖掘思辨點,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設置學習任務、開展探究活動,在凸顯人物言語智慧中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與品質(zh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