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澤川
“洗耳”一詞本義是表示厭惡聽這種話或這種事,借喻不求名利的隱士行為,含貶義。后人引申出的“洗耳恭聽”,卻表示認(rèn)真仔細(xì)聆聽,語義相反,含褒義,為敬辭。
“洗耳”一詞出現(xiàn)在皇甫謐所著的《高士傳·許由》:“堯欲召我為九州長,惡聞其聲,是故洗耳。”堯派人去箕山腳下找到許由,請他出山,命他做九州之長。對此,許由十分反感,說道:“這實(shí)在是污染了我清白的耳朵,我要去潁水河邊洗耳,把耳朵洗干凈?!碑?dāng)許由來到潁水邊,正在洗耳時(shí),老友巢父牽著一頭小牛路過,見狀,問他為何洗耳,許由便把原委述說一番。
巢父聽罷,二話不說,牽著小牛向上游走去,許由忙問緣由,巢父說:“子若處高岸深谷,人道不通,誰能見子?子故浮游,欲聞求其名譽(yù),污吾犢口。”說完,巢父就“遷犢上游飲之”。
巢父這番話的意思是:你真心不想做官,就該避入荒無人煙的深山野林中去,誰也找不到你,現(xiàn)在你經(jīng)常出沒于人前,又故作清高,你這樣做,還是在追求虛名浮譽(yù)。你用潁水洗耳,我怕你洗耳的臟水污染了干凈的潁水。所以巢父把牛犢牽到上游去飲水了。
后人斷取“洗耳”語義與“洗干凈耳朵”有關(guān)的部分,引申出十分謹(jǐn)慎認(rèn)真的新義,又在后邊加上“恭聽”,合起來形容專心傾聽,表示對對方的尊敬,成為褒義詞。
從此,“洗耳恭聽”便成為固定而明確語義的成語,為人們廣泛使用,“洗耳”的初義反倒湮沒,被人們淡忘了。
(源自《科教新報(bào)》,王傳生薦稿)
責(zé)編:曾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