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民族文化認同視域下昭君傳說的保護和傳承

2024-04-14 02:09宋涵
新楚文化 2024年2期
關鍵詞:保護傳承文化認同

宋涵

【摘要】昭君傳說在千百年里以民間口述和文字記載的形式傳承創(chuàng)新,在長期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過程中逐漸形成漢族與內蒙古地區(qū)之間共享的歷史記憶和文化符號。在當下我國大力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戰(zhàn)略任務下,昭君傳說所蘊藏的文化內涵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無疑是促進相關地區(qū)加強文化認同的重要部分。保護和傳承昭君傳說更是多途徑促進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方式。

【關鍵詞】文化認同;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昭君傳說;保護傳承

【中圖分類號】G122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261(2024)02-0004-03

【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4.02.001

昭君傳說歷史悠久,內容豐富且流傳范圍廣。早在漢代,就有專門記述昭君和親的故事題材出現(xiàn),以雜記、琴曲、變文、小說、壁畫等形式描述不同歷史背景下的昭君出塞故事。隨著對民間文學工作的大力開展,專家學者們開始重視對昭君傳說的搜集整理,但不免在保護和傳承昭君傳說中面臨著巨大挑戰(zhàn)。因此,重視傳說資源中的文化認同內容,探索各地區(qū)各民族共享共有的文化符號,無疑為保護和傳承昭君傳說創(chuàng)造了新的機遇。

一、昭君傳說概述

歷數(shù)古代文獻中對昭君的記載,當首推班固的《漢書》。《漢書》是最早記載昭君和親史實的古籍,對昭君出塞作如此敘述:“竟寧元年春正月,匈奴呼韓邪單于來朝……愿保塞傳之無窮,邊垂長無兵革之事。其改元為竟寧,賜單于待詔掖庭王檣為閼氏?!盵1]南朝史學家范曄在《后漢書·南匈奴列傳》中以更加生動形象的語言展示昭君形象以及當時的和親儀式情景:“昭君字嬙,南郡人也。初,元帝時,以良家子選入掖庭。時呼韓邪來朝,帝敕以宮女五人賜之。昭君入宮數(shù)歲,不得見御,積悲怨,乃請掖庭令求行。呼韓邪臨辭大會,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豐容靚飾,光明漢宮,顧景裴回,竦動左右。帝見大驚,意欲留之,而難于失信,遂與匈奴。生二子。”[2]在西漢民族矛盾激烈的形勢下,王昭君這一傳奇人物登上了歷史舞臺,成為促進漢匈和睦相處的積極推動者,昭君出塞的故事自然而然地在民間廣為流傳。

昭君故事在后世形成了豐富的民間傳說,這些傳說既傳達著各民族友好交往的團結和諧之意,又包含著新時代的價值取向,分布全國各地各民族中,甚至影響到韓國、日本等國家,成為中華民族一道亮麗的文化名片。

二、保護與傳承昭君傳說的重要意義

王昭君傳說內容豐富,其蘊含著一定的歷史、文學、思想和人文價值,符合當今和平與發(fā)展的時代主題,這也使得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到王昭君傳說。

(一)豐富昭君傳說“和合”文化的內涵

昭君傳說以民間口述資料的形式出現(xiàn),是昭君文化的重要文化載體。當今社會,昭君文化的時代價值在于它所弘揚的“和美”思想,承載著中國人民追求和平,為美好生活而奮斗的共同愿望。對內,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統(tǒng)一的多民族的國家,各民族“各美其美,美美與共”,通過弘揚昭君文化,各族人民和平相處于一個統(tǒng)一體中。對外,我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其“以和為貴”的和平理念得到國外愛好和平者的歡迎,推動昭君文化走向世界,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讓昭君本身擁有的“和美”文化走向世界。因此,要保護和發(fā)掘昭君傳說,豐富文化內涵,使之成為促進社會發(fā)展的文化資源。

(二)呼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

昭君文化啟示人民樹立正確的愛國觀、價值觀。昭君的一生可以說是不同于常人,她經(jīng)歷了遠嫁匈奴、二嫁單于的過程,并將中原的先進生產(chǎn)生活方式帶到了北方,從根本上轉變了漢匈兩族生活。她不畏困難,敢于自我犧牲,把國家利益放在首位,是兩千多年來一直被人們敬仰的愛國主義英雄。同時,昭君的美不僅蘊涵著對祖國利益高于一切的愛國精神,還傳達著女性的智慧。昭君文化鼓勵人們在逆境中要正視困難,不放棄、不屈服,勇敢地迎接生活,從而實現(xiàn)自身價值。到現(xiàn)在,昭君已經(jīng)成為女性學習的楷模,引領了女性力量的潮流,女性智慧也成了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3]

(三)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文化資源

從文化認同上看,把昭君作為一種文化符號,去講好昭君故事,樹立中國形象,更加強了漢族人民與少數(shù)民族的交流交往。“昭君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凝聚,代表了中華各民族團結,共同發(fā)展。例如在內蒙古,舉辦昭君文化節(jié)、還原昭君娘娘廟、開發(fā)昭君主題公園、策劃昭君公祭大典、建設昭君博物館,大力弘揚昭君文化、加強民族團結,促進經(jīng)濟發(fā)展。同時在情感方面,昭君傳說中體現(xiàn)到,昭君在百姓心中,不僅僅是作為一個女神而存在,更是造福百姓的和平使者,體現(xiàn)了人民對于美好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向往。后來的昭君墓也已不僅僅是一個墳墓,而是一座民族友好的歷史紀念塔。在當前我國大力支持、弘揚昭君文化,重視各民族間的和諧關系的工作中,尋找各民族間的共同歷史記憶,有助于人們感知中華民族共同體,凝聚中華民族力量。

三、民族文化認同視域下

對昭君傳說保護傳承的對策

昭君傳說形成于多民族文化交往交流背景下,通過傳承發(fā)展昭君文化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豐富的文化資源,推動昭君文化創(chuàng)新性轉化和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

(一)保護昭君傳說的本土生存環(huán)境

湖北故里的昭君傳說擁有著本土特色內容,例如昭君出生傳說,將興山縣寶坪村打造成山美水美人美的村子,認為是昭君帶來的風調雨順、福澤萬年,同時昭君帶領鄉(xiāng)親建設家鄉(xiāng)、種植農(nóng)業(yè)、懲惡揚善,也是寶坪村的風土人情將昭君養(yǎng)育成美麗善良、勤勞勇敢、愛國愛民的偉大女性。除此之外,昭君故里將昭君生活過、與之有關聯(lián)的遺跡修建成游覽區(qū)、紀念館,讓更多的人重拾昭君青春時期的記憶,例如香溪河、楠木井、繡鞋洞、昭君祠等昭君文化景觀,也是進一步加深了對昭君傳說的傳承和發(fā)展。1988年興山縣舉辦了第一屆昭君藝術節(jié),時至今日,這個活動已成為湖北省較為本土特色的節(jié)慶活動;2008年,湖北興山縣昭君傳說成功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昭君節(jié)慶活動和昭君傳說的廣泛講述使得人們對昭君文化的認識越來越深刻。然而,作為昭君第二故鄉(xiāng)的內蒙古自治區(qū),內蒙古的昭君傳說更多的是與草原文化結合,多為昭君在青年、老年以及去世后在愛百姓、造福人民和民族團結友好交往方面的貢獻,例如來大仙洞朝拜昭君時獻哈達、趕牛羊。同時呼和浩特地區(qū)的滿族關于昭君傳說也有自己的講述,稱母親為額娘、岳父為阿瑪、老大爺為“老瑪發(fā)”、姑娘為“薩拉干追”、單于父親為皇阿瑪,傳說內容多以滿語土話展現(xiàn),與漢文化結合?!昂透溃谟诤袭悺?,昭君文化也正是在各個民族文化的相互影響下逐漸適應社會的發(fā)展,成為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文化資源。

(二)完善昭君傳說的“非遺”傳承形式

“早在2007年,湖北興山縣就已整理了昭君相關文字資料200多萬字,圖片500余幅,針對‘昭君傳說的歷史、分布區(qū)域、傳承譜系、表現(xiàn)形式、文化內涵等情況展開搶救保護工作,整理編寫相關傳說書籍13本,采錄重點傳講藝人20多個小時”[4]。2008年,湖北省興山縣申報的“王昭君傳說”成功以民間文學類項目進入了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并普查李作權、王作章等人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傳承人講述王昭君的故事。此外,內蒙古地區(qū)的昭君傳說也被列入自治區(qū)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里,當?shù)氐恼丫┪镌鹤鳛橐粋€依托昭君墓,以博物館區(qū)為基礎的遺址性博物院,更是成為昭君傳說研究和傳承的重要平臺。

非遺傳承有助于創(chuàng)新昭君傳說的呈現(xiàn)形式,或將以電影、電視劇、話劇、游戲等文娛形式推動王昭君進入大眾視野,更直觀、深刻地感受王昭君的出塞經(jīng)歷。在非遺傳承人方面,特別注意加強傳承人才建設,打造昭君傳說非遺傳承基地,完善傳說傳播方式,與新技術相結合,實現(xiàn)對昭君文化資源的整體保護;在非遺形式方面,注重將非遺與文化產(chǎn)業(yè)相結合,開展非遺文化藝術節(jié)、非遺展覽、非遺+文創(chuàng)活動。近年來,興山縣更是發(fā)揮非遺優(yōu)勢,展示昭君故里遺址遺跡以及漢代宮廷仕女文化,打造了一條“興山縣昭君村古漢文化旅游區(qū)昭君傳說之旅”的非遺主題線路,并在2020年成功入選湖北省唯一的全國非遺之旅線路。這種“非遺+旅游”的新形式的活動不僅保護了以“愛國、和平”為核心的昭君傳說,也是增強非遺新時代活力,從而形成品牌,推動經(jīng)濟發(fā)展。劉守華指出:“民間傳說又具有依附于各地歷史地理與風物,因而能在民眾記憶與口頭上久遠存活,以及在發(fā)展旅游事業(yè)中可彰顯地方魅力的特點;加之非遺項目的普查申報與實施保護,正好是由各個地方政府負責進行的,同發(fā)展地方經(jīng)濟文化緊密相關,于是民間傳說在申遺保護工程中就特別受人青睞了”[5]。在非遺內容方面,通過在某一節(jié)日、慶典、活動中呈現(xiàn)不同民族文化的飲食服飾、文化技藝、風俗習慣等,加強不同民族間的互動共享,感受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民族情感。內蒙古僑聯(lián)以海外華裔青少年為對象,通過參觀昭君博物院,體驗中華民族優(yōu)秀非遺手藝,認識中華民族英雄等方面,開啟的一場“尋根之旅”,旨在加深海外中華兒女的愛國之情,增強民族認同。因此,昭君傳說在重現(xiàn)共同的歷史記憶、傳遞共同的價值觀等方面凝聚力量,傳說投射出民族由對峙轉向和平相處的畫面,以及王昭君在內的各族百姓逐漸形成的大愛無疆的精神、“和合”思想、“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民族觀念,其豐富的文化內涵符合新時代追求和平、共同發(fā)展的主題。

(三)推動“昭君傳說”進校園

昭君傳說蘊含的家國情懷和民族間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經(jīng)歷,廣泛引起中華各族兒女共同體意識的認同。近年來,為了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昭君博物院與內蒙古各大學共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以及“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基地”,直接推動昭君文化融入大學思政教育,實現(xiàn)文化育人。同時,昭君博物院聯(lián)合湖北興山文化館開展了“非遺少年說之昭君傳說”宣傳教育活動,更是推出了文化育人“要克服中華文化符號教育過程中的表面化現(xiàn)象”這一認識[6]。

首先,通過講述昭君出塞故事、和親傳說喚起各族群眾的共同歷史記憶,參觀昭君自然和人文景觀、歷史遺跡和昭君博物院引發(fā)各族兒女更深的懷念和想象。其次,可以在學校開設“昭君文化”地方特色課程,學習昭君出塞故事在不同民族的分布流傳,選擇以更加喜聞樂見的形式傳播昭君文化,發(fā)揚昭君精神,從昭君傳說中挖掘更豐富的中華民族文化特質,引導學生認識到中華民族的歷史是由各民族共同書寫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創(chuàng)造的,積極主動培育鑄牢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意識。此外,“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豐富資源。”[7]昭君文化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內容,搜集整理昭君出塞的史實資料和民間軼聞,充分挖掘昭君傳說文化內涵,以非遺教育作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重要途徑也是非常重要的。

(四)以“文旅”促進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以民族文化為核心,以民族文化資源為紐帶,打造民族文化創(chuàng)意產(chǎn)業(yè),助益中華文化影響力的提高。湖北興山縣與內蒙古自治區(qū)共同依托“王昭君”的文化品牌開展節(jié)慶活動,如昭君文化節(jié)、昭君藝術節(jié)等,利用現(xiàn)代化產(chǎn)業(yè)發(fā)展技術,致力于建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基地,創(chuàng)造出多民族群眾共同發(fā)展、海峽兩岸人民交流的平臺。文化節(jié)慶使得全國各族人民參與到民族活動中,培育了民眾對昭君文化的認同意識,增強民族團結。同時,“關于昭君的傳說在臺灣也有悠久的歷史,在客家歌謠戲劇里多有記載”[8],2023年,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宣布批準內蒙古昭君博物院為海峽兩岸交流基地,以昭君文化為紐帶,與臺灣省苗栗縣開展了多次昭君出塞交流活動。

多地多民族的昭君傳說恰恰是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樞紐,以昭君傳說為紐扣,以昭君文化為線,串聯(lián)起中華兒女心中的民族認同。近年來,各地修建了一些以和親文化為核心的旅游景區(qū),如青海的日月山景區(qū),位于青海省西寧市湟源縣,曾經(jīng)是會盟、和親、戰(zhàn)爭以及“茶鹽”“茶馬”互市等眾多歷史事件的見證地,現(xiàn)景區(qū)內以文成公主進藏背景為依托,以文成公主浮雕像、和親博物館、唐蕃古道、日月山等為主要內容,敘述唐與吐蕃之間的和親故事,該景區(qū)現(xiàn)已成為大眾了解唐與吐蕃和親歷史進程的重要文化景觀。因此,借助“文旅”形式傳承文化已成為現(xiàn)階段提高文化影響力和知名度的重要方式之一。為了更好地傳承昭君文化,講好昭君故事,應抓住“和親文旅”這一契機,豐富昭君傳說的呈現(xiàn)形式,如文化旅游演藝形式。打造屬于王昭君的戲劇幻城,采用戲劇模式,整合昭君在不同地區(qū)的故事傳說資源,將昭君每一階段的記憶匯聚成劇本,通過搭建歷史情景,創(chuàng)作新的故事題材,沉浸式感受漢匈和親前后的關系變化,使觀眾在視覺上看到王昭君作出的歷史貢獻,喚起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記憶。

四、結語

中華民族多元一體,中華民族文化多元共生。在今后傳承和發(fā)展昭君傳說的工作過程中更要明確不同民族文化與昭君出塞故事的交叉融合,在保持自身獨特文化的基礎上創(chuàng)作屬于多民族的昭君傳說,使得中原文化與草原文化、其他民族文化互為補充,推動昭君傳說成為促進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各民族共享、共有的文化符號,從而強化中華文化認同。

參考文獻:

[1]卷9元帝紀[M]//班固.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297.

[2]卷89南匈奴列傳[M]//范曄.后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5:2941.

[3]闞如良,孔婷.美麗經(jīng)濟:昭君文化價值的再認識[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06):54-58.

[4]沈昌煒.對“昭君傳說”申遺的思考和對策——兼論昭君文化與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關系[C]//昭君文化高層論壇論文集.呼和浩特:中國民族學學會昭君文化研究分會:74-78.

[5]劉守華.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工程與中國民間文學[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50(05):103-107.

[6]祖力亞提司馬義,劉慶斌.文化符號視域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23(04):212-217.

[7]普春麗,費洋洋,趙倫娜.非遺傳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時代呼應與價值導向[J].中國民族教育,2023(05):16-19.

[8]中國新聞網(wǎng).臺灣昭君像返回故鄉(xiāng)湖北興山縣[EB/OL].(2009-10-28)[2023-12-25].https://www.chinanews.com.cn/tw/tw-tgqy/news/2009/10-28/1936023.shtml.

[9]崔明德.中國古代和親通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10]劉潔.和親詩與聯(lián)姻傳說綜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2.

[11]劉文靜.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視域下昭君傳說資源的傳承與保護[J].民族大家庭,2022(06):27-29.

[12]王紹東.多民族視角下昭君文化的傳播研究[J].青海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41(04):70-74.

猜你喜歡
保護傳承文化認同
白族醫(yī)藥傳承保護的現(xiàn)狀與對策研究
基于三維掃描技術的唐陵雕塑數(shù)字化保護研究
海外新華僑華人社團與國家“軟實力”建設研究
基于文化共生視域的民族教育發(fā)展路徑
《外婆的日用家當》中的文化身份認同問題
群眾文化與傳統(tǒng)文化的保護傳承、創(chuàng)新發(fā)展
試論香港電影中的“九七情結”
文化認同對京津冀地區(qū)勞動力市場一體化的影響分析
平果嘹歌的文化生態(tài)壁龕探究
美國黑人影片中的文化認同焦慮
临朐县| 中卫市| 鄂伦春自治旗| 盐亭县| 常州市| 德保县| 泾阳县| 饶阳县| 河南省| 昌都县| 富平县| 织金县| 海原县| 左贡县| 蓬安县| 防城港市| 会同县| 永安市| 武川县| 横山县| 南澳县| 朝阳县| 达日县| 永嘉县| 桃园市| 定远县| 梓潼县| 和田市| 永修县| 安康市| 平阴县| 白河县| 乌鲁木齐县| 信宜市| 拜城县| 曲麻莱县| 新晃| 吴堡县| 佛冈县| 馆陶县| 浠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