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蘇省鹽城市第一初級中學 于昕元
垂髫之年,初識《論語》。如今,再讀《論語》,讀其書,亦讀書中人。
小時懵懂,喜歡《論語》的原因或許是其中多短句,簡單好記。依稀記得讀“求之與?抑與之與?”,囫圇吞棗,不甚明白;讀“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為孔子竟連用四個“知”字,如同繞口令而失笑;讀“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情不自禁咬牙攥拳提氣……“博我以文,約我以禮”——這便是《論語》最初給我留下的美好印象。
再大些,每當大家抱怨文言作品晦澀難懂時,我卻感覺格外親切。這時候,我才認識到開蒙讀《論語》的好處。第四聲的“養(yǎng)”,與“盛”同音的“乘”,“樂”“識”“悱”“廋”……在我看來再熟悉不過的字詞,卻是他人眼里佶屈聱牙的“天書”。于是乎,《論語》成了我引以為傲的資本,我與它的緣分愈加深沉。
后來,我終于慢慢理解了《論語》簡潔言語背后的豐贍廣博:不必說“與朋友交,言而有信”“禮之用,和為貴”,也不必說“巧言令色,鮮矣仁”“君子不器”,單是“仁”“忠”“恕”就足以讓我學悟終生。讀著讀著,我禁不住好奇:那些文字背后,究竟有著怎樣鮮活有趣的靈魂?
品讀一章章語錄,我好像看見,慈眉善目的孔夫子正席地講學,講到通透處,把頭拗過去,拗過去。夫子的豐采,不似孟子般雄辯滔滔,不似莊周般逍遙翩然,而是一種和婉溫潤而不強烈刺眼的光輝,一種金聲玉振而不震耳欲聾的鳴響,一種仰之彌高而不陌生疏遠的偉岸,一種循循善誘而不居高臨下的教誨。在我看來,《論語》的意義在于它塑造了一個偉大的人格。這就是至圣先師、千古大儒孔夫子:紆徐含蓄,和順雍容,仁而愛人。孔子本身就是一部《論語》,又不只是一部《論語》。
讀一本好書,就是和一群高尚的人對話。不只是孔子,子路的率真果敢,子貢的聰穎善辯,顏回的不遷怒、不貳過,甚至連宰予的朽木不可雕,也令人開悟?!墩撜Z》中的諸人,嚴于律己,寬以待人,誠如孔子所言,“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這就是真正的君子風范。讀《論語》,就是慕君子之行而修己。
畢淑敏讀《人魚公主》,每次都有新的見解;孔子讀《周易》,韋編三絕方才通透。我想,于我而言,《論語》大概也是這樣的:百讀不厭,常讀常新。而且,每次讀,都該是正襟、端坐,都能夠思接千載、視通萬里。
讀《論語》,想見孔子之為人——
他總是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總是在與你不近不遠的地方,引領你繼續(xù)走下去:走進歷史的深處,走向文明的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