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從游學到研學:改革開放以來中小學研學旅行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2024-04-05 23:55:04羅祖兵劉美辰
地理教學 2024年2期
關鍵詞:修學研學旅行

羅祖兵 劉美辰

(華中師范大學 教育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9)

研學旅行是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的校外教育活動,是學校教育和校外教育銜接的創(chuàng)新形式,對深入推進素質教育和改變學校教育生態(tài)具有重要意義。“十四五規(guī)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都提出要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研學旅行則是其中的重要內容,它可以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和實踐本領?;诖?,本文梳理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中小學研學旅行的主要歷程,總結其重點議題與發(fā)展狀態(tài),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升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構建全面培養(yǎng)的教育體系。

一、改革開放以來中小學研學旅行研究的主要歷程

我國研學旅行的發(fā)展歷史從春秋戰(zhàn)國時期孔子攜其弟子的游學,到近代的修學旅行,再到2016年后研學旅行的大規(guī)模開展。雖然2013年才正式提出研學旅行,但相關研究早已有之,本文主要梳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中小學研學旅行研究的發(fā)展歷程。

1.聚焦游學活動的歷史學研究(1978~1992年)

改革開放后,生產力快速發(fā)展,人民物質生活顯著提高,精神生活也日趨豐富,休閑旅游成為部分家庭放松度假的生活方式。此時人們多進行游玩觀光活動,很少涉及研究、學習。雖然已存在冬夏令營等實踐活動,但未進行理論研究,也未出臺相關政策。這一階段尚未出現(xiàn)“研學旅行”這一說法,只有對古代游學的研究。根據(jù)已有文獻,對古代游學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82年,有學者詳細描述了朱熹青少年時期游學拜師的情況,[1]此后還有對孔子、王符、蔡元培等學者游學生活的研究。真正意義上全面研究古代某一階段游學的是《東漢時代的游學風氣及社會影響》一文,文章歸納了東漢游學風氣的突出特點,并分析了該現(xiàn)象的主要原因及社會影響。[2]在此基礎上有學者對三國、元朝等時代的游學進行研究。這些研究為我們認識古代不同時期的游學活動和歷史影響提供了重要資源。

總體來講,這一階段的研學旅行研究處于初始醞釀期,主要是對史料文獻的梳理總結,仍屬于歷史學的研究范疇。雖然這一時期研究成果較少,但對后人研究古代游學的教育意義及研學旅行的發(fā)展歷史有一定啟發(fā)。另外這一時期也有少量的冬夏令營等實踐活動,可以作為研學旅行的前身,但缺少相關政策。其研究還未涉及游學、冬夏令營的本質、設計和實施、國外發(fā)展等方面,缺乏教育學的研究視野,研究方法較為單一,缺乏多種研究方法的綜合使用。

2.關注修學旅行的旅游學研究(1993~2007年)

20世紀90年代,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日益提升,人民對旅游的需求更加旺盛,一些來自歐美、日本等地的修學旅行團前往中國修學旅游,產生廣泛影響,我國修學旅行自此出現(xiàn)。1993年12月,在南京召開首屆中國修學旅行研討會,促進了國內修學旅行的興起。2003年,國內第一個修學旅行中心在上海成立。2006年,山東曲阜舉辦弘揚儒家文化的“孔子修學旅行節(jié)”,這是我國第一個修學旅行節(jié)慶活動。[3]這一階段深受國外影響,所以多使用“修學旅行”的稱謂。從已有研究看,主要涉及對國內修學旅游市場的分析。例如,趙幼芳提出開發(fā)學生修學旅游市場應根據(jù)不同年齡和階段考慮的初步設想。[4]此后,一些學者關注廈門集美等不同區(qū)域的修學旅行市場優(yōu)勢及開發(fā)策略。還有研究提出應重視開發(fā)特色修學產品,聯(lián)合培育修學市場,把好產品質量關。

總的來說,這一階段處于初步萌芽期,關注修學旅行的旅游學研究。研究內容聚焦我國青少年修學旅游市場的開發(fā);研究方法涉及個案分析,并有少量的數(shù)據(jù)支撐;研究人員多是旅游學方面的學者,屬于旅游學的研究領域,有助于我們初步了解修學旅行的設計與市場開發(fā),更有針對性地認識修學旅行。但研究仍處于初級階段,沒有對修學旅行的實質、類型、國外經驗等進行深入探討,研究缺乏系統(tǒng)性、理論性和國際性。

3.緊跟研學旅行政策的教育學研究(2008~2015年)

隨著新課改的全面深入,研學旅行逐步受到國家重視。2008年,廣東省率先把研學旅行寫進中小學教學大綱,作為必修課程之一。2012年,國家選取12個地區(qū)作為全國中小學研學旅行試驗區(qū)。在總結試點區(qū)實施成效的基礎上,2013年國務院發(fā)布《國民旅游休閑綱要(2013—2020年)》,提出“逐步推行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設想,首次把研學旅行納入國家政策。2014年國務院頒布《關于促進旅游業(yè)改革發(fā)展的若干意見》,提出把研學旅行納入中小學生日常教育范疇,明確教育部為主管部門。同年,教育部基礎教育一司發(fā)布《關于進一步做好中小學生研學旅行試點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指出研學旅行是面向全體中小學生,由學校組織安排,以培養(yǎng)中小學生的生活技能、集體觀念、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目標,通過集體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開展的一種普及性教育活動。2015年國務院發(fā)布《關于進一步促進旅游投資和消費的若干意見》,支持研學旅行發(fā)展。從2013年后密集發(fā)布的政策中,可以看出國家對研學旅行的支持和重視。

這一階段的研學旅行研究緊跟國家政策。首先,從稱謂上看,2013年政策發(fā)布之后,研究者普遍使用“研學旅行”這一稱謂,很少使用游學、修學旅行、教育旅行等。其次,從內容上看,研學旅行的研究主要涉及內涵、價值、特征、國外經驗等方面。在研學旅行的內涵上,學者普遍認同通知的界定。在研學旅行的價值上,學者均認為開展研學旅行應順應時代形勢,將其作為撬動素質教育杠桿和落實新課改的重要突破口。[5]在研學旅行的特征上,已有研究強調研學旅行具有普及性、教育性、體驗性、實踐性、自主性等特征。在研學旅行的國外經驗介紹上,主要涉及日本的修學旅行和歐美的戶外教育。

總體上看,這一階段處于持續(xù)探索期,研究內容較為全面,受到政策的導向作用,主要涉及研學旅行的概念等本體性問題和發(fā)達國家研學旅行的國際經驗,有助于后續(xù)研究的深入,初步實現(xiàn)了從旅游學向教育學的轉型。但此時仍存在成果不夠豐富、偏重經驗總結、理論深度不足、主題相對單一的問題。研究方法多以理論分析為主,和前兩個階段一樣,缺少混合研究方法的使用。

4.立足本土的研學旅行課程化研究(2016年至今)

2016年11月,教育部等11部門聯(lián)合發(fā)布《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將研學旅行列入中小學教育教學計劃,這意味著研學旅行走上了課程化的發(fā)展道路。2017年國務院出臺《國家教育事業(yè)發(fā)展“十三五”規(guī)劃》,鼓勵有條件的地區(qū)開展中小學生研學旅行。同年9月,教育部印發(fā)《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明確指出將研學旅行納入綜合實踐活動范疇。2018年,國務院《關于完善促進消費體制機制進一步激發(fā)居民消費潛力的若干意見》中提出開發(fā)研學旅行、實踐營地、特色課程等教育服務產品。2020年教育部、國家文物局發(fā)布《關于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中小學教育教學的意見》,指出各地教育部門和學校要充分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研學實踐教育活動。2023年教育部等十三部門發(fā)布《關于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xié)同育人機制的意見》,提出有針對性地常態(tài)化開展研學活動。

伴隨著一系列政策的出臺,研學旅行研究的主題更加多樣,內容也日益豐富,涉及教育學和旅游學等多學科。教育學方面,研究包括研學旅行的內涵、實施困境等。旅游學方面,研究涉及中小學生參與研學旅行的動機與行為、研學旅行市場與產品開發(fā)等問題。就前者來說,多數(shù)學者從心理學視角,運用定量研究法分析某地研學旅行中學生的參與動機和影響因素,并嘗試建立影響因素的層級模型。就后者而言,學者多從市場供求關系,結合地域特色分析當?shù)匮袑W市場,較有特色的是近兩年流行的基于紅旅資源、鄉(xiāng)村資源、非物質文化遺產等研學產品開發(fā)。

自《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出臺后,中小學研學旅行研究正式進入全面推進階段,呈現(xiàn)出立足本土的研學旅行課程化的特點。第一,研究內容相對豐富,但深度不足。已有研究主要涉及教育學和旅游學,其中基于課程建設角度的研學旅行研究較為豐富,但多停留在工作經驗的總結歸納,缺少對研學旅行課程發(fā)展規(guī)律的深入分析。第二,實踐研究成果豐碩,理論研究稍顯薄弱。研究多集中在就某一地區(qū)的研學旅行課程發(fā)展現(xiàn)狀進行分析并提出改進建議,實踐性較強,但缺乏理論層面對研學旅行課程的本質、類型、與其他課程的關系等的分析,理論研究不足。第三,立足本土研究居多,國內外比較研究較少。研究聚焦國內市場,對中國學生國內游的研究較多,對國外研學旅行課程的研究較少。

二、改革開放以來中小學研究旅行研究的重點議題

改革開放以來有關中小學研學旅行的研究涉及多個主題,本文主要從教育學角度對重點主題進行梳理,以便從整體上把握研學旅行的研究現(xiàn)狀。

1.研學旅行的內涵研究

研學旅行與游學、修學旅行、教育旅行、營地教育、戶外教育、冬夏令營、春秋游等密不可分。作為研學旅行的源頭,游學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就已存在,學者普遍認為游學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文化人異地求知的文化活動,[6]具有自主性強、范圍廣泛、注重精神陶冶的特點。游學與研學旅行都強調旅游體驗,但研學旅行比游學要更加規(guī)范和正式,也更突出主題性和教育價值。國外和研學旅行較為接近的是修學旅行和教育旅行,在日本稱為修學旅行,在歐美稱為教育旅行,雖然兩者稱謂不同,但內涵基本一致,是學生以集體形式離開居住地進行旅游、觀光和學習的旅游活動。[7]兩個概念均強調研學旅行的教育目的性和集體組織性,但落腳點在于旅游活動,相比于我國的研學旅行,教育意蘊不足。此外,國外和研學旅行相關的概念還有營地教育和戶外教育。營地教育是英、美、俄等發(fā)達國家素質教育的重要領域,是在戶外以團隊生活為形式,并能達到創(chuàng)造性、娛樂性和教育意義的持續(xù)體驗。[8]戶外教育盛行于歐美,是在戶外進行的教育。[9]從營地教育的概念可以看出它是包括研學旅行、戶外教育等在內的多種體驗教育形式。改革開放后,在研學旅行被正式提出之前,和其相關性最大的是冬夏令營和春秋游,冬夏令營是以親近自然、鼓勵探索為基本宗旨的青少年校外活動,[10]組織和管理方一般為校外機構,且多在寒暑假開展。與之相比,研學旅行更注重學校組織和管理的作用,時間安排上也更加靈活。春秋游是在春秋季由學校組織開展的讓學生放松身心、增長見識的休閑旅游活動。[11]研學旅行對比春秋游,更強調學而非游,因此教育性更加明確,時間上更加寬泛,形式上更加多樣。

從以上對相關概念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研學旅行作為在此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教育活動,內涵更加明確,更具教育性、自主性、實踐性和集體性。對研學旅行內涵的界定主要涉及旅游學和教育學兩個學科。從旅游學看,研學旅行是以研究性學習為目的的專項旅行,是旅游者出于文化求知需要,暫時離開常住地,到異地開展的文化性的旅游活動。這一定義強調研學旅行是一種帶有教育意義的旅游活動,本質側重于旅游,主體是具有學習需求的任何人,可以說是廣義上偏重旅行的理解。從教育學界看,學者普遍采用《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的表述,認為研學旅行是由教育部門和學校有計劃地組織安排,通過集體旅行、集中食宿方式開展的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的校外教育活動。這一定義強調研學旅行包括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主體指向中小學生,由教育部門和學校安排組織,實施方式是集體旅行和食宿,本質側重教育,旅行只是實現(xiàn)教育意義的途徑和手段。

2.研學旅行的現(xiàn)實困境研究

關于研學旅行的現(xiàn)實困境,已有研究多從設計困境、實施困境和管理困境上進行分析。從設計困境看,有學者指出研學旅行存在重旅行安全、輕學習規(guī)劃,重旅行、輕探究,重市場主導、輕家校參與等問題。[12]從實施困境看,研學旅行開展過程中只學不旅或只旅不學現(xiàn)象嚴重,重旅游、輕教育,重形式、輕效果,過度依賴旅游公司,教師指導不足等問題突出。[13]從管理困境看,研學旅行雖然具備了納入學校的理論基礎和現(xiàn)實訴求,但仍存在組織管理難度較大、學生安全保障壓力較大、政策規(guī)章不夠系統(tǒng)、實施經費不足、家長支持有限等問題。[14]總之,關于研學旅行現(xiàn)實困境的研究涉及多個方面,其中最急需解決的是實施困境,研究者應立足各區(qū)各校的實際情況,使研究更有針對性和實效性。

3.研學旅行的實施策略研究

根據(jù)研學旅行的現(xiàn)實問題,研究者主要從研學旅行的利益相關者方面提出實施策略。利益相關者包括中小學生、家長、學校教師、政府和研學基地。中小學生方面,要突出其參與研學旅行的主體地位,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培養(yǎng)生存能力。[15]家長方面,應正確認識研學旅行,在經濟允許的情況下支持孩子積極參與,加強對孩子安全保護的教育和自主能力的培養(yǎng)。[16]學校和教師方面,需明確研學旅行的目標、內容和實施,制定詳細方案,合理設計課程,做好學生的安全保障,構建研學旅行教育共同體。[17]政府方面,要完善研學旅行頂層規(guī)劃與設計,加大制度建設,做好安全、資金和組織保障。[18]研學基地方面,應做好中小學生的學段對接,加強研學旅行產品和課程設計,注重基地自身內涵式發(fā)展。[19]綜上所述,關于研學旅行實施策略的研究較為豐富,但研究成果的操作性和實踐性還需加強。例如,關于研學旅行指導教師和機構的研究還比較缺乏,可加大對這些研究領域的探索,以更好地指導實踐。

4.研學旅行的課程化研究

關于研學旅行課程定位的研究,2017年教育部頒布《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明確提出研學旅行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研究性學習的具體形式。根據(jù)政策要求,已有研究贊成把研學旅行作為綜合實踐活動的有機組成部分。[20]研學旅行按照課程內容的屬性,屬于活動課程;按照課程內容的組織方式,屬于綜合課程;按照課程的管理主體,屬于校本課程,但部分環(huán)節(jié)由旅行機構、研學基地等實施。

關于研學旅行課程設計的研究,已有研究分為課程設計模式和課程要素設計兩方面。從前者看,研究認為應借鑒目標模式、實踐模式、過程模式和情境分析模式對研學旅行的設計模式進行剖析。[21]從后者看,已有研究主要從課程目標制定、課程內容選擇與組織、課程評價設計、課程資源建設幾方面展開,并結合具體學校與學科論述。例如,有學者制定了研學旅行的課程標準,分析其基本要素;[22]有學者以巴蜀小學為例,從校本課程角度說明研學旅行課程的設計;[23]有學者結合具體學科、場館資源、鄉(xiāng)村特色資源等,進行研學旅行課程設計。

關于研學旅行課程實施的研究,已有研究聚焦國外研學旅行課程實施對我國的啟示、我國部分地區(qū)研學旅行課程實施的問題與建議、研學旅行課程實施模式構建三方面。第一方面,有學者通過分析國外研學旅行課程實施的自然教育模式、生活體驗模式、文化考察模式和交換學習模式,提出拓展多元化研學旅行課程實施模式、轉變教師角色、延伸育人格局的啟示。[24]第二方面,有學者通過調研山西、北京等地研學旅行實施現(xiàn)狀,指出研學旅行課程實施的科學性、規(guī)范性有待提升,對此應明確研學旅行的價值追求、開發(fā)研學旅行課程體系、采用項目學習和學科融合的方式、統(tǒng)整知識內容、營造場景體驗、增強研學旅行導師教育修養(yǎng)、健全研學旅行課程評價標準。[25][26][27]第三方面,學者多從單列研學旅行課程以及與學科課程相結合的角度進行探索,在單列研學旅行課程的研究上,有學者基于現(xiàn)代課程理論和后現(xiàn)代課程理論,構建了“三階段四環(huán)節(jié)”研學旅行課程實施模型。[28]在與學科課程相結合的研究上,有學者聯(lián)系地理、語文等學科,探索“學科+研學”的研學旅行課程實踐模型。

關于研學旅行課程評價的研究,已有研究以學科為依托,聚焦研學旅行課程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例如,有學者把CIPP模式應用于高中地理研學旅行課程評價;[29]有學者以表現(xiàn)性評價及SOLO分類理論為指導,制定歷史研學旅行課程評價細則;[30]有學者以課程要素分析為理論框架,構建研學旅行課程評價體系。[31]

綜合已有研究,發(fā)現(xiàn)關于研學旅行課程化的研究多集中于從學科角度探討課程設計和實施,對研學旅行課程的本質、不同類型研學旅行課程的設計、實施與評價,研學機構和基地的可為與應為,高職院校研學旅行專業(yè)的人才培養(yǎng)等方面關注較少,今后可嘗試做更多探索。

三、我國中小學研學旅行研究的未來展望

改革開放40多年,尤其是進入新時代以來,中小學研學旅行研究取得了豐碩成果,但仍存在一些問題?;趯ρ袑W旅行研究歷程和主要議題的梳理,筆者認為未來應加強理論研究、推進實踐研究、探索制度研究、重視借鑒研究。

1.基于國家政策,加強研學旅行的理論研究

第一,積極開展以政策為導向的研學旅行研究。研學旅行研究的不斷深入有賴于政策的持續(xù)推動,從2013年起,研學旅行的政策陸續(xù)出臺,有效促進了研學旅行研究如火如荼地開展。研學旅行的研究要在充分解讀和領悟政策的基礎上尋找新的理論生長點。例如,結合高質量教育體系,探索高質量研學課程的設計與實施;結合教育數(shù)字化的時代背景,研究技術如何與研學旅行相融合;結合新課標,探討研學旅行的課程化問題。

第二,深化對研學旅行基本理論問題的研究。研學旅行的基本理論問題包括其內涵、本質、特征、理論基礎等。根據(jù)既有研究,發(fā)現(xiàn)圍繞研學旅行的開發(fā)與實施等實踐問題研究較多,理論問題研究較少。為推進研學旅行的深入研究與實踐,應深化對基本理論問題的探索。在借鑒國內外游學、教育旅游、修學旅行等的基礎上,立足中國國情和地方鄉(xiāng)情,開展本土化的理論構建,尤其要構建研學旅行研究與實踐的中國話語體系。

第三,提升研學旅行研究者的理論層次和水平。追溯已往的研學旅行研究,發(fā)現(xiàn)高水平研究相對不足,提升研究者的理論層次和水平迫在眉睫。首先,需要研究者掌握扎實的專業(yè)知識,確保研究方向正確;其次,需要研究者具有敏銳的洞察力,快速尋找研究突破;再次,需要研究者具備良好的分析能力,有效進行深度思考;最后,需要研究者擁有從事該研究的意愿,推動研究深入。

2.關照現(xiàn)實訴求,推進研學旅行的實踐研究

第一,準確把握研學旅行設計和實施中的現(xiàn)實問題。縱觀已有研究,雖然很多研究都提到研學旅行的現(xiàn)實問題,但多是基于對某區(qū)或某校的分析,缺乏對某學段或某類型研學旅行課程的思考,具體性和針對性不足,且多是經驗總結式描述,很少運用多種研究方法。針對這些問題,應通過問卷、訪談、觀察、文本分析等方法,調查某學段或某類型研學旅行課程設計和實施中面臨的困境,以此來探究影響研學旅行的主要因素并提出實施策略,提升研究的科學性和客觀性。

第二,關注相關利益群體對研學旅行的不同需求。研學旅行的相關利益群體涉及學生、家長、教師、學校、政府、研學基地和機構等,需要重點思考如何在眾多利益群體中兼顧和取舍,以最大限度地發(fā)揮研學旅行的教育意義。已有研究多聚焦教師、學校和政府,對其他群體的關注相對較少,不能全面有效地揭示研學旅行參與方的狀況。因此相關部門應充分了解所有群體的訴求,尤其是學生、家長、研學基地和機構的需求,以便更好地協(xié)調需求方、供給方和支持方的關系,確保研學旅行的實施。

第三,強化學生參與研學旅行的活動過程。研學旅行作為典型的活動課程,強調學生在活動中通過親身實踐開闊視野、探索世界、獲取經驗、提高認識、了解社會、親近自然。因此必須讓學生充分參與、自主選擇和規(guī)劃,才能更好地發(fā)展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已有研究對學生參與研學旅行的關注較少,今后應重視該方面研究,尊重學生的興趣和需要,助力學生自我提升。

3.注重協(xié)同育人,探索研學旅行的制度研究

第一,明確各方責任,助力有效實施。習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辦好教育事業(yè),家庭、學校、政府、社會都有責任。從習總書記的講話反思研學旅行的實施,當務之急是明確學校、旅行社、研學基地、保險公司、家庭等各方的責任,建立責任清單,強化責任擔當。例如,學校應擔負主要責任,旅行社應擔負承辦責任,研學基地應擔負供應責任,保險公司應擔負保障責任,家庭應擔負引導責任,以保證研學旅行落到實處、取得實效。

第二,構建協(xié)同參與制度,主動履行教育責任。未來的教育是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協(xié)同育人的教育,研學旅行應多方協(xié)同,以發(fā)揮更好的教育效果。葉瀾老師指出,當前教育中出現(xiàn)不利于學生發(fā)展的問題,是全社會的責任,只有教育內外的作用力和影響力形成相嵌、鏈接、互補、共生的合力,教育才能有更好的明天。[32]這啟示我們應加強各方合作,建立一個教育型社會,每個社會機構都應主動履行教育責任,確保研學旅行的有效實施。

4.拓展研究視野,重視研學旅行的借鑒研究

第一,結合我國實際,借鑒其他國家的先進經驗。西方發(fā)達國家研學旅行發(fā)展較早,有相對成熟的實施經驗,值得我國學習。從以往研究看,學界對國外研學旅行的研究關注不足,主要集中在對日本修學旅行、歐美營地教育和戶外教育,對其他國家的研究較少。未來應在立足我國研學旅行實施現(xiàn)狀的基礎上,充分借鑒國外先進經驗,構建本土化的研學旅行理論與實踐體系,推動研學旅行的穩(wěn)步發(fā)展。

第二,打破學科界限,借鑒其他學科的研究成果。隨著學科間聯(lián)系的日益密切及跨學科學習的日益盛行,跨學科研究被廣泛關注。研學旅行作為跨學科實踐活動,應采用跨學科視角研究。已有研究雖然從心理學、地理學、經濟學等角度分析研學旅行中的個體行為、旅游資源和產品研發(fā),但研究仍較為薄弱,成果不足。因此,研學旅行的研究需要借鑒文化學、社會學、歷史學、計算機科學等視角,在文化傳承和育人功能的發(fā)揮、社會參與機制、歷史發(fā)展脈絡、基于人工智能的課程設計等方面作出探索,促進研究的持續(xù)發(fā)展。

猜你喜歡
修學研學旅行
去研學
研學是最美的相遇
把研學從省內延伸到省外、拓展到國外
研學之旅
日本的修學旅行:舉社會之力打造安全行走中的“必修課”
人民教育(2017年23期)2017-07-13 08:25:26
不可能旅行
小黑的旅行
小黑去旅行
夏日旅行
韓國的修學旅行是什么活動
体育| 清原| 宁河县| 高阳县| 广河县| 京山县| 青铜峡市| 柳州市| 莱阳市| 元谋县| 巴彦淖尔市| 玉溪市| 广宗县| 海城市| 长宁区| 南和县| 疏附县| 西畴县| 平南县| 无为县| 佛学| 泾源县| 万盛区| 鹤峰县| 濉溪县| 清原| 临沭县| 乳山市| 安吉县| 宽城| 穆棱市| 新宾| 分宜县| 梅州市| 讷河市| 耒阳市| 芜湖县| 若羌县| 乌兰县| 衡山县| 张家港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