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就目前的考古成果來看,最能突出反映寺墩遺址具備崧澤文化特征的遺跡或者遺存有哪些?
林留根:寺墩遺址最能體現(xiàn)崧澤文化特征的,包括地層年代分析、墩北臺地50座墓葬隨葬品,尤其水井出土的6件漆彩陶壺。其中一件三色陶壺,紋飾精美,推測是當時貴族使用的奢侈品。這些都是崧澤文化晚期代表。
記者:您如何看待常州寺墩遺址與杭州良渚古城遺址兩者關系?
林留根:在學界,我們所說的長江下游文化,主要有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良渚文化三個時期。馬家浜文化距今7000—6000年,崧澤文化距今6000—5300年,良渚文化距今5300—4300年,這三個階段是連續(xù)發(fā)展的。
目前考古實證,良渚遺址以良渚文化為主。而寺墩遺址經歷了從崧澤文化晚期到良渚文化,比單一的良渚古城遺址歷史更加悠久。
上世紀,寺墩出土大量玉器。那時候,有學者提出,良渚古城是良渚古國的“首都”,寺墩遺址是良渚古城下轄的“省會”。
然而,近幾年的考古發(fā)掘證實,寺墩經歷了崧澤文化晚期。因此,我認為,史前時代,寺墩和良渚的關系更像先秦時期的吳國與越國,兩者都是長江下游文明中的重要一員,又各具特色。比如,同處良渚文化時期,寺墩出土玉琮為多節(jié),良渚遺址出土的玉琮單節(jié)居多。
另外,寺墩出土的大口陶尊(祭酒禮器),有日月山、三叉戟等刻畫符號,這些是山東大汶口文化的重要特征,反映出長江下游與黃河下游的文化交流,實證了中華文明多元一體。
在上古傳說中,中原有華夏民族,東夷、西戎、北狄、南蠻。日月山、三叉戟等是東夷部落首領太昊氏、少昊氏的族徽。從考古實證看,這類刻符確實集中在東部地區(qū),從山東大汶口、莒縣陵陽河、諸城前寨,再到江蘇寺墩??梢哉f,寺墩刻符為考證東夷等上古部落的遷徙、大汶口文化和良渚文化的發(fā)展提供了重要材料。
記者:您如何看待5000年前的“長三角一體化”?
林留根:從崧澤文化到良渚文化,長江下游都是一體化往前發(fā)展的,只是在不同的歷史階段,會出現(xiàn)不一樣的地域中心。
有人誤讀,良渚文化就是杭州余杭良渚遺址。非也非也!“良渚”之名取自良渚遺址,但良渚遺址不等于良渚文化。以良渚文化最顯著的特征玉器來說,良渚古城遺址有玉器,江蘇泰州興化蔣莊遺址、常州寺墩遺址同樣有大量玉器。
良渚古城遺址成功申報為世界文化遺產,影響深遠,而良渚文化是分布于整個長三角地區(qū)的考古學文化,不能把良渚遺址等同于良渚文化。如果等同了,其實是“圈地”圈小了,也無法準確地反映5000年前長江下游波瀾壯闊的一體化進程。
同樣地,崧澤文化涵蓋長江下游。崧澤墓葬的隨葬器物常見鼎、豆、壺等陶器,斧、錛等石器,璜、玦等玉器,大口陶尊是最具代表性的禮器。寺墩88、63號墓出土隨葬品都在這個范圍內,等級上,寺墩低于張家港東山村,高于常州圩墩、新崗等。
在學界,崧澤文化向鎮(zhèn)江寧鎮(zhèn)丘陵、江淮平原,以及大汶口文化的滲透,被稱為以東山村遺址為代表的“崧澤古國”的西征北伐,其在太湖流域產生的顯著效應是崧澤文化發(fā)展為良渚文化,“崧澤古國”過渡為“良渚古國”,良渚文化在長江下游獨領風騷。因此,考古學家張忠培先生會在張家港東山村題寫下“良渚文明之源”,而寺墩遺址見證了從崧澤文化到良渚文化這個最偉大的時代變革。
當然,作為從崧澤文化到良渚文化過渡的代表,寺墩遺址能否與良渚古城一樣擴展為世界文化遺產項目,有待以后考古發(fā)掘。城墻在哪?玉器作坊在哪?相較于經歷近百年的殷墟考古、三星堆考古,寺墩考古“還是太年輕了”,很多工作尚未充分展開,仍有不少未解之謎。
(摘自2月20日《文匯報》,作者為該報記者。本文圖片除署名外,均受訪者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