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萍
立學課堂是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在實踐中,它包含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個層面。在宏觀層面上,教師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成為全面發(fā)展且符合社會發(fā)展趨勢的高素質人才;在中觀層面上,教師賦予課程內容以情感底色和文化特色;在微觀層面上,教師的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挺直身姿、精神獨立,并具備探索精神。為實現以上要求,教師需要重構教學理念,優(yōu)化教學策略,以豐富古詩詞教學的內涵。
一、以學生為主體,培養(yǎng)自主學習意識
在立學課堂視角下,學生不再被動接受知識,而是主動參與課堂。為了真正以學生為主體,教師需要轉變教學理念,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由于小學生的理解能力有限,教師可以采用師生互動的方式,引入小組合作和項目式學習等新穎的教學策略,設計豐富的探索活動。通過親身體驗和熱烈的討論,初步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
以《惠崇春江晚景》一詩為例,在課程講解階段,教師將教學內容轉化為教學資源,為學生提供注解。與以往的教學模式不同,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梳理古詩的主旨,并提出自己的疑問。從實際溝通效果來看,大部分學生能夠生動準確地分析古詩的主旨。然而,由于知識積累的限制,他們也提出了很多問題。如,有的學生問:為什么詩的題目是《惠崇春江晚景》?惠崇是地點還是人名?為了解答他們的疑問,教師可以利用PPT展示古詩的創(chuàng)作背景。通過師生間的互動,學生不僅有了新的領悟,還能在后續(xù)的學習中自主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
受多種因素影響,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風格和興趣點各不相同。教師應充分尊重學生的思想,分析學生的基本情況,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討論與探索活動。
二、貼合立學課堂,優(yōu)化教學順序
立學課堂是一種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教師以“具身認知學習”理論為基礎,重構教學模式,優(yōu)化教學順序。根據這一理論,學習活動應由學生主導,教師輔助引導。同時,學生通過認知性的實踐活動來吸收新知識。為了最大程度發(fā)揮立學課堂的作用,教師需要加強對古詩詞閱讀步驟的引導,使學生能夠通過科學的閱讀順序提煉古詩詞的重點,體驗其中的人文要素。
以《題西林壁》一詩為例,在課程講解過程中,教師按照讀、解、說的步驟還原詩人眼中的廬山,揭示詩人的內心感受。在讀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要求學生用自己的方式進行朗讀,并找出適合自己的朗讀節(jié)奏。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可以感受古詩的特點,并嘗試感受作者的情感。接下來,教師通過豐富的教學資源,如,視頻、圖片和文字注釋等展示古詩的譯文,引導學生翻譯整首詩的內容,同時提出自己的疑問。有的學生對古詩的理解可能比較表面,因此,教師可以采用多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挖掘古詩中的哲理。比如,在學習“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句詩時,教師不僅需要闡述“緣”字的妙用,還要點明其中蘊含的哲理,即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為了將課堂教學打造成學生自主學習的主要場所,教師應貼合學科規(guī)律,規(guī)劃閱讀順序,加強專業(yè)引導。通過高效的師生互動,讓學生能夠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習效率。
三、堅持多元引導,構建高效語文課堂
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教師應采用多元引導的策略來構建高效的語文課堂。在豐富的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從作者與編者等多個角度理解古詩詞的內容。代入詩人視角,學生能夠緊扣詩文內容,了解詩詞的具體內涵和寫作技巧。代入編者視角,學生能夠從教材單元的角度體悟詩人的情感和其中蘊含的人生哲理。
以《暮江吟》一詩為例,這首七言詩是唐代詩人白居易所作,描繪了從夕陽西下到新月初升時的美景。在講解古詩時,教師可以采用多元引導的教學方法。如,在理解詩意時,教師構建了一個場景:“如果你是詩人,你看到了哪些美麗的景色?透過這些美麗的景色,你產生了哪些情感?”學生通過代入詩人的視角來感受江邊的景色,對于詩中表達的白居易對景色的喜愛,學生進行了深入的討論。教師及時提出問題“詩人是如何表達自己對景色的喜愛之情的?”以此來引導學生對詩中的寫作手法和技巧進行詳細分析。此外,在理解《暮江吟》一詩中蘊含的人生哲理時,教師可以通過代入編寫者的視角體會單元主題情境。
多元引導的最終目的是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并幫助他們形成學科視角,構建高效的語文課堂。值得注意的是,每首古詩詞都有其獨到之處,因此,教師應充分利用自己的教學經驗,靈活選擇相應的教學策略。
四、構建教學情境,降低理解的難度
古詩詞大多短小精悍且具有抽象性,基于立學課堂的基本要求,教師應緊扣古詩詞的特點構建相應的教學情境。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要依托生動的語言描述和直觀的視聽資源來還原古詩詞所描繪的場景。當學生擁有一定的閱讀能力,掌握一定的閱讀技巧之后,教師還可以將情境構建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在此過程中,學生可以邊讀邊想象,邊想象邊表達。
以《出塞》一詩為例,古詩生動形象地描繪了邊塞戰(zhàn)爭中的生活。在課堂教學階段,教師可以要求學生結合注釋梳理古詩的內容,感受詩人的情緒。然而,從實際的教學來看,學生僅能了解古詩的基本內涵,難以深刻體會其中的人文要素。針對這一情況,教師設計了一道情境題:請你們結合“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這一句詩還原親人等待士兵歸家的場景。通過具體場景的構建,學生逐漸與詩人產生共鳴。為了實現多種表達方式,教師可以引入大量的視聽材料。憑借直觀的視覺、聽覺沖擊,學生可以理解詩人對長期駐守邊塞的士兵的同情,對朝廷不選賢用能的不滿。
在學生理解和構建古詩情境的過程中,不僅能夠深化對具體知識點的理解,還能夠提升綜合素養(yǎng),達到美術、音樂和語文等多個學科融合的目的。因此,教師應該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的基本理念,根據學生的整體情況開展教學活動,降低理解的難度。
總而言之,立學課堂作為小學語文課堂的發(fā)展趨勢,旨在堅持學生的主體地位,將他們培養(yǎng)成懂得自主學習,樂于自主學習的高素質人才?;诠旁娫~的特點,教師應優(yōu)化教學策略并靈活選擇相應的引導策略,通過高效的師生互動以及引導,幫助學生逐步提升自己的閱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