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一考生
優(yōu)秀的新聞作品,端莊整飭,視野開闊,胸懷國家,心系百姓,鑒古學今,葆有乾坤。而優(yōu)秀新聞作品之寫作經(jīng)驗,又何嘗不是對吾儕青年之諄諄教誨:橫展視野,既見國家時代之“須彌”,又見人民之“芥子”;縱拓眼界,既見古之精華,又見今之創(chuàng)新。
魯迅先生曾言:“無窮的遠方,無數(shù)的人們,都和我有關?!边@句箴言如跨越百年的黃鐘大呂,滌蕩無數(shù)國人的心靈。無窮的遠方大如“須彌”,無數(shù)的人們小如“芥子”。是胸懷須彌之大,還是心系芥子之???我想,二者應共同存放于每一位青年的心中與肩上。
心納須彌,立鵠鴻志,將個人命運與國家社會緊密相連??萍嫉陌l(fā)展為我們提供了更多了解世界的方法與機會。我們心系天下,當然不是說非得登上“天安門”,而是說要具備宏大的視野與格局。若是沒有胸懷國之大者,何以有百余年來,如方志敏般身處“凄涼的荒地”卻希冀著“可愛的中國”的仁人志士?何以有心無旁騖,“坐得十年冷板凳”只為在關鍵技術上突破封鎖的科研工作者?他們胸有丘壑、心納須彌,讓吾輩青年“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然脫離了芥子,須彌又從何談起?“一枝一葉總關情”,人民群眾是歷史的締造者與書寫者。漫溯歷史,每一位站在人民立場的身影都令我們動容。遠處的須彌山固然令人心馳神往,但近處的沙粒芥子也同樣重要。當用心觀照世界,我們既為積石山縣地震中死傷的同胞哭,也為土耳其大地震中的受災民眾而哀。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們就離無遠弗屆的須彌之山更進了一步。
在將須彌與芥子都放在心中的同時,我們也要將視野縱向拓展,從而于古今之間謀求發(fā)展的動力。古有歷經(jīng)時光淘洗的智慧、可喜可悲的歷史經(jīng)驗,今有創(chuàng)新驅動下的狂飆突進、浮華中的清醒與反思。我們要擦亮雙眼,小心甄別,如智慧女神密涅瓦的貓頭鷹般在黃昏時分起飛,反思眾鳥之軌跡,然后飛向下一個黎明。
胸懷國之大者,心里不忘人民,古今之變納于心,筆底自有乾坤。物如此,事如是,人亦然。吾儕青年要吸納新聞寫作之智慧,須彌共芥子,鑒古且學今。
◆點評
本文高屋建瓴,縱橫有致,巧妙地將題目中的三句話納于“須彌”與“芥子”的關系之內,形象生動,饒有新意。開篇對二者關系簡要分析后就鮮明地提出觀點。主體部分緊緊圍繞胸懷須彌之大與心系芥子之小的相互關系說理,從心納須彌、立鵠鴻志,到須彌芥子并于心、謀求發(fā)展的動力,從心系每一位芥子、看見人民悲喜到須彌共芥子的闡釋,無不體現(xiàn)出考生視野的開闊、思維的辯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