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莉彬
(福建省霞浦縣第一小學,福建 霞浦 355100)
思維導圖是以圖文結合的形式,將各主題之間的級別以圖表的形式展現(xiàn)出來,由一個中心主題向外延伸出多個分支主題,由此形成系統(tǒng)的知識結構,幫助學習者構建知識網(wǎng)絡,使其更加容易完成對所學知識的總結與記憶。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應用思維導圖,能夠使學生形成發(fā)散性思維,調動學生主動思考與推理的熱情,找到思維導圖助力自身理解知識、應用知識的正確方法。為此,教師嘗試在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各個階段與環(huán)節(jié)中應用思維導圖,發(fā)揮圖示的不同作用,讓其能夠成為助力課程順利開展,助力學生理解所學內容,形成道德意識,強化道德實踐能力的重要工具。
在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教師往往會將主題背景下的知識整體內容拆分成多個知識點,通過層層講解,捋清知識點之間的內在關聯(lián)。在應用思維導圖整理知識點的過程中,學生能夠清晰地認識到本堂課程的基礎學習內容,還能通過圖示的引導劃分出內容的重難點。當學生遇到問題時,還能在思維導圖中快速找到哪一版塊的知識出現(xiàn)問題,從而大大提升了課堂教學效率與學生的學習效率。
教師可以將思維導圖應用于知識總結的環(huán)節(jié)中。通過教師引領學生主動梳理所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知識,讓學生主動構建本課的知識網(wǎng)絡,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在構圖過程中學生會按照自己的思路以發(fā)散性思維逐步總結知識點,從而有效訓練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進一步開發(fā)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增強學生的思維能力。
教師在教學中運用思維導圖,按照知識的拆解方式向學生逐步說明解題思路。由此讓學生逐步認識到答題時需要像繪制思維導圖一樣,條理清晰且具有一定的邏輯性。當學生能夠獨立繪制正確的思維導圖時,則能夠形成習慣性、規(guī)范化的信息整理思路,從而促使其在答題的過程中提高規(guī)范性,進而避免思路混亂的現(xiàn)象出現(xiàn);同時也在最大程度上規(guī)避了因不規(guī)范答題而失分的風險。
道德與法治課程是小學階段培養(yǎng)學生良好道德意識和行為習慣的課程。因此,在課程教學中,教師不僅要進行知識層面的傳授講解,還要對學生進行行為方面的指導。當教師無法以高效的教學方案開展教學活動時,則會出現(xiàn)課程教學效率低下的情況,使整體教學質量下滑,教學進程被拖延。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教師常常容易忽視學生自主能力的拓展。教師會習慣性地認為學生當下的學習能力與認知水平無法支撐其開展高質量的自主學習活動。因此,在課程教學中自主學習環(huán)節(jié)的設置則有所減少。然而,小學時期是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意識的最佳時期,較少的自主環(huán)節(jié)設置很有可能會延緩學生自主意識的開發(fā)。
眾所周知,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落實立德樹人目標,不僅要在意識上對學生有所影響,更要在行為上對其有所引領,讓學生真正將道德意識落實到實踐中,從而使其主動踐行良好的道德行為。然而,在當下的道德與法治課程中,存在教師對實踐活動設計不足的情況。理論一旦止步于理解認知,則會喪失課程的教育意義,失去其德育的本質。
教師在開展道德與法治課程時,應當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充分發(fā)揮課程的思想引領作用。與此同時,教師在設計教學方案時應充分遵循學生的成長規(guī)律,強調課程的一體化設計理念。除此之外,教師還要立足于教材,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關聯(lián),讓學生參與道德實踐,改善不良行為習慣,提升思想道德修養(yǎng)。在課程教學最后,教師要堅持運用多元多維的評價方式,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及學習成果進行系統(tǒng)評價。
道德與法治課程所包含的核心素養(yǎng)有政治認同、道德修養(yǎng)、法治觀念、健全人格、責任意識五項內容。課標要求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制定與核心素養(yǎng)相統(tǒng)一的教學目標,在教學過程中逐步落實五項素養(yǎng),發(fā)展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使學生逐步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課標對課程實施的提出總體要求為“八個統(tǒng)一”。“八個統(tǒng)一”的具體內容為政治性與學理性相統(tǒng)一,統(tǒng)一性與多樣性相統(tǒng)一,價值性與知識性相統(tǒng)一,主導性與主體性相統(tǒng)一,建設性與批判性相統(tǒng)一,灌輸性與啟發(fā)性相統(tǒng)一,理論性與實踐性相統(tǒng)一,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統(tǒng)一。要求教師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堅持上述內容。
預習環(huán)節(jié)是課程教學中相對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本堂課的教學效率。而有效的預習對于學生的課上聽講是至關重要的。為了確保學生進行有效的課前預習,教師引導學生進行課前構圖,通過繪制或者填充思維導圖的方式,達到預習新課的目的。例如:在講解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我們一家人”單元中《讀懂彼此的心》這節(jié)課程之前,教師給學生布置課前預習任務。首先,教師要求學生仔細閱讀本課中的具體內容,了解課程的主體內容。其次,教師要求學生在預習的過程中劃分內容版塊,找到教材中具有提示性的標題,讓學生能夠大致認識到本課中共有幾個重要部分。最后,教師為學生提供思維導圖的框架,要求學生根據(jù)所預習的內容進行填寫,強調本課知識的邏輯性,讓學生明確本課的中心主題與分支主題,從而捋清本課的主要結構。與此同時,學生在填空的過程中,能夠了解到思維導圖的繪制方式,從而促使學生掌握獨立繪制思維導圖的技能。
在課程教學中,教師也可運用思維導圖為學生梳理知識點,或是總結學生階段性的學習成果,讓學生能夠清晰地認識到自己所掌握的及未掌握的知識點。為此,教師會在課程教學期間應用思維導圖,或者引導學生繪制思維導圖,以此來掌握學生的階段性學習情況。例如: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4 課《公民基本權利和義務》這節(jié)課程中的知識點相對瑣碎。因此,教師在課程教學中,對不同的知識點進行整理和總結。教師講解“公民的權利”這一版塊時,在結束講解的當下,引導學生繪制思維導圖,來整理講到的公民的權利。教師要求學生不參考教材獨立思考與回憶,最終將公民的權利劃分為七大項內容,分別為平等權、政治權利和自由、宗教信仰自由、社會經(jīng)濟權利、文化教育權利、監(jiān)督權和獲得賠償權;立足于七大項內容,再進行詳細拆分。由此,教師能夠從學生所繪制思維導圖的完整與否,來判斷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與掌握情況;同時也能幫助學生總結在本課中的階段性學習成果。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教師會依據(jù)具體的教學內容開展相關實踐活動。然而,活動開展的高效與否,能夠直接影響到整堂課程的教學進程。為此,教師在開展教學實踐活動時,也應當考慮怎樣才能讓活動推進得更加高效。教師認為思維導圖是一項好的工具,能夠增強活動開展的效率。例如: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法律保護我們健康成長”教學結束后,教師開展“普法”主題的德育實踐活動。為了讓活動與課程相銜接,同時還能達到讓學生鞏固所學知識的效果,教師在活動開始前以繪制思維導圖的形式進行活動構圖,讓學生了解到本次活動中涉及到哪些所學知識點。比如本次主題活動是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普法演說。為了讓演說不偏離主題,同時讓演說內容充分涵蓋本單元的知識點,教師先為學生提供活動內容框架,即活動思維導圖。思維導圖中包含活動中所涉及到的多個問題,比如法律是什么?小學生應會的法律知識有哪些?怎樣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自我保護的要領是什么?由此學生以圖示為基礎,通過回答問題來構思自己的演說內容,從而在保證學生不偏離主題的前提下,引導其鞏固所學知識,提升活動的實施效率。
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也應當有所體現(xiàn)。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活動,結合所學知識安排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同時強化其團隊合作能力,在此基礎上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例如: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1 課《感受生活中的法律》這節(jié)課程學習完成后,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復習活動。在此要求學生按照預習過程中所學習到的思維導圖繪制方法,進行小組自行構圖,將本課中所學知識點囊括在一張思維導圖中,并且知識點之間應當具有一定的邏輯性。學生需要將“法律的概念”“紀律道德與法律的關系”“生活中常見的法律”“法律的作用”“法律保障制度”作為導圖中的大框架,自主延伸、總結出框架中細小的知識點。比如在“生活中常見的法律”這一版塊中,學生還總結了常見的法律、《刑法》《民法》《行政法》等具體知識點,讓整體思維導圖更加豐富全面。由此,教師在復習環(huán)節(jié)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活動,鼓勵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匯總知識點,完成復習工作,從而達到理想的學習效果。
為了讓學生對所學道德與法治知識進行有效內化,將知識信息轉化為知識工具,教師從豐富展示形式入手,讓學生在成果展示環(huán)節(jié)能夠大顯身手,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展示自己所收獲的學科知識。為此教師在展示環(huán)節(jié)結合思維導圖,要求學生自主繪制思維導圖,引導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與圖樣進行繪制,在展示階段進行展示說明。例如: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3 課《弘揚優(yōu)秀家風》課程結束后,教師要求學生以思維導圖的形式,結合自己家的家風,對這節(jié)課知識進行總結,并且要在圖示中突出家風的特色。為此學生用各種工具進行成果總結,運用不同樣式的思維導圖對知識點進行梳理。在梳理的過程中,學生還會對思維導圖進行裝飾,以此來展現(xiàn)自己的特色。以繪制思維導圖的方式進行成果展示,能夠最大程度上給予學生展示空間,同時還能避免學生出現(xiàn)抵觸情緒,讓學生在展示中內化所學知識。
游戲是小學階段學科教學過程中常常應用到的一種活動形式。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教師將思維導圖與學科游戲相結合,在游戲中強調知識點之間的內在關聯(lián),從而使學生在做游戲的過程中加強知識鏈接。例如:在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2 課《學會溝通交流》這節(jié)課程中,教師延伸出多種小游戲,讓學生在游戲場景中強化溝通技巧。在游戲中教師引導學生運用思維導圖,對游戲中的重點信息進行總結。比如在“無敵風火輪”游戲中,學生需要通過合作來完成紙風火輪的制作,在此前提下進行比賽。這一過程考察組內成員溝通交流能力,考驗學生能否通過合作順利完成游戲。在游戲結束后,教師要求學生以思維導圖的形式總結,在游戲中是如何完成合作的?在合作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難?組內成員是如何達成一致解決問題的?并且要求學生運用所學知識進行總結,由此能夠將所學知識融入到游戲中,學生也能夠在游戲中內化知識,強化知識間的有效鏈接。
課程結束后的總結環(huán)節(jié),對于學生能否內化知識并且有效應用知識起到關鍵作用。為了讓學生能夠直觀明了地認識到整體知識結構,結合自己的回憶迅速整理知識,教師引導學生運用思維導圖進行知識總結。例如:教師會圍繞一個知識點進行系統(tǒng)性的總結。比如對于“公民”這一核心詞匯,教師帶領學生一同總結公民的基本權利、基本義務、具體含義、居民身份證四部分知識點,圍繞這四部分繼續(xù)拓展出更加詳細的知識內容。而這些大大小小的知識點不僅能夠構成一幅完整的思維導圖,還能從多方位詮釋“公民”這一詞匯,使學生再次回想起這一詞匯時,不僅能理解這一詞匯的含義,還能從多角度對詞匯進行解讀,由此使學生完成對本部分知識的內化與吸收。學生也會因此在腦海中記錄下這一知識網(wǎng)絡,當其在某一時刻突然想起“身份證”這一物品時,也會將身份證與公民相關聯(lián),由此使知識與知識之間相鏈接、相貫通。
綜上所述,道德與法治課程是小學階段進行德育的重要載體。教師不僅要向學生傳達具體的教學內容,讓學生掌握知識點,還要向學生傳達德育信息,讓學生提升思想道德修養(yǎng),這便對課程教學效率與質量提出更高要求。教師合理使用思維導圖這一有效的教學工具,讓課堂教學更加高效、內容更加豐富的同時,給學生以學習方法上的指導與建議,使學生能夠借助思維導圖更加準確地理解知識、領會精神,讓學生能夠更好地參與到課程學習中,進而使得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質量有所保障,使得德育能夠在課程中有所落實,從而讓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得以有效提升;并且使學生能夠有效踐行道德意識,進一步落實道德行為,從而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