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毓璇
(廣東省廣州市白云區(qū)廣園小學,廣東 廣州 510405)
語文課程中運用大單元教學是符合新課標教學要求與教學規(guī)律的一種重要方式,想要借助該方式達成深度教學,教師需不斷探索與之相契合的教學策略。大單元教學這種教學方式的運用既能為落實學習任務群提供“腳手架”,同時也可以為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保駕護航;最重要的是可以在滿足新課標要求基礎上解決傳統(tǒng)語文課堂中的各項難題,能為小學生后續(xù)學習語文知識和全面發(fā)展奠定堅實基礎。為此,教師需將大單元教學與學習任務群有機結合,系統(tǒng)化呈現(xiàn)零散語文技能和知識,助力學生實現(xiàn)深度學習。
學習任務群是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中提出的一個重要概念,是結合語文課程實踐性、綜合性特征和新課程理念,用來優(yōu)化課程內容和課程結構的一種有效方式。該理念強調以學生為主,突出“學”的過程;換言之,學習任務群是根據(jù)單元主題和內容整合課程學習項目,促進學生學習。立足整體視角分析,學習任務群主要以項目為載體,以任務為導向,以各種資源和教學方法為媒介,主張讓學生通過合作探究和自主學習的方式在實踐情境中強化核心素養(yǎng)與綜合能力。
大單元教學是以大主題為基礎的跨學科教學方法,應用該方法教學語文知識需將多學科領域、多課程目標深度融合,從而形成一個極具綜合性的、大的學習主題。在大單元教學指導下學生能掌握更多學科技能與知識,并且其綜合能力也會有顯著提升。研究性學習和小組合作都是開展大單元教學的有利方法。結合教學內容引入不同方法,既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習效果,同時也有助于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為此,進行大單元教學設計時,教師要以學科目標和大主題為前提,確保學習過程中小學生能獲得充分的指導與支持。
一直以來,語言運用能力都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而以學習任務群為基礎設計大單元教學是實現(xiàn)多結構教育目標的有效途徑。同時,大單元教學實施亦是全方位內化學習的過程,這種以具體任務為前提吸收、內化語文知識的過程,可讓學生在參與語文學習任務中不斷強化自身的語言技能、提升語言運用能力。這不僅是實現(xiàn)新課標教學要求的前提,同時也為學生后續(xù)學習其他知識奠定了基礎。
指向任務群的語文大單元教學,這里的“群”并非是無任何關系拼接,而是針對教學目標和教材內容設計多個關聯(lián)密切、呈螺旋上升的不同任務來達到深度教學。為此,以該方式教學可讓小學生從不同視角和維度理解和掌握一些知識與信息。換言之,將一個單元通過多個目標與任務聯(lián)系到一起,可輔助學生更快更深入地理解學習內容、實現(xiàn)學習目標。
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是新課標中的一個主要內容,而學習任務群與大單元教學的提出可為新課標落實提供基礎保障,同時對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目標的實現(xiàn)也有超強促進作用。具體來講,基于學習任務群理念設計語文大單元教學可使語文學科保持人文性、工具性統(tǒng)一,并且課堂教學質效也能實現(xiàn)最大化,這對“雙減”政策落實與“減負增效提質”目標的實現(xiàn)皆有積極作用。
1.聚焦思維,目標融合
新課標中提出核心素養(yǎng)概念,為此小學語文教學目標的制定也要指向核心素養(yǎng),即思維能力、語言運用、文化自信和審美創(chuàng)造。立足學習任務群理念實施大單元教學與傳統(tǒng)單篇教學的要求和重點都有所不同,所以為保證教學成效,在設定目標時也要聚焦核心素養(yǎng)的幾個維度。例如,六年級上第二單元帶有極強的革命文化特征,其中包含的《狼牙山五壯士》《七律·長征》《開國大典》《我的戰(zhàn)友邱少云》等課文皆屬于革命題材文本,這一單元的文章選取范圍涉及紅軍長征、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抗美援朝戰(zhàn)爭和新中國成立,深刻還原了中華民族奮斗史。結合文本特點以及教材編排意圖分析,可設計如下目標:第一,針對文章特色打造“紅色紀念館”任務情境,把握課文內容,理清文章脈絡,學習語言范式,積累經典語言,在學會“點面結合”寫作方法后要能在語文和習作訓練中靈活應用,從而達成深度學習狀態(tài)。第二,借助任務驅動,在多元化實踐活動中融合本單元的人文意義,帶領學生了解革命歷史,重溫革命歲月,感受革命英雄氣概與民族精神。第三,依托單元語境在賞析語言、誦讀課文和鑒賞作品中培養(yǎng)小學生的審美能力。第四,對單元情境加以統(tǒng)整,組織融讀、比讀等相關活動培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思維能力。該目標包括核心素養(yǎng)四個維度,以此為前提可確保大單元教學有序實施。
2.研讀教材,提煉主題
依據(jù)新課標進行教學改革,語文教師需以實踐活動為主線,視生活為基礎,由學習主題引領,整合學習情境、內容、資源和各要素。由此可見,開展大單元教學單元主題提煉十分重要。學習任務群理念下,要想精準提煉出大單元主題,教師需對教材進行深入研讀。當下語文教材是在“語文要素”“人文主題”雙線編排規(guī)律指導下篩選的文本內容,所以這一特征也能為教師研讀教材提供更多有力支撐,如教師可以將單元人文主題作為切入點,聯(lián)系語文要素全方面分析課文和習作內容。例如,四年級上第七單元人文主題為“家國情懷”,故而可提煉出“愛國主義教育”主題,接下來便可結合本單元語文要素剖析課文,挖掘信息。如古詩三首中主要對邊塞將士、巾幗女子報國事跡進行描寫,重點強調了古代中華兒女的愛國精神與家國情懷;而《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梅蘭芳蓄須》則是以分別描寫少年周恩來與梅蘭芳的故事展現(xiàn)近現(xiàn)代人的民族氣節(jié)與國家意識;《延安,我把你追尋》,是通過革命時期的真實事件來贊美和弘揚延安精神。最后,本單元的“學習寫書信”與單元習作目標同向同行,教師圍繞大單元視角可對教學內容進行補充,如要求小學生為革命英雄寫一封信,讓其介紹一下現(xiàn)在的中國,或者也可向其表達自身的崇高敬意等。
3.統(tǒng)整教材,融合內容
任務群屬于集合概念,其主要特征就是融合,代表著要將課程內容結構化?;趯W習任務群進行大單元教學設計,需要從系統(tǒng)化思維入手分析單元內容,想要做到統(tǒng)整單元內容教師必須要具備較強的主動建構意識,而教學內容也是語文教師精選和重組資源的過程。在教學實踐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主題、目標為依據(jù)對現(xiàn)有內容重新排列,同時也可根據(jù)教學需求重新調整選文、助學系統(tǒng),通過深入分析、全面加工,將枯燥、單一的教材知識變化為直觀、豐富的教學內容。但這一過程中教師也要特別注意,重組不代表將所有內容簡單“相加”,而是達到“相乘”效果,只有和“化學反應”一般,讓“分子”之間融合之后產生“新質”,才能使教學內容不斷優(yōu)化。以六年級上第八單元為例,該單元語文要素的描述是“借助相關資源,深刻理解文章內容”。為此,語文課堂上可鼓勵學生利用魯迅紀念館內的各種資料認識不同的魯迅:根據(jù)《少年閏土》認識童年時期魯迅的生活狀態(tài);通過《有的人》《我的伯父魯迅先生》《好的故事》來追憶和理解魯迅先生能夠受人喜愛和敬仰的根本原因;以“語文園地”銘記魯迅。這樣進行教學設計是在分解重構單元課文后,將不同板塊融入,讓各內容之間彼此聯(lián)系、層層遞進,不僅有助于教學質量大幅提升,同時也有助于學生在內容引導下快速進入深度學習狀態(tài)。
4.階梯設置,任務整合
新課標下立足學習任務群進行大單元教學,需保證任務設計具有一定階梯性與層次性,這不僅能為教學活動順利開展提供充足保障,同時也可使教學質效大幅提升。以五年級上第三單元為例,核心主題為“民間故事”,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可依據(jù)單元資源設置“聊故事”“讀故事”“講故事”學習任務群。其中,“聊故事”指向以聊天、互動等形式調動小學生對民間故事的聆聽和了解興趣,為此可劃分“交流什么是民間故事”“分享民間故事”兩個子任務?!白x故事”是以調動學生興趣為前提,讓學生依托教材學習并掌握更多民間故事的閱讀方法,并且也要引導其將所學方法在整本書閱讀中加以使用,故而劃分子任務時可將“快樂讀書吧”板塊相結合,從而設計“自讀”與“學讀”任務。組織“學讀”任務時可鼓勵學生對《獵人海力布》進行閱讀,讓其借助該契機掌握閱讀方法與技巧;“自讀”是指教師可向學生推薦與單元主題相關的閱讀資源,使之能參與到整本書閱讀活動中,這樣可為接下來開展其他活動奠定基礎?!爸v故事”任務群設置的目的在于培養(yǎng)小學生的邏輯思維和表達能力,使之能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認識到民間故事具有口口相傳的特征,這與新課標中強調的“審美創(chuàng)造和語言運用素養(yǎng)培養(yǎng)”要求完全相符。進行到“講故事”任務群后,為升華單元主題,彰顯大單元教學價值,可設計“畫連環(huán)畫”“縮寫故事”兩個子任務。總體來講,遵循階梯性原則,整合學習任務,對學生思維發(fā)散和開展深度學習有超強促進作用。
1.外延:突破教材限制
小學語文教材中雖包含很多文質兼美的文章內容,但是經典文學作品眾多,僅是幾本教材難以完全呈現(xiàn),所以想要使學生的閱讀能力增強,教師必須做到以一帶多,由課內向課外延伸。仍以六年級上第八單元為例,在將該單元主題確立為“紀念館中的語文課”后,教師可有針對性地搭建教學情境、引入多樣資源,如對魯迅紀念館中所包含的各類資料進行合理引用,設計學習任務群,劃分子任務,從而實現(xiàn)互文閱讀。這樣操作既能對課內閱讀“擴容”,也能確保單元語文要素落實。例如,任務一:走進魯迅,對應課內閱讀為《少年閏土》,拓展閱讀是《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社戲》《釣蝦與放牛》;任務二:親近魯迅,課內閱讀有《有的人》《好的故事》,拓展內容為《一面》《魯迅日記》《吶喊》;任務三:銘記魯迅,對應課內內容“語文園地”,拓展內容為《一件小事》《藤野先生》。這樣整合課內外教學資源,可使語文教學變得更加豐富、厚實。
2.創(chuàng)新:向學科外開放
閱讀新課標可發(fā)現(xiàn),該文件中將跨學科學習視作獨立任務群,這樣設立使得師生群體對“跨學科學習”關注度加深?;诖耍O計學習任務群開展大單元教學,需盡快打破學科和課堂壁壘,引入更多教學元素,為語文教學創(chuàng)新增添活力。例如,四年級下第八單元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單元特點開發(fā)幾種全新課型,如:“文影對讀課”,即將電影閱讀和文字閱讀互文對讀,探索并總結各自規(guī)律;“組文合讀課”,即將同類課文進行組合閱讀,梳理歸納該類文章規(guī)律;“篇本連讀課”,即將一篇課文與一本書之間進行連讀,從而再拓展至一類書連讀等。這樣實施大單元教學可在開放式狀態(tài)下打破學科壁壘。以四年級下第八單元為例,圍繞《海的女兒》進行大單元教學時,教師便可采用“文影對讀”方式,通過將文本和電影作品放在一起鼓勵學生“互讀”,可對文章細節(jié)之處進行補白和深入研讀,如此便能對細膩的文字有深刻感悟;再者通過觀摩電影,小學生也能對不同藝術表現(xiàn)手法有所了解,直觀、形象的畫面渲染下可以更全面地欣賞美人魚形象,感受文章魅力。借助文本閱讀、影視閱讀優(yōu)勢,小學生能在文本、影視視角切換下相互借力,這樣既能將本單元語文要素落實,使之充分感受真善美形象;同時在向學科外開放后,也能將學生閱讀興趣充分激發(fā),從而實現(xiàn)深度閱讀。
3.拓展:向課堂外延展
語文新課標表示“教學需做到連接學校內外、課堂內外,不斷拓展語文學習和知識應用領域;同時也要讓學生在多元情境中學習和使用語文”。鑒于此,任務群理念下的大單元教學除要向教材外、學科外拓展,也要逐步向生活延展,為語文教學注入生活元素,這樣可使整個教學過程更具靈動性,這也是語文課堂實現(xiàn)大變革、大突破的關鍵所在。以五年級上第八單元為例,大單元教學中可打破課堂限制,將教學場地挪到“圖書館”,在創(chuàng)設“圖書館”真實情境后便可開始設計不同子任務,組成任務群。如:為書架制作閱讀小貼士;為圖書館內空白立柱選擇閱讀名言;布置圖書館好書推薦專欄等。讓學生帶著具體任務參與本單元學習,可讓其對有關信息全面梳理,同時也有助于其養(yǎng)成愛讀書、好讀書、讀好書的學習習慣。通過將課堂教學搬進“圖書館”,可讓學生在開放性課堂中搭建更完善的知識體系,并且也能讓語文學習真正做到服務生活。
綜上所述,新課標中的學習任務群、大單元教學都對學生主體性思維的培養(yǎng)極為看重。為此,基于學習任務群實施大單元教學需要教師樹立全局意識,以任務為導向,以統(tǒng)整視角出發(fā),從深度融合,加強“化學反應”和走向開放,實現(xiàn)“里應外合”兩方面入手發(fā)揮該教學模式價值,彰顯語文知識魅力,提升學科育人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