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晨
【摘要】漢斯·弗米爾提出的翻譯目的論為不同譯本的產(chǎn)生提供了理論指導(dǎo),通過對比同一作品的不同譯本,可以得出譯者在不同翻譯目的指導(dǎo)下采取的不同翻譯方法和翻譯策略?!都t樓夢》的譯本以楊憲益夫婦和霍克斯譯本最為著名,兩種譯文的對比研究在翻譯研究中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從目的論的視角,選取《紅樓夢》第四十五回為文本,從三個原則對楊霍兩版譯文進(jìn)行分析,包括文化、俗語、詩詞等,從而印證目的論在兩種不同英譯本中的應(yīng)用價值。
【關(guān)鍵詞】目的論;《紅樓夢》;譯文對比分析
【中圖分類號】H315? ? ? ? ? ?【文獻(xiàn)標(biāo)識碼】A? ? ? ? ? ?【文章標(biāo)號】2096-8264(2024)08-0103-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08.030
一、引言
20世紀(jì)70年代,漢斯·弗米爾(Hans J·Vermeer)提出了目的論(Skopos Theory),強調(diào)翻譯的目的。目的論有三個原則,第一是目的性原則,也是首要法則。在翻譯過程中,翻譯行為的目的決定譯者所采取的翻譯方法和翻譯策略。第二是連貫性原則。指譯文要滿足語內(nèi)連貫的要求,譯文能夠被讀者所理解,著重強調(diào)的是譯文對于讀者的可讀性和交際意義。第三是忠實性原則。指在原語和目的語之間保持語言的連續(xù)性,也就是對原語的忠誠。
《紅樓夢》是中國古代著名文學(xué)作品,其包含的傳統(tǒng)文化以及中國特色詞匯富有研究意義。自問世以來,其譯本層出不窮,其中以中國翻譯家楊憲益戴乃迭夫婦的全譯本和外國翻譯家霍克斯的全譯本最為著名。楊憲益翻譯《紅樓夢》的時代背景和時代要求是介紹中國文化,因此在委托人和時代的要求下,以“傳播中國文化”為目的,楊憲益多采用直譯的翻譯方法,保留了大量漢語習(xí)語、俗語,使?jié)h語的文化特色在英語中得到充分體現(xiàn)。而霍克斯翻譯《紅樓夢》是當(dāng)作一項家族事業(yè),“我們做這個翻譯,是因為不得不做,因為我們倆都讓這部小說牢牢吸引住了”。受到內(nèi)心喜悅和由衷敬佩的驅(qū)使,譯者處處維持譯作的小說地位,而不受制于學(xué)術(shù)性的翻譯原則的約束(閔德福,2015:174-175)。因此,霍克斯的翻譯動機或者說翻譯目的在于譯者的熱愛,希望吸引讀者,多采用意譯,把讀者對譯文的可接受性放在首位。本文節(jié)選了《紅樓夢》第四十五回,從翻譯目的論的目的性原則、連貫性原則和忠實性原則出發(fā),對兩版譯文進(jìn)行詳細(xì)分析,得出目的論在文學(xué)文本翻譯中的應(yīng)用價值。
二、從目的論角度分析《紅樓夢》第四十五回譯文
目的論中目的性原則最為重要,是其他兩條原則的前提,翻譯目的決定翻譯方法和策略。在不同的翻譯目的下進(jìn)行翻譯,處理具有文化含義的中國詞語時,得出的譯文也存在差異。西方讀者理解這一巨著存在許多困難,包括中西方詩學(xué)方面的差異、文化歷史背景的差異。在第四十五回中,不乏大量當(dāng)時社會背景下的俗語俚語,例如“食谷者生”“生死有命,富貴在天”“司馬牛之嘆”等,兩位大家在翻譯時各有不同的處理方法,從目的論的角度加以分析,更能體現(xiàn)不同目的指導(dǎo)下譯文的差異。
(一)從目的性原則分析
經(jīng)過上述對楊霍譯本的介紹,可以得出譯者是在不同的翻譯目的指導(dǎo)下,進(jìn)行《紅樓夢》的翻譯,楊憲益受時代學(xué)術(shù)要求,以介紹中國文化為翻譯目的,因此更偏向直譯,而霍克斯翻譯的目的則是將這部東方巨著介紹給西方,吸引外國讀者,翻譯重點在于讀者的可接受性,幫助讀者理解,盡可能使他們有同樣感受。
例1:古人說“食谷者生”。
楊譯:The ancients said, Food is life.
霍譯:Exactly I You know the old saying: He that eats shall live?
食谷者生,這是民間諺語,谷不單是稻谷,而是指五谷雜糧,意思是吃糧食的人能夠生存。楊譯重點放在了谷和生,保留了原文陳述說理的結(jié)構(gòu),用一個簡單主系表結(jié)構(gòu)A is B,采用中文隱喻說理的表達(dá)習(xí)慣,說明谷與生之間的重要聯(lián)系,而這種聯(lián)系往往是多維的,給語句的內(nèi)涵留下了空間。霍譯使用了從句,用了兩個動詞eat和live來表達(dá)原文關(guān)系,動態(tài)關(guān)系和邏輯關(guān)系比較明顯,且整句話并未按照原文的陳述語序翻譯,而是譯成一個疑問句,有勸說和提醒的意思,從讀者角度來看,問句語氣也能更好地將讀者帶入語境。
例2:真真你是個水晶心肝玻璃人。
楊譯:There's true perspicacity for you!
霍譯:“You're like the original Crystal Man, Feng,” said Li Wan. “A heart of crystal in a body of glass. You can see through everything!”
“水晶心肝玻璃人”,俗語,形容人極其聰明伶俐,善于揣測對方的心理,察言觀色。這句話極具感情色彩,楊憲益使用了perspicacity這個詞,意為“洞察力,敏銳”(able to understand sth quickly),簡明易懂,達(dá)意但感情色彩較為單調(diào)。霍克斯則采用直譯加解釋的方式,先將“水晶玻璃”直譯為“crystal”,再進(jìn)行解釋,是指玻璃體中裝著水晶心,能看穿一切。霍譯本增加了譯文對西方讀者的可讀性。
例3:死生有命,富貴在天。
楊譯:Life and death are determined by fate, rank and riches decreed by Heaven.
霍譯:Life and death are as Heaven decrees; and rank and riches are as Heaven bestows them.
“死生有命,富貴在天”,二者譯文不同之處在于“命”。楊譯是fate,意為“命運”,而霍譯將“命”和“天”都一并譯成“Heaven”,這也與譯者不同的文化背景有關(guān),Heaven有“天堂”之意,霍克斯作為西方人更愿意相信人的生死富貴都是上帝的安排,因此為使西方讀者更容易接受,原文的“命”和“天”都譯成Heaven。而中國傳統(tǒng)思維是信命的,相信命運和天意,楊譯將fate翻譯出來,保留了漢語的文化特色。
(二)從連貫性原則分析
連貫性原則指譯文要符合語內(nèi)連貫,使讀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譯文,強調(diào)譯文的可讀性和交際意義。這就需要譯者了解目標(biāo)讀者所處的文化背景,最大限度使譯文具有可讀性和可接受性。該原則指導(dǎo)譯者,在遵循目的性原則的前提下,盡可能實現(xiàn)譯文在目標(biāo)語文化中的意義。
例1:說了兩車的無賴泥腿市俗專會打細(xì)算盤分斤撥兩的話出來。
楊譯:The crazy thing spews out two cartloads of shameless talk like a real dirty swindler and tight-fisted money-grubber.
霍譯:You're just like one of those muddy-legged wretches who stand haggling in the market-place with a little abacus up one sleeve to do their calculations on.
“無賴泥腿市俗”是一句罵人的話,指市俗泥腿無賴之徒,楊譯swindler一詞意為騙子,較為直白,tight-fisted和money-grubber形象生動,將王熙鳳的無賴和斤斤計較體現(xiàn)出來,且句子結(jié)構(gòu)較為簡單,整體性較強,與原文長短一致?;糇g增加的解釋說明較多,mercenary是原文沒有的,但加上并不影響原文意思,表達(dá)出李紈認(rèn)為王熙鳳唯利是圖的觀點,后面又還原了原文的描述,如muddy-legged,market-place,abacus,霍譯注重情感表達(dá)和細(xì)節(jié)。
例2:那黃湯難道灌喪了狗肚子里去了?
楊譯:You behaved like a dog drunk on yellow wine.
霍譯:I'm sure it was a dog's stomach you poured all that wine into.
這句話是李紈要為平兒抱不平,此時鳳姐正為酒后錯打平兒非常懊悔。“虧你”是中文里指責(zé)常用的一種句型,楊譯用了shame一詞,符合原文語境,霍譯使用了it's a wonder句型,表達(dá)的更多是詫異?!包S湯灌喪了狗肚子里”意思是酒喝進(jìn)了狗肚里,指責(zé)諷刺鳳姐酒后打平兒的行為。楊直譯成這是狗喝了酒才能做出的事,但可能會使外國讀者不明所以,無法將前后文聯(lián)系起來。霍譯考慮到英語讀者的思維方式,在原文的基礎(chǔ)上增加了解釋說明,點明只有狗才會像你這樣打平兒,前后關(guān)系更鮮明。
例3:好容易“狗長尾巴尖兒”的好日子。
楊譯:it was the dog's birthday.
霍譯:After all, it was your birthday, and as we know, “every dog must have his day”.
“狗長尾巴尖兒”指小狗在母狗肚里長滿尾巴尖兒才生出來,是句粗話,指生日。楊譯按原文直譯成the dog's birthday,和上文例二中的you behave like a dog對照,語義連貫?;糇g考慮到目標(biāo)語文化差異,先指明是鳳姐的生日,再將原文的狗使用一句俗語代入,比較靈活變通。
(三)從忠實性原則分析
在翻譯目的論的忠實原則中,忠實的實現(xiàn)以譯者對原文的解釋和翻譯目的為前提。在符合翻譯目的,做到語內(nèi)連貫的情況下,要遵循語際連貫,即譯文忠實于原文,但在目的論中,忠實的程度會隨著翻譯目的不同而改變。
例1:肝火一平,不能克土。
楊譯:Once the fire in your liver is quelled so that it can’t overcome the earth' element.
霍譯:If you could reduce the inflamed, over-active state of your liver so that it was no longer harming the earthy humour of your spleen.
古人認(rèn)為,五行是構(gòu)成宇宙萬物的五大基本要素。古代醫(yī)學(xué)與五行相生相克結(jié)合,得出中國傳統(tǒng)養(yǎng)生之道,這句話的意思是肝屬木,脾胃屬土,木與土相克,木生火,肝火太盛要傷及脾土,肝火一平,就不能再克脾胃,就能和順地攝取食物的營養(yǎng)。對于“肝火”的翻譯,楊譯忠實于原文,在傳播中國文化的目的指導(dǎo)下,踐行忠實性原則。由于忠實性原則服務(wù)于目的性和連貫性原則,霍克斯在翻譯時在原文基礎(chǔ)上增加了解釋性說明,例如,由于文化差異,外國讀者可能不理解肝里的fire或inflame具體指的是什么,霍譯增加over-active一詞,更注重意義上的傳達(dá),忠實性就位于其次。對于“土”的翻譯也是如此,雖都譯成earth一詞,但楊譯表達(dá)出“土”是五行(Five Elements)之一,霍譯增加了humour一詞,將原文的“土”理解為一種感覺或是精神狀態(tài),從完全不了解中國文化的西方讀者來看,確實更易理解,可讀性較強,但失去了原文的文化含義。
例2:何必作“司馬牛之嘆”?
楊譯:... lament your lack of a brother?
霍譯:... Si-ma Niu's complaint: “All men have brothers, only I have none.”
司馬牛是孔子的學(xué)生,他為沒有兄弟感嘆?!墩撜Z顏淵》中提到,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比喻對孑然一身,孤立無援的感嘆。楊譯直接翻譯了“司馬牛之嘆”的內(nèi)涵意義,即感嘆沒有兄弟,與上文黛玉羨慕寶釵有兄弟的對話相對應(yīng)?;糇g則是先按原文直譯,再加上“司馬牛之嘆”具體嘆了什么,霍克斯的這種譯法在整個四十五回中都很常見,可見譯者嘗試最大程度地做到使讀者在接受譯文的同時也感受到原文的魅力,在霍克斯的翻譯目的下,忠實與自由發(fā)揮并沒有站在對立面。
例3:這東西虧他托生在詩書大宦名門之家做小姐。
楊譯:This creature was lucky enough to be born the daughter of a family of scholar-officials.
霍譯:It's a good job you were born a girl and brought up in an educated, upper-class family.
詩書大宦名門之家,指書香門第,家中都是讀書做官的名門。楊譯保留了中國文化特點,scholar-officials一詞有士大夫之意,即古代中國對于社會上的士人和官吏之統(tǒng)稱,他們既是國家政治的直接參與者,同時又是社會上文化、藝術(shù)的創(chuàng)造者、傳承者。楊譯做到了忠實于原文,并且與該著作整體的半白話文風(fēng)格接近。而霍譯用詞通俗易懂,并未按原文進(jìn)行直譯,而是將這類家庭的特點翻譯出來,更符合西方文化中對王熙鳳家庭的定位,雖文化意義并未完全體現(xiàn),但基于霍克斯的翻譯目的,在此的處理較為合理,忠實也是為翻譯目的服務(wù)。
三、結(jié)論
《紅樓夢》是中國古典文學(xué)的集大成者,蘊含著獨特的中國文化。翻譯目的論將譯者從以原文為核心的枷鎖中解放出來,譯者不再絕對地依靠原文,也要考慮到委托人的要求,明確翻譯目的,可以適當(dāng)進(jìn)行調(diào)整翻譯策略。譯者具有一定主動權(quán),預(yù)測目標(biāo)讀者的需求,對譯文進(jìn)行適度控制(黃生太,2017:86)。通過本文對比分析可知,楊憲益夫婦和霍克斯在不同社會背景和不同翻譯目的指導(dǎo)下,對譯文的處理方式也不盡相同,楊譯更多采用直譯的手法,忠實于原文,但考慮到譯文的簡潔性和原文的不可譯性,也有越過原文表面意義直接翻譯內(nèi)涵的情況?;艨怂勾蠖嗖捎靡庾g的手法,通常先直譯原文,再加上解釋說明或者譯者個人理解,且行文較符合西方小說的習(xí)慣,語氣加持較多,能夠吸引外國讀者,使其有身臨其境的感覺,這也是受翻譯目的要求的。綜上可知,翻譯目的論很好地解釋說明了不同譯本產(chǎn)生的原因與合理性,也為文學(xué)翻譯對比研究提供了新視角。
參考文獻(xiàn):
[1]Hawkes,D.The Story of the Stone I[M].London: Penguin Books,1973.
[2]Nord,C.2001.Translation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 Approaches Explained[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3]Yang Xianyi.A Dream of Red Mansions[M]. Shanghai:Foreign Language Press,1978.
[4]黃生太.目的論視角下的中國古典文學(xué)作品英譯研究——以《紅樓夢》為例[J].西安外國語大學(xué)學(xué)報,2017, 25(04):81-86.
[5]閔福德.漢英對照版《紅樓夢》序[A]//曹雪芹.紅樓夢[M].霍克思譯.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