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酒泉第七中學 曹金玉
核心素養(yǎng)是新時代的語文教學指導思想,基于核心素養(yǎng)開展初中語文大單元教學,能夠將單元內部分散的學習內容有機整合起來,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關鍵語文學習能力和綜合素質。教師必須明確核心素養(yǎng)下初中語文大單元教學的意義, 深入地分析教材和學情, 緊扣核心素養(yǎng)語言、思維、審美、文化四要素,精心設計大單元教學方案,采用具有趣味性和啟發(fā)性的教學手段,引導學生自主參與語文大單元的閱讀和探究活動,從而順利地突破語文大單元教學的重難點。
有助于學生積累充足的語言材料。 語文大單元教學和傳統(tǒng)單篇文本教學的最大區(qū)別就是前者在語言素材方面更加豐富,學生在單位時間內、同一單元主題下的閱讀活動中,能夠汲取多樣化的語料和寫作手法?;诤诵乃仞B(yǎng)開展語文大單元教學, 能夠滿足學生積累語言材料的需要。
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思維能力。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在核心素養(yǎng)體系中占據(jù)重要的地位,初中語文大單元教學的重點,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思考、辨析、邏輯、創(chuàng)造等思維能力,學生必須通過有效地思考和探究活動,持續(xù)提高自身思維的敏捷性和獨創(chuàng)性。 基于核心素養(yǎng)實施語文大單元教學,對提高學生的閱讀思維能力大有裨益。
有助于拓展學生的文化視野。文化傳承與理解是核心素養(yǎng)的要素之一,主要是引導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汲取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養(yǎng)分,同時理解和借鑒多元文化。 在統(tǒng)編版初中語文教材的每個大單元中,都選錄了古今中外的經典篇章,蘊藏著極其豐富的文化元素,拓展了學生的文化視野。
初中語文教材在編排上具有突出的主題化特征,每個單元中的文章雖然在體裁、標題、描寫對象等方面存在較大的差異,但是文章內容都圍繞著同一個主題,教師在設計語文大單元教學方案時,可以采用適宜的教學材料和方法,引導學生對大單元主題建立初步的感知。 情境創(chuàng)設法適用于語文大單元教學,同時也順應學生的興趣喜好和認知規(guī)律。 常用的情境創(chuàng)設方法有信息化情境、生活化情境等,其中信息化情境具有音畫并茂的特點,能夠給學生帶來良好的審美體驗;生活化情境貼近學生的認知,能使學生發(fā)現(xiàn)大單元文章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
例如, 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主題為“四季美景”,選錄的課文有三篇現(xiàn)代散文《春》《濟南的冬天》《雨的四季》以及四篇古代詩歌。 教師針對三篇現(xiàn)代散文創(chuàng)設閱讀情境時,可以播放春景、濟南的冬景以及四季雨景的短視頻,并設問:大家在畫面中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這幾段視頻中的景物,有什么共同點?當學生交流回答后,教師揭示大單元閱讀主題:大自然生生不息,四時景物美輪美奐,在本單元的現(xiàn)代散文部分,三位作家運用優(yōu)美的語言描繪出美不勝收的四季風光。通過創(chuàng)設信息化閱讀情境,加深了學生對大單元主題的認知,同時直觀地了解三篇散文的描寫對象,獲得優(yōu)質的審美享受,為后續(xù)的精細閱讀做好鋪墊。
核心素養(yǎng)視域下的初中語文大單元教學,必須側重于實施有效的思維訓練。問題導學具有良好的激趣和啟發(fā)功能,有益于促進學生的思維發(fā)散和運轉,與此同時,語文教材大單元中的文章也具備極高的對比探究價值,是發(fā)展學生思維能力的最佳材料。 因此,在基于核心素養(yǎng)構建初中語文大單元教學模式時,教師應該依托于單元內各文本的主題和寫作特色,采用問題導學方式,根據(jù)學生的思維特點精心地設計問題, 啟發(fā)學生深入地分析單元語篇的內容,比較語篇之間在結構、寫作手法、主題思想上的異同,培養(yǎng)學生同中求異、異中求同的大單元閱讀思維[1]。
例如,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七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主題是“動物與人”,共有《貓》《鳥》《動物笑談》以及《狼》四篇文章,其中《狼》的體裁是古代文言文,學生通讀四篇文章,并使用參考資料翻譯《狼》的全文后,教師可以從四篇文章的結構切入,提出對比探究問題:這四篇文章在謀篇布局上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學生小組討論,認為《貓》《鳥》《動物笑談》都是總分結構,并闡釋理由。教師認同學生的結論后,繼續(xù)問:為什么沒有提到《狼》? 學生回答:《狼》的結構和其他三篇文章都不一樣,《狼》 分成記敘和議論兩部分,第一部分的寫作順序是按照故事的情節(jié),記敘了屠戶晚歸途中遇狼的開端、發(fā)展、高潮和結局,第二部分點明故事的主旨,表達了作者鮮明的愛憎情感。 通過實施問題導學和對比探究, 學生掌握了本單元文章在結構布局方面的差異,閱讀多文本的思維能力也獲得良好的鍛煉。
語言賞析是初中語文大單元教學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對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素養(yǎng)、審美意識都具有顯著的作用。因此,在基于核心素養(yǎng)實施初中語文大單元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加強引導學生賞析單元文本的語言,綜合運用情境創(chuàng)設法和提問法,引導學生揣摩文章語言的亮點,探究各種修辭、寫作手法的表達效用,從而幫助學生品悟大單元文本的語言之美,充實學生的語言材料儲備[2]。
例如,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主題為“情感哲思”, 共編排了《背影》《白楊禮贊》《永久的生命》《我為什么而活著》《昆明的雨》五篇散文。學生合作閱讀這五篇文章后,教師可以設計“鑒賞文章獨特語段”的活動,先在電子白板上出示《背影》的第六段,《白楊禮贊》的第七段,《永久的生命》的第二、三、四段,《我為什么而活著》的第二段,《昆明的雨》的第七段,同時提出語言賞析問題:朱自清是如何描繪父親的背影的? 茅盾描寫白楊樹時,是怎樣從“形”過渡到“神”的? 嚴文井在提出觀點后,是怎樣論述“永久的生命”的?羅素如何闡釋對愛情的渴望是“我”活著的理由? 汪曾祺是怎樣表現(xiàn)昆明雨季菌子的鮮美滋味的?學生經過揣摩和小組討論,得出結論:《背影》第六段描寫“看父買橘”的背影時,作者運用了大量的動詞和色彩詞匯,刻畫出父親笨拙、吃力的背影以及衣著特點;《白楊禮贊》第七段在歌頌白楊樹時,作者將白楊樹比作“偉丈夫”,借白楊樹象征中華民族的意志,進而由樹及人、由形而神……教師補充學生賞析不到位的內容并指導學生摘錄語段中的優(yōu)質詞句,從而培養(yǎng)學生對語文大單元文本語言的鑒賞和解析能力。
文化與文學創(chuàng)作是相輔相成的,初中語文大單元教學的人文性較強, 每篇文章都蘊藏著豐富的文化背景知識,文化的傳承和理解是重要的核心素養(yǎng)教育內容。 因此,立足核心素養(yǎng)構建語文大單元教學模式, 教師應該側重于提煉大單元中的文化元素,包括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具有借鑒價值的多元文化等, 將多元的文化元素滲透到教學中,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自信態(tài)度[3]。
例如,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主題為“文明的印跡”,選錄了《中國石拱橋》《蘇州園林》《蟬》和《夢回繁華》四篇課文,教師在滲透文化元素時,可以通過PPT為學生展示趙州橋、盧溝橋、蘇州園林、《清明上河圖》的短視頻以及法布爾研究蟬的習性的實驗資料,學生通過視頻和資料,了解每篇文章的文化背景后,教師再組織學生合作自讀單元課文,并引導學生思考:每篇文章的文化內涵是什么? 大單元的主題思想是什么? 學生自讀并分析課文后反饋:《中國石拱橋》《蘇州園林》《夢回繁華》的文化內涵是展現(xiàn)祖國博大精深的建筑、園林和繪畫藝術,贊揚古人非凡的智慧和杰出的創(chuàng)造力;《蟬》突出了在科學研究中不斷探索求知的文化內涵,大單元的主題思想是傳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并以求真務實的態(tài)度,積極地探索大自然的奧秘,使文明的印跡得到延續(xù)。通過提煉和應用語文大單元中的文化元素,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文化自信和人文情懷。
基于核心素養(yǎng)構建初中語文大單元教學模式,不僅有助于學生積累充足的語言材料,還能增強學生的閱讀思維能力,拓展學生的文化視野。教師應該從核心素養(yǎng)的語言、思維、審美、文化四個維度出發(fā),加強創(chuàng)設閱讀情境、采用問題導學手段、開展單元文本語言賞析、提煉單元文化元素,引導學生感悟大單元主題,自主分析文本之間的異同,養(yǎng)成良好的語料積累習慣,提升文化素養(yǎng),從而提高語文大單元教學的實踐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