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丁云
樂橋一直是古城交通樞紐
1994年玄妙觀西腳門
20世紀90年代,真是一個朝氣蓬勃又欣欣向榮的年代。城市的大多數(shù)角落都是那么熱鬧有生氣。只要是有市集的地方,附近附帶有兼營柴米油鹽和雜貨的各色商店和百貨店,而有了電影院和報刊亭,就不存在隱秘與孤獨。每一個區(qū)域都是快樂的小天堂。
1990年,工業(yè)品商場建成。1995年,蘇州購物中心啟用。食品大樓、一百商店、華聯(lián)商廈、長發(fā)商廈、豫園商場等相繼在此期間開業(yè)。1996年9月,人民商場擴建工程竣工。那時的觀前商圈,是蘇州頂流商圈中的頂流。
那時的觀前街,兩邊還有馬路牙子。像現(xiàn)在流行喝奶茶,那會兒流行吃炸里脊肉串,馬路兩邊有現(xiàn)炸現(xiàn)吃檔口的地方,都會讓人印象深刻。從察院場口,人民路東邊的第一食品商店開始,到食品商場,再到觀前街中段的廣州食品商店,都閃閃惹人喜愛。除了玄妙觀東腳門有肯德基,觀前街上還有一家加利福尼亞芳香雞,也賣炸雞和土豆泥。但加利福尼亞來的雞“壽命”沒能長過山德士家的雞。
除了炸雞店、炸肉串檔口以及食品商店,觀前街上最有意思的商店是東來儀和觀前書城。凡是筆墨紙硯、進口文具、運動器材之類都有。書城里也是擠滿人,教材教輔、文學科技、醫(yī)學農(nóng)業(yè)、地圖法規(guī)、進口圖書、影音制品等塞滿了整個書城。整條觀前街,最無聊的商店就是久泰和各種布店,媽媽阿姨一進門就沒完沒了,根本不想著出來。她們要么不斷糾結究竟選哪個花色,要么反復盤算到底買多少。多一寸浪費,少一寸尷尬,這個我能理解,除了經(jīng)濟原因,還有勝負欲。
我們有時候還會去中國工商銀行旁邊的萬國雜貨店。店里賣拖把、火夾、搪瓷盆之類,或許還有煙囪。反正每一塊區(qū)域都有這類服務群眾的雜貨店。不過我當時不知道,古城中心之中心地段,背面就是承德里這樣的居民區(qū)。
離開了主街觀前街,旁邊的街巷就好像到了另一個繁華區(qū)域。比如太監(jiān)弄,菜館林立,以前覺得它跟北京大柵欄的街景有點像,還有一個帶京味兒的街名。跟蘇州很多有諧音的街巷名不同,意思直白,沒有歧義,過耳不忘。以至于千禧年以后,出租車行業(yè)變革,從外地回蘇州打車,碰到司機竟然不認識太監(jiān)弄,讓人匪夷所思,他還能干這行?當然,后來蘇州軌道交通線路快速開通,沿途站名咱們也很多沒聽過。
今日公園路,一側昔日都是服裝店
燈紅酒綠的太監(jiān)弄里,飯店菜館如今光聽名字也是傳奇,有得月樓菜館、王四酒家、京華菜館、上海老正興、清香齋、功德林素菜館、元大昌酒樓、五芳齋面館及龍鳳酒家,隔街還有松鶴樓菜館。要是名字沒抄全,也別怨我,那么多高大上的菜館,除了五芳齋面館,我一家沒吃過。五芳齋面館應該跟“裹著粽葉的飯團”沒有關系,我爸那時以帶我去吃那家的蟹粉饅頭為最高餐標,可我想不明白,面館不是應該最拿手的是面嗎?
太監(jiān)弄往西,延伸到北局小公園一帶,大概因為有人民商場、光裕書場、開明大戲院、大光明電影院之類,人很多。然而,從太監(jiān)弄往西轉到小公園的拐角上,有一家小朋友食品商店,顧名思義,都是吃的,都適合小朋友吃,多博取那時單純的小朋友的好感呀。
在觀前、石路、南門擺個攤,連著幾天就能聚集起自己的小氣候。那時,觀前街上有的商店門前會有檔口,比如賣時髦牛仔褲。牛仔褲最初是深藍、海藍和瓦藍,后來逐漸有了淺藍、淺灰藍那種,只要有新色,加上一吆喝,馬上有人圍觀,一有人圍觀,很快就會成市。大家都報尺寸,回去要是試了不合適,第二天再來換??赡苣嵌螘r間觀前街上也有練攤的。越到下午、傍晚,練攤的越多。
再往后,年輕人、學生買牛仔褲、休閑裝和運動裝要去公園路,一個牛仔褲專賣店里,能有至少幾十款不同顏色、褲型的牛仔褲。說前沿一點,受歐美日韓流行偶像文化的影響,可以很快地在那里買到類似的潮流褲子或著裝;說保守一些,人再肥、腿再粗,也可以自信地買到一條一看就是年輕人穿的褲子。不過那種一度很流行,各種藍綠色混合著臟臟土色的水洗牛仔褲,我媽拒絕付款,說不如家里的拖地墩布。
蘇州人講金閶門銀胥門。金閶門的人流涌動,跟銀胥門差不多。反正哪兒哪兒看著都新鮮,有種讓人想買包瓜子蹲一邊兒,邊嗑邊看熱鬧的沖動,每一對買賣交易關系都很有看頭。
我看胥門最初是一個“T”字形,從今天閶胥路與胥門路交界的路口那一段是“─”,從閶胥路到吉慶街的這一段胥門路是“│”。從前的胥門市集,是一個像葑門橫街一樣的大市集,生龍活虎,也是依靠這城門之下四通八達的水運中轉系統(tǒng)。
與今天的葑門橫街區(qū)域相比,胥門多一家新華書店和一家電影院,有著較濃郁的精神文化生活。新華書店在萬年橋西堍的南側,老式的木框柜臺,今天看來不算大的店面里書籍與文具文創(chuàng)等什么都有。胥江電影院在閶胥路與胥門路的交界路口西邊。除了為觀眾播映《媽媽再愛我一次》《泰坦尼克號》之類的上映熱片,也為附近的學校企事業(yè)單位放映愛國教育影片。不光胥江電影院,我們學校還組織去桃塢電影院、大光明電影院看過專場。那時一家電影院除了電影放映廳,還有錄像廳、歌舞廳,門口再開一家煙雜店,就齊活了。
城市里只要有市民買賣,特別是菜場、飲食店的地方,就是市井。如果再開設些文化娛樂場所,都會逐漸成為繁華鬧市。每一個繁華路口都有一家報刊亭,賣報紙、賣雜志、賣電話卡、賣歌本、賣各種好賣的紙質周邊。最好賣的是晚報,文體類的周報和周刊月刊。很多人是到報刊亭月付預定的。
我有一個同學的阿姨,承包經(jīng)營南門區(qū)域的一家報刊亭,據(jù)說月均收入都在5000塊以上。為此,我們曾經(jīng)討論了以此為職業(yè)的可能性,既能賺到錢,還能免費看雜志。每月買明星八卦刊物也是一筆不小的開銷,大多數(shù)時候都是蹭同學。
如今南門商圈一側的人民橋
1991年的玄妙觀東腳門
1998年胥江路
1995年的胥門萬年橋橋堍
今天的閶門
南門的熱鬧呢,我想很大一部分還有當時的輪船碼頭緣由在于汽車南站原本擱在那兒,那會兒叫南門汽車站,原因還是在交通和人流。
城市里,每個稍大一點兒的十字路口都有交警吹哨子維持交通。察院場的中國銀行門口,天天有人問有沒有外匯券。郵電大樓里天天人頭攢動,是不是在取款匯款或者寄送包裹,我不清楚。飲馬橋十字路口的吳縣商業(yè)大樓也熱鬧。我們在對面的科技大樓上暑期補習班。自立的學生已經(jīng)可以自個兒帶著回家請示來的資金去購買看中的涼鞋。還有泰華的前身南門商業(yè)大樓也經(jīng)營進口文具,一支法國自動鉛筆賣6.8元,配色特別好看。
那個時代的人大多騎自行車,年輕人流行騎變速車。起碼年代過半,才有電動車。回家的非機動車道上到處是人,車把碰車把太正常了,邊騎邊晃悠。東西中市、人民路、新市路、景德路、嘉余坊、樂橋、公園路、養(yǎng)育巷、道前街、東大街、十全街、胥門……大街上的店鋪幾乎開滿,沿街有很多著名的鹵菜店、烤雞店、包子店都排著長長的隊伍,可以一路走馬觀花看熱鬧看到家門口。
我認為城市里大多數(shù)地方都極為熱鬧,但客觀現(xiàn)實也是由于空間不夠。這也是后來采訪時,阮湧三先生告訴我的,城市升級發(fā)展空間變得非常局促,迫切需要打開通道,向外拓展,這才有了隨后東西兩翼及各地逐步啟動開發(fā)。人們的手頭也不再像上一個10年那樣緊巴巴。除了最具代表性的三個商圈,哪兒哪兒都熱鬧。人們同時也像海綿,孜孜不倦地接收各種新鮮信息,拼命努力觸碰世界。
1992年全市城鎮(zhèn)基礎設施建設大規(guī)模展開。昆山經(jīng)濟技術開發(fā)區(qū)、蘇州太湖胥口旅游度假區(qū)、蘇州高新技術產(chǎn)業(yè)開發(fā)區(qū)、張家港保稅區(qū)經(jīng)國務院批準相繼進入國家級開發(fā)區(qū)行列。20世紀90年代中期,超市業(yè)態(tài)初露頭角,改變了商業(yè)格局。百匯、美佳、華潤、華聯(lián)、聯(lián)華,以及90年代末出現(xiàn)的倉儲式超市賣場,都具有撼動作用。百潤發(fā)、華聯(lián)、物美、好又多及歐尚、家樂福、麥德龍等一批國內(nèi)外著名超市集團先后在蘇州開辦連鎖店。
為了激勵我們,我們班主任后來還搞定一輛大巴,先帶我們?nèi)チ艘惶藦埣腋邸_M張家港市里的路上空無一人,但絕對干凈,市政綠化搞得也挺好。同時特地去梁豐中學參觀了一番。
1995年8月,經(jīng)國務院批準,蘇州成為金融對外開放城市。1996年,上海巴黎國際銀行在蘇州設立辦事處,是首家進駐蘇州的外資銀行。1997年,日本三井住友銀行在蘇州高新區(qū)設立分行……蘇州的古城外區(qū)域比如獅山區(qū)域開始發(fā)展起來。所有人身上都有一股突破現(xiàn)有、勢不可擋的拼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