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鵬麗,徐偉津,繆斌斌,王越平
(北京服裝學(xué)院 材料設(shè)計與工程學(xué)院,北京 100029)
中國先人憑借智慧創(chuàng)造出了豐富多彩的中國傳統(tǒng)服飾色彩,這些色彩有五正色(青、赤、黃、白、黑)和五間色(綠、紅、碧、紫、騮黃)之分。青色位于五正色之首,被喻為東方之色,從先秦時期就受到人們的喜愛[1-2]。《詩經(jīng)·鄭風(fēng)》中有“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笨梢娫缭谥艹鸵呀?jīng)將青色運用在服飾色彩上[3-4]。此后歷朝歷代都可尋到青色的蹤跡,到了宋朝青色更是成為了權(quán)力和階級的象征,朝廷最高統(tǒng)治者穿用的服飾、器物多為青色[5]。從古至今,上至天子,下至黎明百姓,皆對青色服飾情有獨鐘。在人們的腦海里,提到青色往往會聯(lián)想到綠,但青色和綠色二者究竟有何區(qū)別,如何區(qū)分成為了傳統(tǒng)服飾色彩解讀的難題[6]。
青、綠色并非表示某一個具體的顏色,而是一個寬泛的服飾色彩范圍[7]。“青”的早期詞義所指是可作顏料的礦物,青所代表的礦石是共生的藍銅礦和孔雀石;在《荀子·勸學(xué)》中提到:“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說明青色是一種通過藍草染色而得到的顏色,因此中國古代青色包含藍色;“青”作為顏色詞時可以用來代表植物生長的顏色;可以表示天空的蒼蒼之色等[8-9]。依據(jù)肖世孟[2]在“先秦色彩研究”中的討論,可以得到以下結(jié)論,青色是偏暗的、穩(wěn)重不張揚的色彩,主要表示藍色和偏向藍色的綠色,是色相環(huán)上偏冷的色相。為了更準確地表征傳統(tǒng)服飾色彩青色的色相范圍,區(qū)分青色與綠色,植物染色實驗是不可缺少的方法。
關(guān)于紡織品的植物染色工藝,《天工開物》[11]中記載了用藍草染色的過程:藍草加到桶或缸中,在水中加入石灰,經(jīng)發(fā)酵后用于染色,染完取出織物置于空氣中氧化變色。《說文》中記載:“綠,青黃也?!庇捎谧匀唤绲木G色不易保存,傳統(tǒng)的綠色大多是在青上蓋黃染得[12]?!短旃ら_物》[11]中記載了幾種植物染料和藍靛套染可以得到青色和綠色,可以看到傳統(tǒng)青色系和綠色系在染色工藝上有交叉[12],僅僅通過工藝來區(qū)分2類顏色是不準確的。
本文采用文獻中記載的幾種染色工藝,用靛藍染料復(fù)染以及靛藍染料套染黃色系、紅色系植物染料對桑蠶絲進行染色,通過改變?nèi)疽旱牧弦罕纫约叭旧螖?shù)等得到一系列色彩,結(jié)合故宮博物院官網(wǎng)上現(xiàn)存的青綠色文物命名以及圖片資料,試圖將中國傳統(tǒng)青色系和綠色系的色相區(qū)域用顏色的色值Lab值進行劃分。
桑蠶絲:桑蠶絲電力紡,面密度56 g/m2。
染料:靛藍、槐米、梔子、柘木、黃櫨、黃柏、姜黃、石榴皮、蘇木(北京同仁堂(集團)有限公司)。
化學(xué)試劑:冰醋酸、十二水合硫酸鋁鉀、無水碳酸鈉、連二亞硫酸鈉(分析純,阿拉丁試劑有限公司)。
實驗儀器: THZ-82型小樣染色機(常州國華電器有限公司);FZ102型微型植物粉碎機(天津市泰斯特儀器有限公司);Color i7型臺式分光光度儀(愛色麗(上海)色彩科技有限公司)。
靛藍染液:采用靛藍染料2%(owf),保險粉(連二亞硫酸鈉)16 g/L,碳酸鈉12 g/L,浴比1∶50,水浴加熱至50 ℃,充分還原30 min后備用。
黃/紅色染液:將上述黃/紅色植物染料粉碎,用去離子水浸泡12 h后,以1∶25料液比、95 ℃水浴加熱1 h,過濾后得到染料的濃溶液待用。
按實驗比例配置所需染液,采用冰醋酸調(diào)節(jié)染液pH值為4,染色浴比1∶50,皂洗時皂片質(zhì)量濃度 2 g/L。靛藍染料染色工藝條件見圖1,黃色系、紅色系植物染料染色為后媒染色法,媒染劑Al3+用量5% (owf),染色工藝條件見圖2。采用傳統(tǒng)染色方法復(fù)染法(重復(fù)多次染色)和套染法(1種染料上染后再進行另1種染料的染色)進行染色。
圖1 靛藍染料染色工藝條件Fig.1 Indigo dyeing process route
圖2 黃/紅色系植物染料染色工藝條件Fig.2 Yellow/red plant dyestuff dyeing process route
使用Color i7型臺式分光光度儀測試桑蠶絲綢染色后的明度L*、紅綠色相a*、黃藍色相b*、彩度c*值等色度指標(CIE Lab系統(tǒng))。測試前校準,每個試樣測試5次,取平均值。
本文收集了故宮博物院數(shù)字文物庫中發(fā)布的青綠色系紡織品文物圖片共130件。利用Adobe Photoshop軟件去除樣本圖片中無關(guān)的凌亂背景和干擾圖案,取5個點采集圖片中的織物顏色,記錄其平均Lab值[13],結(jié)果見圖3。
注:★ 表示清光緒1875年之后的文物,●表示清咸豐1861年之前的文物)。圖3 故宮博物院藏紡織服裝文物的顏色a*-b*值分布圖Fig.3 Distribution of a*-b*values for the color of The Palace Museum textiles and clothing relics
由圖3可見,綠色紡織品文物的色度值主要位于色相軸的第2象限,即a*值多為負數(shù),b*值多為正值;青色紡織品文物則是以色相軸原點為中心向四周發(fā)散,位于4個象限,大多為-10≤a*值、b*值 ≤10;藍色紡織品文物的色度值,主要集中在色相軸的第3、4象限。由此可見,清代綠、青、藍3類文物的色度值分布區(qū)域特點非常明確。
要說明的是,在故宮博物院所藏紡織品文物中,用青色命名的文物較少,用藍色和綠色命名的文物較多。《說文》:“藍,染青艸(同“草”)也?!薄八{”字的本義為染草名,先秦兩漢時一般不用于表示顏色。但是最晚在西晉末,就有人把“藍”看作是一種顏色了,因此明清時期藍色已經(jīng)獨立用于服飾色彩的描述[6]。此時的青色主要指近乎于黑色的一類色彩,至今在閩東土語(蠻話)中仍保留對黑色服飾色彩稱為青色的稱呼[14]。
此外,對故宮文物按年代進行了區(qū)分,在圖3中清光緒1875年之后的部分文物色彩(以★表示),大大拓展了綠、青、藍色的色域分布,推測是合成染料的出現(xiàn)所致,但是在色名上并沒有太大變化,仍以傳統(tǒng)色稱呼。
由于物證色彩隨著時間的流逝和自然侵蝕,無法準確反映色彩的真實性。僅通過以上信息采集無法對我國傳統(tǒng)青色系進行一個較為準確的劃分,因此通過染色實驗,進一步從科學(xué)的角度進行驗證。
本文實驗根據(jù)植物染料對桑蠶絲上染的色度值結(jié)果建立二維坐標系,觀察各樣品色相的分布及變化情況,分析靛藍植物染料單染以及套染黃色、紅色系染料的料液比和染色次數(shù)對色相的影響。
2.2.1 靛藍單染與復(fù)染
依據(jù)1.3節(jié)靛藍染料染色工藝選擇不同料液比對蠶絲進行單染,以料液比1∶75進行復(fù)染實驗,結(jié)果見表1、圖4。由于復(fù)染次數(shù)較多,表1僅列出色度值變化明顯的復(fù)染結(jié)果。
表1 不同料液比、不同復(fù)染次數(shù)下靛藍對蠶絲染色的色度值結(jié)果Tab.1 a*、b* and c* values of Indigo on silk dyeing with different material-liquid ratio and different counterdyeing times
圖4 不同料液比、不同染色次數(shù)下靛藍對蠶絲染色的顏色a*- b*值結(jié)果Fig.4 a*- b* values of Indigo on silk dyeing with different material-liquid ratio and times
由表1、圖4可知,隨著料液比增大,L*值和b*值逐漸減小,a*值逐漸增大,這是因為此時染液中染料隱色體數(shù)量增加,染色加深,明度降低,紅光、藍光加深。隨染色次數(shù)的增加,靛藍染色L*值減小,a*值增大、b*值減小。經(jīng)多次復(fù)染后靛藍逐漸加深,a*值趨近于零,呈現(xiàn)出藍黑色[15]。
整體來看,不同料液比染色工藝下a*值(-10~-6)、b*值(-20~-8)、L*值(44~76)差異較大,顏色深淺差異大,可得到較為豐富的色彩。靛藍單染實驗中,L*值和a*值的變化趨勢相同,與b*值的變化趨勢相反。因為靛藍染料的特殊性,明度加深、紅光也加重。多次復(fù)染工藝下靛藍a*值(-10~-2)、b*值(-21~-17)、L*值(32~61)發(fā)生變化,顏色逐漸加深,色相趨于藍黑色。雖然增加染料比、反復(fù)多次染色都可以加深織物顏色,但前者對染料浪費較大,后者對染料的利用更加充分,因此通過復(fù)染來降低織物明度更合理。
2.2.2 黃色、紅色套染
由于自然界的黃色植物種類豐富、染出顏色的冷暖色調(diào)豐富,黃色染料選擇了槐米、柘木、梔子、黃柏、姜黃、黃櫨、石榴皮盡可能多的種類,觀察不同種類黃色染料與靛藍套染后的色相變化[16]。為此設(shè)定靛藍染色料液比1︰25,黃色系染料料液比1︰200,媒染劑為Al3+;同時,選擇料液比為1︰25、1︰50、1︰100 3個梯度的靛藍染料分別與料液比為1︰25、1︰50、1︰100、1︰200的槐米、黃柏、石榴皮、梔子4種黃色系染料以及紅色蘇木染料(靛藍1︰25、1︰50)進行套染,用分光測色儀測得染色a*-b*值分布見圖5。
圖5 不同料液比的靛藍與黃色系、紅色系染料套染的顏色a*- b*值分布Fig.5 a*- b* value distribution of different material-liquid ratio of indigo on silk dyeing and yellow and red dyes
從圖5可以看到,不同黃色染料與靛藍套染后的色度值a*值均為負值,范圍為-17~-5;b*值有正值和負值,范圍分別為2~20和-16~-2;套染b*值得到正值的黃色染料有梔子、姜黃、槐米、黃櫨、石榴皮等,呈黃綠色調(diào);套染b*值得到負值的黃色染料有柘木、黃柏等,呈藍綠色調(diào)。
不同料液比的黃色染料與不同料液比的靛藍套染,得到的色度值范圍是:L*值為31~64,a*值為-17~-4,b*值為-17~52??傮w來看,各個料液比下藍色較深時,呈藍綠色調(diào);藍色淡時,呈黃綠色調(diào)。測色結(jié)果表明,與低料液比靛藍套染時,得色b*值較高,黃光強,且隨黃色染料料液比增加b*值增長幅度較大;a*值變化幅度較小,各個綠色整體上偏黃光,顏色較為鮮亮。與高料液比靛藍套染時,綠色a*值變化較小,b*值大都分布在-17~9之間,表明此時大部分綠色偏藍綠色光,色調(diào)較冷。黃、藍色光的變化主要取決于靛藍染料的料液比。與中等料液比靛藍套染時,a*值較高料液比靛藍套染的綠值大,即綠光加重,b*值大部分為正值,呈現(xiàn)偏黃綠色光的綠色,此時綠色較高料液比靛藍套染下更為鮮亮。
不同料液比的紅色染料與高料液比的靛藍套染,得到的色度值范圍是:L*值為22~35,a*值-3~3、b*值-10~1,總體色調(diào)呈偏紅光的青色,與黑色接近。
通過植物染料傳統(tǒng)染色方法的染色實驗以及文物測色分析,得到以下結(jié)論:
①通過文物測色以及染色實驗結(jié)果對照,結(jié)果表明:傳統(tǒng)綠色多指出現(xiàn)在第2、3象限的黃綠色,以第2象限為主,圍繞在a軸負值上下,色度值大致范圍為a*值≤-10;b*值為-10~50。綠色與青色在第3象限有少量交叉。
②中國西晉之前青色包含藍色在內(nèi),傳統(tǒng)的青色色度值為a*值在-10~10之間,b*值在-70~10之間,L*值在20~70范圍內(nèi)的一類色彩。
③清代的青色專指接近于黑色的色彩。該狹義的青色色度值為L*值較小,-10≤a*值、b*值 ≤10的一類色彩,如石青色、元青色等。
本文可為中國傳統(tǒng)青色和綠色的辨析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