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自照與自省

2024-02-21 05:29:02李浩
美文 2024年3期
關(guān)鍵詞:姓名鸚鵡讀書

李浩

溫庭筠《菩薩蠻》其一“照花前后鏡,花面交相映”兩句我特別喜歡,還記得葉嘉瑩先生曾引《華嚴經(jīng)·論法界緣起》中的一段話闡釋此詞“眾鏡相照”的意趣:“猶如眾鏡相照,眾鏡之影,見一鏡中,如是影中復(fù)現(xiàn)眾影——影中復(fù)現(xiàn)眾影,即重重現(xiàn)影,成其無盡復(fù)無盡也。”葉先生對宋詞的闡釋發(fā)明頗多,對此篇也能孤明先發(fā)。及至讀書漸多,才知有關(guān)的“鏡喻”在東西方藝術(shù)史上形成了悠長而深遠的傳統(tǒng),相關(guān)例證俯拾皆是,故有人又用“鏡淵”來稱謂此現(xiàn)象。法國文學家安德烈·紀德對“鏡淵”的闡釋形成了一大套理論,西方藝術(shù)界受此啟發(fā),爭先恐后,推波助瀾,在創(chuàng)作和理論闡發(fā)方面大顯身手,極大地豐富了這一理論,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和藝術(shù)創(chuàng)作中也有回聲蕩漾。本文不想就此再做疊床架屋式的贅述,僅僅想以此為話頭,作為捆束以下三篇自序的一根繩索,當然也想借此機會再看一眼鏡中的自我,不是自炫自戀,而是想通過自省獲得一點自我的覺知。

《流聲:中國姓名文化》自序

姓名是人類社群組織中個體的識別性符號。

人類早期的姓名符號具有很強的區(qū)別性作用。對于某些階層的成員,姓名甚至是個體的唯一性符號。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一個個體可能被賦予多種稱號,不同的個體也可能會有類似甚至完全相同的稱號,于是姓名的唯一性被破壞,姓名的區(qū)別性功能被減弱,但它的豐富性、復(fù)雜性、人文性、技術(shù)性卻在不斷增加。

進入現(xiàn)代社會,由于社會交往量的增加,社會管理需要對個體成員的流動進行精準的統(tǒng)計和管理。依靠傳統(tǒng)的姓名,只能做模糊的統(tǒng)計和管理,但現(xiàn)代組織利用各項專門科學和技術(shù)的進步,通過對個體姓名的精細標注和系統(tǒng)處理,形成了個體區(qū)別和識別的一系列新方法和新技術(shù),于是姓名的民族性在減弱,而時代性、普適性、技術(shù)性在迅速增加。

當前,世界各國都可以通過姓名的數(shù)字編碼、生物特征識別、基因與化學識別、感應(yīng)與光學識別等技術(shù),實現(xiàn)對人類個體唯一性的精準標注、編輯和跟蹤。傳統(tǒng)的隱姓埋名、改名換姓已全然達不到隱遁的目的。在電子探頭和虹膜掃描儀面前,更換衣服與換馬甲都沒有用,易容與換膚也未必能逃脫追蹤。從理論上說,傳統(tǒng)姓名的作用在不斷減弱,人工智能時代的個體能夠在全球暢行無阻,精準便捷地獲得各種貼心的服務(wù),其實依靠的不是識別文字書寫的姓名,而是通過搜索姓名文字和字母后臺的那個龐大的錯綜復(fù)雜的大數(shù)據(jù)系統(tǒng)。

宇宙大爆炸之后,由爬行動物演化而來的智能生命的人屬分支是如何獲得群體徽號姓氏,并進而被賦予每個個體的區(qū)別性符號?又是如何形成超人文的數(shù)理編碼、遺傳數(shù)據(jù)?未來人類的姓名是否會消失?機器人是否會有姓名?硅基生命未來是否不需要姓名,僅用數(shù)據(jù)編碼或體紋特征來識別?隨著奇點臨近,大數(shù)據(jù)滯漲,姓名文化的研究和傳播有何新特征和新作用?這是筆者在閱讀傳統(tǒng)姓名文獻、關(guān)注姓名古今變化現(xiàn)象時所思考的一些問題,讀者朋友如對這類問題也感興趣,就請隨我開始這一趟姓名文化之旅吧。

坊間的姓名學和姓名文化讀物已經(jīng)不少了,僅以漢語姓名文化來說,諸如蕭遙天先生的《中國人名研究》,爬梳鉤稽,資料富贍;納日碧力戈先生的《姓名論》,嘗試從社會文化人類學的視野觀照姓名現(xiàn)象,獨出機杼,新意不少。其他專題著作更多,如姚薇元先生的《北朝胡姓考》,林寶撰、岑仲勉校記、郁賢皓等整理的《元和姓纂》(附四校記),不僅僅是姓名學,同時也是古代文史研究的案頭書。我在撰寫本書過程中及上一版修訂中已經(jīng)吸收了不少,在相關(guān)敘述中也向他們表達了致意。

既如此,我為什么還要寫這一冊小書,并不斷地修改增訂呢?

首先,本書的寫作緣起是很早以前的事。我在本書三聯(lián)版后記中已經(jīng)如實交代,本書原稿應(yīng)該是我著述生涯中成形的第一部書稿。當時是應(yīng)一部叢書編委會的邀請,按照叢書的體例編寫的。彼時處于改革開放前期,文化建設(shè)也像一個基建工地,大干快上,但整體都比較粗放匆忙,包括本書在內(nèi)的文化類著述,也留有那個時代的一些痕跡。隨著時代的推進,本書也與那個時代一樣逐漸淡出。進入21世紀以來,新一輪的文化熱特別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熱方興未艾,本書的三聯(lián)版推出后引起各個方面的關(guān)注以及讀者的熱情,出乎我的意料。有感于此,對這部還有一些市場的小書,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修訂,是一個作者應(yīng)盡的責任。

其次,目前的姓名讀物,包括本書的原版,僅僅立足于對古典姓名文化的介紹。也有些出版物重點是向普通讀者兜售取名的技巧和改名的方法。對于多層級的文化消費市場和需求各不相同的讀者來說,樂此不疲地從事這方面的工作,也值得肯定。

但筆者不想與時俱變,再趕這個熱鬧。在這一版修訂時,筆者敏銳地意識到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認為應(yīng)該從當下信息革命來看姓名文化的現(xiàn)狀和發(fā)展,用現(xiàn)代信息學和編碼學來統(tǒng)攝古典姓名學和大數(shù)據(jù)視野中的姓名文化。這種認知,對處身于后全球化時代的國人,似乎未覺得有什么新意,但對于姓名學本身以及姓名文化研究來說,這還不僅僅是三千年未有之巨變,更是從人類有血緣的人文徽號以來,指定和識別系統(tǒng)即將要發(fā)生另外一次重大變革的前夜?!拔淖?nèi)竞跏狼椋?興廢系乎時序”(劉勰語),筆者和這一代學人有幸或不幸生活于此際,將時代文化和最新科技的內(nèi)容囊括到姓名學學科中來,重新透視受到信息學、符號學、編碼學、基因?qū)W、計算機與人工智能技術(shù)、未來學以及大歷史學沖擊的傳統(tǒng)姓名文化,是一個學人的正常學術(shù)反應(yīng)。

作為專名學的兩個分支姓名學和地名學,其實也與我個人的學術(shù)成長息息相關(guān)。

猶憶早年在大學時期,曾修習過歷史地理學和都城學之類的課程,后來撰寫碩士研究生論文,關(guān)注作品中的地名以及作家交游的地理空間問題。撰寫博士論文時,便進一步從文化地理學和文學地理學思考地域文學和家族文學問題。此外,我早年就開展的唐代園林文學研究,也是從輯錄唐代文獻中出現(xiàn)的園林別業(yè)地名入手的。當時碰碰磕磕,瞎打瞎撞,以為自己是在不同的領(lǐng)域作戰(zhàn)。老來憶舊,回顧起來,實際上是一個領(lǐng)域的不斷拓展。

我對姓名學的研究,起步于幫助大學時代老師做一部有關(guān)姓氏的童蒙讀物的注釋,隨后就是應(yīng)編輯之約撰寫了本書的原稿。今天看來,這兩項工作都是一些通俗普及類的工作,學術(shù)意義很有限,所以我也沒有特別在意。但后來由此萌蘗出家族文學和士族文學研究,就進入了我學術(shù)研究的主要領(lǐng)域。我目前新開拓出的新出石刻文獻研究,研究內(nèi)容仍與姓名學、家族學絲絲蔓蔓,剪不斷,理還亂,因早年在這方面曾下過一點功夫,故進入這一全新的領(lǐng)域,雖然小心翼翼,穩(wěn)扎穩(wěn)打,但也不是特別恐懼害怕。

我自己一生治學,興之所至,跌跌撞撞,貌似佚出文學的畦徑,但回顧起來,實際上仍是游走于專名學的兩端,借了一些新理論、新方法來激活古典國學中的基本內(nèi)容,在現(xiàn)代語境中做了一些新的梳理和解說,如此而已。我在此坦誠地解剖自我,一是希望不斷反省和自我總結(jié),另外也想將自己的膚淺認知捐獻給當代學術(shù)史實驗室,作為一個標本,供進入此領(lǐng)域的更年輕的朋友隨意解剖,希望年青的一代能規(guī)避我的不足和缺憾,在自己專攻的領(lǐng)域做出更大的成就。

本書的修訂和補寫主要集中在以下幾方面。

一是對本書的關(guān)鍵和主旨的適當調(diào)整。由原來客觀敘述傳統(tǒng)姓名文化內(nèi)容,調(diào)整為以信息學、符號學、基因?qū)W、計算機與人工智能技術(shù)、未來學以及大歷史學為光束,透視傳統(tǒng)姓名學,重新闡釋漢語姓名文化,對于由作為區(qū)別符號的姓名所衍生出的各種新的識別方法、識別工具和識別技術(shù)也給予高度重視。

二是補寫了自序和第五章,改寫了第四章和第六章。

三是對全書的敘述內(nèi)容和文意,根據(jù)新的主旨做了梳理,對于一些生僻的史料做了刪節(jié),對于一些爛熟的例證做了更換,另外新補了一些書證和例子。

《濡羽編:講辭、講稿與講綱》自序

近二三十年來,除了校內(nèi)的正常教學外,也曾不斷被邀請出席相關(guān)的交流活動及專題講座,有些話題我事先有些準備,先后講過多次,稍微主動些。也有些話題是應(yīng)主辦方要求,為他們的活動專門準備,只講一次,但花的時間精力,并不比寫一篇論文少,而且因時間所限,總是匆匆忙忙,留有不少遺憾。也有的活動,超出自己專業(yè)范圍,出席為了友情,發(fā)言也僅僅是客氣和禮數(shù)。這些內(nèi)容,就不想收入文集了。其他與學術(shù)相關(guān)的內(nèi)容,實際上是學術(shù)的拓展和外溢,與學術(shù)工作是一個整體,故將這些內(nèi)容納入本書收錄范圍。收入前兩部分的內(nèi)容較雜亂,只能按照話題粗略地劃分。

第三部分是追憶自己的師承以及在學術(shù)成長過程中過從較多的幾位師長,收入這部分的不是全部師長,僅僅是受邀參加一些活動并發(fā)過言、寫過文章的部分。

近讀唐君毅先生在《生命存在與心靈境界》一書中說:“吾不欲吾之哲學成堡壘之建筑,而唯愿其為一橋梁;吾復(fù)不欲吾之哲學如山岳,而唯愿其為一道路,為河流?!闭\獲我心。1961年,唐先生發(fā)表《說中華民族之花果飄零》一文,兩年多后,他又發(fā)表《花果飄零及靈根自植》,就相關(guān)問題反復(fù)申述:“一切民族之自救……必須由自拔于奴隸意識而作為自作主宰人之始……。故無論其飄零何處,亦皆能自植靈根……。其有朝一日風云際會時,共負再造中華,使中國人之人文世界花繁葉茂,于當今之世界之大任者也?!?9世紀下半葉至20世紀,由于外力造成中華文化的花果飄零,期待有朝一日風云際會,花繁葉茂,這是唐先生的文化夢想,但自植靈根是我們每個人在當下都能踐履實行的。

一百年前德國學者馬克斯·韋伯晚年著名演講《以學術(shù)為業(yè)》結(jié)尾有一段話:

在課堂里,唯有理智的正直誠實,才是最有價值的美德。然而誠實也迫使他們指出,對于這么多期待著新的先知和圣徒的人來說,他們的境況,同以賽亞神諭所包含的流放時期以東的守望人那首美麗的歌所唱的完全相同?

有人從西珥呼問我,守望的啊,黑夜如何。守望的說,早晨將至,黑夜依然,你們?nèi)粢獑柧涂梢詥?,可以回頭再來。([德]馬克斯·韋伯《學術(shù)與政治:韋伯的兩篇演說》)

對于今天的讀者,馬克斯·韋伯所強調(diào)的“學術(shù)志業(yè)”和以賽亞神諭,都晦澀難懂,這里就不展開了。還是看《舊雜譬喻經(jīng)》卷上第二三的一則寓言故事。

昔有鸚鵡,飛集他山中。山中百鳥畜獸,轉(zhuǎn)相重愛,不相殘害。鸚鵡自念: “雖爾,不可久也,當歸爾?!北闳?。卻后數(shù)月,大山失火,四面皆然。鸚鵡逢見,便入水,以羽翅取水,飛上空中,以衣毛潤水灑之,欲滅大火。如是往來。天神言: “咄!鸚鵡!汝何以癡:千里之火,寧為汝兩翅水滅乎?”鸚鵡曰: “我由不知而滅也?我曾客是山中,山中百鳥畜獸皆仁善,要為兄弟,我不忍見之耳!”天神感其至意,則雨滅火也。

《舊雜譬喻經(jīng)》,吳康僧會譯。故事情節(jié)雖簡單,但卻美麗動人。佛典中除《舊雜譬喻經(jīng)》外,《阿育王譬喻經(jīng)》和《雜寶藏經(jīng)》也載有這個寓言。其中元魏吉迦夜所譯《雜寶藏經(jīng)·佛以智水滅三火緣品》:

過去之世,雪山一面,有大竹林,多諸鳥獸,依彼林住。有一鸚鵡,名“歡喜首”。彼時,林中風吹兩竹,共相揩磨,其間火出,燒彼竹林,鳥獸恐怖,無歸依處。爾時,鸚鵡深生悲心,憐彼鳥獸,捉翅到水,以灑火上。悲心精勤故,感帝釋宮,令大震動。釋提桓因以天眼觀:“有何因緣,我宮殿動?”乃見世間有一鸚鵡,心懷大悲,欲救濟火; 盡其身力,不能滅火。釋提桓因即向鸚鵡所,而語之言:“此林廣大,數(shù)千萬里,汝之翅羽所取之水,不過數(shù)滴,何以能滅如此大火?”鸚鵡答言:“我心弘曠,精勤不懈,必當滅火。若盡此身,不能滅者,更受來身,誓必滅之?!贬屘峄父衅渲疽?,為降大雨,火即得滅。

《雜寶藏經(jīng)》中還給鸚鵡取了“歡喜首”的名字,歡喜者,是佛家尊者名,為釋迦弟子。其他二經(jīng)中都將受鸚鵡感動而降天雨的記為天神,而《雜寶藏經(jīng)》則歸美于釋提桓?!搬屘峄浮奔础搬屽忍峄敢蛲恿_”,是住在須彌山頂?shù)哪芴熘鳌?/p>

南朝劉宋時期劉義慶《宣驗記》中有一篇《鸚鵡》,情節(jié)襲取于此。此外,劉敬叔所著《異苑》中有一篇《鸚鵡救火》也與此相類。

有鸚鵡飛集他山,山中禽獸,輒相貴重。鸚鵡自念:“雖樂,不可久也?!北闳?。后數(shù)月,山中大火,鸚鵡遙見,便水濡羽,飛而灑之。天神言:“汝雖有志,何足云也?!睂υ唬骸半m知不能救,然嘗僑居是山,禽獸行善,皆為兄弟,不忍見耳!”天神嘉感,即為滅火。

另,《太平御覽》卷九一七也曾記載一則與鸚鵡滅火絕似的故事,亦見于《宣驗記》。記中云:“野火焚山,林中有一雉,入水漬羽,飛以滅火,往來疲乏,不以為苦?!逼鋵嵰彩窃醋苑鸾虃髡f,詳見玄奘《大唐西域記》卷六中的《雉王本生故事》,亦可參見《智度論》卷十六。

劉敬叔所編撰的《鸚鵡救火》故事是《舊雜譬喻經(jīng)》的刪改本,表明這個寓言故事對南北朝志怪小說的影響。魯迅、余英時等的著述中也曾引用了《異苑》中的這個寓言故事。

我在此不厭其煩地引述一個寓言故事的母題及其衍變,是想證明文化記憶的強大作用。在《雜寶藏經(jīng)》版故事的最后,鸚鵡說:“我心弘曠,精勤不懈,必當滅火。若盡此身,不能滅者,更受來身,誓必滅之?!迸c本土的《列子·湯問》中“愚公移山”寓言主題遙相呼應(yīng):“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鸚鵡救火的故事感人,濡羽、漬羽的意象也很新奇。作為一種文化記憶和文化模因,昔哲今賢前后相續(xù),千年以來不斷復(fù)述改編,積淀成一個豐厚的文化巖層,我借過來作為本集的題目,是否唐突,希望讀者朋友有以教我。

《慢耕集:紙上的春種秋收》自序

這是一冊匯報自己幾十年來讀書心得的小書。作為個人精神食糧的主要部分,這幾十年的閱讀總量當然不止這幾十種書,但我也沒必要為了炫耀博學在這里給朋友們報書單,背金句。本書匯報的主要是在專業(yè)工作和學術(shù)交流過程中,留下書面筆記的極小部分閱讀文字。

讀書的話題沒有難度,幾乎人人都能談,但言人人殊。我自忖無甚高論,先抄前人的兩類看法作為話頭。一類是強調(diào)讀書的好處,以北宋黃山谷調(diào)子拔得最高:

士大夫三日不讀書,則義理不交于胸中,對鏡覺面目可憎,向人亦語言無味。(蘇軾《記黃魯直語》,《蘇軾文集·佚文匯編》卷五)

南宋翁森《四時讀書樂》組詩寫一年四季的讀書樂趣。宋代優(yōu)禮文人,士大夫們自我感覺都很好,整天幻想著與官家共治天下,讀書的環(huán)境又這樣好,不樂何如?下面抄標題為《春》和《冬》的兩首。

山光照檻水繞廊,舞雩歸詠春風香。好鳥枝頭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讀書好。讀書之樂樂何如,綠滿窗前草不除。

木落水盡千崖枯,迥然吾亦見真吾。坐對韋編燈動壁,高歌夜半雪壓廬。地爐茶鼎烹活火,一清足稱讀書者。讀書之樂何處尋,數(shù)點梅花天地心。(厲鶚《宋詩紀事》卷八一)

另一類意見貌似相反,以現(xiàn)代倡導(dǎo)“平民教育”的陶行知的《春天不是讀書天》為主。

春天不是讀書天:關(guān)在堂前,悶短壽緣。

春天不是讀書天:掀開被簾,投奔自然。

春天不是讀書天:鳥語樹尖,花笑西園。

春天不是讀書天:寧夢蝴蝶,與花同眠。

春天不是讀書天:放個紙鳶,飛上半天。

春天不是讀書天:舞雩風前,恍若神仙。

春天不是讀書天:放牛塘邊,赤腳種田。

春天不是讀書天:工罷游園,苦中有甜。

春天不是讀書天:之乎者焉,太討人嫌。

春天不是讀書天:書里流連,非呆即癲。

春天!春天!春天!什么天?不是讀書天?。ā短招兄返?卷)

據(jù)說陶行知先寫出歌詞,又請趙元任為本詞譜曲。趙說為了樂曲的完整,就又補了最后一行的文字。表面上看,這是兩位現(xiàn)代教育名人借寫詞譜曲玩成人游戲,真是“精致的淘氣”,故意與流行的包括《四時讀書樂》之類的讀書有用論唱反調(diào),揶揄諷刺,幽默挖苦。但如按字面理解的話,可能就誤解了陶先生的用心良苦。

其實陶先生不是反對讀書,而是反對讀死書、死讀書,他提倡讀活書、活讀書、讀書活?!盎ú菔腔顣?,樹木是活書,飛禽、走獸、小蟲、微生物是活書。山川湖海,風云雨雪,天體運行都是活書。活的人、活的問題、活的文化、活的武功、活的世界、活的宇宙、活的變化,都是活的知識寶庫,便都是活的書?!保ā缎屡f時代之學生》,見《陶行知全集》第2 卷)這與他倡導(dǎo)的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的教育思想是一致的。與陶先生的“活書”說類似的,還有張舜徽先生的“無字書”說。

天地間有兩種書:一是有字書,二是無字書。有字書即白紙黑字的本子,無字書便是萬事萬物之理,以及自然界和社會上許多實際知識。有字的書,人人知道重視它,閱讀它;無字的書,人們便等閑視之,很少有人過問它。特別是過去研究中國文、史、哲的學者們,平日除伏案閱覽、寫作外,不愿多和社會接觸,形成“兩耳不聞窗外事”,與世隔絕。由于他們平日所接觸的書本,絕大部分是古代的,受古人的思想影響很大,潛移默化,便不期而然地與古人接近和今人離遠了。偶與物接,便會格格不入。不獨言論、行事容易流于迂腐,知識領(lǐng)域也是很狹隘的。(張舜徽《自強不息 壯心不已——略談我在長期治學過程中的幾點體會》,見《張舜徽學術(shù)論著選》)

可見陶先生反對的是只會讀前人留下的紙本的小書,他鼓勵人們學會讀天地自然這本大書。猶如時下所說的把論文寫在大地上,不是反對寫論文,而是用自己的行動和生命譜寫一篇能彪炳史冊的大文章。從這個意義上說,屈原最好的作品不是《離騷》,而是他投汨羅江的壯舉。簡言之,陶先生的意思與歷代談讀書的意見并不矛盾,而是對這個話題更深刻、更智慧也更有現(xiàn)代感的引申發(fā)揮,是讀書有用論的20 世紀升級版。

我出生在偏僻的陜北,幼年時期遭逢“文革”,當時停課鬧革命,學校課程無壓力,沒有家庭作業(yè),也沒有家長的要求,雖然身心沒有學習的壓力,但荒廢了讀書特別是機械記憶的黃金時期。

1977年恢復(fù)高考,這一屆對于外語等單科的成績要求很低,以后逐年增加難度,規(guī)范要求,我于1979年在渾渾噩噩中進入了大學,算是擠上了改革開放以來高考“新三屆”的末班車。讀本科、讀碩士、讀博士,一路讀下來,完成的都是規(guī)定的動作,與同輩齊步走,少有樂趣,也無可稱道處,更不敢夸口青春無悔。

年來老境將至,除了應(yīng)付工作外,懵懵懂懂地意識到要為自己讀書,讀自己想讀的書。惜覺醒得太遲,大好光陰已被輕拋擲,現(xiàn)年齡老大,眼睛昏花,記憶力衰退,讀書仿佛在河水上寫字,剛剛劃下淺深不一的印跡,河面上卻絲紋不動,連個泡沫也沒有,更談不到“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宏大場面。希臘神話中說西西弗斯推石頭上山,至山頂石滾下。他周而復(fù)始,反復(fù)不斷。其實面對衰老和死亡這個定數(shù),我們每個人都是西西弗斯。故威廉·福克納評價加繆的話既適用于西西弗斯,也適用于我們每個人。

如果人類困境的惟一出路在于死亡,那我們就是走在錯誤的道路上了。正確的路跡是通向生命,通向陽光的那一條。一個人不能永無止境地忍受寒冷。因此他反抗了。他就是不能忍受永無止境的寒冷。他就是不愿沿著一條僅僅通向死亡的路走下去。他所走的是惟一的一條可能不光是通向死亡的道路。他們遵循的道路通向陽光,那是一條完全靠我們微弱的力量用我們荒謬的材料造成的道路,在生活中它本來并不存在,是我們把它造出來之后才有的。是的,活下去。([美]威廉·??思{《??思{隨筆》)

俞曲園老人說自己“骨肉凋零,老懷索寞,宿疴時作,精力益衰,不能復(fù)事著述。而塊然獨處,又不能不以書籍自娛”(俞樾《茶香室叢鈔》序),我頗能理解老人家的痛楚心情。

往昔對于讀書,有一種崇古的觀念。韓愈講“非三代兩漢之書不敢觀,非圣人之志不敢存”,南宋學者家鉉翁說“三代以還唯有漢,六經(jīng)之外更無書”(家鉉翁《圯上行》),明代的一批文人更公然喊出“文必秦漢,詩必盛唐”。作為一種站隊和表態(tài),可以理解。但后人不必較真,更不必存看齊意識,亦步亦趨地模仿。

康德《人類歷史起源臆測》指出:“在歷史敘述的過程中,為了彌補文獻的不足而插入各種臆測,這是完全可以允許的;因為作為遠因的前奏與作為影響的后果,對我們之發(fā)掘中間的環(huán)節(jié)可以提供一條相當可靠的線索,使歷史的過渡得以為人理解?!保ǎ鄣拢菘档隆稓v史理性批判文集》)

就我個人而言,倒是覺得幾位現(xiàn)代學者對讀書的一些建議平實有用,如陳垣曾以幾部重要的筆記為例,做史源學的研究,并總結(jié)了幾條讀中國古籍的原則?!耙弧⒆x書不統(tǒng)觀首尾,不可妄下批評。二、讀史不知人論世,不能妄相比較。三、讀書不點句分段,則上下文易混。四、讀書不細心尋繹,則甲乙事易淆。五、引書不論朝代,則因果每顛倒。六、引書不注卷數(shù),則引據(jù)嫌浮泛?!保愔浅帯蛾愒吩磳W雜文》)

余英時強調(diào)讀書要謙遜。“我們讀經(jīng)典之作,甚至一般有學術(shù)價值的今人之作,總要先存一點謙遜的心理,不能一開始便狂妄自大。這是今天許多中國讀書人常犯的一種通病,尤以治中國學問的人為甚。他們往往‘尊西人若帝天,視西籍如神圣’(這是鄧實克1904 年說的話),憑著平時所得的一點西方觀念,對中國古籍橫加‘批判’,他們不是讀書,而是像高高在上的法官,把中國書籍當作囚犯一樣來審問、逼供。如果有人認為這是‘創(chuàng)造’的表現(xiàn),我想他大可不必浪費時間去讀中國書。倒不如像魯迅所說的‘中國書一本也不必讀,要讀便讀外國書’,反而更干脆。不過讀外國書也還是要謙遜,也還是不能狂妄自大。”(余英時《怎樣讀中國書》)余先生的話可能會讓有些人聽起來感到困惑,只要聯(lián)系在余之前,陳寅恪已經(jīng)講過:“竊疑中國自今日以后,即使能忠實輸入北美或東歐之思想,其結(jié)局當亦等于玄奘唯識之學,在吾國思想史上,既不能居最高之地位,且亦終歸于歇絕者。其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統(tǒng),有所創(chuàng)獲者,必須一方面吸收輸入外來之學說,一方面不忘本民族之地位。此二種相反而適相成之態(tài)度,乃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舊途徑,而二千年吾民族與他民族思想接觸史之所昭示者也?!保ā恶T友蘭中國哲學史下冊審查報告》,見《金明館叢稿二編》)

當代學人劉躍進則總結(jié)說:“我發(fā)現(xiàn)上述大家有一個學術(shù)共性,即能在尋常材料中發(fā)明新見解,在新見資料中發(fā)現(xiàn)新問題,在發(fā)明發(fā)現(xiàn)中開辟新境界?!保▌④S進《從師記》)

袁枚的這兩句詩我比較喜歡?!半p眼自將秋水洗,一生不受古人欺。”(《隨園詩話·補遺》卷三)其實古人沒有欺騙我們,是我們自己太幼稚,太簡單,錯解了古人。所以,這個板子不能打在古人身上,應(yīng)該打在你自己身上。

猶憶童年時隨外婆住在烏審旗爾林川鄉(xiāng)下,當時鄉(xiāng)下沒有電,要用畜力推石磨舂米磨面,為防止驢子偷吃,推磨的驢一般都被蒙上眼罩。驢走慢了,站在旁邊看磨的就用笤帚打一下驢屁股,挨了打的驢第二圈轉(zhuǎn)到此,仍然保留著挨打的記憶,于是條件反射般快跑幾步。外婆愛嘮叨,常用此案例教育我:驢挨了打都有記性,人不能不長記性,不斷重復(fù)錯誤。慚愧的是,我自己不斷摔跟頭犯錯,也不斷看到現(xiàn)實中和書上別人摔跟頭犯錯,就是不如驢子有記性。借用網(wǎng)絡(luò)新生代朋友的一個表述,人類傲慢地使用蠢驢、蠢豬這樣的字眼,動物世界的異類朋友會集體抗議的,它們會認為這是“物種歧視”,因為人類干的蠢事并不比動物們少。及至從書上看到黑格爾老人曾說:“我們從歷史中得到的唯一的教訓就是我們從沒有從歷史中得到過教訓?!保ā稓v史哲學》緒論)羅素也重復(fù)著說道:“人類唯一的歷史教訓就是忘記了歷史的教訓?!蔽疫@才稍稍釋然,原來不長記性和貪嗔癡恨愛惡欲一樣,是人類的共病,也是我們的原罪。這樣想想,個人的負罪感也就減卻了不少。

收入本書的文字分為四類。

第一類是拜讀學習師友著作的心得體會。多年來,我從閱讀他們的著作中獲益匪淺,但引述和評介未必允當,只能是受益人個人的感受。

第二類是由我掛名和兼任各類叢書、編著的主編、責任人以及合編、參編人所寫的一些說明文字。上大學前,我曾在一個文藝團體做過幾年舞美工作,朋友戲謔地說那叫“拉大幕”,專業(yè)術(shù)語叫“司幕”,與大型活動中的“司儀”的功能近似,故我借用過來作為這一輯的題目。

第三類是我為我的學生所寫的書序和前言,主要是碩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參與了他們項目的開題和答辯,也見證了他們的成長。他們未來學術(shù)道路的順逆窮通,主要還要靠個人的努力,但因我曾與這些年輕朋友有過一點學術(shù)交往,故也愿借本輯存留一點學術(shù)記憶。

第四類是我為自己的幾本書寫的序言和后記,這幾個集子將來不會再重印了,留一篇前言后記,就像在筆記本里保留幾片植物標本。失了水分的干花干草也就沒有了真香生色,留一點歲月的印痕吧,取名“自照”,典出溫庭筠“照花前后鏡,花面交相映”。當然,讀者朋友也可以理解為“豬八戒照鏡子”。

其中,前兩類閱讀筆記,我在書名上還統(tǒng)一加了一個提示性的正標題,以示推薦和揄揚。后兩類因為是寫讀學生的書和自己的書,就沒必要刻意地自我廣告了。

我讀書有限,本集提及的未必都是很好的書,我的閱讀體會各位也未必認可,老話說的開卷有益未必都是指精裝版的經(jīng)典名著,董橋《夏先生》一文中曾說夏先生對他提點道:“夏先生說讀書樂趣不外一葉知秋,腹中有書,眼前的書不難引出腹中的書,兩相呼應(yīng),不亦快哉?!保ǘ瓨颉兑患埰桨病罚?/p>

末了,引唐甄《潛書》中的一段話用以自勉,也送給年輕和年長的讀者朋友?!拔野l(fā)雖變,我心不變;我齒雖墮,我心不墮。豈惟不變不墮,將反其心于發(fā)長齒生之時。人謂老過學時,我謂老正學時。今者七十,乃我用力之時也?!隙鴮W成,如吳農(nóng)獲谷,必在立冬之后,雖欲先之而不能也。學雖易成,年不我假;敏以求之,不可少待。不然,行百里者,九十而日暮,悔何及矣!”

(責任編輯:孫婷)

猜你喜歡
姓名鸚鵡讀書
聰明的鸚鵡活得長
小鸚鵡
梁潮印箋·姓名章戢孴
我愛讀書
正是讀書好時節(jié)
意林(2020年12期)2020-07-03 02:48:46
熟辣烘鸚鵡
姓名的『姓』字為什么是『女』旁?
籠中的鸚鵡
我們一起讀書吧
讀書為了什么
墨竹工卡县| 江源县| 长春市| 潍坊市| 泾川县| 曲阳县| 阿瓦提县| 仪陇县| 连江县| 沅江市| 汤阴县| 昌黎县| 时尚| 西乌珠穆沁旗| 宁乡县| 永胜县| 永昌县| 正安县| 罗甸县| 凤庆县| 上饶市| 郯城县| 汾西县| 阳泉市| 綦江县| 沁源县| 雅江县| 桐城市| 岐山县| 锡林浩特市| 天气| 静安区| 五指山市| 宁化县| 色达县| 永嘉县| 十堰市| 东安县| 宜城市| 宜兴市| 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