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唯
初中一年級的語文課本上,有一首令人印象深刻的新詩《在山的那邊》:“小時候,我常伏在窗口癡想,山那邊是什么呢?……”
兒時,我也常駐足家中的陽臺,往遠處眺望。銹跡斑斑的鐵藝窗外,是一幅典型的“山城”風景畫,在未對“世界”這個詞產生清楚認知前,窗外的一切,構筑著我心中的世界。
陽臺外,距離視線最近處是一座低矮的平房,上面覆蓋著波浪形的褐色瓦片,偶有小鳥落腳。僅有一次,一位抱著孩子的婦人出現(xiàn)在平房外的走廊,和我熱情招手,令我十分驚喜。此后這棟房子再沒出現(xiàn)人影,以致它時常以神秘詭異的形象出現(xiàn)在我的夢境。
平房往外,可以望到綠油油的農田,接著是層層疊疊的一片建筑群。它們同樣是低低矮矮的,外觀大多呈土黃色,看起來搖搖欲倒,只有居于正中的一棟鑲嵌著藍色玻璃的大樓,格外亮眼。白天陽光明媚時,那棟樓會閃爍金光,陰雨綿綿時,大樓又隱于云霧中,若隱若現(xiàn),可望而不可即;傍晚,天邊的火燒云會照亮它的輪廓,待余暉散去,當天空只剩幾朵倔強的白云在緩緩挪步,那棟樓便陷落一片灰藍中,直到暮色蒼茫,周圍一切變得寂靜空曠,大樓徹底被一片黑暗掩住……
無數(shù)個日子里,見證大樓長達約一個小時的“消失”歷程,成為我在傍晚時分必經的某種儀式感。這棟安靜矗立于眼前的大樓,遙遠且神秘得仿佛存在于另一個世界。我總是忘記向父母探問它的位置與名字,只是隱約記得,某次乘車路過家鄉(xiāng)涪陵的一處繁華商圈,一棟覆蓋著一格格藍色玻璃窗的大樓在我眼前一掃而過,熟悉感令人心頭一驚;后來因城市規(guī)劃發(fā)展,“錦繡大酒店拆除爆破”登上了報紙頭條,那棟我日日守望卻始終無法確認身份的大樓,隨著一陣轟隆的巨響,在我眼前化作了一朵蘑菇云;最后一次見到它,是家鄉(xiāng)老友傳來的短視頻,標題寫著:“老城記憶”。
建筑群附近似乎還有學校,有一面紅旗十年如一日迎風飄揚,在早晨偶爾能聽到國歌奏起。那時家中的表姐在外讀大學,我和表妹對她的思念無處安放,媽媽看不過去便說,那面五星紅旗高揚的地方就是姐姐念書的學校。于是,窗臺外多了一個小人兒的身影,她們總是癡癡地向遠處眺望,用稚嫩的童聲迎風大聲呼喚思念的姓名。
那時,我和表妹不知道聲音能傳播的距離,只知道那片密密麻麻的房子就是我們心中的“遠方”。建筑群后面就是連綿起伏的山脈,遙遠得只能看見輪廓,我時常望著那條淡淡的線條,心中思考:山那邊是什么?
重慶是內陸城市,山那邊定然不是海,那到底是一條江,還是一條河?會不會也是一座藏于云霧的、鑲著藍色玻璃的大樓?
后來搬了家,我和家人住進了一處地勢很高的大樓,心中問題的答案開始愈加清晰——城市被交匯的烏江與長江圍住,江東是雨臺山,江北是北山坪,山的背后,還是一片連綿起伏、遙遠得只能望見輪廓的山脈,而那座讓我日日守望的大樓,變成了高高矗立、仍舊會在陽光下閃爍金光的新地標——澤勝雙子塔。我有一絲雀躍,因為離山更近了。我可以看到它白天的明媚和夜晚的燈火通明,欣賞它春時梅紅的樹林,夏時漫山遍野的綠,秋時的蕭瑟與枯黃,還有冬時山尖上露出的罕見白衣??尚念^仍有一股失望縈繞——盡管大山在四季輪轉里呈現(xiàn)出不一樣的色彩,但山的那邊竟然還是山。當波光粼粼的江面?zhèn)鱽碛崎L的汽笛,我望著無邊無際的江水,又忍不住疑惑,江水流向何處?船駛向的遠方又是哪里?
十年后,互聯(lián)網(wǎng)掀起了一股年輕人的感慨熱潮:“山的那邊還是山,路的盡頭還是路”,我才驚奇地發(fā)現(xiàn),原來有這么多產生共鳴的“翻山者”。
曾經在我眼中,世界只是那片鐵窗外遙不可及的一小方天地,最遠處不過是那棟我望眼欲穿的神秘大樓;后來領略了數(shù)座城市風光后,世界開始變得浩瀚無邊、深不可測,令人無法探清來時路,也無法預知未來的行程。
但經歷數(shù)次迷茫后,我不再執(zhí)著于翻山越嶺尋找問題的答案,而是坦然接受:山的那邊可能就是山,翻過一座,還有一座,也可能是蔚藍的大海,是綠油油的農田,甚至是一座高樓四起的小城……但或許真正值得期待的,并不是山后的結果,而是當我們開始享受登山與下山的旅途,知足于在每一座城市意外邂逅的風景,回頭發(fā)現(xiàn),“世界”原來近在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