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樂言
秋天是最適合出游的季節(jié),既無夏日的悶熱,也不像冬日那般寒冷,2023年秋天,蘇州博物館(本館)無疑成為蘇州市民最愛去的打卡地點之一。夜幕降臨,蘇州博物館內水光瀲滟,樹影婆娑,迷離的燈光將游人的身影倒映在白墻之上,衣襟和裙帶隨風舞動,宛若畫中仙子。
蘇州,是一部關于浪漫與優(yōu)雅的史書。吳儂軟語,江南小調,翻閱蘇州上千年的歷史,蘇州博物館是其中不得不讀的一首詩篇。它位于蘇州歷史街區(qū)的東北部分,毗鄰太平天國忠王府舊址,以及江南園林之首拙政園。粉墻黛瓦,水墨江南,蘇州博物館將歷史的浮沉娓娓道來……
破土重生的歷史遺跡
追溯博物館前世今生
19 世紀,晚清統(tǒng)治者腐敗愚昧,廣大農民苦不堪言,由此爆發(fā)了由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最大規(guī)模的農民起義之一。這一政權借天時地利,勢力迅速由南京擴展至全國多地,其中就包括蘇州。
清咸豐十年(1860 年)四月,忠王李秀成率領太平軍攻克蘇州,建立了蘇福省后,將原為拙政園的花園部分及東西部宅第等合并為“忠王府”,并按照王府的規(guī)格進行重新修繕。在太平天國星羅棋布的遺址中,蘇州太平天國忠王府是至今全國保存最完整的一組太平天國歷史建筑群之一,位列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王府大門外建有兩座吹鼓亭,以及東西并立的轅門,府中角樓、望樓錯落有致。據(jù)資料記載,清同治二年(1863年)李鴻章率部攻陷蘇州,忠王府成為李鴻章的江蘇巡撫行轅,按清朝衙門的規(guī)制,忠王府大門進行改建,東西兩轅門和吹鼓亭全部拆除,大門梁枋上的彩繪涂盡,只有正殿次間脊桁上的二方“鳳穿牡丹”得以幸存。2006 年,修葺一新的忠王府作為蘇州博物館新館的組成部分,開始迎接八方賓客,成為蘇州一處獨特的人文景觀。
如今,忠王府格局分為中、東、西三路。東路以恢復晚清八旗奉直會館原貌為主,利用四面廳以專題形式舉辦《香港張宗憲先生捐贈文物陳列》,以紀念和表彰祖籍蘇州的張宗憲先生對家鄉(xiāng)文化遺產保護事業(yè)的支持。西路則以恢復清光緒年間張履謙豪宅及補園部分建筑原貌為主,北部的小姐樓作為博物館的藏書樓。中路展出太平天國忠王府舊址陳列,大殿恢復忠王李秀成主持軍事會議的場景。
忠王府院里的臥虬堂,是李秀成當年最喜歡的處所,白底黑字的牌匾由明代才子唐寅題寫。相傳當年仲春時節(jié),藤飛花放,拙政園主王獻臣常在此宴飲江南諸才子。臥虬既因紫藤蟠屈似龍而名,又隱喻名士循世隱逸之意。堂中最具生趣的莫過于那棵紫藤——據(jù)說它由明代藝術巨匠文衡山親手栽種,生長至今。后來,十幾根枝條被嫁接在新館的紫藤樹上,再次生發(fā)。
貝聿銘的收官之作
融入蘇州精神底色
蘇州博物館成為新晉博物館“網紅打卡地”的背后,有一位不得不提及的人物——它的設計者貝聿銘。
這位祖籍蘇州、名貫中西的建筑大家,是躋身世界級建筑師行列的唯一華人。他的背后,是一個傳承了十五代人的江南大族,擁有一段講不盡的綿長歷史。
據(jù)貝聿銘傳記介紹,貝氏族人為躲避元末的戰(zhàn)亂,從北方輾轉到了蘇州,靠行醫(yī)賣藥起家。至18 世紀,貝聿銘的家族在蘇州居住了已有六百余年。
貝氏家族的崛起要追溯到明朝,那時貿易流通、商品經濟繁榮發(fā)展,貝聿銘家族的始祖貝蘭堂積極開拓自己的事業(yè),替人治病、出售各類藥材,將家業(yè)不斷發(fā)展壯大,貝氏家族因此奠定了良好的發(fā)展開端。至乾隆年間,貝氏成為蘇州四富之一。
貝聿銘出生同年,貝氏家族買下了蘇州著名園林——獅子林。在新中國成立前,世界文化遺產蘇州獅子林一直都是貝氏家族的私家園林。貝聿銘的孩提時期,便是在這座美麗的東方園林中度過,而這段珍貴的童年經歷,也將蘇州的文化底蘊鐫刻入貝聿銘的血脈。
青年時期,貝聿銘曾在麻省理工學院和賓夕法尼亞大學就讀建筑學。傳統(tǒng)的美術課程并未讓他感到有所啟發(fā),但一位教授成功說服他留了下來。他于1940 年獲得學士學位,然而彼時的中國正處于戰(zhàn)火之中,這迫使他放棄了返回祖國的計劃。由于一次偶然的機會,貝聿銘得以去往哈佛大學進修,期間與現(xiàn)代主義建筑學派奠基人瓦爾特·格羅皮烏斯和匈牙利建筑師馬塞爾·布魯埃共事。
1955 年,貝聿銘創(chuàng)立了自己的建筑工作室,在工作室六十余年的項目歷程中,創(chuàng)作了美國華盛頓特區(qū)國家藝廊東廂、法國巴黎盧浮宮擴建工程、香港中國銀行大廈等作品,都享有盛譽。面對全球化的洪流,貝聿銘有效利用環(huán)境,因地制宜,而非一味地固守帶有全球主義意味的“國際風格”。1979 至1986 年間,貝聿銘憑借一件件優(yōu)秀的建筑作品,先后斬獲了各大獎項和榮譽,成為當之無愧的“現(xiàn)代建筑的最后大師”。
1974 年,貝聿銘重返中國,那時已是他離家的第四十個年頭。從香山飯店到香港中國銀行,再到蘇州博物館,他再一次架起了中國本土語境下歷史與現(xiàn)實的深刻連接。
從20 世紀90 年代開始,就不斷有人找到貝聿銘,希望他能為蘇州做些什么。貝聿銘當時表示:“你們不用找我,現(xiàn)在重要的不是現(xiàn)代的高樓大廈,你們需要的是城市的保護方案,而且還必須把運河清理干凈。蘇州坐落于京杭大運河之上,是曾經的主要交通渠道,但多年以來受到了嚴重的工業(yè)污染。當蘇州的水變干凈了,我就會回來?!?/p>
其實,貝聿銘一直在以各種方式參與蘇州古城的保護。他曾說,在新千年里,最重要的挑戰(zhàn)就是,在前所未有的爆炸性現(xiàn)代化工業(yè)化浪潮里,中國如何保護歷史名城,而這也正是貝聿銘請大兒子貝定中為老家蘇州解決的問題。貝定中和易道(EDAW)公司的同事一起,為蘇州最敏感的區(qū)域制定了一套規(guī)章制度,目標是在保持和強調蘇州歷史特點的同時,找到古城區(qū)的重建和復興之路。
當蘇州的保護治理有了一定成果后,85 歲的貝聿銘回到了故土,著手準備蘇州博物館的建設?;夷?,白石,從表面看,蘇州博物館更像是一個現(xiàn)代建筑——幾何造型,片狀山石,鋼結構,都不是傳統(tǒng)語匯,卻都講述著傳統(tǒng)故事、書寫著傳統(tǒng)意境。
毫無疑問的是,貝聿銘將對故鄉(xiāng)的依戀、對中國文化的熱愛以及他畢生的建筑理念,都傾注在了這幢建筑里。他曾說,蘇州博物館是他的一部“自傳”。同時,蘇州博物館也被稱為“貝老的小女兒”,融入其中的不止蘇州的底色,更是貝氏家族記憶的傳承。
蘇而新,中而新
詩意蘇博,縱情水墨
一川煙雨,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貝聿銘曾在接受《紐約時報》采訪時說:“在西方,建筑是建筑,花園是花園。它們在精神上是相關的,但彼此在存在感上相互獨立。但在中國,建筑和花園是一個整體,都是互相交織在一起的?!?/p>
“蘇而新,中而新”,是貝聿銘提出的蘇州博物館的設計理念,意思是既要有中國特色、蘇州風味,又要現(xiàn)代化。蘇州博物館被置于院落之間的設計,融合了傳統(tǒng)的蘇州建筑風格——建筑物與其周圍環(huán)境或交疊,或鋪陳,相互協(xié)調。但是博物館庭院以及部分展區(qū),并沒有一味地遵循傳統(tǒng)園林的設計思路;相反,建筑師為每個花園尋找新的主題與修辭,賦予傳統(tǒng)語境以全新的時代注解。
粉墻黛瓦,作為蘇州傳統(tǒng)的城市肌理,已經成為博物館的主色調。詩情畫意,縱橫水墨,盡在此間。
博物館屋頂設計的靈感來源于蘇州傳統(tǒng)的坡頂景觀——飛檐翹角。屋角的檐部向上翹起,四角翹伸,形如飛鳥展翅,輕盈活潑。玻璃屋頂與石屋頂以幾何形式分別呈現(xiàn),最大限度地將自然天光引入活動區(qū)域與博物館的各個展區(qū),公眾在觀展時,亦可親近自然。同時,玻璃屋頂之下的金屬遮陽片和木作構架被廣泛使用,以控制和過濾進入展區(qū)的太陽光線,達到天人合一的意味。
曾有業(yè)內人士評價:“如今的蘇州博物館里總是游人如織,既是來看展品,又是來逛園林?;蛘哒f,博物館建筑本身就是其中最大的展品?!庇慰蛷拇箝T進入前庭,來到中央大廳,眼前的景色以一系列簡約優(yōu)雅的幾何圖形折疊再徐徐展開,從八角形開始,由三角形、菱形和矩形過渡,逐漸上升到屋頂?shù)捻敺澹c蘇州傳統(tǒng)徽派建筑中折疊的屋頂遙相呼應。之后是主展館,它連接著一個露臺,站在這里可以觀賞中庭的池塘和花園。假山、綠池、白墻、黛瓦,幾何學的黑白線條層層疊疊,極具方圓之道。與此同時,信步閑庭,不經意間看見白墻上的窗框——窗含四時景,大概就是蘇州從古至今的浪漫吧。
漫步其中,不由感嘆,蘇州的園林是由詩人、文人、畫家當作詩詞、畫作做出來的。蘇博園林的視線焦點,是水池正對面的片石假山,十幾塊巨大的片石立在與拙政園相隔的白墻前,形如山水畫。這便是借了北宋畫家米芾的山水畫意境——不求工細,多用水墨點染概括其中精神。這也正是貝聿銘的旨意所在,于是他嘗試用一種三維繪畫手法重塑米芾畫中意象。
經過曲曲折折的人行步道,路遇一個八角茶亭,與東西兩翼的展館相接。每一個展館體量都不大,正適合明清工藝品的展示。各個展示空間高低起伏,錯落有致,移步易景,與中國傳統(tǒng)建筑的體驗類似。如此,就更能感受到蘇州這座城市的可看、可讀,因為蘇州每條街巷、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都透露著她經久不息的江南風韻。
建筑是城市的語言,也是城市文化的載體。美國建筑學家羅伯特·斯特恩認為,城市的構建,從建筑的角度來說,是在歷史和未來之間找尋它的存在感,而蘇州博物館深刻詮釋了這個道理。
編輯+馮藝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