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彩調劇在廣西是覆蓋面最大的劇種,約占廣西戲劇的80%,是廣西影響力較大的劇種之一。2006年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戲劇作為一門綜合性藝術,穿插各類藝術形式,而彩調傳統(tǒng)表演藝術就是在廣西民間歌舞、民間雜耍、民間說唱藝術的基礎上逐漸完善、創(chuàng)新、發(fā)展而形成的。彩調劇中的表演身段與唱詞高度結合,廣采博納廣西各民族民間歌舞優(yōu)長,并充分運用“三件寶”——扇子、彩帶、絲巾,載歌載舞、扇轉巾飛、熱鬧歡愉,極富生活氣息與藝術美感。
舞蹈生態(tài)學是以科學、宏觀的視角對民族舞蹈的存在和發(fā)生進行研究的學科。舞蹈形態(tài)分析是對舞蹈動作的因子分解和特征提取,將自然舞蹈及創(chuàng)作舞蹈進行中觀分析并分類歸納。通過舞蹈形態(tài)分析對舞蹈動作進行因子分解和特征提取,脫胎于感性描摹和形容說辭,能夠建立起舞蹈語言、舞蹈語匯的因子系統(tǒng)。此外,學界現(xiàn)存對彩調劇中舞蹈身段的研究較少,且更多青睞于對其的整體性研究,例如舞蹈身段對角色塑造的意義,抑或以術語代分析,描寫劇中的舞蹈現(xiàn)象。彩調劇雖輕松、活潑,但依舊存有戲曲舞蹈中程式化的問題,因而用舞蹈形態(tài)分析破開程式化的整體性研究,有助于舞蹈編導認識并創(chuàng)新舞蹈形態(tài)。在此,本文將以舞蹈生態(tài)學作為理論切入點,對彩調劇《王三打鳥》中《四門摘花》唱段的舞蹈形態(tài)進行分析,以期為彩調舞蹈今后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提供參考和借鑒。
二、《四門摘花》概述
彩調屬燈戲系統(tǒng),源于桂林地區(qū)農村歌舞、說唱衍化而成的“對子調”,流傳甚廣,名稱不一。桂林叫“彩調”,柳州、河池地區(qū)和梧州部分縣叫“調子戲”,平樂、荔浦一帶叫“彩調”“采茶戲”“彩燈”,左、右江的寧明、百色等地叫“大采茶”“嗬嗨戲”等,1955年以后統(tǒng)稱為“彩調劇”。
彩調劇目多以勞動、愛情、家庭生活等為主題,有大量的口傳和手抄本在民間流傳。表演時采用桂柳方言,并多以小生、小旦、小丑(三?。┑容d歌載舞的表現(xiàn)形式為主,其中丑角和旦角的步法、轉身、亮相、扇花、手花富有特色,其中尤以步法最為突出,素有“生丑不分”的特點。
《四門摘花》作為彩調劇經典劇目《王三打鳥》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主要表現(xiàn)戀人樸實的相愛之情,而因為在傳統(tǒng)廣場表演中演員需要對東、南、西、北四個方向都表演一番,所以便有了“四門”之說。
選擇《四門摘花》進行個案研究,便是因其作為經典劇目中的經典二小戲(小生、小旦)唱段,流傳甚廣,錘煉甚多。本文將以楊步云(省級非遺傳承人)、周瑾(國家級非遺傳承人)版本的《四門摘花》為主要研究對象,并以《四門摘花》中的第一句唱詞和其中的身段為例進行分析。
(一)表演內容
《四門摘花》源于彩調劇《王三打鳥》,該劇講述一對年輕人堅定攜手,破除封建桎梏的故事。青年王三借打鳥緣由,來到心上人毛姑妹的家,毛母本在吃壽酒前反復叮嚀毛姑妹在其走后不得開門,但大膽熱情的毛姑妹在聽到來人是心上人后,便欣然請其進家,《四門摘花》便是二人互訟衷腸、互表愛意的表演片段。
作為《王三打鳥》中的高潮與核心,不僅傳達著兩人間的愛意,與此同時,在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舞蹈語境下,二人還以一種莫大的熱情,用起舞、歌唱的方式反抗傳統(tǒng)婚戀觀,藝術創(chuàng)作中的“真、善、美”在此體現(xiàn)。
(二)表演形式
《四門摘花》的表演形式為一生一旦載歌載舞,其中唱詞為一問一答。彩調中各種形式的演唱往往伴隨著演員或優(yōu)美或夸張或滑稽或風趣的形體動作,演員不只用聲音進行演唱,更是用“身體”進行表演,“歌”與“舞”密不可分,正因如此,彩調非常注重唱詞的舞蹈化,注重音樂的可舞性節(jié)奏等。彩調劇中的舞蹈動作與唱詞都是高度對應的,樂非舞之“伴奏”,而是舞之“言說”。例如,唱詞如下。
(生)摘一朵牡丹花 問妹愛不愛
(旦)妹妹都是愛 無人摘下來
(生)但得惠妹妹愛 哥哥摘下來
(生)摘一朵牡丹花 妹妹頭上戴 實在是好人才
……
在這一段中,除了有彩調劇中的各類扇花和步法外,還編創(chuàng)了相應舞蹈身段體現(xiàn)唱詞。比如在小生唱到“摘一朵牡丹花 妹妹頭上戴”時,其手部就有將牡丹花插入小旦頭上的“虛擬性動作”。而在小旦問起“好不好”“乖不乖”時,小生每次回答都伴隨著大拇指的豎起以表其欣賞,體現(xiàn)了劇中唱詞與舞蹈的高度對應。彩調劇的表演程式包括“四功”(唱、做、念、打)“五法”(手、眼、身、法、步)。同時,該段中還出現(xiàn)了“繡球扇花”“波浪扇花”等各類扇花,“云步”“小扭步”等各類步法以及“磨盤轉”等轉身,“金雞獨立”等亮相。
三、《四門摘花》的形態(tài)分析
(一)節(jié)奏型
“節(jié)奏型是舞蹈特性之一,分析舞蹈形態(tài),必然要根據(jù)其節(jié)奏類型來提取特征。”以節(jié)奏型分析舞蹈特征,常以舞蹈伴奏的樂曲鼓點為依據(jù)。《四門摘花》的音樂節(jié)奏型為2/4拍。其中舞蹈與音樂節(jié)奏交相呼應,形成了歡快中穩(wěn)健,熱鬧中停頓的舞蹈風格。(見表1)
(二)呼吸型
舞蹈以肢體動作作為載體,呼吸應用是其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在《四門摘花》中,自然型呼吸與非自然型呼吸交替出現(xiàn),互為補充。演員的呼吸型應用與演唱邏輯正相關,動機越大,呼吸呈現(xiàn)越不自然,反之亦然。如在表1中分析的“打開東門”句中,小生在做第一拍“吸腿轉”時,因跳躍而帶來的肌肉和肢體壓力,使呼吸呈現(xiàn)非自然型;而在“東門”兩拍中,由于下身造型相對穩(wěn)定,且只有手部動作,因此呼吸呈現(xiàn)自然型。而同一句中的小旦由于只有手部動作,其呼吸呈現(xiàn)自然型,體現(xiàn)其害羞與內斂之情。此外,在《四門摘花》中,小生、小旦除在跳躍時呈現(xiàn)急、重、提的非自然型呼吸外,還存有亮相時的沉、深與閉氣,與自然型呼吸穿插出現(xiàn),既刻畫了相愛二人內心的雀躍之情,也刻畫了人物在不同階段的情感變化。
(三)步伐
與節(jié)奏同步進行的雙腳在地面起落所形成的下肢運動稱為步伐。步伐對于構成舞蹈形態(tài)特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端拈T摘花》中的典型步伐主要有點細步、扭絲步、云步、挪步(又稱碾步)。(見表2)
步伐與節(jié)奏正相關,將其更為細致地進行分析和歸類,可以粗略概括為以下兩種:一是嚴格節(jié)奏型,如十字步的運動節(jié)奏與音樂節(jié)奏相吻合;二是非嚴格節(jié)奏型,如點細步的運動節(jié)奏為一拍兩個,可以呈現(xiàn)出滑稽的舞蹈風格。
(四)顯要動作部位及其動作流程
人體運動中相對運動幅度最大的以及超常、特異性突出的部位,稱為顯要動作部位。《四門摘花》中的顯要動作部位主要為手和腳,即扇花、步法。扇花需轉動手腕并配合上肢(小臂、大臂)在身體不同方位進行舞動,且通常配合單一、重復的腳下步伐。
彩調劇的風格使動作部位的步伐具有一定的滑稽性。如點細步,做該動作時,雙膝并攏微蹲,走步時用腳前掌點地向左快速平移,步間距較小,且上身平穩(wěn)不晃動。這種上身端正,下身活潑的對比,突出了彩調劇獨特的風格特性。
四、彩調劇舞蹈形態(tài)創(chuàng)新的可能性分析
(一)典型因子提煉
筆者將以小生動作為例,分析彩調劇經典唱段《四門摘花》中的典型動作,其中主要包括多種舞步、磨盤轉和扇花等動作,對其進行提煉并歸結出以下幾點。
第一,舞步中的矮樁、中樁、高樁和點細步是彩調舞蹈的典型動作,與小生的表演風格緊緊相連,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第二,磨盤轉是典型的轉身動作,在轉身時頭、上身和下身整體行動,如磨盤一般。在皮黃系統(tǒng)的劇種中,“留頭甩頭”是轉身這一動作的技術性要點。而彩調劇卻另辟蹊徑,表現(xiàn)出淳樸、自然,以未經刻意訓練和琢磨的“鄉(xiāng)土之味”為特色。
第三,扇花在彩調劇舞蹈中是典型的表達情感的道具,既能表演出動作的身段,又能作為道具進行使用,其重要性和典型性不言而喻。
(二)典型因子變化
以步法中的矮樁為例,筆者在進行變化時選擇將其進行節(jié)奏的改變。在傳統(tǒng)彩調劇中,矮樁為一拍一個的勻速行進,同時還要配合頭部和手臂的動作,筆者將腳下的步速加快,變?yōu)橐慌膬蓚€。除此之外,筆者還嘗試在做矮樁時加大頭部的動作幅度,將傳統(tǒng)彩調劇中角度只有20°左右的脖子前傾幅度,增大至45°,以增強舞臺表現(xiàn)力并提高動作難度。
除步法外,筆者也嘗試對轉身動作進行變化。例如,將磨盤轉進行變化時,首先嘗試將空間改變,在轉的過程中從三度下降到一度,其雖簡單但較好保留了動作的風格性。其次嘗試讓頭部跟隨手的路線和動勢,以拋物線的動勢配合磨盤轉的整體動勢。磨盤轉手勢動作較單一,在旋轉的過程中,可以變化各種路線或形成各種舞姿,以增強舞蹈動作的觀賞性和訓練性。
五、結語
筆者嘗試運用舞蹈生態(tài)學的學科知識對傳統(tǒng)彩調劇經典段落《四門摘花》的舞蹈身段進行分析,將其中的舞蹈因子提煉并進行一定程度的變化,豐富彩調舞蹈素材的同時,輔助彩調舞蹈創(chuàng)作。但在豐富彩調劇舞蹈的過程中,不可為了“變”而變,對其變化和發(fā)展應建立在“鄉(xiāng)土性”的風格基調上,要以專業(yè)的方式創(chuàng)作富有“鄉(xiāng)土性”審美的彩調舞蹈動作,并以“民間”視角審視,這樣在將其應用至舞蹈作品的具體創(chuàng)作時,才能更好地保留其原有風格。
參考文獻:
[1]楊智.關于彩調劇起源的辨析與探究[J].藝術評論,2017(06):125-129.
[2]朱鳳立.論彩調傳統(tǒng)表演藝術的傳承與發(fā)展[J].歌海,2010(05):81-83.
[3]資華筠.舞蹈生態(tài)學導論[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1.
[4]資華筠,王寧.舞蹈生態(tài)學[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2.
[5]龐邵元.柳州彩調劇探述[J].中華戲曲,1997(01):219-251.
[6]何飛雁.廣西彩調審美風格的文化成因[J].戲劇叢刊,2014(02):7-10.
[7]朱鳳立.論彩調傳統(tǒng)表演藝術的傳承與發(fā)展[J].歌海,2010(05):81-83.
[8]胡爾巖.舞蹈創(chuàng)作心理學[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6.
★基金項目:本文系廣西藝術學院研究生教育創(chuàng)新資助項目“文化自信視域下廣西彩調劇典型動作提煉與舞臺作品創(chuàng)作研究”(項目編號:XJYC2023028)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張鳴鑠,女,碩士研究生在讀,廣西藝術學院,研究方向:舞蹈編導)
(責任編輯 王瑞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