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英 劉會萍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版)》指出,深化教學改革要“注重‘做中學,引導學生參與學科探究活動,經歷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建構知識、運用知識的過程,體會學科思想方法。”當下課堂教學,受限于課堂時間,以及師生過于追求正確答案,導致師生互動交流步入誤區(qū)?;谝陨犀F象,通過改變課堂舉手手勢、學生坐姿、點名方式、表達方式等策略,讓學生在深層互動中學,提升課堂互動的質量,有效提高課堂學與教的品質。
一、變革課堂舉手手勢,讓學生都“想說”
1.變革手勢實現平等對話,激發(fā)學生表達欲。學生受學習習慣、智力水平、學習能力等因素影響,造成學生上課表現參差不齊。單一的舉手手勢極容易造成后者課堂上沉默不語。變革課堂舉手手勢,變單一的手勢為多種手勢,讓每一個學生都能自我創(chuàng)造機會爭取發(fā)言。筆者所在學校根據學生不同需求創(chuàng)造了以下舉手手勢:有質疑,小問號;要補充,小拳頭;未發(fā)言,閃一閃;表贊同,出對勾;不同意,手交叉;出狀況,舉四指。課堂上,碰到了自己有絕對把握回答的問題可以閃一閃自己的小手,對前面同學的回答,有疑惑可以舉起“小問號”,有補充建議可以舉起自己的“小拳頭”……
2.依據手勢確定點名順序,激發(fā)學生主動說。在多向互動中,依據手勢確定點名順序。“閃一閃”手勢即學生從未發(fā)過言,優(yōu)先獲得發(fā)言機會。該學生回答完畢,先看有沒有舉“小問號”的同學,如果有,點他回答。如果沒有,看向“小拳頭”,第一個“小拳頭”補充完畢,隨著“誰有補充”由他傳遞式往下點同學回答。
二、變革學生姿勢朝向,讓學生都“會說”
1.學會傾聽,捕捉信息,實現深度思考。課堂交流不僅僅是聲音的交流,還有身體語言、面部表情的交流。變革課堂中學生坐姿、站姿朝向,有利于師生傾聽。如果發(fā)言的同學在前排,他轉身面向全班同學;如果發(fā)言的同學在后排,全班同學轉身看向發(fā)言同學。“眼睛跟著聲音走”,專注地聽他人的發(fā)言,觀察對方的手勢、語氣和表情,并從中獲取信息。所有的學生面向發(fā)言的同學,利于發(fā)言者點同學發(fā)言,更利于傾聽者從他人的發(fā)言中提取關鍵信息做好回答準備。繼而,對他人的發(fā)言,可以質疑、可以補充、可以修正、可以賞析……在深度思考中討論爭辯,構建成長。
2.師“退”生“進”,歸還時間,實現深度互動。改進后的課堂,教師退出了教學的中心,把課堂時間還給了學生。在新的課堂模式里,學生回答問題之后,讓學生自己點同學“接著說”,替代傳統(tǒng)課堂模式中的教師直接點評。如果有學生回答對了,教師應多加表揚,并賞析學生發(fā)言中的亮點;發(fā)言有錯誤時,給予糾正,并幫助分析錯誤原因;發(fā)言有疏漏時,可以自行或找其他同學補充;如果有多位同學連續(xù)發(fā)言,教師可以對他們的言論進行比較分析或綜合總結。老師的“退”并非不作為,而是多聽、多看、多想,根據課堂情況動態(tài)備課,適時而進,以變應變,隨機應變,做課堂教學的發(fā)現者、引導者、激發(fā)者、責任人,與學生一起沉浸到學習、思考與探究中,攜手構建有意義的“學習共同體”。
三、變革語言表達形式,讓學生都“能說”
1.“四有”,從言語層面走向思維層面。真正的教學交流是師生之間的“雙向奔赴”。學生在同學發(fā)言后的繼續(xù)發(fā)言模式總結為“四有”,即:我有疑問、我有補充、我有提醒、我有表揚。進一步學會將不同學生的想法聯(lián)系起來思考,進行比較、綜合、延伸等。 在教學呈現形式上,深度互動不是“小手永遠舉起、小嘴永遠張開”的場景,而追求的是一種讓學生處于“憤悱”狀態(tài)?!皯嵳?,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痹谶@樣的教學氛圍中,教師應適時挺身而出,學生“憤”就啟發(fā)學生,學生“悱”就鼓勵學生說出來。學生的求知欲再次被激活,思維更加深入。這樣的課堂既有主動的對話互動,也有靜默的冥想,甚至還有“真刀真槍”的思維對抗。老師既不教“魚”,也不教“漁”。相反,學生們單獨或成群地發(fā)現“魚”和“漁”。
2.高品質的表達促進學生個性智慧成長。發(fā)展學生智力是人才培養(yǎng)的需要,如果不重視學生智力的發(fā)展,學生一旦形成固化思維,不再主動思考,那將是誤人終生。改變課堂常規(guī),課堂上經過思考的每一句話都能引領大家走向深處,達到深度學習,促進學生個性智慧成長。學生長期處于“憤悱”之境,收獲無與倫比的學習快樂,學生良好的思維秉性自然而然得于培養(yǎng)。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