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堅
化學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是通過學習化學,具備正確的品格和價值觀念,逐步形成解決實際生活和生產(chǎn)問題的能力,是綜合了知識技能、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念的體現(xiàn)。學生在教師的引領下,借力微課,從宏微結合、變化守恒的角度,建立運用化學學科思維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以證據(jù)推理、模型認知的思維方法,解決綜合復雜問題,獲取結構化的學科核心知識,培養(yǎng)科學探究與創(chuàng)新意識、科學態(tài)度與社會責任,推動化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
一、微課導入,激發(fā)學習興趣
在學習九年級化學上冊第二單元課題1《空氣》時,談及氮氣的用途時,作為空氣中含量較多的氣體,學生對氮氣的認識不及氧氣深,對于這種既陌生又常見的氣體,利用錄制好的微課介紹氮氣在生活中作為重要化工原料和保護氣等常見的用途,同時讓學生重新認識氮氣。在提及空氣污染和保護空氣的問題時,利用錄制好的微課直觀地介紹可吸入顆粒物及其污染問題,引起學生的興趣,并與課題的學習內(nèi)容很好地結合。幫助學生建立微粒觀一直都是初三化學教學的重難點,對于一些難度較大、較抽象的微觀粒子概念的學習,可利用生活化的微課導入,讓學生盡快進入狀態(tài)。
二、微課設疑,明確學習任務
在學習第六單元課題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時,涉及到二氧化碳相關的性質和用途的知識,通過微課呈現(xiàn)了一些引人深思卻無法在課堂上通過實驗操作短時間內(nèi)展示出來的生活情景現(xiàn)象:我們常常在房子刷完石灰乳后要稍作處理才能搬進去,若是刷完以后馬上搬進去,沒過多久墻壁就“流汗”了,這是為什么?又有什么好方法讓墻壁很快停止“流汗”呢?當學生學完了第六單元找出了問題的答案后,學習第十一單元課題1《生活中常見的鹽》關于石筍和鐘乳石的形成時,還可以作為新知識生長點,探討溶洞的形成。
三、微課質疑,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
網(wǎng)上流傳用75%的酒精消毒后,口罩不能重復使用,事實真的如此嗎?于是,學生們就想到探究酒精對于口罩的影響。學生通過查閱資料,并且動手拆解了幾個醫(yī)用口罩,了解到口罩各層的結構、性質及用途,并動手對口罩的防水性進行檢驗。先用酒精直接噴灑口罩觀察不出任何明顯現(xiàn)象,后用口罩盛放適量清水,再將75%的酒精噴在口罩表面。但由于水是無色,很難觀察到明顯的現(xiàn)象。小組成員們決定參照課本第3單元,使用有顏色的水重新進行實驗。改良后現(xiàn)象非常明顯,紅色的水從口罩滴落,說明噴了酒精的口罩漏水,由此推測酒精改變了口罩防水層的性質,破壞了口罩的防水性。接著,學生們?yōu)榱诉M一步探究此變化是物理變化還是化學變化,將一個經(jīng)過上述步驟晾干后的口罩上盛放適量的水,發(fā)現(xiàn)噴過酒精晾干后的口罩不漏水,從而初步判斷酒精并沒有與口罩的物料發(fā)生化學反應。最后,學生們還把主要的探究過程拍成了微課。
四、微課釋疑,加深知識理解
在學習第三單元課題3《元素》時,為了研究元素在化學變化中的變化情況,讓學生根據(jù)課本的討論題展開討論,闡述硫和氧氣反應生成二氧化硫、過氧化氫溶液在二氧化錳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氣的兩個反應中,反應物與生成物相比較,分子是否發(fā)生了變化?原子是否發(fā)生了變化?元素是否發(fā)生了變化?通過播放這兩個反應微觀模擬動畫的微課,糾正了部分學生硫由硫原子直接構成的錯誤認識,加深了對硫這種宏觀物質的微觀構成本質的認識。
五、微課輔導,實現(xiàn)個性化提升
面對題材取自于教材中的學生活動實驗但綜合程度較高的實驗考題,除了實驗原理的了解、實驗方法與步驟的掌握,對于實驗中各個環(huán)節(jié)的基本實驗操作的規(guī)范性引起了大家的重視,利用微課把一些基本實驗操作中常見的錯誤和學生們一起進行討論、分析、講解,并且錄制一些微課,讓接受能力、動手能力不同的學生針對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選用學習。
【注:本文系廣州市教育科學規(guī)劃2022年度重點課題——“雙減”背景下基于化學核心素養(yǎng)的“自主—合作”教學模式研究(課題編號:202213864)研究成果】
責任編輯? 李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