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二彬
摘 要
元認知即對認知的認知,主要包括元認知知識、元認知體驗和元認知監(jiān)控等,其實質就是一個人對自己認知活動的自我觀察、自我體驗、自我監(jiān)控和自我調節(jié),與自主學習倡導的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形式在理論和實踐上有很多一致性。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通過滲透元認知知識,促進學生自立;加強元認知體驗,促進學生自為;進行元認知監(jiān)控,促進學生自律,逐步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豐富自主學習策略。
關鍵詞
元認知 道德與法治 自主學習
元認知是由美國認知心理學家J.H.弗拉維爾于20世紀70年代提出的概念。他認為:“元認知是任何以認知過程與結果為對象的知識,或是任何調節(jié)認知過程的活動,包括對當前正在發(fā)生的認知活動過程、其動態(tài)和自我認知能力、靜態(tài)以及兩者相互作用的認知,也包括對這些過程的積極檢測和監(jiān)控調控。”自主學習是以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通過學生獨立地分析、探索、實踐、質疑、創(chuàng)造等方法來實現學習目標。新課程倡導轉變學習方式,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筆者運用元認知理論,在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開展元認知知識、元認知體驗和元認知監(jiān)控等方面的教學實踐與探索,培養(yǎng)學生自立、自為、自律,有效地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
一、滲透元認知知識,促進學生自立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正確認識與了解自身認知水平與能力,是高效完成道德與法治課程學習任務的前提。教師在引導學生認識自身知識儲備、認知水平、學習能力與學習風格的基礎上創(chuàng)設科學、合理的學習環(huán)境,才能有效開展學科知識教學。教師通過引導學生認識自我、分析學習任務、掌握認知策略等過程,滲透元認知知識,不斷增強學生的主體認知,使他們充分意識到自身的獨立性,彰顯個性特征,實現自立。
1.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我,了解集體
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學習和解決問題時揚長避短,合理調配個人能力資源,融入集體生活和學習。如在《“我”和“我們”》教學中,不同性格的學生選擇參與的集體生活是不同的,筆者引導學生談談平時放學后、課間參與什么樣的集體生活,思考與分析不同集體生活帶來的不同快樂,同時提醒學生在參與集體生活時要注意安全、注重合作等,促進學生自我分析,學會交流。
2.引導學生分析學習任務
學生只有學會根據已有的信息數據主動地分析問題,學習能力才能真正得到鍛煉,從而形成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如在教學“運用你的經驗”“探究與分享”“閱讀感悟”“相關鏈接”等板塊時,筆者采用“調查→分析→精心準備→分步驟實施→總結”的教學路徑,即在活動前,先調查學生對學習材料的自我理解能力,然后考慮要做哪些知識準備,制訂詳細的實施計劃,分步驟完成學習活動。在完成任務后,教師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反思和調控學習策略,逐步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3.引導學生掌握認知策略
在道德與法治教學活動中,正確地選擇和運用認知策略,能夠激發(fā)學生主動參與的興趣,促使他們挖掘自主學習潛力,培養(yǎng)積極主動完成學習任務的良好習慣。如在《公民基本義務》教學中,在學生自主閱讀課文前,筆者讓學生圍繞課題自主提問。有學生問:“怎樣區(qū)分不同的義務?怎樣履行義務?權利與義務的關系是什么?如何正確處理權利與義務的關系?……”筆者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自主閱讀課文并找出答案,如果遇到不懂之處,先做好標注,再想辦法解決。學生們想到了網絡查詢、查閱書籍、咨詢身邊的專家等多種學習途徑。經常性地開展認知策略訓練,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二、加強元認知體驗,促進學生自為
元認知體驗是在認知活動過程中發(fā)生的,隨著認知活動而產生的認知體驗或情感體驗。自為是自立的體現和展開,自為學習本質上就是學習主體自我探索、自我選擇、自我建構、自我創(chuàng)造知識的過程。這一過程發(fā)生的前提是體驗,學生有了深刻、豐富的體驗后,才能自我生成、自我實現、自我發(fā)展。教學中可以通過加強元認知體驗,促進學生在學習上自為。
1.在積極的情緒體驗中自我構建
積極的情緒體驗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參與課堂,實現認知的自我構建。營造輕松和諧的課堂環(huán)境,讓學生身心愉悅地學習、探究、交流,有利于學生主動、獨立地生成新觀點,升華認知。如教學《情緒的管理》一課,筆者請學生演一演裝修風波,學生通過扮演生活中裝修工人和鄰居的角色,體驗了鄰居之間發(fā)生摩擦時的氣憤、爭執(zhí),通過這種情緒體驗再思考怎樣做可以避免爭吵。在體驗中,學生實現了關于公民的權利和行使權力界限的認知的自我構建。
2.在親歷的生活體驗中自我選擇
生活是學習的基礎。把教學內容和豐富多彩的生活聯系起來,有利于引導學生準確地思辨和選擇。如在教學《網絡改變世界》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網絡帶來的便利和隱憂;教學《合理利用網絡》時,讓學生說說面對豐富多彩的網絡信息,我們應該怎樣正確利用網絡。這些問題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能夠喚醒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聯系生活,反思生活,提升綜合素養(yǎng)。
3.在模擬的情景體驗中自我探索
元認知訓練原則指出豐富學生元認知體驗可以提高學生元認知水平。通過模擬生活情景,讓學生在參與中體驗,在探索中成長,是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有效途徑之一。如在教學《公民基本權利》一課時,筆者以班級為單位,開展課堂情景劇表演活動;選取與我們生活密切相關的某項基本權利,以“我們的某某權利”為主題組織活動。學生們圍繞主題展現該項權利的相關生活場景,進一步理解了權利在生活中如何落實。
4.在參與的實踐體驗中自我創(chuàng)造
在生活中,為了應對社會的變化和挑戰(zhàn),學生需要具備創(chuàng)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開展社會實踐活動,能夠促使學生聯系生活、聯系社會,深化學生的認知,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創(chuàng)造能力。如在教學《延續(xù)文化血脈》一課時,在體會了漢字魅力后,筆者設計了“漢字的宣傳員”社會實踐活動,要求學生創(chuàng)作漢字的宣傳海報,帶著宣傳海報走進社區(qū),向人們介紹漢字的演變過程、雋永意蘊和深遠影響,充分展示漢字的魅力;活動結束后,邀請被介紹人對宣傳員進行評價。這一社會實踐活動不但加深了學生對漢字的認同,強化了民族精神,實現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育人目標,而且讓學生和不同的人進行溝通和交流,他們的自我創(chuàng)造能力也得到訓練和提升。
三、進行元認知監(jiān)控,促進學生自律
元認知監(jiān)控是指個體在進行認知活動的全過程中,將自己正在進行的意識活動作為對象,不斷對其進行積極的監(jiān)視、控制和調節(jié)。它包括以下四個步驟:制訂計劃、執(zhí)行控制、檢查結果和采取補救措施。學習上的自律即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自我約束或規(guī)范。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元認知監(jiān)控,逐步培養(yǎng)學生自律。
1.培養(yǎng)自主制訂計劃的習慣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痹诮虒W《活出生命的精彩》時,筆者設計了“規(guī)劃國慶假期”教學活動,具體環(huán)節(jié)如下:首先講明計劃的意義,通過搜集名人故事、講述自身經歷等方式,讓學生參與、體驗、感悟,認識“謀動而后行”的重要性,激發(fā)學生制訂計劃的興趣,讓學生深刻認識到規(guī)劃的重要性。緊接著開展主題性“擬訂計劃”活動,比如在即將到來的假期中,應該做的事情有哪些?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最急迫的事情是什么?等等。假期返校后,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享自己執(zhí)行計劃的收獲,反思計劃的可行性,為以后做規(guī)劃積累行之有效的經驗。在此基礎上,教師再引導學生制訂日?;顒拥挠媱?,包含學習、娛樂、鍛煉、做家務、閱讀等方面,定期分享執(zhí)行計劃的體會,鼓勵學生長期堅持,逐漸形成習慣,活出生命精彩。
2.培養(yǎng)自主檢查結果的習慣
元認知的檢查結果是指根據認知目標評價自己的認知結果是否完成。這一舉措的落實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積極的情緒體驗,激發(fā)學習動機,增強自律性,提升自主學習能力。
如在一次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筆者帶領學生觀察教師試種一粒籽的過程,講解試種的要點,激發(fā)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在此基礎上,筆者布置了實踐作業(yè),讓學生周末自行選籽、試種,進行觀察,撰寫種植日記,并約定一個月后進行展評。在隨后的教學中,學生經常主動反饋植物生長狀況,討論植物種植和養(yǎng)護的注意事項。為了完成一個月后的“自種植物展評”,學生要不斷檢查植物的生長情況,評價與反思自己的認知及實踐結果,逐步養(yǎng)成自主檢查學習結果的習慣。
3.培養(yǎng)自主采取補救措施的習慣
元認知監(jiān)控的意義在于反思與調控,目的是有效促進認知活動的順利完成。它強調根據對認知活動結果的檢查,如發(fā)現問題則采取相應的補救措施,對認知活動進行及時的修正、調整。
筆者借助班會課等時機,引導學生寫種植日記,觀察植物生長狀態(tài),如發(fā)現植物生長速度過慢、種子未能按時發(fā)芽或出現枯葉等生長不良現象時,要積極主動地向有種植經驗的人請教,在專業(yè)人士的幫助下,進行澆水、施肥、除草、治病、改良土壤、增加或減少日照等補救活動,改善植物生長條件。通過種植活動過程中的觀察和調整策略相結合,逐步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問題并及時修正,采取補救措施的學習習慣。
總之,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不斷深化元認知知識,增加元認知體驗,開展元認知監(jiān)控,引導學生探尋自身優(yōu)勢與不足,及時反饋和采取補救措施,能夠幫助學生形成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有效學習策略,培養(yǎng)良好的品格和行為習慣,為學會生活、學會做人打下堅實的基礎。
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2018年度立項課題“基于元認知視角下中小學生關鍵能力培養(yǎng)的實踐研究”(立項批準號:D/2018/02/100)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宿遷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