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鏡面與良藥:當下新詩教育存在的問題與實踐的可能

2024-01-06 08:24:53
星星·詩歌理論 2023年12期
關鍵詞:詩教現代詩新詩

主持人:任 皓(《星星·詩歌理論》編輯部主任)

參與人:樹 才(詩人,翻譯家,童詩教育倡導者)

汪劍釗(詩人,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翻譯家)

北 魚(詩人,浙江“詩教計劃”發(fā)起人)

梅喻禮(媒體人,時評員)

伯竑橋(青年詩人,清華大學博士生)

王 悅(青年詩人,西北大學碩士生)

張興武(武漢市華美實驗學校特級教師,冰心兒童文學獎獲獎者)

李永貴(綿陽中學高級教師)

趙學成(南通市海門證大中學教師,詩人,詩評家)

尤 佑(嘉興經開實驗教育集團高級教師,詩人,詩評家)

王雅梅(杭州市學林小學高級教師,冰心兒童文學獎獲得者)

李 娜(重慶市沙坪壩區(qū)森林實驗小學校教師)

主持人:孔子云,“不學詩,無以言”。其實早在兩千多年前,《詩經》便傳遞出詩歌“溫柔敦厚”“以文化人”的教育意義,可以說“詩教”影響了整個儒家思想的傳播方式。那么諸位老師是怎么理解“詩教”這個概念的呢?“詩教”的“頂層邏輯”又是什么呢?

樹 才:“詩教”是一種理想,也是一種實踐。作為理想,它最早是被孔子“不學詩,無以言”這句名言表達出來的;而作為實踐,每一個歷史時期都有詩人、教師在做這個努力。中華文化的核心內涵就是詩歌,而詩歌的質料則是偉大的漢語。“詩教計劃”就是把詩歌文化引入校園,讓學生們領略詩歌的魅力,給幼小的心靈帶來詩意的滋養(yǎng)。

在“詩教計劃”中,閱讀是一個方面,寫作是另一個方面,這兩者是互相促進的。小學生(六歲至十二歲)從課本里已經接觸到一些古體詩和自由體詩,而“詩教計劃”的特點是邀請詩人們走進校園,來到孩子們中間,“教”他們親自動手寫詩。這個“教”字,是不教之教,是激發(fā)并鼓勵孩子們發(fā)揮想象力,以詩的形式來表達他們自己的身體感覺和內心情感。

汪劍釗:我對孔子這句話的理解是,老夫子是從語言的修辭角度來強調詩的功用。詩歌語言的精練、簡潔,以及表達的感染力、有效性是其尤為重要的品質。不過,對于“詩教”,我不是很認同,因為它太強調詩的教化作用,其中的教化又以倫理為主,淡化了美的熏陶與激發(fā),詩在無形之中喪失了自己的獨立性,成了某種附庸。我個人認為,詩的終極目標應該是美,由肉身到靈魂的美,由外層到內在的美。在這個意義上,我甚至傾向于認為,美是最高的倫理。

北 魚:把當下“詩教”實踐跨時空和孔子的“詩教”內涵關聯承接,是接近完美的“頂層邏輯”,詩人沈葦、樹才等都有類似的闡述,這直接打通了我對“詩教”認識的任督二脈。我最初想嘗試教小朋友讀詩、寫詩時,并沒有考慮得太遠,僅是以己之力播撒幾顆“小種子”,萌芽了最好,顆粒無收也能接受。難得的是,經過十二堂課的詩歌教學,竟有半數小朋友成了“小詩人”,遺憾的是,因個人原因最終沒有持續(xù)堅持下去。

第一次實踐看似寥寥無用,卻觸發(fā)了我對“頂層邏輯”的思考,即“誰來教詩歌課”?目前來看,多數詩人支持“詩人來教”,因為語文老師那套方法教不好詩歌;多數語文老師也那么想,因為在應試教育中,新詩被納入試題范圍內的概率很低。如果按這個思路下去,就連“讓新詩在教材里擴大占比”的初步目標都很難實現。經過幾次請教和探討,我現在的解題思路是讓詩人與語文老師共同研習詩歌教育,讓語文老師懂新詩,讓詩人懂課堂。要執(zhí)行這個步驟,需要兩者有一個基本的共識。這個時候孔夫子老人家就要出來說句話了:詩歌不僅僅是語文課,也是思想課、美育課。有這個“頂層邏輯”,我們教詩就不僅僅是教小朋友快樂寫作了,也可以順帶教一些做人的道理,教一些欣賞美的方法。這便是我現在認知的“詩教”,而且新詩和古詩都可以。

主持人:作為詩歌教育的先行者和實踐者,你們能否大致說說當前國內的詩歌教育情況,并就未來發(fā)展提點意見?

汪劍釗:國內的詩歌教育確實存在很大問題。首先,我們在語文教育上就表現出很大的不平衡,對語文的理解較多地停留在工具性上,過多地將詞語、文字用作單一的信息釋放,忽略了其豐富性與多層次性。“標準答案”的設定扼殺了無數詩的可能性。其次,在中小學教材的選取中,詩的比例極低,在極低的比例中,現代詩的份額又是少之又少。更令人惋惜的是,在極少的現代詩中,又有相當大的比例是非詩,它們的入選依賴的是詩外的其他標準。最后,無論中小學語文老師還是高校文學教授,對現代詩一竅不通的大有人在。更讓人啼笑皆非的是,對現代詩的不理解并不曾激發(fā)其羞愧心,反倒滋生了某種傲慢:我不懂,便是現代詩人沒寫好。從這個角度來說,未來的詩歌教育應該在語文老師和文學教授中培養(yǎng)一批現代詩的“內行”,或者至少是現代詩的“解人”。

樹 才:我認為游泳必須跳入水中才能學會,寫詩的道理也一樣,不寫,就出不來詩句。而孩子們天生就會寫詩,因為他們感受事物的方式是富于聯想的,因為他們的語言是天真的、清澈的。作為一種表達,孩子們對寫詩天然就有興趣,只要足夠信任他們,他們每一個都能寫出詩來。寫詩的時候,他們很樂意做自己語言的主人。在“詩教計劃”的實踐中,要以特別放松、特別有趣、特別活潑的方式,來鼓勵孩子們自由地使用每一個漢字,體味語言之美,感知心靈的豐富,從而表達出對世界萬物和人類心靈的感受和愛。所以說,“詩教計劃”也是愛的計劃。分享好詩,激發(fā)興趣,一課一課,逐步深入,讓孩子們不僅能“讀懂”詩,還能“寫出”自己的詩來。“詩教計劃”所有的課程都圍繞一個主要的目標:激發(fā)孩子們的想象力,讓他們自然而然地愿意用自己的想象力去寫一首詩。因為詩歌的核心是想象,而寫詩的推動力是情感。

王雅梅:詩歌,作為一種文化載體,它任何時候都與教育同在。中國是一個詩歌的泱泱大國,自古以來就有“詩教”的傳統,“詩教”應該是教育中最具民族特色的一部分。但在實際的學校教育現狀中可以發(fā)現,被邊緣化的詩歌教育并不被重視。當前的詩歌教育大抵有以下幾種:一、通過語文教學營造詩意課堂,用有別于教學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的一些方法技巧,努力上好教材中的詩歌課。二、有些學校組織學生詩社,引導學生學詩、寫詩,但也只是吸收少數有興趣的學生參與,真正讓全體學生參與“詩教”活動,并不多見。三、詩歌課程化,學校開設詩歌課作為校本課程,讓學生走進詩歌,學會欣賞和創(chuàng)作,實踐詩意兒童文化的語文。四、從詩意立校的角度創(chuàng)建學校品牌。營造詩意校園環(huán)境,開發(fā)“詩教”課程,詩歌與其他課程的整合教學,形成詩意德育,讓學生在詩意兒童文化的熏陶下,學會用詩意的眼光審視生活,感悟生命。

對于未來國內詩歌教育,我認為應該做到以下三點:一、提高“詩教”實施者的詩歌素養(yǎng)和詩歌教學能力。優(yōu)秀的語文老師不一定能上好詩歌課,因為缺乏詩性,就感受不到學生充滿詩意的表達,更不能助推學生的思維和語言向前發(fā)展。二、詩歌教育的落腳點在詩歌教學。提供真正的詩歌教材教程,讓更多的人知道什么是好詩,從而產生閱讀與寫作的興趣,實現“詩教”的價值。三、開展詩意文化活動,構建“詩教”開放平臺。

主持人:“漢語新詩從新文化運動中誕生以來的使命,就是擔當語言與精神革新的先鋒,這是它的合法性所在?!蹦敲聪蠕h角色和朝向大眾的普及性之間該怎么協調?

伯竑橋:首先說,我覺得先鋒詩人和大眾詩人都是現代詩光譜中必要的存在??v觀漢語現代詩的發(fā)展歷史,藝術性和大眾性之間的拉扯很常見,甚至這種拉扯擴大到了整個“五四”以來的新文學,成為“啟蒙”和“救亡”兩大文學目的之間的博弈。在一些特殊的時代,譬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的“新民歌運動”時期,現代詩的大眾屬性被提高到了空前的位置,卻反而因為這批作品藝術性的匱乏而產生了相反的效果,并沒有促進中國大眾對詩的理解。由此看來,大眾的普及工作固然重要,卻不可由詩人們刻意放棄先鋒藝術的探索為代價。故而我理想中的狀況是,一些詩人們寫先鋒作品,探索漢語新詩的邊界;另一些詩人們寫雅俗共賞的作品,后者擴大新詩這一文體的影響力,從而無意中讓讀者中的部分人開始對前者這類詩歌也感興趣。我已經聽到過幾件中學生由余秀華開始對詩感興趣,進而幾年后閱讀臧棣、余怒詩歌作品的逸事了。就好比科學工作者群體里,有前沿科學家,也有科普家,后者是整個體系中能夠吸引群眾的重要一環(huán)。我想,當下漢語詩壇自命為先鋒的人多,而先鋒性、大眾性兩頭不靠的自娛自樂的人更多——寫作者一旦過了三十歲,就應該及時重新定位自己,憑自身的氣質和手牌,決定要去做哪一類寫作者。沒錯,詩人中的兩類人都是有價值、有意義的,唯一沒有價值的是只會收集頭銜去混圈子的??刹豢梢约仁窍蠕h詩人,又為大眾所接受呢?理論上當然有可能,在未來或許會有這樣的人被確立,那就是我們這個時代所謂的大詩人了。

主持人:你們是否覺得現行教材里關于現代詩的內容總體較少,與此同時,語文教師隊伍里不少教師對現代詩的把握能力有限?若是,你們認為應該怎么改良?

李永貴:艾布拉姆斯建構了文學經典的四要素理論,其四要素為:世界、作者、讀者、文本。我認為可以依據這個理論模型來構建新詩教學的“五維”模型,以此讓新詩入校,使“詩教”落地。第一是解決文本問題,也就是讀什么的問題。應在百年新詩的長河中遴選新詩七十首左右,另選翻譯較好的外國詩三十首左右。選擇的標準是:1.簡短,2.公認的經典,3.富有青春氣息,4.能大體反映新詩的發(fā)展史、基本面貌以及“精氣神”。第二是解決詮釋問題,也就是需要讀出什么的問題。一首新詩有確定的一面,也有不確定的一面。不確定的,不管是朦朧難言,還是多義疊合,都可以通過具體的文本分析來予以討論。這需要編輯一本《三人共解一新詩》之類的書以與詩選配套,其詮釋與解讀要有威爾弗雷德·L.格林、厄爾·拉博、李·摩根、珍妮·C.里斯曼、約翰·R.威林厄姆五人的《文學批評方法手冊》那樣一以貫之的方法,能結合艾布拉姆斯的四要素更好。第三是解決青少年讀進去的問題。所謂“讀進去”,一是興趣的增加,二是能在詩中發(fā)現更多的美。興趣有偏好,不妨由同學薦詩,利用同伴效應增加興趣。發(fā)現美,需要專業(yè)的解讀,解讀需要恰當運用艾布拉姆斯的四要素理論,這需要老師的智慧進行點撥。點撥若能刷新學生的認知,就會增加讀詩的興趣;解讀的方法若具有通用性,解讀能力就會與日俱增,興趣增加自不待言:正反饋一旦形成,讀進去就不是問題了。第四是讓學生認知中國新詩與世界之間的關系,也就是讓學生認知中國新詩的價值和功能。謝冕在《中國新詩史略》中說:“即使極端地說,新詩破壞了古典詩的一切,但是新詩卻是非常完整地繼承和維護了中國詩學的正統,這就是‘詩言志延伸過來的教化民眾的傳統……新誕生的詩歌和中國的社會現實產生了血肉相連的關聯:詩,不再是文人書齋里的玩物,而是經世致用、強國新民的有用之物?!钡谖迨亲寣W生嘗試寫新詩,也就是讓學生認識作者、新詩文本和讀者之間的關系。謝冕說新詩“‘詩用冷落了或趕走了‘詩美,它占用了那所本來共有的房子”。那么,作者應該怎么建構新詩文本呢?當然是“詩用”“詩美”兼而“融”之。事實上,學生寫詩,只要能夠兼而有之,就能得到同學的追捧。當然,這也提醒老師,讓詩作廣泛傳播,使詩歌受眾擴大,也是激勵學生熱愛詩歌的絕佳方式。四十二年前,孫紹振說“新的美學原則在崛起”,但至今,新詩還沒有充分確立自己的審美規(guī)范,那就讓學生在接力創(chuàng)作中玉成此事吧!

王 悅:我曾經是一名邊疆高中的語文教師,有三年的語文教學經驗。顯然,就中學語文教材來說,詩歌教學的編選篇目“德育”功能的強調大于“美育”功能,且現代詩單元很多都成了標“*”的非重點單元,如果說教材編選在新詩方面是先天不足,那么部分教師自身新詩美學鑒賞能力滯后則是后天發(fā)育不良,再加上高考指揮棒下的“唯成績論”和新詩自身寓意的含混多變性,這些都構成現代詩歌在高中語文教育中被日益邊緣化的原因?,F代詩歌的鑒賞方法既要繼承傳統的理性鑒賞(導入—背景—誦讀—體悟),也需要調動“多元智能感官”去體悟新詩作為文學桂冠上明珠的珍貴性。

更具體地講:第一,增加現代詩的教學內容:在教材中增加現代詩的篇目和相關解讀(編選篇目更接近當下的詩歌現場),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和了解現代詩。第二,提高教師的現代詩素養(yǎng):加強對語文教師的培訓,提高他們對現代詩的把握能力。通過組織現代詩研修班、邀請現代詩專家進行專題講座等方式,讓教師了解現代詩的特點、發(fā)展歷程和鑒賞方法(當代很多一線教師同時也是詩人身份,可以發(fā)揮這類教師的引領帶頭作用)。第三,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創(chuàng)新思維:“詩無達詁”,注重現代詩個性表達和情感體驗,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創(chuàng)新思維,鼓勵多角度解讀新詩。教師應該引導學生自主閱讀現代詩,鼓勵他們發(fā)揮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培養(yǎng)他們的文學鑒賞能力。第四,促進現代詩的多元化發(fā)展:打通不同的詩歌觀念造成的心理隔離(古詩與新詩,新詩中的口語詩和意象詩等的二元對立),加強教師和學生與當代新詩的在場性,通過閱讀不同風格、不同主題的現代詩,拓寬視野,提高對現代詩的認知和理解。

尤 佑:在現行的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中,現代詩的數量并不少。從通俗易讀的《假如生活欺騙了你》到意境幽深的《我看》;從意象鮮明的《天上的街市》到溫暖明亮的《你是人間四月天》;從樸素淡雅的《鄉(xiāng)愁》到雋永深刻的《我愛這土地》。入選詩作之多,范圍之廣,總體呈現由淺入深,先易后難的梯度。但因為考試基本忽略現代詩的賞析,其教學價值往往被低估。詩是時間的藝術,是語言的極限應用,詩借助比喻、雙關、歧義獲得陌生化的語言效果,從而高效、精準地表達某種意味。在詩歌教學過程中,必須以語言教學為核心,以誦讀和品析為路徑,直通詩歌內部,從而引領學生對精密的詩歌進行解析、歸納與理解。當然,詩歌教學只是詩歌教育的一部分,而真正的詩歌教育應更帶有綜合實踐的味道。比如,在某些學校開設現代詩的拓展課,將現代詩歌與美術、陶藝相結合,讓學生現場寫作現代詩,經過師生討論修改,然后將優(yōu)秀的詩句繪畫出來,或者印制在陶瓷之上,做成專屬文創(chuàng)產品。我認為,這種綜合實踐性的詩歌拓展課是比較理想的詩歌教育,更有利于現代詩歌的傳播。

主持人:各位老師,你們好!作為語文教育的一線工作者,相信你們對于新詩教育這個問題更有發(fā)言權。那么能結合你們的工作實踐來談談你們對于當下新詩如何進入校園,實現“詩教”效果,從而引導學生對新詩的認知嗎?

張興武:著名美學家朱光潛說:“要養(yǎng)成純正的文學趣味,我們最好從讀詩入手?!边@里的讀詩,理所當然包含新詩。應該說,讀詩并不是指讀一讀詩這一個簡單的過程,它的指向是新詩教育。目前的新詩教育在中學面臨著兩大難題:一是絕大多數學生缺乏基本的文學素養(yǎng),二是學校缺少懂新詩的教師。我們學校的王老師剛剛完成九年級下冊舒婷《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的教學,他說他講“我是你河邊上破舊的老水車,數百年來紡著疲憊的歌”這句詩時,學生舉手說這句詩是一個病句:老水車—紡著—歌。水車是抽水的,謂語應該用“抽”,不能說“紡”。如果用“紡”,賓語應該是紗或布匹,而不可能紡出“歌”。我們現在的學生刷題刷多了,看到詩句就不自覺地判斷是不是病句,這所反映的是大多數學生缺乏基本的文學素養(yǎng)這一事實。所以,開展新詩教育不容易。實事求是地說,目前人教版教材還是重視新詩教育的。七年級上、下冊,八年下冊,九年級上、下冊,都有新詩精品選作課文。問題在于我們的絕大多數老師都不太懂新詩,加上考試不涉及新詩,老師們碰到新詩的課文,便只是讓學生讀一讀算數。王老師本身寫詩、懂詩,他領著學生們聯想水車與紡車的形狀,紡車紡紗時會發(fā)出如歌的輕微響聲,指明“疲憊”是情緒的表達,由此學生們便漸漸進入了舒婷所營造的意象與意境。懂詩的王老師在自己的課堂完全是自由地、盡情地、自覺地開展著新詩教育。

是不是可以這樣認為:有新詩教育的種子,新詩教育就永遠不會寂寞。由此我們應該可以得出結論:要提升新詩教育的品質,首先得有一支優(yōu)秀的懂新詩的教師隊伍。就我的觀察,目前各類學校對“詩教”大多是支持的,比如在全年級甚至全校開展一次持續(xù)性的新詩朗誦活動并頒獎?;顒右组_展,但新詩教育品質的提升則有賴于少數教師自覺的行動。我在松滋一中任教十五年,我們學校的“玉嶺詩社”就堅持引導學生們讀詩寫新詩十五年。指導學生品詩、寫詩成了我語文作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一大批學生都在省級報刊發(fā)表了詩作,甚至有學生考上了北京大學。直至現在,寫新詩依舊是一些學生生活的組成部分,這樣的新詩教育是不是值得提倡呢?

李 娜:作為語文教育的一線工作者,我本身就是一名詩歌愛好者,但從事小學語文工作的我發(fā)現,在我們的小學教材中,當代新詩的出現頻率還是有限的。所以在工作實踐中,為了讓當下新詩進入校園、班級,甚至扎根于孩子們的內心,從而實現“詩教”效果,我是這樣做的:很有儀式感地用新詩作品開啟孩子們新學期的學習生活。例如在每一個學期開學第一天在孩子們課桌上放一本詩集,詩集上包裝著精美的絲帶,詩意而美好地開啟孩子們新學期的生活。如果想讓孩子們去過一種詩意的童年生活,我想我們老師應該先要有一顆詩意的心,有一支詩意的筆。所以每個學期的學習生活中,我都和孩子們一起去讀、去仿寫課內外的新詩。比如這學期我們剛學完新詩《田家四季歌》《秋之歌》等,我們師生就一起仿寫,這樣不僅進一步激發(fā)了孩子們讀寫新詩的興趣,而且我們一起用詩記錄書寫身邊的美好,這樣他們的童年自然被賦予了詩意的色彩!最后,還要多角度、多方式展示師生新詩作品。鼓勵永遠是童年成長中最珍貴的養(yǎng)料。每一學期,孩子們的童詩作品都會在學校公眾號“和李老師一起仰望星空”欄目中展示。每周挑選童詩書寫認真、語句精彩且有創(chuàng)新的語句,或在課前三分鐘朗讀,或在班級后面的板報中張貼。言傳更要身教,孩子們的寫詩周練習中很多都是我寫的范文,孩子們看到老師都寫了,也會有興趣去寫。

主持人:其實,近年來詩歌圈也一直在試圖通過破圈、詩歌普及的道路,讓新詩走進公眾,走進校園,其中不乏參與詩歌教材匯編的詩人,還有一些探討中小學詩歌教育的論壇,但是都收效甚微。那你們覺得,應該如何讓新詩真正走進校園,成為長效、落地的機制呢?

北 魚:任何一種“詩教”嘗試、一次破圈撞擊都不會是徒勞的,即便現在看起來收效甚微,但包括我在內的許多倡導詩歌教育的青年詩人已經從中汲取了能量、看到了希望。我堅信在不遠的將來,所有為之努力、為之助力的人,都會因這微小的努力而偉大?!按笤姼钑r代”的門正緩緩打開。

從廣義上講,“詩教”是不必拘泥于校園的,成年人也可以接受“詩教”而成為一個訓練有素的詩歌讀者。但具體實踐層面上的“詩教”是相對俠義的,其重點對象是青少年,這就必然要與校園發(fā)生“強關聯”,就不得不去敲教育界的門以期回應。我翻閱了不少當前市面上的詩歌教育類書籍,多數是詩人與青少年的關聯,少數是語文老師與學生的關聯,這兩者都是可以支撐“詩教”溪水長流的,但如果想使之成為一股“洪流”,就必須要有媒介讓詩歌圈和教育界通話,要有一套互信的協同機制,讓詩人和語文老師共同耕種詩歌教育這畝田。

梅喻禮:“詩歌應該成為大眾文學,而不是小眾文學?!薄对娍分骶幚钌倬l(fā)出這樣的感慨。不可否認,當代新詩離大眾甚至校園越來越遠了。在大眾和新詩之間,仿佛橫亙著一堵看不見的墻,看似很近,實則很遠。在信息爆炸的互聯網時代,海量的信息在帶來便捷的同時,也帶來了教育的困局。作為互聯網的“原住民”,如今的學生們在算法機制、從眾心理和圈層傳播的多重作用下,在各自的信息繭房里被回音壁效應所困。而互聯網傳播時代的新詩,常常帶著泛娛樂化的面具出現,人性和思想的光芒被“快餐式”娛樂信息所遮蔽。網絡空間的匿名性、即時性和多元性,很大程度上消弭了新詩的純度和神圣,“詩人”不再是一個令青少年仰慕的群體,新詩在傳播中不斷被顛覆、銷蝕和解構,直至出現在青少年手機的八卦新聞里。

要讓同學們學詩,首先要讓同學們讀詩。如何從高度同質化、重復化、極端化的信息真空里找到一條正向傳播的路徑,讓青少年發(fā)現新詩之美、新詩之真、新詩之妙,這便是破圈。破圈之道在于遵循互聯網的傳播規(guī)律,在于用文字的力量讓讀者觀照另一個自己,就像《淺?。耗闶腔ヂ摼W的奴隸還是主宰者》一書中提到的:“互聯網時代,大數據時代,你是要做主人還是奴隸?”新詩當然要做互聯網傳播的主人?;貧w到互聯網的工具本質,任何傳播方式和媒介都只是路徑。因此,掌握了內容為王的法則,就掌握了主動權。讓新詩真正走近校園,首先就要走出泛娛樂化的怪圈,回歸作品本身,回歸創(chuàng)作本身。英國詩人雪萊說,“詩人們是世界上未經公認的立法者”,波蘭詩人切斯瓦夫·米沃什說,“詩歌的見證比新聞更可靠”,新詩的誕生本就是追求自由的產物,不應是小情緒,而應是大情懷,不應是小格調,而應是大格局,解時代之困,答時代之問。新時代詩歌教育應該呼喚由表及里、由內而外的情感共鳴,呼喚能成為意見領袖的優(yōu)秀詩人,呼喚能抒寫時代的經典之作。

我相信,當“詩意棲居”照亮現實,總有一束光是屬于新詩的。這束光穿透云層和霧靄,用靈動的語言,思想的火焰,閃爍著人類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理想與現實的思辨,最終回歸教育的本質。

伯竑橋:我一直有個比方:中國詩歌教育的參照物是中國足球青訓。作為國足鐵桿球迷,我的理解是,為什么中國足球截至目前一代比一代弱呢?因為老是輸,于是年輕人里沒人踢球了;年輕人里沒人踢球,十年后國家隊就輸得更厲害,惡性循環(huán)形成了。在歷史、社會、語言、從業(yè)者素養(yǎng)等作用力的扭曲下,現代漢語詩歌像一團小腿上曲張的靜脈麻麻地糾結著,其惡性循環(huán)是這樣的:目前一線的活躍的自稱為詩人者,普遍在作品、人格兩個維度上缺乏魅力(盡管也有部分佼佼者),沒辦法給青春期的孩子們提供一個好的想象模板,“壓根兒不酷,甚至顯得很蠢”,便難以吸引他們從事這項藝術。假使新一代人里,大多數出色的頭腦、敏銳的心靈都搞金融、學IT,即便不干這兩行的,也因為漢語詩歌的糟糕形象而避之不及,那詩歌領域的寫作者、編輯者、普及者、教師們,他們的素養(yǎng)整體下降,就是合乎邏輯的了。當務之急,是要讓寫詩“酷起來”。

主持人:我們看到近幾年,新詩也開始走入高考,例如2023年北京高考真題中就有以“心跳得這么快”為題寫一首詩。詩歌是漢語最凝練的精華所在,網絡化時代,漢語新詩的教育逐漸受到重視,那么,你們怎么看待當下新詩與校園的關系呢?

梅喻禮:拋開應試教育不談,我們不得不承認,渴望詩意生活的年輕人正在重新定義詩歌。數據顯示,每周有超過兩千五百萬人次的網友在小紅書平臺上閱讀詩歌及相關內容,其中超過七成為三十五歲以下的年輕群體。在網絡平臺上,年輕人成了讀詩、寫詩、傳播詩的絕對主力。面對一個更加碎片化的、更分裂的、更娛樂化的網絡時代,年輕人從詩歌中找尋到破土而出的力量,這種力量如春筍一般,沒有流派,沒有技巧,只有平實而真實的情感,這難道不是詩歌本身嗎?

與其說是新詩選擇了年輕人,不如說是年輕人選擇了新詩作為表達方式。通過網絡窗口,他們用更敏銳的筆觸,把詞語當作刻刀,雕刻生命中的自我,形塑著當今社會的人文觀照和精神景觀。更加純粹,更突出個性,更在意表達,這正是在網絡上寫詩的年輕人所追求的。他們從不在意發(fā)表、出版和獲獎,只在意屏幕的另一端是否有一雙同樣熾熱的眼睛和一顆同樣熱愛生活的心。在小紅書平臺上,網絡詩人“隔花人”這樣寫道:“如果生活是荒蕪的沙漠,那么我們看向哪里,哪里就有了水源。因為我們的眼睛正不慌不忙地流淌著詩意。”互聯網背景下,新詩如同涓涓細流,穿越介質的阻礙,正在校園里緩緩流淌,正在走出紙媒時代的圍墻,真正成為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不再是“詩歌除外”?;ヂ摼W詩歌的破圈、出圈,讓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相信,每一個渴望詩意生活的人,都能洞悉生活真相,都能成為詩人。

王 悅:當下的“詩歌進校園”是必然也是趨勢?,F代詩歌自校園始,但不應以校園終,且校園是新詩傳承和發(fā)展的重要陣地:校園之環(huán)境與土壤是培養(yǎng)學生文學素養(yǎng)和創(chuàng)作能力的重要平臺。當然,校園詩人的詩歌創(chuàng)作不能完全等同于“學院派”和“知識分子寫作”,在當今網絡化時代,許多校園詩人(包含學校環(huán)境浸潤養(yǎng)育出的教師)創(chuàng)作的新詩也積極適應新的媒介和傳播方式,成為年輕人喜愛的文學形式之一。

一方面,詩歌寫作是“創(chuàng)意寫作”中“療愈寫作”創(chuàng)意實踐活動的重要文體,也是最佳文體。隨著學生的壓力愈來愈大,以“寫作治療”為方法的詩歌創(chuàng)作能力和鑒賞力的提高,會幫助一部分學生甚至教師對自我重新認知與和解,助力校園封閉環(huán)境中的每一個獨立的個體走向美好生活。另一方面,2017新課標在課程結構的設計依據中提出了包括“語言積累、梳理與探究”“整本書閱讀與研討”“當代文化參與”“跨媒介閱讀與交流”“中華傳統文化經典和外國作家作品經典研習”等十八個學習任務群,這些任務群針對不同的語文學習領域和學生的學習需求,而詩歌教學更適合結合這些任務群,設計豐富多彩的學習活動,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提高詩歌閱讀和寫作能力。當然,在當下新詩與校園的關系中,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和挑戰(zhàn)。例如,一些學生對新詩的理解和欣賞能力不足,缺乏對詩歌的認同感和興趣;一些學校對詩歌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缺乏專業(yè)的教師和教材;新詩在社會中的認可度和影響力較弱,無法起到正面引導作用。

趙學成:新詩成為高考考題,是在以新課標、新教材、新高考、新教學為主要特征的新一輪教育教學改革的背景下發(fā)生的,展示出了命題者在新形勢下對語文這一學科的發(fā)展性理解和變革語文素養(yǎng)考查方式的迫切意圖,這一點當然是值得肯定的。不過我們依然有很多問題需要面對,比如在新詩的考試問題上,一方面,我們要繼續(xù)探索新詩成為試題的可行性路徑,在作為試題的新詩寫法和風格類型的選擇、試題的題型設計、評分標準的制定等方面,展現出更大的包容度、更嚴謹的科學性和更豐富的創(chuàng)新性;另一方面,我們又要確保新詩教學避免被應試教育過分格式化。新詩的特殊魅力就在于其文體上的自由隨性、活潑天真,過分格式化就殺死了詩歌,也必然會殺死學生的詩歌熱情。顯然,這是一個悖論:一方面,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新詩有其不受規(guī)訓、與考試不相容的一面,這也是新詩的活力和特殊價值之所在;另一方面,如果不把新詩教育放置到應試教育的背景、視閾和機制下進行考量,它就很難見容于當下的中小學基礎教育環(huán)境,畢竟考試(尤其是中考、高考)作為“指揮棒”的教育現狀,在長時間內很難獲得改變。在此之前新詩在校園里長期遭受的種種無視與輕慢,不就都是因為非但考試不考、作文要求里還常常被特別提示為“詩歌除外”嗎?新詩這種尷尬而微妙的校園處境,恐怕并不能因為成為考題而從根本上加以改變,這和新詩這一文體的特殊性有關。不過我認為,可以在一定意義上將新詩視為當前教育教學改革的一塊試金石,看看它究竟能從接下來的語文教育生態(tài)中獲得多大程度的理解和支持。具體來說,就是新詩的價值實現并不應該完全被綁定在各種考試上,它應該帶領孩子們追逐更廣闊的精神空間,探求更斑斕的美學愿景。一種健康的語文教育,應該允許讓新詩更全面地朝向學生的心靈,參與他們人格和精神的成長,進駐他們青春生活的深處,給他們的生命帶來蔥蘢的詩意,而不只是把它局限在考題上、教室里。我們已經看到,盡管當前新教材里的新詩選文尚有諸多問題,大多數語文教師在對新詩的理解和授課方面也還有諸多欠缺的地方,但此次統編版高中語文教材上明確要求學生“嘗試寫作詩歌”,包括北京高考卷這種新詩入題的嘗試,無疑都證明了當前語文基礎教育界已邁出了雖然蹣跚卻也可貴的一步。蘇霍姆林斯基說,“每一個孩子就其天性來說都是詩人”,長期以來,受制于功利而刻板的教育制度,中小學生的這種天性一直處在被忽視和壓抑的境地,而現在,我們的目標就是試圖改變這一切。在此過程中,作為一名高中語文教師,我希望我的同行們要有一點理想主義的教育情懷,要勇于守護學生身上表現出來的詩性,這也是來自語文本身的要求——而且對于絕大部分語文教師而言,都需要給自己“補課”,將對新詩系統認知的過程同步納入到新詩教學研討的過程之中,這是新詩的特殊性所決定的。

主持人:語文教師自身文學素養(yǎng)的限制和應試教育影響下對現代詩歌的認識存在著較大的誤區(qū)。如何消解教學中無視現代詩歌應有屬性,漠視學生獨特審美感受,將現代詩歌的教育視為“異端”的現象?

尤 佑:反過來說,我們始終不應責備師生對現代詩歌的歧視,而應切實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我并不懷疑語文教師的自身文學素養(yǎng),因為現代新詩的教學并不需要專家水平,而應重視生活點滴感悟以及對學生想象力和表達欲的愛護。當下的語文考試涉及詩歌甚少,但師生之間的思想互動、思維聯結仰仗于語言的品析,而凝聚語言智慧的現代詩歌確實是最好的教學素材。其實,真正的教育是無所謂“正統”或“異端”,而是在適當的時候做恰當的事?,F代新詩的教育應該從小學生抓起,重視日常實踐,培植學生對世界的感知力與共情力,用童真且豐富的想象表達世界。如果詩歌教育的基礎打得好,就不會出現所謂的“詩歌異端”現象了。

王雅梅:現代詩歌是詩歌現代化的產物,它以現代化的藝術語言反映時代的生活,反映時代的心理情緒和思想風貌,有著獨特的審美特點和教學價值。很顯然,目前的現代詩歌教學任重而道遠。作為語文教師,只有拓寬自己的專業(yè)知識,尤其是詩歌素養(yǎng)和詩歌教學能力,才能致力于學生詩性素養(yǎng)的呵護、發(fā)展和完善,引領學生在現代詩歌的學習中受到詩意的感染與熏陶,給學生的童年打下語言和精神的詩意底色。

閱讀是一種個性化的行為,詩歌欣賞更是個性化的行為。學生具有超越成人的天然敏感性,對詩歌材料的反應往往是多元的。這種個性化的體悟凝結著他們對世界、對生命的獨特認識,寄托著他們獨特的想象和思維,也正是這種獨一無二成就了詩歌的生命。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從兒童立場出發(fā),重視學生獨特的審美感受。注重將學生帶入詩境,喚醒經驗,讓他們自己去品味,并倡導學生發(fā)揮自己的個性,用多樣化的方式表現出自己對詩歌的理解。

猜你喜歡
詩教現代詩新詩
八旬老校長義務詩教二十年
中華詩詞(2023年9期)2024-01-27 11:44:42
打開現代詩教學的有效路徑
我與詩教
中華詩詞(2023年2期)2023-07-31 02:18:18
今朝詩教欣然踐 他日根深花自開——詩教心得
中華詩詞(2023年8期)2023-02-06 08:52:40
新詩之頁
中華詩詞(2019年12期)2019-09-21 08:53:26
新詩之頁
中華詩詞(2019年1期)2019-08-23 08:24:22
新詩之頁
中華詩詞(2018年5期)2018-11-22 06:46:18
破解現代詩的路徑:我們試讀幾首好詩
文苑(2018年20期)2018-11-09 01:36:06
喚起“詩心”,更要喚起“詩教”
輔導員(2017年9期)2017-06-01 12:10:06
新詩畫
揚子江詩刊(2017年1期)2017-01-17 06:28:14
马龙县| 临颍县| 临沧市| 南岸区| 杨浦区| 赞皇县| 安乡县| 卓资县| 阳东县| 凤山市| 兰溪市| 荣昌县| 怀安县| 赣榆县| 武义县| 萨迦县| 通道| 巴林右旗| 樟树市| 莒南县| 祁阳县| 色达县| 湘阴县| 多伦县| 谢通门县| 天柱县| 会东县| 嵊泗县| 盐池县| 三原县| 泉州市| 称多县| 宜兴市| 全州县| 鄯善县| 青冈县| 利川市| 毕节市| 揭东县| 修水县| 柘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