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穎
中國文化歷史上,文人名士如天上繁星,蘇軾稱得上是其中璀璨奪目的星辰之一。
蘇軾,字子瞻、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著名文學(xué)家、書法家、畫家。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lǐng)袖,在詩、詞、散文、書法、繪畫等方面取得了極高的藝術(shù)成就。蘇軾的文章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韓愈、柳宗元,以及歐陽修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獨具風(fēng)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其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稱“蘇辛”;同時,其善于書法,是“宋四家”之一,也擅長文人畫,尤擅繪墨竹、怪石、枯木等景觀。可以說,蘇軾是遍觀整個中國文化史上少見的全才,堪稱宋代文學(xué)最高成就的代表,而且蘇軾的創(chuàng)造性活動不只局限于文學(xué)、書法、繪畫等領(lǐng)域,他對醫(yī)藥、烹飪、水利等方面也有所貢獻。
林語堂在《蘇東坡傳·原序》中這樣描述蘇軾:“蘇東坡是一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一個百姓的朋友、一個大文豪、大書法家、創(chuàng)新的畫家、造酒試驗家、一個工程師……一個月夜徘徊者、一個詩人、一個小丑。但是這還不足以道出蘇東坡的全部……蘇東坡比中國其他的詩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豐富感、變化感和幽默感,智能優(yōu)異,心靈卻像天真的小孩—這種混合等于耶穌所謂蛇的智慧加上鴿子的溫文?!笔窃鯓拥沫h(huán)境造就了這樣一個才華橫溢、天真爛漫、善良溫暖,充滿人格魅力,閃耀著千古光芒的文化巨匠呢?本文通過歷史文獻研究、文學(xué)研究和文化研究等方法,深入探究蘇軾成長的眉山特有的環(huán)境氛圍、蘇家家風(fēng)傳承,以及蘇軾的家庭生活與家庭教育三個方面,探析蘇氏家風(fēng)及其生活環(huán)境對蘇軾的深遠影響,揭示這些因素在鑄就蘇軾性格底色上的重要作用。
一、人杰地靈的四川眉山
四川眉山,東坡故里。這里“瓦屋寒堆春后雪,峨眉翠掃雨余天”(《寄黎眉州》),這里“吾家蜀江上,江水綠如藍”(《東湖》),正是如此鐘靈毓秀之地,才哺育了蘇家,孕育出了蘇軾。
(一)印刷業(yè)發(fā)達,民間讀書蔚然成風(fēng)。
四川在當時便是文化中心,成都更是中國文化古都之一。百年前印刷術(shù)在此地發(fā)明,好學(xué)之風(fēng)勃然興起,而蘇軾將蜀人“觀奇書”的特點發(fā)揮到極致,“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fā)”(《稼說送張琥》)的閱讀為他培養(yǎng)出開闊的胸襟,為他之后成為全才巨匠打下了良好的基礎(chǔ)。另一方面,因為較高的文化素養(yǎng),這兒的居民都極有自由平等的意識,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長大的蘇軾,從來不會認為自己高人一等,不會視百姓為草芥,在他為時不久的政治生涯中他始終把民生安樂放在首位。
(二)佛道興盛,儒、釋、道實現(xiàn)融合
林語堂在《蘇東坡傳》中這樣描寫蘇軾的故鄉(xiāng)眉州:“在千年萬古為陰云封閉的峨眉山的陰影中,在樂山以北大約四十英里之外,便是眉州的眉山城。”如果說眉山靈秀的山水培養(yǎng)了蘇軾詩人的氣質(zhì),那么古時四川濃郁的宗教氛圍則在小時候的蘇軾心中埋下了種子。蜀地的宗教文化歷史悠久,其中最著名的宗教是道教和佛教。四川青城山是中國道教的發(fā)源地之一,被譽為“道教第五洞天”。同樣,佛教在蜀地同樣盛行,佛學(xué)界甚至有“言禪者不可不知蜀”的說法。離眉山不遠處便是被譽為四大佛教名山的峨眉山,以及世界最大的石刻佛像—樂山大佛。其實,早期蘇軾受儒家文化影響較大,是不信佛道的,甚至他在《中和勝相院記》中寫道:“佛之道難成,言之使人悲酸愁苦?!钡盀跖_詩案”的死里逃生,被貶黃州的輾轉(zhuǎn)波折,人生的大起大落讓蘇軾開始重新思考人生,他從佛經(jīng)中尋求超脫和釋然,從道家教義里找尋逍遙和心安,最終寵辱不驚、圓融通達。從《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到《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儒、釋、道一次次的交鋒,最后在蘇軾流芳百世的作品中得到完美的融合。
二、眉山蘇氏家風(fēng)及其對蘇軾的影響
(一)蘇氏家族的歷史淵源
到了宋代,蘇家已定居眉山三百多年,是眉州的三大家族之一。從財產(chǎn)上看,蘇家在當時只能算是中產(chǎn)階層,但蘇家整個家族淳樸善良、孝親睦鄰,特別是蘇軾曾祖父蘇杲這一支血脈更是樂善好施、重法明理,蘇家也躋身世家一流,受人尊敬,也為其后人留下了寶貴的家風(fēng)傳承。
1.輕財好義、樂善好施的曾祖父蘇杲
蘇軾最有名的先祖要數(shù)曾官至宰相的蘇味道,但眉山蘇家的家風(fēng)傳承要從蘇軾的曾祖父蘇杲說起。據(jù)蘇軾祖父蘇序講,蘇杲是其兄弟五人中最好善的,他對父母孝順,對兄弟友愛,對朋友守信,鄉(xiāng)里人都愛戴、敬仰他。蘇杲不僅人品好,還很善于理財,使得家境殷實,但他絕不是為錢財所累的人。終其一生,家中只有不到二頃的田產(chǎn),住的房子也破舊不堪,他卻仍把大量財產(chǎn)布施出去,他說:“多財而不施,吾恐他人謀我,然施而使人知之,人將以我為好名?!保ㄌK洵《嘉佑集》)樂善好施卻不愿人知,善于經(jīng)營卻身無所累的蘇杲,給蘇軾等后人留下了無盡的精神財富。
蘇杲一生中共有九個兒子,最后只有蘇軾的爺爺蘇序活了下來,但在蘇杲臨死的時候,卻沒有把他的孩子托付給他的兄弟。他的妻子問她原因,蘇杲卻說:“孩子如果有出息,即便不是我兄弟也會親近他;如果他沒出息,就是我的親兄弟也會扔下他不管的?!碧K杲的豁達和智慧也深深地影響著他的兒子蘇序。
2.薄己厚人、君子之風(fēng)的祖父
蘇序是蘇杲九個兒子中唯一幸存者,據(jù)蘇洵在《族譜后錄下篇》記載,少年時代的蘇序曠達不羈,為人平易隨和,雖不好讀書,但氣量甚偉。到了晚年,蘇序開始作詩,寫得雖然不算工整,但可從中看出他心胸開闊,表里如一。在為人處世上,蘇序薄于為己而厚于為人,族人有事他盡心盡力籌謀,與人交往,不分貴賤皆能平等往來。
在盜賊圍城之時,蘇序仍依照喪禮,為父親舉辦喪事;在災(zāi)荒之年,他開倉放糧、賣田濟貧,救濟窮人于困厄;在平時走鄉(xiāng)串戶時,蘇序從不騎馬,以示對年長步行之人的尊重……對上不諂媚,對下不孤傲,待人以誠,一視同仁,從這些方面看,蘇序做得比他的父親更好。
在教育上,蘇序曾言:“吾欲子孫讀書,不愿富?!彼С执髢鹤犹K澹和二兒子蘇渙的求學(xué)之路,教出的蘇渙是眉山蘇氏家族中棄農(nóng)從政的第一人。在此對比下,蘇序?qū)ι贂r不愛讀書的幼子蘇洵給予充分的成長空間,這樣的平等意識使其對孩子十分信任。
蘇序愛喝酒,常與鄉(xiāng)野之人高歌狂飲;喜騎驢,會把兒子中考的喜報官服與牛肉一起裝在布袋里;他好打抱不平,敢作詩諷刺官吏暴行?!板羞b此身君子意,一壺溫酒向長空”,用來形容蘇序再合適不過了。正是有蘇序這樣的祖父,才會培養(yǎng)出“無一事不快樂”的蘇軾吧。
(二)眉山蘇氏家風(fēng)對蘇軾的熏陶
蘇軾曾言“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兒”“眼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這是刻在蘇軾骨子里的平等和善良,也是從蘇杲、蘇序、蘇洵等人身上代代相傳而來的高貴品質(zhì)。在杭州,他建安樂坊免費為百姓看??;在密州,他早晚奔波治理蝗災(zāi);謫居黃州時,他變賣家產(chǎn)捐錢成立育兒會……這是為國為民、濟世濟人的蘇軾。“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九死南荒吾不恨,茲游奇絕冠平生”,這是達觀自我、文才蓋世的蘇軾。
蘇洵在《族譜后錄下篇》記其世系,敘其高祖蘇釿“以俠氣聞于鄉(xiāng)閭”;祖父蘇杲以孝友著于鄉(xiāng)里;父蘇序,樂善好施,氣量寬宏,自奉甚儉,淡泊無爭。蘇家之風(fēng),累世而成,不是掛在楹聯(lián)或牌匾上的堂皇之詞,也不是篆刻在歷史中的言之鑿鑿,而是他們祖祖輩輩流淌的生生不息、以身作則的美好品質(zhì),如同一壇醇厚而清澈的美酒,浸潤而形成蘇軾性格的底色。
紀伯倫說過:“有些人快樂地施予,這快樂就是他們的回報。有些人痛苦地施予,這痛苦便是他們的洗禮?!保ā断戎罚┨K氏一門祖祖輩輩保持溫良的品性,快快樂樂地施予,不論是豐年或是荒災(zāi)。施予百姓的不限于糧食錢財,當然也包括他們?nèi)坭T在血液里的平等善良和溫暖赤誠,這些給予不是基于現(xiàn)實的某種精致打算、考量和權(quán)衡利弊?;蛟S,他們不認為要對給予冠以某種緣由,只是發(fā)自內(nèi)心認為應(yīng)該這么做,做了會開心。他們溫情地將美好給予出去,必然也收獲到美好,融入品性里,成為生生不息的河流潺潺地滋養(yǎng)著他們的性情和生命旅程。
三、蘇軾的家庭教育和家庭氛圍
(一)堪稱完美的家庭教育
1.大器晚成、位卑憂國的父親蘇洵
“蘇老泉,二十七。始發(fā)憤,讀書籍。”《三字經(jīng)》的這段話,說的就是蘇軾之父蘇洵(自號老泉)年近而立才開始發(fā)奮讀書的故事。蘇軾出生在蘇洵二十八歲那年,身教是最好的家教,蘇洵自己發(fā)奮讀書,還親自指導(dǎo)兒子學(xué)史寫文,探討國事。到了晚年,蘇軾還回憶起了自己幼年隨父親讀書的情景,正是因為受父親的影響,自小博覽群書,幼學(xué)之年就“學(xué)通經(jīng)史,屬文日數(shù)千言”(蘇轍《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銘》)。蘇洵一生未中進士,年過半百才入仕當了個小官,但他心懷天下,論家國時弊,以策論輔佐朝政,為之后蘇軾和蘇轍的為官之道做了典范。
蘇洵擅長散文,特別是議論文,往往直接針對北宋社會的現(xiàn)實而作,具有荀子和戰(zhàn)國縱橫家的雄辯之風(fēng),觀點明確,剖析深刻,語言犀利,結(jié)構(gòu)嚴謹,妙喻連篇,他的文風(fēng)也直接影響著他的兩個兒子蘇軾和蘇轍。蘇洵不僅把兩個兒子培養(yǎng)成當世的杰出人物,自己又能與之并肩而立,父子三人并稱“三蘇”,共列“唐宋八大家”,留下千古佳話。
2.愿為“范滂之母”的母親程氏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青史留名的女性寥寥無幾,程氏卻留下了聲名。她是蘇洵之妻,蘇軾、蘇轍之母,但她更是程夫人,她的身上有著中國古代女子最堅韌、最溫柔的力量。
程夫人出身名門,是眉山巨富大理寺丞程文應(yīng)的女兒,自幼熟讀詩書,性格賢淑,十八歲嫁給家世不顯的蘇洵,是真正的低嫁。蘇家家貧,蘇洵年輕時浪蕩不羈,是程夫人操持勞累、安貧守道,撐起了蘇家門楣。蘇洵二十七歲前,程氏理解他、關(guān)心他,為了他的名聲從未求助過娘家;蘇洵發(fā)奮學(xué)習(xí)后,程氏更是全力支持,變賣家產(chǎn)經(jīng)營絲綢生意,一肩挑起養(yǎng)家重擔。正如司馬光為她寫的墓志銘所言:“貧不以污其夫之名,富不以為其子之累。知力學(xué),可以顯其門;而直道,可以榮于世。勉夫教子,底于光大?!保ā短K主簿夫人墓志銘》)這個偉大的女人,是她的無私付出,成就了“三蘇”之名。
程夫人不僅勉勵丈夫上進,對蘇氏兄弟也精心撫育,諄諄教誨,鼓勵他們“奮厲有當世志”,“立乎大志,不辱蘇門,也不悔于國家”。程夫人給蘇軾兄弟講《范滂傳》時,蘇軾對范滂舍生取義、范母含悲忍痛支持兒子,感到十分震撼,便向母親問道:“軾若為滂,母許之否乎?”程夫人則回道:“汝能為滂,吾顧不能為滂母邪?”這十二個字,成就了蘇軾的一生,是蘇軾之后為官從政的底氣,讓他能面對權(quán)貴寧折不屈,在政治斗爭中堅持立場,輾轉(zhuǎn)多地始終能夠以民為天。
此外,程夫人還以身作則,在日常生活中對子女進行人格上的熏陶,比較有名的故事還有“不發(fā)舊藏”“不殘鳥雀”等,在一言一行中,成就蘇家之門風(fēng)。古人說:“厚德載物?!背谭蛉诉@一生,如大地,如泥土,用最柔性的力量,承托著自己的丈夫,承托著自己的兒子。沒有一程,何來三蘇!
(二)充滿愛和溫暖的家庭
1.手足相親的弟弟
蘇轍,字子由,號潁濱遺老,比蘇軾小三歲,兄弟倆相知相勉的一生,堪稱中國文化史上的傳世佳話。蘇軾宦海沉浮漂泊半生,常常是一副樂觀豁達的樣子,卻只在弟弟蘇轍面前難掩脆弱,即使分離,也書信不斷詩文相和。蘇軾有名句:“嗟余(一作予)寡兄弟,四海一子由。”(《送李公擇》)蘇轍則說:“撫我則兄,誨我則師。”(《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銘》)他們從小一起成長、一起讀書應(yīng)試,相互陪伴,在風(fēng)云變幻的官場風(fēng)雨同舟、相互扶持。當蘇軾身陷“烏臺詩案”時,蘇轍上書皇帝愿以他的官職為兄贖罪;兄弟分離時,蘇軾一首《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將思念寄于明月。蘇軾與蘇轍既為兄弟,更是知己,兩人一生相伴、詩文酬唱、患難與共,真正是“與君世世為兄弟,更結(jié)來生未了因”(《獄中寄子由二首》其一)。
2.恩愛相伴的伴侶
蘇軾的發(fā)妻王弗聰慧謙謹、知書達理,十六歲嫁給蘇軾。蘇軾讀書時,她便陪伴在側(cè),甚至能在蘇軾偶有遺忘時從旁提醒。蘇軾性格耿直,每有訪客時,王弗就站在屏風(fēng)后面傾聽談話,事后告訴蘇軾她的總結(jié)和看法。夫妻兩人喚魚聯(lián)姻,情深意篤,恩愛有加??上?,王弗在二十七歲時因病去世。蘇軾悲痛萬分,十年后還寫下千古第一悼亡詞,情真意切,字字帶淚。
蘇軾的第二任妻子王閏之是王弗的堂妹,性格溫順,勤儉持家,知足惜福。在蘇軾被貶多地顛沛流離時,王閏之一路相伴,無怨無悔,對前妻的孩子也如同己出,與蘇軾同甘共苦、相濡以沫二十五年。可惜,年僅四十六歲時,王閏之便與世長辭。這讓蘇軾再一次肝腸寸斷,為她祭文中寫下“惟有同穴,尚蹈此言”。
蘇軾還有一位紅顏知己王朝云。王朝云因家境清寒,淪落為西湖歌女。她天生麗質(zhì)、聰穎靈慧、能歌善舞,被蘇軾喜愛,十二歲時被蘇軾收為侍女,十八歲被納為妾室?!盀跖_詩案”后,蘇軾被一路貶謫,王朝云卻始終相伴、不離不棄,照顧蘇軾二十二年,三十四歲時在惠州染上時疫,早早逝去。
蘇軾半生坎坷,宦海浮沉,或棲于繁華,或置身荒蠻。幸運的是,他始終有三位佳人同甘共苦、不離不棄。她們雖然沒能和蘇軾相伴終老,卻把世間最純粹的真摯情感留給了蘇軾。這些全然、飽滿、無條件的愛意和情感如同生生不息的河流,浸潤著這位千古風(fēng)流人物的靈魂底色,在他人生的至暗時刻,振奮其干涸低迷的情緒;在他意氣風(fēng)發(fā)之時,又成為其一往無前的強大動力和精神源泉。
(三)家庭環(huán)境對蘇軾的塑造
父親蘇洵和母親程氏的悉心引導(dǎo)、言傳身教,弟弟蘇轍的并肩而行、心意相通,三任妻妾的情真意切、生死不渝,可以說蘇軾生活在全然愛意之中。所以,他內(nèi)心富足,沒有匱乏感,自然能把善良和溫暖給予出去。美好的家庭塑造了他的溫暖善良、大義凜然,他超脫、豁達,因為他的背后有人替他擋去了塵世的種種瑣屑和現(xiàn)世的種種世俗。所以,盡管后半生蘇軾仕途不順,不斷漂泊,但依然能“此心安處是吾鄉(xiāng)”。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講道:“客觀之詩人,不可不多閱世,閱世愈深,則材料愈豐富、愈變化,《水滸傳》《紅樓夢》之作者是也。主觀之詩人,不必多閱世,閱世愈淺,則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倍K軾,其豐富的人生經(jīng)歷既有客觀詩人閱世之深,在家風(fēng)浸潤和家人支持下,又保持著主觀詩人的性情之真。所以在他的作品中,每個中國人都能在不同的境遇中與他相遇,并且感受到他的真誠坦蕩,折服于他的善良溫暖。
閃耀著巨大人格光輝的千古風(fēng)流人物和全才式的文化巨匠蘇軾,定然不會僅憑個人稟賦就渾然天成。通過探析四川眉山的人文風(fēng)景、蘇氏家族的家風(fēng)傳承及其父母家人的愛與給予這些因素如何鑄就了蘇軾的人格底色,繼而成為成就其行云流水、登峰造極的藝術(shù)底色的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我們更加了解了飽滿且立體的蘇軾。最后,縱向千年,橫向萬里,蜀地風(fēng)骨、蘇氏家風(fēng)和家庭情誼,孕育于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歷史長河之中,超越時空,潺潺延綿,值得我們?nèi)ゲ粩嗵骄亢蛡鞒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