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棟
(鹽城師范學院文學院,江蘇 鹽城 224002)
美國著名唐詩研究專家宇文所安在其著作《初唐詩》中認為:“宮廷詩還提供了同等價值的、宮廷詩時代之前大部分詩歌所缺乏的某種東西:它給了詩人控制力,這種與藝術(shù)保持距離的感覺使他得以將它看成藝術(shù)。只有保持這種距離,詩人才能避免簡單地陳述詩意,學會將所要表達的真正意思蘊涵在詩篇中?!盵1]宇文所安對宮廷詩的評價是比較客觀的,而這一評價對作為宮廷詩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的唐代應制詩也是合適的。
唐代詩歌的最高成就為律詩。律詩形成于初唐,成熟、繁盛于中晚唐。律詩的成就在于它是在嚴格的束縛中開出的詩歌奇葩。律詩在其定型和成熟的過程中,總結(jié)出一套符合詩歌美學規(guī)范的程式與規(guī)則,而應制詩的創(chuàng)作過程就為律詩的定型與成熟提供了理想的練習場所。應制詩為現(xiàn)場所作,時效是第一位的。應制詩作者為了在最短的時間內(nèi)創(chuàng)作出一首符合規(guī)范的應制詩,他們在長期的摸索實踐中,形成了一套程式?!笆紫仁情_頭部分,通常用兩句詩介紹事件。接著是可延伸的中間部分,由描寫對偶句組成。最后部分是詩篇的‘旨意’,或是個人愿望、情感的插入,或是巧妙的主意,或是某種使前面的描寫頓生光彩的結(jié)論。有時結(jié)尾兩句僅是描寫事件的結(jié)束。律詩理論家對這三部分做了更復雜的細分,但是這些后來的劃分是描述出來的,而不是約定俗成的。較基本的三部式先于律詩形成,并超越了律詩的范圍。這一時期的很大一部分詩篇(雖然不是全部)運用了三部式;在甚至更大的范圍里,三部式成為詩歌變化和發(fā)展趨向的標準。”[2]在這“三部式”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對修辭手法的運用極為頻繁。
在唐代應制詩的三部式結(jié)構(gòu)中,最出彩、也是最能顯示作者才華的為中間寫景部分。應制詩作者為了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拔得頭籌,進而撈取更多的政治資本,他們在創(chuàng)作應制詩的中間寫景部分時,就會大量地選用各種修辭手法,其中,對偶辭格被選用的頻率最高,如武平一的應制詩《奉和立春內(nèi)出綵花樹應制》。
奉和立春內(nèi)出綵花樹應制
唐·武平一
鑾輅青旂下帝臺,東郊上苑望春來。
黃鶯未解林間囀,紅蕊先從殿里開。
畫閣條風初變柳,銀塘曲水半含苔。
欣逢睿藻光韶律,更促霞觴畏景催。
該首應制詩為標準的七言律詩,全詩押咍、灰二韻,兩韻同用。作者嚴格地按照三部式程式進行創(chuàng)作,其中頷聯(lián)“黃鶯未解林間囀,紅蕊先從殿里開”和頸聯(lián)“畫閣條風初變柳,銀塘曲水半含苔”均采用了對偶的修辭手法,對仗極為工穩(wěn)。另如劉憲的應制詩《侍宴長寧公主東莊》。
侍宴長寧公主東莊
唐·劉憲
公主林亭地,清晨降玉輿。
畫橋飛渡水,仙閣涌臨虛。
晴新看蛺蝶,夏早摘芙蕖。
文酒娛游盛,忻叨侍從馀。
該首應制詩為標準的五言律詩,全詩押魚韻。詩歌采用三部式結(jié)構(gòu),首聯(lián)交代公主東莊的位置,并寫玉飾的車馬前來游覽。頷聯(lián)采用對偶的手法,將“畫橋”與“仙閣”相對、“飛渡水”與“涌臨虛”相對,描寫出長寧公主東莊人工所造景色的華美:畫橋橫跨池水;飛閣高聳,好像延伸到霄漢之間。頸聯(lián)仍采用對偶手法,將“晴新”與“夏早”相對、“看蛺蝶”與“摘芙蕖”相對,形象地描繪出公主東莊自然景色之優(yōu)美:晴朗的天氣下,看蛺蝶飛舞于花間;夏日的清晨采摘著荷花。環(huán)境宜人,恬靜閑適。尾聯(lián)表達在歡娛的酒宴之上,從游極盛,能得以侍宴,倍感欣慰。
以上兩例應制詩均為律詩,唐代應制詩中的排律亦是如此,即中間的描寫部分多采用對偶的修辭手法,如張說的應制詩《扈從幸韋嗣立山莊應制》。
扈從幸韋嗣立山莊應制
唐·張說
寒灰飛玉琯,湯井駐金輿。
既得方明相,還尋大隗居。
懸泉珠貫下,列帳錦屏舒。
騎遠林逾密,笳繁谷自虛。
門旗塹復磴,殿幕裹通渠。
舞鳳迎公主,雕龍賦婕妤。
地幽天賞洽,酒樂御筵初。
菲才叨侍從,連藻愧應徐。
該首應制詩為五言排律,全詩押魚韻。該首應制詩描寫的是作者陪侍皇帝幸臨韋嗣立山莊的景況與情感,盛贊山莊景色之清幽、宴樂之美妙,深表感恩之情。詩的前兩聯(lián)寫將葭燒成灰,放在律管中吹奏,玉制的管樂,因為律氣應,所以寒灰飛;以樂聲陪襯皇帝出游,點明出游的興致之高漲。接下來的四聯(lián)均采用對偶的修辭手法,集中寫景,寫出山莊的景色之優(yōu)美。倒數(shù)第二聯(lián),再次強調(diào)宴飲之歡樂。末聯(lián)以自述自己沒有才能,卻得以陪同侍宴作結(jié),暗表感謝皇恩之意。
還有一些應制詩的中間部分在描寫景物時,會將對偶辭格和其他修辭手法融合起來使用,如宋之問的應制詩《奉和立春日侍宴內(nèi)出剪綵花應制》。
奉和立春日侍宴內(nèi)出剪綵花應制
唐·宋之問
金閣妝新杏,瓊筵弄綺梅。
人間都未識,天上忽先開。
蝶繞香絲住,蜂憐艷粉回。
今年春色早,應為剪刀催。
該首應制詩為標準的五言律詩,全詩押咍、灰二韻,兩韻可換用。詩的頸聯(lián)“蝶繞香絲住,蜂憐艷粉回”在選用對偶修辭手法的同時,還采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寫春蝶、蜜蜂惜香戀艷,翩翩起舞,因為春信一到,萬紫千紅的春之盛景即將到來,透露出濃濃的喜悅之情。
可以說,對偶辭格成就了唐代的應制詩,而應制詩又以自己的特殊影響力促進了唐代格律詩的繁榮。
用典也是唐代應制詩作者最勤于使用的辭格之一,其對唐詩的繁榮也有較大的影響。宋代葛立方在其詩評著作《韻語陽秋》中曰:“應制詩非他詩比,自是一家句法,大抵不出于典實富艷爾?!缘鋵嵏黄G有余,若作清癯平淡之語,終不近爾?!盵3]這句話明確地指出了應制詩重視“典實”的這一特點。這一特點是由應制詩的本質(zhì)屬性所決定的。應制詩為受帝王之命、現(xiàn)場所作,既有君主在場的莊嚴性,又有創(chuàng)作場域的封閉性,還有展現(xiàn)才華的競爭性。應制詩作者為了在確保讓君王歡心的前提下,使自己的應制之作得以脫穎而出,無不在詩歌的辭藻上下足功夫,力求通過選用恰當?shù)牡涔蕘硎┱棺约旱牟湃A,如“發(fā)生同化育,播物體陶鈞?!保ㄔS敬宗《奉和元日應制》)、“佳氣浮仙掌,熏風繞帝梧?!保ㄡ谋尽斗詈驼张R朝》)、“圣藻凌云裁柏賦,仙歌促宴摘梅春。”(韋元旦《奉和人日重宴大明宮恩賜綵縷人勝應制》)、“陛下治萬國,臣作水心人?!保ㄩ惓[《三日曲水侍宴應制》)、“無路乘槎窺漢渚,徒知訪卜就君平?!保ㄉ蹠N《奉和初春幸太平公主南莊應制》)、“青鳥白云王母使,垂藤斷葛野人心?!保◤堃字斗詈褪ブ葡娜沼问壬健罚ⅰ艾幣_半入黃山路,玉檻傍臨玄覇津?!保ūR藏用《奉和立春游苑迎春應制》)等等。甚至,有些唐代應制詩同時選用多個典故,如宗楚客的應制詩《奉和圣制喜雪應制》。
奉和圣制喜雪應制
唐·宗楚客
飄飄瑞雪下山川,散漫輕飛集九埏。
似絮還飛垂柳陌,如花更繞落梅前。
影隨明月團紈扇,聲將流水雜鳴弦。
共荷神功萬庾積,終朝圣壽百千年。
該首應制詩為七言律詩,押先韻。全詩除了首聯(lián)解題和尾聯(lián)頌圣之外,中間寫景的兩聯(lián)均采用了用典的修辭手法,其中,“似絮”典出自《世說新語》,“落梅”典出自《太平廣記》,“團紈扇”出自《怨歌行》,“鳴弦”出自《論語》。
當然,唐代應制詩為了滿足頌圣的需要,其用典也頗具其自身特點,即多用圣君賢臣之典。因漢朝與唐朝有諸多相似之處,所以唐代的應制詩作者多選用與漢朝皇帝相關(guān)的典故來頌揚當時的君主。漢高祖劉邦,滅秦建漢,為一代梟雄,與他相關(guān)的“大風歌”之典就多被唐代應制詩作者所選用,如“大風迎漢筑,叢煙入舜球?!保ㄉ瞎賰x《奉和過舊宅應制》),這是以漢高祖返鄉(xiāng)比擬唐太宗過舊宅;“停輿興睿覽,還舉大風篇。”(王德真《奉和圣制過溫湯》),這是將唐高宗的《過溫湯》詩比作漢高祖的《大風歌》;“延襟小山路,還起大風歌。”(劉祎之《奉和別越王》),這里是將唐高宗的《別越王》詩比作漢高祖的《大風歌》;“巖壑清音暮,天歌起大風?!保◤堈f《奉和圣制登驪山矚眺應制》),這里是以漢高祖作的《大風歌》比擬唐中宗的《登驪山》之作;“日宇開初景,天詞掩大風?!保ㄑ︷ⅰ洞榷魉戮湃諔啤罚@里是以劉邦《大風歌》為襯托,夸贊唐中宗的詩才之高;“同沾小雨潤,竊仰大風詩?!保ㄚw彥昭《奉和幸大薦福寺》),薦福寺為唐中宗的舊宅,這里是以劉邦的《大風歌》比擬唐中宗重返舊宅所詠之作;“欣承大風曲,竊預小童謳?!保ㄠ崘帧斗詈托掖笏]福寺》),這里也是以劉邦回歸故里時所作的《大風歌》比擬唐中宗返舊宅所詠頌的詩篇等等。
漢武帝作為一代圣君,對內(nèi)大力推行改革,“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對外大敗匈奴,開辟絲綢之路,開創(chuàng)了西漢王朝的鼎盛時期,與他相關(guān)的“橫汾”典和“昆明灰”典在唐代應制詩中被選用的頻率也極高。選用“橫汾”典的唐代應制詩詩句如“橫汾宴鎬歡無極,歌舞年年圣壽杯?!保ɡ钸m《帝幸興慶池戲競渡應制》),這里是以漢武帝橫汾之行比喻唐中宗興慶池觀賽舟之舉;“圣圖恢宇縣,歌賦小橫汾?!保ㄌK頲《奉和圣制登驪山高頂寓目應制》),這里是以漢武帝游橫汾賦《秋風辭》為襯托,稱頌唐中宗《登驪山》之作;“貴主稱觴萬年受,還輕漢武濟汾游?!保ɡ钸m《侍宴安樂公主莊應制》),這里是以漢武帝濟汾之游為襯托,頌揚唐中宗在安樂公主山莊的宴游;“群臣相慶嘉魚樂,共哂橫汾歌詠秋?!保ㄐ鞆┎斗詈团d慶池戲競渡應制》),這里是以漢武帝橫汾游玩襯托唐中宗觀競渡之游;“皆言侍蹕橫汾宴,暫似乘槎天漢游?!保ㄐ鞆┎渡纤热侦痨紴I應制》),這里是以漢武帝“橫汾宴”,代指唐中宗祓禊渭水之濱君臣宴飲;“漢武橫汾日,周王宴鎬年?!保◤堈f《承和圣制暇日與兄弟同游興慶宮作應制》),這里是以漢武帝濟汾宴飲并賦《秋風辭》,來比擬唐玄宗與其兄弟同游并賦詩;“思逸橫汾唱,歡留宴鎬杯。”(沈佺期《奉和晦日賀幸昆明池應制》),這里是以漢武帝游橫汾賦《秋風辭》,來比擬唐中宗游昆明池賦詩;“興逸橫汾什,恩褒作頌才?!保ㄔ瑫煛斗詈褪ブ拼饛堈f扈從南出雀鼠谷之作》),這里是以“橫汾什”喻指唐玄宗答張說之作;“鳴鑾初幸代,旋蓋欲橫汾?!保ㄏァ斗詈褪ブ拼饛堈f南出雀鼠谷》),這里是以漢武帝汾上之行,來比擬唐玄宗南出雀鼠谷之行;“豈如橫汾唱,其事徒驕逸?!保ù拊病斗詈褪ブ浦仃柕┤瞻倭徘缡緫选罚@里是以“橫汾唱”為反襯,對皇帝重陽日宴百僚予以歌頌等等。
“昆明灰”典出自晉朝干寶的《搜神記》,書中記載:“漢武帝鑿昆明池,極深,悉是灰墨,無復土,舉朝不解,以問東方朔。朔曰:‘臣愚不足以知之,試問西域人?!梁鬂h明帝時,西域道人來洛陽,時有憶朔言者,乃試以武帝時灰墨問之,道人云:‘經(jīng)云,天地將盡則劫燒,此劫燒之余灰也?!焙笫谰陀谩袄ッ骰摇庇髦笐?zhàn)火遺跡,或用以詠頌昆明池等。采用此典的唐代應制詩詩句有“下輦登三襲,褰旒望九垓。”(劉憲《奉和幸三會寺應制》),三會寺與昆明池故址均在長安城西南,詩中借以詠頌寺中古池;“象溟看浴景,燒劫辨陳灰?!保ㄋ沃畣枴斗詈突奕招依ッ鞒貞啤罚?、“劫盡灰猶識,年移石故留?!保ɡ顏V《奉和晦日幸昆明池應制》)以及“懷舊苑經(jīng)寒,露殘池問劫?!保ㄠ崘帧斗詈托胰龝聭啤罚且浴袄ッ骰摇痹來灷ッ鞒?。
唐代應制詩除了對與漢代帝王相關(guān)的典故多有選用之外,對與堯、舜等先古帝王相關(guān)的典故也多有選用,其中,此類典故中被選用頻率最高的應為“熏風”(又寫作“薰風”“南風”)典,如“既欣東日戶,復詠南風篇?!保ㄎ赫鳌斗詈驼张R朝應制》),這里是借“南風”將唐太宗同舜帝相比擬;“湛露飛堯酒,熏風入舜弦?!保ㄗ诔汀斗詈托疑详枌m侍宴應制》),這里是以“熏風”喻指皇帝所作的詩作;“為奏薰琴唱,仍題寶劍名?!保◤埦琵g《奉和圣制送尚書燕公赴朔方》),燕公就是張說,這里是以“薰琴唱”喻指唐玄宗的《送張說巡邊》詩;“漢酺歌圣酒,韶樂舞薰風。”(張九齡《奉和圣制登封禮畢洛城酺宴》),這里選用“熏風”典,是將當時的皇帝與舜帝相比擬,等等。
除了以上所論述的幾類典故之外,其他用以歌頌賢君圣主的典故,像“湛露”“鈞天”“宴鎬”“涂上”“南山壽”“德音”等也多有被選用。
唐代應制詩中有一類是涉及皇家公主的,據(jù)統(tǒng)計,此類應制詩共有一百一十八首,約占唐代應制詩總數(shù)的百分之十五。如,涉及太平公主的應制詩,有李嶠的《太平公主山亭侍宴應制》、郭正一的《奉和太子納妃太平公主出降》、張昌宗的《太平公主山亭侍宴》、張易之的《侍從過公主南莊侍宴探得風字應制》、趙彥昭的《奉和初春幸太平公主南莊應制》等,共有應制詩二十二首;涉及安樂公主的應制詩,有杜審言的《歲夜安樂公主滿月侍宴應制》、趙彥昭的《安樂公主移入新宅侍宴應制同用開字》、蘇頲的《侍宴安樂公主山莊應制》、馬懷素的《奉和幸安樂公主山莊應制》、崔日用的《夜宴安樂公主宅》等,共有應制詩三十一首;涉及金城公主的應制詩,有劉憲的《奉和送金城公主入西蕃應制》、張說的《奉和圣制送金城公主適西蕃應制》等,共有應制詩二十八首;涉及長寧公主的應制詩,有鄭愔的《中宗降誕日長寧公主滿月侍宴應制》、李嶠的《侍宴長寧公主東莊應制》、上官昭容的《游長寧公主流杯池》組詩二十五首等,共有應制詩三十四首;涉及玉真公主的應制詩,有王維的《奉和圣制幸玉真公主山莊因題石壁十韻之作應制》、張說的《奉和圣制同玉真公主過大哥山池題石壁應制》《奉和圣制同玉真公主游大哥山池題石壁》等,共有應制詩三首。因此,在這些應制詩中,對與七仙女相關(guān)的典故“乘槎”“支機石”,以及與秦穆公之女弄玉相關(guān)的典故“鳳皇臺”,被選用的頻率就極高。
典故“乘槎”出自晉代張華《博物志》,書中云:“舊說云天,河與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來不失期。乘槎而去……奄至一處……遙望宮中多織婦,見一丈夫牽牛,渚次飲之。牽牛乃驚問曰:‘何由至此?’……此人問:‘此是何處?’答曰:‘君還至蜀邵,訪嚴君平,則知之?!共簧习?,因還如期。后至蜀,問君平,曰:‘某年月日有客星犯牽牛宿?!嬆暝拢谴巳说教旌訒r也。”[4]后因以將其用作詠頌牛郎織女或仙境的典故。采用該典的唐代應制詩詩句如“無路乘槎窺漢渚,徒知就卜訪君平?!保ㄉ蹠N《奉和初幸太平公主南莊應制》),這里是以織女所在的天河仙境比擬公主莊園,以表達贊美之意;“今日扈蹕平陽館,不羨乘槎天漢邊?!保ㄌK頲《奉和初春幸太平公主南莊應制》),這里是說太平公主南莊勝過織女仙境,夸飾意味極濃;“庭養(yǎng)沖天鶴,溪流上漢槎?!保ㄍ蹙S《奉和圣制幸玉真公主山莊因題石壁十韻之作應制》),這里是說玉真公主山莊有溪流可以泛舟,暗以仙境相比。
典故“支機石”,出自《太平御覽》卷八引的《集林》,書中曰:“昔有一人尋河源,見婦人浣紗以問之,曰:‘此天河也?!伺c一石。而歸問嚴君平云:‘此織女支機石也?!盵5]“支機石”是傳說中織女所用,詩文中常用作詠天河、七夕或石頭的典故。在唐代應制詩中,選用此典的詩句如“借問游天使,誰能取石回。”(李適《安樂公主移入舊宅》),這里是用支機石之典,暗將公主新宅比作織女所在的天上仙境,贊美之意盡顯;“買地鋪金曾作埒,尋河群石舊支機?!保ㄉ騺缙凇斗詈痛撼跣姨焦髂锨f應制》),這里是以天上的支機石比喻太平公主南莊中的奇石,借以表現(xiàn)公主極盡搜奇之能事。
典故“鳳皇臺”,出自北魏酈道元的《水經(jīng)注》,該書卷十八《渭水二》曰:“(雍)又有鳳臺、鳳女祠。秦穆公時有簫史者,善吹簫,能致白鵠孔雀。穆公女弄玉好之,公為作鳳臺以居之。積數(shù)十年,一旦隨鳳去。云雍宮世有簫管之聲焉,今臺傾祠毀,不復然?!盵6]鳳女臺在今陜西省寶雞市東南,傳說為春秋時秦穆公之女弄玉夫婦所居,后因以用作詠頌公主宅邸的典故。采用該典故的唐代應制詩詩句如“鸞輅已辭烏鵲渚,簫聲猶繞鳳皇臺?!保ɡ顛斗詈统醮盒姨焦髂锨f應制》),這里借用此典,是襯托太平公主南莊樂聲之悠揚動聽;“龍舟下瞰鮫人室,羽節(jié)高臨鳳女臺?!保ɡ顛短焦魃酵啤罚@里是以“鳳女臺”代指太平公主山亭,以表贊頌之意。
在我國古代的詩歌史中,應制詩可以說是用典最為繁復的詩歌形態(tài)之一。應制詩特殊的寫作背景,將用典與詩歌緊密地聯(lián)系在了一起,造成應制詩“富于典實”的特點。應制詩作為君臣活動現(xiàn)場的即興之作,在同一場合下,應制詩作品的數(shù)量一般會不止一首,這樣就必然會有高低、優(yōu)劣之分,這種即興詩文創(chuàng)作比賽的性質(zhì)就使得用典在詩文創(chuàng)作中變得更為流行。除了受君主之命寫作應制詩作品之外,應制詩作者在其他場合也會不由自主地將寫作應制詩的用典經(jīng)驗推及到普通詩歌的創(chuàng)作上,這就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用典在詩歌整體創(chuàng)作上的運用。從唐代應制詩自身勤于用典到用典在唐代詩歌整體創(chuàng)作中成為一種普遍的技巧,唐代應制詩作者在其中的推動作用是不容小覷的。
唐代應制詩作者因受時代和創(chuàng)作場域的影響,均具有濃郁的修辭心理,特別重視對各類修辭手法的運用。他們在追求詩歌形式和聲律美的同時,多關(guān)注表意的貼切和對詩歌意境的營造,這就督促詩人在創(chuàng)作中不斷地嘗試和創(chuàng)新,豐富對各類修辭手法的選用。唐代應制詩人的特有修辭心理和創(chuàng)作舉措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唐詩的發(fā)展與繁榮。特別是唐代應制詩作者多身兼皇帝幸臣和文學領(lǐng)袖的身份,他們在應制詩創(chuàng)作中對詩歌技藝的探索與提升,必然被下層文人所推崇和接受,這也促進了唐代詩歌整體水平的提高。從初唐高宗、武后朝開始,因?qū)m廷斗爭的長期存在,大批應制詩作者被貶謫到地方為官,把他們在長期的應制詩創(chuàng)作中所摸索出的詩歌創(chuàng)作技藝與修辭技巧帶到了民間,從而推動了唐朝底層文人詩藝水平的提高,為唐詩的整體繁榮打下了堅實的民眾基礎(ch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