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幽逸之境

2024-01-01 00:00:00潘旭輝
創(chuàng)作評譚 2024年4期
關(guān)鍵詞:龍虎山天師道士

元代初期的統(tǒng)治者在藝術(shù)修養(yǎng)、教育水平及對漢文化的理解與領(lǐng)悟方面,與中原文人士大夫尚有著較大差距。如在繪畫方面沒有像五代與兩宋一樣設(shè)置畫院,所以在元代繪畫風(fēng)格形成上,統(tǒng)治者未起到引領(lǐng)與影響的作用。在蒙古人的統(tǒng)治下,南方文人的地位較低。由于對南宋故國的思念,大批文人或隱逸于山水林泉,或參禪悟道。他們大多擅長詩文書畫,使得文人畫在元代形成了一個高峰,并突破了兩宋以來院體畫風(fēng)的束縛,形成了冷逸、疏曠、恬淡、幽遠(yuǎn)的格調(diào)。書法與繪畫成為文人之間相互傳遞情感與抒發(fā)志趣的重要載體。

在元代的書畫家群體中,形成了以江浙為中心的文人書畫家群體,如趙孟、錢選及“元四家”等人。這些書畫家大都有著深厚的儒家文化修養(yǎng),是元代書畫藝術(shù)的主流,對后世書畫的發(fā)展有著極其深遠(yuǎn)的影響。但在元明之際的書畫史中不難發(fā)現(xiàn),僅在江西龍虎山(今屬江西貴溪)一隅之地卻涌現(xiàn)出一批優(yōu)秀的書畫家。他們大多是在龍虎山修道的道士。在道家思想的浸潤下,加之江西兩宋以來豐厚的文化傳統(tǒng)滋養(yǎng),使龍虎山也成為當(dāng)時的書畫中心區(qū)域之一,并在書畫史中形成了獨(dú)樹一幟的面貌。本文旨在討論龍虎山道士書畫家群體形成的歷史背景與書畫風(fēng)格。

一、龍虎山是道士畫家理想的粉本

龍虎山地處今江西省貴溪市境內(nèi)。據(jù)《龍虎山志》載:“其地三代為揚(yáng)州之域。春秋戰(zhàn)國,迭為吳楚地。秦并天下,屬番縣。漢屬豫章郡之余干,隋唐間屬雄石鎮(zhèn)。唐乾元元年(758)置信州;永泰(765—766)初年割余干、弋陽地,置貴溪縣。山在其境內(nèi)。東距廣信府城(今上饒市信州區(qū))二百里,西距饒州府城(今上饒市鄱陽縣)三百里?!盵1]龍虎山之得名有兩說,《廣信府志·山川篇》謂其為象山山脈之一支,歷臺山西行十?dāng)?shù)里,折而南,分兩支,環(huán)抱狀若龍盤虎踞,故名。而《龍虎山志》曰:“山本名云錦山,第一代天師于此煉九天神丹,丹成而龍虎見,因以山名?!饼埢⑸骄硟?nèi)重巒疊嶂,樹木蔥蘢,碧水長流,如緞如帶。唐代詩人顧況游覽龍虎山,曾題詩曰:“樓臺采翠遠(yuǎn)分明,聞?wù)f仙家在此城。欲上仙城無路上,水邊花里有人聲?!盵2]道家列龍虎山為第三十二福地。龍虎山勝景與其悠久的文化傳統(tǒng),為書畫家群體的產(chǎn)生創(chuàng)造了前提條件。如今藏臺北故宮博物院方從義的《神岳瓊林圖》(圖1)即為龍虎山瓊臺實(shí)景繪畫作品。

雖然歷代以龍虎山為題材的書畫作品傳世并不多見,但在元明之際詩文、題跋和著錄中??梢砸姷揭札埢⑸綖樗夭牡臅嬜髌?,如宋末元初畫家鄭思肖《張?zhí)鞄燂w升圖》詩中有句:“要知龍虎山前意,但看空中數(shù)片云?!盵3]元人楊載有《題信州先天觀圖二首》《招真觀圖》,揭傒斯有《題祝道士龍虎山先天觀》《題(龍虎山)桃源圖》《題張真人象山圖》,錢惟善有《題龍虎孫希聞尊師為蕭泰定所作丹房寓隱圖》《題廣微天師升龍圖》,明初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有《題龍虎山圖》,王淮有《題張?zhí)鞄煯嫿谍垐D》等,不勝枚舉。

二、元代天師地位的提升與元明之際天師對書畫的興趣

元滅南宋,元世祖忽必烈于至元十三年(1276)召見三十六代天師張宗演,命主領(lǐng)江南道教事,賜二品銀印。次年(1277),又醮于長春宮,賜號“演道靈應(yīng)沖和真人”,得自給牒度人為道士。元世祖在《制》文中稱張宗演為“嗣漢三十六代天師”,以官方名義正式承認(rèn)了“天師”之號。此后元代諸帝對天師相沿封贈,命襲掌三山符箓、江南諸路道教事,與全真道分治南北,成為道教諸派中發(fā)展最盛、勢力范圍較廣的一個派別,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殊榮。到元代中后期,以天師為首領(lǐng)的龍虎宗逐漸形成為南方道教的重心,其余道教符箓派一步步結(jié)合到它周圍,最后組成一個大的道派—正一天師道。[4]至明初,天師道仍天恩不減,太祖封天師為“正一嗣教大真人”。所以在元明之際,由于元明皇室的禮遇,天師的地位與勢力范圍可以說是歷代最隆者。

從元代至明初,諸代天師有著極高的文化與藝術(shù)修養(yǎng),特別是對書畫藝術(shù)表現(xiàn)出極大的興趣,且其創(chuàng)作水準(zhǔn)均達(dá)到了較高的水平。由于天師之所好,更多的工書善畫的道士便會集于龍虎山,使道士畫家在元明之際形成了一個數(shù)量可觀的群體,對后世產(chǎn)生了較大的影響,滋養(yǎng)了文人畫的精神內(nèi)涵。三十八代天師張與材(1264—1316),字國梁,號廣微子。元世祖至元三十一年(1294)嗣教。其天資仁厚,善詩文并精書翰,藝術(shù)之士造門請謁,各如望而后遣。為詩文千言立就,作大字有法,草書亦驚奇,尤善畫龍,兼擅墨竹。[5]其傳世唯一畫作有《霖雨圖》(圖2),絹本,水墨,今藏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shù)博物館。畫法頗類南宋畫家陳容。此畫曾著錄于陸心源《穰梨館過眼錄·續(xù)錄》卷四,后有明永樂時慵拙老人題跋:“天師張羽材字國梁,號廣微子,又號薇山,元代封留國公,居信州龍虎山。善畫龍,變化不測,了無粉本,求者鱗集。晚年修道,懶于舉筆,人有持素絹求者,輒呼曰‘畫龍來’,頃之忽一龍飛上絹素,即成畫矣。永樂四年歲舍丙戌春正月二十六日,慵拙老人識,時年八十有七。”[6]元人錢惟善亦有《題廣微天師升龍圖》詩:“噓氣成云薄太清,墨卿靈怪硯池腥。波濤光彩失雙劍,風(fēng)雨晦暝驅(qū)六丁。朱火騰空超碧落,翠鱗垂水卷滄溟。真人上挾飛仙去,安得攀髯過紫庭?”[7]其墨竹作品未見傳世,但與其同時代的道士馬臻的《霞外詩集》中有《廣微天師墨竹》。

三十九代天師張嗣成(?—1344),字次望,號太玄子,與材長子。仁宗延祐三年(1316)襲爵。另據(jù)清人錢杜《松壺畫憶》所記,其精畫龍,繪有《廬山圖》,今不傳。明陶宗儀《書史會要》稱其善草書。馬臻有《天師真人畫小景卷》詩,或?yàn)閺埶贸僧嬀硭?。其畫今未見傳世,元人柳貫《題太玄天師畫升龍圖》詩與明人王淮《張?zhí)鞄熃谍垐D》詩可為其善畫龍之證。今傳世墨跡僅見元代何澄《歸莊圖》行書跋尾,書風(fēng)頗類趙孟。

四十代天師張嗣德(1305—1352),號太乙,又號青藜散人,與材次子,元順帝至正四年(1344)襲教。元夏文彥著《圖繪寶鑒》稱其精墨竹禽鳥。今未見書畫著錄與傳世。

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1340—1410),字子璇,號無為子,別號耆山,正常長子。明洪武十年(1377)襲教。其讀書過目成誦,博學(xué)諸子百家并善書畫。明人劉璋在《皇明書畫史》中稱“寫墨竹自成一家,亦精蘭蕙”。明翰林學(xué)士宋濂稱其穎悟有文學(xué),人稱為“列仙之儒”。著有《峴泉集》《龍虎山志》等。明張丑《清河書畫舫》著錄有《鶴林圖》,朱謀垔《畫史會要》著錄《秋林平遠(yuǎn)圖》,明初“三楊”之一的楊溥《楊文定公集》中有《題徐太常出使龍虎山,張宇初所畫圖》。另明人陳璉《琴軒集》中有《張宇初真人畫,為鄭侍郎賦》:“云氣茫茫樹色蒼,千章杰木擁茅堂。真人跨鶴三山去,此日空留翰墨香。”從詩意分析,當(dāng)為山水畫作,可見其亦工繪山水。傳世書法有行書《自是帖》(圖3)、宋拓本《黃庭經(jīng)》楷書跋尾。

四十四代天師張宇清(1354—1427),字彥璣,別號西璧,正常次子。明永樂八年(1410)嗣教。博通經(jīng)史,與兄宇初相唱和,尤善作山水。張宇初《秋林平遠(yuǎn)圖》中曰:“此圖殆不減吾弟丘壑也。”足見其畫藝之高。曾棨《西墅集》有:“真人張宇清善寫山水?!眰魇喇嬜饔泄蕦m博物院藏宣德二年(1427)繪《思親慕道圖》卷。傳世書法墨跡有行書趙孟堅《梅竹詩卷》跋、陳鑒如《竹林大士出山圖卷》跋。另武當(dāng)山五龍宮有《明成祖敕道士李素希碑》為張宇清篆額[8]。

四十五代天師張懋丞(1387—1445),字文開,號澹然,又號九陽,宇初、宇清侄。宣德元年(1426)襲爵。善畫枯木、竹石、水仙、墨梅,能畫龍及米家山。1982年在淮安王鎮(zhèn)墓(墓主葬于1496年)出土了一件張懋丞所寫之《擷蘭圖》(圖4)為海內(nèi)孤本[9]。另北京白云觀有《白云觀重修記碑》為張懋丞篆額。

四十七代天師張原慶(1463—1509),有“博學(xué)能文,長于詩畫,善畫蘭蕙竹石”之載,然名不彰顯。此后歷代天師遂鮮有文獻(xiàn)記載工于書畫者,但我們不難看出書畫藝術(shù)作為文人余事,雖然不是天師所必須具備的專業(yè)技能,卻有著近百年的文化傳承。

三、龍虎山道士書畫家群體與其幽逸的畫風(fēng)

蒙元統(tǒng)治者為鞏固其統(tǒng)治地位,出于籠絡(luò)中原士大夫的需要,利用在南方有著極大影響的正一天師道等宗教的力量來輔助其統(tǒng)治。天師等道教領(lǐng)袖的士大夫化,在這一時期得到了極高的體現(xiàn),使元明之際的道教有著濃郁的儒家特色。在這種時代與文化的背景下,文人、書畫家與道士的交往十分普遍,并有很多文人歸隱山林參禪悟道。在元明之際龍虎山道士群體中,活躍著一批高水準(zhǔn)的隱逸文人書畫家群體。

吳全節(jié)(1269—1346),字成季,號閑閑,又號看云道人,饒州安仁(今江西余江)人。年十三學(xué)道于龍虎山,嘗從大宗師張留孫至大都見元世祖,大德末授玄教嗣師,英宗至治間留孫卒,授玄教大宗師、崇文弘道玄德真人,總攝江淮、荊襄等處道教,知集賢院道教事。工草書,《書史會要》稱其“草書英拔”,傳世墨跡有楷書《題趙孟楷書洞玄靈寶自然九天生神章經(jīng)》等。著有《看云集》。[10]

薛玄曦(1289—1345),字玄卿,號上清外史,河?xùn)|人,徙居貴溪。年十二入道龍虎山,師事張留孫、吳全節(jié)。仁宗時薦授大都崇真萬壽宮提舉。順帝至正初,授弘文裕德崇仁真人,佑圣觀住持,兼領(lǐng)杭州諸宮觀。玄曦負(fù)才氣,倜儻不羈,善為文,尤長于詩。《書史會要》稱其“草書得體”,虞集《道園學(xué)古錄》云:“玄卿為學(xué)弘博,好古書法,為詩有飄飄凌云之風(fēng)?!崩畲妗顿光旨芬嘣疲骸霸魄湓绻び谠姡姆絺髡b,風(fēng)日清美,輒賦詩為行草書?!敝小渡锨寮贰11]

方從義(約1302—1393),字無隅,號方壺,又號上清羽士、不芒道人、金門羽客、鬼谷山人。江西貴溪人,早年入道,師從永嘉人金月巖修道家之學(xué),為龍虎山正一教道士,居上清宮。元順帝時曾遍游祖國大江南北,至正三年(1343年) 到大都,后不久南歸。這一次出游,他結(jié)交了很多的官吏、文人和畫家,贏得了一定聲譽(yù)。元代文人童冀《方壺道人山水歌》稱其:“歸來醉吸三斗墨,凈洗胸中舊荊棘;解衣盤礴反閉關(guān),日對云林寫蕭瑟?!狈綇牧x善畫,又兼工詩文、書法,尤為擅長畫水墨云山,他的山水畫學(xué)“二米”(米芾、米友仁)、高克恭,兼取董源、巨然,把四家風(fēng)格融合起來,再加上道家思想的熏陶,使得他的山水畫創(chuàng)作呈現(xiàn)出筆酣墨暢、一氣呵成的風(fēng)貌,在元代自成一家。方從義的畫風(fēng)格瀟灑,筆致跌宕,意境蒼茫,無塵俗之氣,以幽為其畫特色。[12]

元明之際龍虎山道士見于《繪圖寶鑒》《書史會要》《皇明書畫史》《龍虎山志》《御定書畫譜》等文獻(xiàn)與諸家文集所記載或有作品傳世的書畫家,尚有以善畫山水、鞍馬、竹石聞名的張彥輔,工于書法的傅同虛,能書擘窠大字的祝元衍,篆隸書俱精的張迪哲,善畫松石的吳伯理,工于枯木竹石及龍的歐陽楚翁、歐陽雪友父子,工山水的徐雪舟,工于畫龍的周愚與周霞所,工竹石的鄧宇等數(shù)十家。

在元代文人畫成為畫壇主流,龍虎山道家書畫群體突破了兩宋細(xì)筆山水與人物的藩籬,從傳世的書畫作品來看,體現(xiàn)了元人“以神求貌”的特征,鮮有青綠山水與工筆人物、界畫。其創(chuàng)作既有其擅長的獨(dú)特題材,如以云龍為題材的繪畫作品的頻繁出現(xiàn);也有表現(xiàn)文人逸趣的題材的繪畫,如吳伯理《龍松圖》(圖5)、鄧宇《竹石圖》、張彥輔《棘竹幽禽圖》;水墨放逸的山水,如方從義《高高亭圖》《武夷放棹圖》。且龍虎山道士群體與同時代的著名文人鄭思肖、趙孟、袁桷、危素、揭傒斯、柳貫、張翥、貢師泰、張雨、宋濂、朱權(quán)等名流保持著密切的交往,常有詩文唱和與簡札往來。這一時期道士群體的文人化與儒家化為歷代之最,文學(xué)修養(yǎng)較高,書法水平高超,講究用筆,豐富了用墨與用水的技法,提高了繪畫作品的格調(diào),使水墨畫達(dá)到一個新的高度。由于龍虎山地域的關(guān)系與道士幽居修道的特點(diǎn),山川淑氣所鐘,道士書畫家群體的超塵脫俗,并未明顯受到趙孟、錢選和黃、吳、倪、王“四大家”等風(fēng)格的影響。他們的書畫寫意即興,體現(xiàn)了道家幽遠(yuǎn)空靈的主觀意興和思想感情的抒發(fā),所以“幽逸”是龍虎山道家精神內(nèi)涵在書畫中的突出標(biāo)志。

四、余論

在元明之際雖未形成如同明清時期所定義的地域性畫派觀念,但在元明之際百年間,龍虎山作為道教正一派的祖庭,在方圓不足百里的地域內(nèi),道家群體中涌現(xiàn)出一批優(yōu)秀的書畫家群體。他們在繼承唐宋優(yōu)秀傳統(tǒng)的前提下,充分接受元代文人畫的簡澹清疏之畫風(fēng),注入了文人畫的筆法與意韻,形成了幽遠(yuǎn)逸放的獨(dú)特風(fēng)格,強(qiáng)調(diào)“古意”與詩、書、畫的進(jìn)一步結(jié)合,把形似放在了次要地位,遺貌求神,直抒胸臆,以簡逸幽遠(yuǎn)為上,表現(xiàn)了一種生拙之氣。其繪畫思想是文人畫發(fā)展階段中的重要力量,對明清兩代的書畫創(chuàng)作觀念有著十分深遠(yuǎn)的影響,為清初江西畫派的產(chǎn)生做了文化上的準(zhǔn)備,在中國美術(shù)發(fā)展史上亦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注釋:

[1]謝軍總纂,張國培、何明棟主編,江西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江西省志·江西省宗教志》,方志出版社,2003年,第199頁?!扒辍痹恼`作“上元元年”。

[2]謝軍總纂,張國培、何明棟主編,江西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江西省志·江西省宗教志》,第200頁。

[3]曾棗莊、曾濤編纂:《宋代藝話全編》,巴蜀書社,2019年,第2522頁。

[4]《龍虎山志》編纂委員會等編:《龍虎山志》,江西科學(xué)技術(shù)出版社,2007年,第137頁。

[5]《龍虎山志》編纂委員會等編:《龍虎山志》,第168頁。

[6]陸心源纂輯、陳小林點(diǎn)校:《穰梨館過眼錄》下,上海書畫出版社,2018年,第945、946頁。

[7]錢惟善撰,吳晶、周膺點(diǎn)校:《江月松風(fēng)集》卷三,當(dāng)代中國出版社,2014年,第39頁。

[8]武當(dāng)山志編纂委員會編:《武當(dāng)山志》,新華出版社,1994年,第183頁。

[9]尹吉男:《知識生成的圖像史》,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22年,第205頁。

[10]申喜萍:《金元道教繪畫考論》,商務(wù)印書館,2020年,第180、181、182頁。

[11]李國鈞主編:《中華書法篆刻大辭典》,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256頁。

[12]江西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編著:《江西古代名人》,武漢大學(xué)出版社,2018年,第176頁。

(作者單位:清華大學(xué)藝術(shù)博物館)

猜你喜歡
龍虎山天師道士
“鳥中大熊貓”中華秋沙鴨連續(xù)16年現(xiàn)身江西龍虎山
軍事文摘(2023年2期)2023-02-17 09:20:34
A New Way of Dao
王天師消暑之法
除妖計
故事會(2019年15期)2019-08-06 02:31:17
《道士下山》
電影(2019年3期)2019-04-04 11:57:16
龍虎山
寶藏(2018年8期)2018-08-31 07:28:08
“猴媽”和她的猴孩子們
一頂神奇的道士帽
“天師”教職略考
《道士下山》:紅塵亂世走一遭
電影故事(2015年26期)2015-02-27 09:02:36
天等县| 甘洛县| 都昌县| 株洲市| 巴塘县| 华坪县| 南昌县| 囊谦县| 平遥县| 襄汾县| 吴旗县| 桐庐县| 广南县| 宁晋县| 富裕县| 汕头市| 西藏| 茌平县| 宜州市| 礼泉县| 新竹县| 松阳县| 磐石市| 孝义市| 乐都县| 巴楚县| 梅州市| 明光市| 无锡市| 陈巴尔虎旗| 于田县| 大名县| 嘉祥县| 安西县| 兴山县| 西畴县| 抚顺市| 昌邑市| 金川县| 精河县| 神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