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華波 謝小鳳
《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要求學生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xiàn)實世界,其中空間觀念是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臻g觀念的發(fā)展離不開學生的操作,特別是在操作過程中的感知、想象與表達。下面筆者將以“圓柱的認識”為例,以結構化的視角,結合學生的認知起點,通過任務驅動,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增強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一、教材分析——覓關聯(lián)
為了實現(xiàn)核心素養(yǎng)導向的教學目標,不僅要整體把握教學內容之間的關聯(lián),還要把握教學內容主線與相應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之間的關聯(lián)。
(一)教學內容的作用
“圓柱的認識”是人教版六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內容,本課是的單元起始課。一年級學生已對圓柱形成初步的感性認識;五年級學生已認識了長方體和正方體,但它們都是由平面圍成的立體圖形。圓柱的側面是曲面,這對于學生來說是空間想象能力的一次飛躍。可見,“圓柱的認識”是單元的核心內容,通過本課學習,學生將掌握圓柱的特征,同時完善研究圖形一致性的方法,為升入初中后探究其他幾何圖形積累數學活動經驗。
(二)厘清教學內容與核心素養(yǎng)的關系
從教材的具體編排來說,“圓柱的認識”大致可分為三個部分。
1.導入部分:教材先呈現(xiàn)圓柱形的物品;然后引導學生結合實物感知圓柱,并抽象出圓柱;最后讓學生嘗試尋找生活中的圓柱,體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xiàn)實世界。
2.探究部分: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操作、交流等活動探索圓柱的特征,進一步感悟探究圖形方法的一致性;在此基礎上,結合圓柱的直觀圖,認識圓柱的底面、側面和高;通過觀察長方形硬紙的旋轉,體會立體圖形的形成過程,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3.練習部分:第1題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圓柱高的內容含;第2題通過觀察和想象,使學生認識到分別以長方形的長和寬為旋轉軸,得到的圓柱是不同的,感悟平面圖形與立體圖形的關系,發(fā)展空間想象能力。
二、學情調研——指方向
(一)探尋學習起點
教師教學應該以學生的認知發(fā)展水平和已有的經驗為基礎。為了確定學生的認知起點,筆者通過前測了解學生的原生態(tài)思維。參加本次前測的是某校六年級(1)班54名學生。
(二)學情調研的啟示
奧蘇貝爾在《教育心理學:認知觀點》中指出:影響學習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學習者已經知道了什么,要探明這一點,并應據此進行教學。根據以上學情調研的結果,給筆者以下啟示:1.在設計活動時,選擇的學習材料要貼近學生已有的圓柱生活經驗。2.要權衡好探究圓柱的特征和高之間的關系,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3.要注重直觀呈現(xiàn)長方形旋轉形成圓柱的過程,幫助學生理解長方形和圓柱之間關系。
三、教學過程——施策略
(一)精選學習素材,激活空間思維
六年級學生對圓柱已有比較豐富的生活經驗。教師要精選符合學生認知規(guī)律,方便學生開展研究活動的學習素材,引導學生感悟圓柱“曲”的特征。因此筆者設計了盲抽活動,旨在喚醒學生的生活經驗,激活學生的空間思維?!扒笔菆A柱的基本特征,因此筆者設計了盲抽牙簽筒、電池和可樂的游戲,引導學生摸一摸、說一說初步感悟圓柱“曲”的特征,為后續(xù)進一步探究圓柱的特征作鋪墊;學生通過觀察牙簽筒、電池和可樂的形狀,抽象出圓柱的幾何圖形,初步建立圓柱的模型;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尋找生活中圓柱,體會圓柱與生活息息相關,培養(yǎng)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xiàn)實世界。
(二)注重整體關聯(lián),感悟方法的一致性
小學階段圖形與幾何的教學內容有“圖形的認識與測量”和“圖形的位置與運動”兩個主題。各學段之間的內容互相關系,螺旋上升,逐段遞進??梢姅祵W知識之間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因此設計活動時,既要關注數學知識的整體關聯(lián),也要引導學生感悟探究方法的一致性。
【片段1】
1.探討研究方法
師:同學們,根據以前的學習經驗,你認為可以從哪些方面探索圓柱的特征呢?
生1:可以研究一下圓柱有幾個面、幾條邊、幾個頂點。
生2:也可以拿一個圓柱來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
……
小結:通常我們可以通過觀察、操作和想象研究幾何圖形的特征,這是研究幾何圖形的基本方法。
2.小組合作探究圓柱的特征
出示學習任務:以小組為單位,看一看、比一比,圓柱具有哪些特征。在小組內交流你的發(fā)現(xiàn)。
組織學生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探究高矮、粗細不同圓柱的共同特征。
(三)多感官協(xié)調,強化空間觀念
觀察與操作是發(fā)展空間觀念的基礎,而推理和想象對于發(fā)展空間觀念至關重要。在教學中,教師應鼓勵學生觀察和想象、嘗試和猜測、操作和交流,這樣有助于學生積累想象的經驗,發(fā)展空間觀念。教學“圓柱的高”時,筆者引導學生多感官協(xié)調,通過觀察、想象、測量的活動,強化學生的空間觀念。
【片段2】
1.比較兩個圓柱的高矮
手持兩個底面相同,高不同的圓柱,提問:哪個圓柱比較高?
多媒體演示:圓柱的兩個底面圓心之間的距離叫做高。
2.動手操作探究高的特征
出示學習任務:指一指圓柱的高在哪里?想一想圓柱有多少條高?量一量圓柱的有什么特征?把你的發(fā)現(xiàn)記錄下來,并在小組內分享你的想法。
組織學生探究高的特征。
3.師生交流高的特征
引導學生指一指圓柱的高。
師:請同學生閉上眼睛,想象一下圓柱有多少條高。
根據學生的回答,適時出示“牙簽筒”模型。
師:請結合這個“牙簽筒”說一說圓柱有哪些特征?
生:圓柱有無數條高,每條高長度相等。
組織學生再次量一量圓柱的高。
空間觀念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學生通過觸覺、視覺、想象和推理不斷強化。教學時,教師利用兩個高矮不同的圓柱引出高的概念,為進一步探究圓柱的高作鋪墊。在此之前,學生已具備測量物體高的能力,學生在觀察高、想象高、測量高的過程中逐步理解圓柱高的含義。對于學生而言,圓柱內部的高是比較抽象的,利用“牙簽筒”模型可以能把抽象的高轉化成直觀的“牙簽”,使學生直觀理解圓柱高的特征。
(四)巧設面體變換,打破二維到三維壁壘
突出二維圖形和三維圖形之間的轉化是發(fā)展學生空間觀念的重要方面。雖然六年級學生有一定的空間想象能力,但是三維空間仍是學生理解的難點。在教學中,可以借助直觀的手段,呈現(xiàn)平面圖形到立體圖形的轉變,實現(xiàn)面與體轉換。點動成線,線動成面,面動成體,可見物體的運動可打破維度的壁壘。在選擇合適材料制作圓柱時,學生主動調用圓柱的特征,達到內化和鞏固知識的效果。引導學生想象:平移圓片形成圓柱、旋轉長方形形成圓柱,使學生感悟平面圖形與立體圖形的關系,打破二維到三維的壁壘。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