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論語》中出現(xiàn)了大量的仁,但仁這 一概念的出現(xiàn)并非自孔子始。仁的基本意義是 愛人,孔子在此基礎(chǔ)上豐富了仁的含義?!墩?語》中多次談到了仁,但并不止于“愛人”這 一點。在不同語境下, 仁有不同的含義,“但是,這些含義都在一定程度上和仁作為愛人這個原 義聯(lián)系著”。也就是說,《論語》中不同含義 的仁作為儒家的核心思想之一,是“孔子思想 體系的哲學(xué)概括”。所以, 有必要從仁的含義、作用、如何做到仁、追求仁的重要性,以及仁 與其他概念的關(guān)系這幾方面來探討《論語》中的仁。
一、仁的含義
什么是仁?仁本身就是愛人。“簡單講, 就是拿人當人,先拿自己當人,自己愛自己,自尊自愛,然后,生愛人之心,推己及人,也拿別人當人。”《論語》中的仁在愛人的基礎(chǔ)上生發(fā)了更多的含義。若說仁之本是孝悌,還是在說愛人。親情是社會關(guān)系中最基礎(chǔ)的關(guān)系,
所以有人認為其是仁之本。如果一個人尚且不能愛自己的親人,又何談愛其他人?!熬雍V于親,則民興于仁”也是這個意思,都強調(diào)在社會中親情的重要性,強調(diào)其是仁之本。
在孔子心里,仁是一個很高的道德標準。
克服“克、伐、怨、欲”不能算是仁,同樣,
只有才華也不能達到仁的標準。所以,當孟武?? 伯問孔子,子路、冉求和公西赤是否達到仁的標準時,孔子肯定了他們在政事和言語上的才能, 卻“不知其仁也”?!盀殡y能也”“堂堂乎”的子張也未達到仁。令尹子文“忠”,陳文子“清”,也都不能算仁。那么誰稱得上“仁人”呢?
在孔子心中,管仲即仁人。子路和子貢都覺得 管仲事二君,不能隨自己的君一同赴死,達不 到仁的境界。但孔子卻認為他懂得變通,輔佐 齊桓公建立偉業(yè), 使萬民受惠,這就是仁。同時,孔子還肯定微子、箕子、比干不事暴君的行為,認為他們也是仁人。孔子認為有才華的人不做 官,任由國家混亂是不仁的。所以管仲利用自己的才華輔佐明君、造福百姓,與這番功業(yè)相 比,未能以死殉主這一點便可退居其次。但要注意的一點是齊桓公是明主,而商紂王是暴君,所以微子、比干等人不合作的態(tài)度也是一種仁的表現(xiàn)。因為他們作為同姓之臣,已經(jīng)不能通過入世拯救萬民, 此時選擇離開、佯狂、死諫,亦是無奈之舉,這時的無為也是一種愛人的表現(xiàn)??梢钥闯觯鬃硬⒉徽J為在無能為力時就要以死解決問題,同樣也不認為一定要付出生命才能達到仁的境界。
但是光有愛人之心是不夠的。孔子認為“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這說明仁并非簡單意義上的愛人,而是需要學(xué)識和德行的支撐, 很多普通百姓是不具備的?!叭始仁且磺械赖轮偷目偡Q,同時又包括當時所能達到的文化知識之和?!边@就使得“小人”中不可能出現(xiàn)仁人。孔子說“剛、毅、木、訥,近仁”,又說“巧言令色,鮮矣仁”。這是孔子對仁的要求,可見,《論語》中的仁并不是簡單地愛人,孔子實際上是提出了愛人的標準。在這兩條中都提到了木訥近仁,而巧言令色的人最不具備仁。從《論語》中可以看出,孔子很不喜歡花言巧語、善于言辭而近乎詭辯的人,他喜歡話少、木訥的人。這是因為言多必失,言語上遲鈍便可三思而后言。一個德行高的人必不是一個整天喋喋不休的人。也就是孔子對司馬牛說的“仁者,其言也讱”。雖然是針對司馬牛多言的性格而言,但這也是關(guān)于仁很重要的觀點。
所以,仁是愛人,但它的標準很高,又要有才華,又要有德行,是一般人都做不到的。
二、如何做到仁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仁?在《論語》中可以找到方法??鬃诱f,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梢?,仁是一種個人修養(yǎng),要推己及人??鬃舆€說“克己復(fù)禮為仁”,具體就是“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禮是達到仁的方法??鬃右簧匾? 《周禮》,認為禮可以將人們導(dǎo)向仁。樊遲問仁,孔子告訴他要“居處恭,執(zhí)事敬,與人忠”,這是日常行為上的要求,是從德行的角度談仁。子夏說: “博學(xué)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笨鬃诱f:“好仁不好學(xué),其蔽也愚?!边@是從才華與學(xué)識的角度談仁的要求。子張問仁,孔子說要“恭、寬、信、敏、惠”。這里談到的要求是比較全面的,不僅是德行上的要求,還有智力上的要求,正是達到仁的兩個角度的必要條件。從以上三條看,仁是“先難而后獲”的,既要顧德行, 又要有學(xué)問, 很難做到。所以,孔子轉(zhuǎn)而又說:“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比什皇沁b不可及的東西,從愛人這一角度來講,它又是最簡單的。這里心欲則至的仁,是最基本的仁,心念動之, 則可以為仁。一念之仁或許很容易,但堅守之仁很難,真正的仁貴在堅持。
這些是從正面講如何做到仁,從反面講就是“觀過,斯知仁矣”,即看別人犯的錯誤,就知道什么是不仁,那么相反的,就知道什么是仁。事物都是一體兩面,反向觀之,未嘗不是一個好方法。
要想做到仁,周邊環(huán)境也是很重要的???子說,要和仁人做鄰居, 要“泛愛眾而親仁”,曾子說要“以友輔仁”。因為“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正所謂“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在自己還沒有做到仁的時候,便不能引導(dǎo)他人,此時便要去找仁人,或者接近仁的人,和他們 交往,以此來提升自己,進而達到仁的境界??梢娭車h(huán)境對一個人的重要性。
以上是個人達到仁的方法,那么又該如何做到仁政呢?孔子指出了仁政之難,即使是王者,推行仁政也要用三十年??鬃釉u價子產(chǎn)、子西、管仲三人時,對管仲評價最高, 因為他“人也。奪伯氏駢邑三百,飯疏食, 沒齒無怨言”。而仁政必寬猛相濟, 不能一味寬,或者一味嚴,這也是中庸之道的一種體現(xiàn)??鬃铀f的仁并不是盲目地、無差別地愛人,具體的做法就是“舉直錯諸枉”,即子夏所解讀的, 把仁人選出來,不仁者自然就遠去了。
仁是難以做到的,在德行與智慧上都有很高的要求。盡管如此,君子還是要堅持不懈地努力,這種堅定才會使“我欲仁, 斯人至矣”。
三、仁的作用
孔子強調(diào)仁,是因為其對個人和社會都有積極的作用。對個人而言,仁者以仁為標準, 能好人能惡人,所好即仁人,所惡即非仁人,所以旁人看仁人的好惡即可以識人。孔子說: “茍志于仁矣,無惡也?!毕炔恢v能否做到,只要知道什么是對的,自然就不會故意做錯,也就不會惹人厭惡。而且“仁者不憂”,世間煩惱諸多,仁者何以不憂?仁人愛己,又能推己及人去愛人。仁者有德行,又有學(xué)識,德行使其無愧,學(xué)識使其明智。行為與心理上都是完滿的,自然不會有憂慮。仁是一種修行,雖 然艱難,但一旦達到便豁然開朗。所以,仁者不僅不憂,還“必有勇”,也是同樣的道理。內(nèi)心通透,不愧世間,便不會懼怕。這些都是仁對于個人的作用。
對社會而言, 仁也是極為重要的。孔子說:“好勇疾貧,亂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亂也。”“人而不仁”是指“富人不仁,不拿窮人當人,為富不仁”。這是針對貧富差距的矛盾,指出仁的重要性。其實,無論貧者還是富者都應(yīng)求仁,但因為富人更有條件,所以更應(yīng)該努力做到仁, 否則社會動亂不可避免。所以,孔子又說: “欲仁而得仁,又焉貪?”為政者施行仁政,教導(dǎo)百姓,百姓滿足了基本的需求就不會貪。如果基本需求能一直得到滿足就不會擔心得不到,自然就不會貪得無厭。所以仁政是必要的,但要達到善,還是要及之以智、守之以仁、蒞之以莊、動之以禮。這些環(huán)節(jié)層層遞進,一個都不能少。而仁之所以能守,便是因為仁政能引導(dǎo)、安撫百姓。但并非人人皆是仁人,所以達到善,還需要莊和禮。
仁對于個人和社會的作用不言而喻,雖然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到,但至少要以仁為目標。即使最后也沒能達到,這個過程還是會起到積極的作用。
四、追求仁的重要性
孔子說:“民之于仁也, 甚于水火。水火,吾見蹈而死者也,未見蹈仁而死者也?!蹦敲疵袷且蕾嚾?,還是躲避仁呢?應(yīng)當是需要、依賴仁。盡管追求仁是件難事, 但即便不想去做,也不至于形同水火。
“子罕言利與命與仁。”《論語》中仁出現(xiàn)了很多次。要想達到仁是難的,但孔子認為還是要追求仁, 要“依于仁”。而且孔子說:“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他鼓勵求仁,即使難,但至少堅持一天是可以? 做到的。因為能達到仁的人太少了,知道了方法但不去做也是沒用的??鬃又v究因材施教,不同弟子問仁得到的答案都不同,但也都是通向仁的方法。但關(guān)鍵的不是方法,而是態(tài)度。? 孔子說: “當仁不讓于師?!辈粌H是“不讓于師”,甚至在不得已的情況下,要“殺身以成? 仁”??梢?,對仁的追求是極為重要的,甚至不惜犧牲生命。而宰予卻問孔子,如果告訴仁者井里有人,他也會跳下去嗎?孔子認為,君子可逝不可陷, 可欺不可罔。仁者不僅有德行,還有學(xué)識,所以不會被愚弄。在追求仁的道路上會遇到很多阻礙和困難,并非所有仁人都能得到所謂好的結(jié)局,但也正如孔子所言:“求仁而得仁,又何怨?”重要的是對仁的追求,方法和結(jié)果與這種追求相比都是次要的。
“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追求仁的道路是艱難而漫長的,但卻是正確的。這種追求 遠遠超越了貧賤、富貴。唯有仁可以成就君子 的名聲,但是仁人不會在乎利, 又豈會在乎名?所以,君子求達而不求聞?!熬訜o終食之間 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本影踩适厮?,仁是他的一部分,不因外物而變動。所以,對仁的追求當是終身的。
五、仁與其他概念
《論語》中除了仁,還有很多其他的概念,這些概念與仁都有聯(lián)系。
仲弓問仁,孔子卻以恕答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因為仁、恕是同一概念的兩個側(cè)面。“仁的本義是拿人當人, 恕的本義是將心比心”,恕可以是仁的另一個角度,也可以是仁的一種 方法,但二者并不是并列的關(guān)系。仁可以指向恕,但恕并不能完全對應(yīng)仁。
《論語》中有兩處談及仁與智。“仁者安仁,知者利仁”“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 仁者壽”。仁者安于仁,智者利于仁。智者機敏,心思涌動,所以喜歡水,潤澤萬物而生生不息,變化萬端,自有樂趣;仁者氣斂,心思沉靜,所以喜歡山,萬物變化自巋然不動, 得窺循環(huán),自得長壽。所以,仁者心靜,安于追求“仁”所帶來的一切結(jié)果;而智者心動,可以利用“仁”來追求“樂”。仁者的仁不動如山,貴在恒;智者的仁靈活如水,貴在變。但仁與智是不能割裂的。
對于仁與禮、樂的關(guān)系,孔子說: “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說明禮與樂要以仁為核心,禮、樂只是外在的表現(xiàn)形式,仁才是最重要的。沒有仁的禮、樂只不過
是一個空殼,起不到他們本應(yīng)起到的作用。同時,仁也需要禮和樂作為外在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因為孔子所說的仁并不是一種無差別的愛,無規(guī)矩不成方圓, 所以要通過禮、樂來建立差別,社會才能更好地運轉(zhuǎn)。但二者若出現(xiàn)了取舍問題,仁才是第一位的。
仁是一個很高的道德標準,但不是最高的。在孔子看來,最高的是“圣”。仁需要德行和學(xué)識,已屬難得。但圣需要絕對的智慧,這種天賦是上天決定的,不是后天追求而可以輕易達到的?!啊蔬€屬于道德范疇……‘圣不一樣, 它是由絕頂聰明的人,聽天下之政,屬于政治范圍?!彼允ケ热室???鬃有闹械氖ト耸菆?、舜這樣的人,在當世是無人可及的。所以孔子說的最多的是仁,講的也是如何做到仁。要追求仁,而不是圣。因為圣人是天縱之人,不是普通人可以當?shù)?。但畢竟仁是道德層面的東西,不是能不能做到,而是要不要做的問題。真心求仁的人不應(yīng)該在乎這些,因為仁應(yīng)該同呼吸一樣自然,死后也未必已。
仁在《論語》中有很多含義,孔子也講了很多方法。仁應(yīng)當是畢生的追求,雖然通向仁 的道路有很多,但仁是一種趨向完滿的道德標 準,德行與智慧都不可少,所以每一條路都是 艱難的。仁也有簡單的一面, “我欲仁,斯仁 至矣”。但它的前提是有這樣的追求。仁人很少,但每個人都當以之為目標而努力。做不成圣人,至少要以仁為己任。大多數(shù)人都是在德行與學(xué) 識的道路上修煉自己,即便不能成為仁人,但 至少還可以做到欲仁仁至。
[作者簡介]劉健榕,女,漢族,吉林長春人,碩士,長春教育學(xué)院助教,研究方向為中國古代文學(xué)。